王斯騰,賀敬雯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與之而來就是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按蚬と恕薄皟染怼?、“996”諸多流行語在此背景基礎上應運而生,并成為年輕人熱議的新名詞?!俺赡耆说谋罎⒕驮谝凰查g”“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經常被年輕人掛在嘴邊,在校大學生亦在其中。而今“內卷”一詞已成為了大學生群體茶余飯后自嘲的網(wǎng)絡語,例如“今天你卷了嗎”“萬物皆可卷”等,并且在大學生話語體系中逐漸成為了一種惡性競爭的代名詞。這是因為進入大學后他們發(fā)現(xiàn),對于優(yōu)秀的定義與中學時代存在很大不同,除了學習成績以外,學生干部工作、參與各種比賽、志愿實踐活動等,均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而且每個領域總能發(fā)現(xiàn)有更厲害的人存在。大學里優(yōu)秀定義的多元性,使得大學生群體因過大競爭壓力而產生焦慮情緒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同時出現(xiàn)了很多內卷下的惡性競爭。
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群體學習和生活的“內卷”現(xiàn)象和他們對于“內卷”的看法出發(fā),從個體傾向性的視角分析大學生內卷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特征及其成因。個體傾向性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決定著人們的選擇和傾向。通過探尋影響個體選擇的內部因素,可以尋找能夠減少焦慮并使大學生們勇敢面對和打破“內卷”現(xiàn)象的辦法,使大學生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與學習方式,使他們拒絕讓社會中的“多數(shù)”代替自己做選擇。
“內卷”(involu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語“in-voiutum”,是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沒有突變式的發(fā)展,也沒有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無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復而不向前發(fā)展??档聦ⅰ皟染怼焙汀把莼弊隽藚^(qū)分:“演化”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種進化,它追求完美,和諧地適應周圍環(huán)境,甚至調節(jié)環(huán)境;而“內卷”只是在內部重復這種進化,使事情變得更復雜,對周圍環(huán)境沒有影響[1]。而后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將這個概念用來描述一種文化形態(tài),即“當達到某種最終形態(tài)時,就沒有辦法穩(wěn)定下來,也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一種新的形態(tài)。相反,它在內部不斷變得更加復雜”[2]?!皟染怼币辉~傳入我國后,常被用于行政學、農業(yè)經濟學、社會學和統(tǒng)計學中。以“內卷”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CNKI)精確查找2010年1月~2020年12月的文獻,發(fā)現(xiàn)文章的研究對象多針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鄉(xiāng)村治理、社區(qū)服務,并沒有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調查研究。本研究的“內卷”針對的是大學生群體,是指“由于競爭者眾多,大學生們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追求更高的水平,導致評價標準也越來越高,產生更多的‘量’,沒有達到更高的‘質’,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當前,大學生中的內卷已經導致學生間出現(xiàn)了惡性競爭,背離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真正意義。
主體的個體心理由個體心理傾向和個體心理特征構成。個體心理傾向是一個人活動的基本動力,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3]。態(tài)度也一種個體所持有的評價性、穩(wěn)定性的內部心理傾向,主要發(fā)生在該個體對特定的社會客體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時[4]。本研究重點分析15 名大學生對待內卷現(xiàn)象心理傾向中的動機、態(tài)度和理想三個方面?!皠訖C”是驅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原因,了解大學生們學習生活的內在動機,可以進一步探究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陷入內卷的原因?!皯B(tài)度”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大學生群體對“內卷”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理想”則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訪談大學生們的理想,可以較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個體傾向性。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xiàn)狀,以及大學生群體中的內卷現(xiàn)象,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訪談法對15 名來自不同學校的處于大二、大三階段的本科生進行訪談,了解大學生陷入內卷的表現(xiàn)及特征,以及他們陷入內卷的原因,并為走出內卷困境提出一些解決建議。為了解答這些困惑,本研究將這一主要問題分解為三個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子問題:
(1)大學生對于“內卷”現(xiàn)象的看法?
(2)大學生內卷的表現(xiàn)有哪些?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征?
(3)大學生陷入內卷的原因有哪些?
確定了上述研究問題后,研究者將問題轉化成以下具體的訪談問題:
(1)你知道“內卷”這個話題嗎?關于“內卷”這一詞語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自己或身邊的同學有經歷過“內卷”嗎?可以談談你身邊有哪些“被卷”的例子或是你經歷的“內卷”嗎?
(3)你能進一步談談“內卷”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嗎?
(4)你認為有哪些因素使大學生陷入了“內卷”?
(5)針對“內卷”這個熱點話題,你是如何看待的?(好還是不好;贊成還是反對)未來是否還會陷入“內卷”?
(6)如何解決“內卷”這一問題,你有好的建議嗎?
(7)在“內卷”現(xiàn)象下,你對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怎樣的?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大二、大三階段的本科生。這是因為在預訪談階段,研究者發(fā)現(xiàn)大一新生剛入學,他們對學校學習生活都處在適應階段,對“內卷”一詞也并不了解;而大四學生都在實習工作,即將脫離學生這個身份;大二、大三的學生,他們已經了解并習慣了大學里的生活,學習和生活經歷更加豐富,想法也更加成熟,能夠更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研究者首先以目的抽樣的方式,對所就讀學校內的12 名學生進行訪談,然后以滾雪球的方式找到7 名學生。在這19 名學生中有4 名學生并不了解“內卷”一詞,因此研究者在這19 人中篩選出15 人為訪談對象。這15 名學生在訪談過程中表示自己正在被“卷”或身邊的人陷入“內卷”。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以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為主,寫作中所用的錄音文本在獲得當事人同意后進行登記、編碼。賦予每個研究對象以訪談順序—男女(M/F)的被試編號。例如:2F 代表第2 位訪談的女性學生。
針對收集到的文字資料,本研究進行了三級編碼。依據(jù)訪談內容,經過整理發(fā)現(xiàn)“個體傾向性”可以作為核心類屬,涵括“動機”“態(tài)度”“理想”三個支援類屬。訪談資料編碼及其參考點如表1 所示。
表1 訪談資料編碼及其參考點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活動投入與成就動機相關[5]。個體的內在成就動機和外在成就動機相互作用,能夠引起個體的某種行為或使個體擁有從事某件事情的意愿。二者雖然相互對立,但又同時出現(xiàn)并共同作用于個體。通過對15 名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以及陷入內卷的動機進行分析時,發(fā)現(xiàn)在大學期間,有多種外部條件可以吸引、激勵學生,成為他們積極活動的主要成就動機,如提高成績、獲得證書、得到他人的喜愛以及獎學金的評選等。而且外在成就動機作用明顯強于內在成就動機作用,只有少數(shù)同學在訪談過程中提到過自己努力學習或積極參與一些活動時的內在成就動機,如奮斗的快樂、幫助他人、認識社會等。
(1)學習目標——追求“績點為王”。績點是判定學生學習狀況的主要憑證,是學生們最重視的一個方面,也是綜合評價學生在大學整個學習階段的課程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以考察學生學習能力的最具普適性的一個手段?!度?lián)生活周刊》2020年9月發(fā)表題為《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最早將大學生“內卷”現(xiàn)象揭示出來,它展示了北京大學這所名校里“雞血”青年們的極度競爭??凕c對未來就業(yè)、保研考研、出國留學都有很大影響。“教育能改變命運”這句話深入人心,每個人都陷入其中。
在訪談過程中,11F 學生這樣描述身邊的內卷現(xiàn)象:“上次老師要我們結合專業(yè)知識,在看過電影后寫一篇觀后感的作業(yè),要求1000 字左右,我用信紙寫滿三張,再加個封面,一共四張紙,大概1600 字。結果后來我碰到課代表交作業(yè),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大部分人都有2 毫米厚的作業(yè),最厲害的一位寫的觀后感有5 毫米厚,然后我只能再硬是多寫點,怕自己成績比別人低?!?1F 同學在一所雙一流學校讀書,她還表示:“有時候一個寢室的同學會在心中暗暗較勁,看誰學到最晚,但學習效率真的不高。而且大家都非常關注自己的期末成績,不想比身邊的同學低,哪怕績點低了零點幾分也會有些失落?!边@種績點至上、害怕排名靠后的想法使她陷入深深的“內卷”當中,用了大量的時間在與績點“斗爭”。
正在讀大二的8F 學生在描述內卷帶來的弊端時,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我們學校在微信和QQ 上有校園墻,墻上經常有人問學長學姐們哪門選修課老師給分高,而且作業(yè)少容易過。這條消息底下會有很多人回答,評論里還會提出一些‘避雷’建議,比如哪門課給分少、作業(yè)多等等。”可見,學生們以成績?yōu)榈谝灰x,更傾向于花時間去尋找能得高分的選修課,他們大都希望用最簡單、容易的方式獲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努力學習去獲得好成績。這是在“內卷”現(xiàn)象嚴重下,學生們想到的在競爭過程中減少時間和精力來獲得高績點的“捷徑”。
(2)參與活動——推許“證書至上”。在大學校園里,為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找到興趣、找到自己的無限可能,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舉辦了多種多樣的橫跨各個專業(yè)和領域的活動和比賽。但是一些學生并沒有理解學校給予他們這些平臺的目的和意義。在訪談學生1F 的時候,她說:“有時候可能是出個觀眾會給加分,大家都會去,我怕我加分被落下,所以我也會跟著去,到那里其實好多人對節(jié)目根本沒興趣,都是在睡覺,其實挺浪費時間的?!痹趩柕浪盀槭裁匆欢ㄒ舆@個分”時,她回答:“積極參加活動也是評獎學金的一項,怕到時候因為這部分加分少,評不上。”在大學除了課程本身的成績外,日常的活動參與所獲得的證書、加分也是學生比拼的一部分。在訪談過程中,5M 學生說:“我是學?;@球社的成員,最近我們社正在舉辦籃球賽,我就想組建一支啦啦隊,我跟我的同學說完,他就問我參加啦啦隊訓練有證書嗎,我說沒有啊,我同學就告訴我沒有證書肯定沒人來。我不信,因為我班有好多女孩都特別喜歡跳舞,然后我把消息發(fā)到班級群,想找自己班里同學組個隊給學院加油,消息發(fā)出后一直沒有人回,我沒招了,就去向社團申請給參與啦啦隊的同學集體獎狀。批準下來后,我又去群里發(fā)通知,果然消息發(fā)出五分鐘,有至少10 名同學報名。”在“內卷”現(xiàn)象下,許多學生不愿把時間花在沒有外部獎勵的校園活動上,而是選擇雖然對自身沒有任何提高,但卻更有把握得到分數(shù)或是證書的活動,試圖尋找“卷贏”的機會。
態(tài)度也是個體傾向性中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采納的是態(tài)度理論中比較經典的理論模型——弗里德曼模型。該模型把態(tài)度構成理解為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部分。研究者在訪談15 名學生對待內卷的態(tài)度時發(fā)現(xiàn):一是在情感因素方面,9 名學生認為內卷并不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表示厭惡;5 名學生持中立態(tài)度,他們認為內卷有利有弊;1 名學生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二是在認知因素上,12 名大學生們反對內卷,3 名學生表示贊成,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基本協(xié)調一致。但是,當詢問學生們還會參與到內卷中來嗎,多數(shù)學生在猶豫過后回答“還是會卷入”,只有少數(shù)學生表示會逃離內卷。因此,學生們雖然在認知上都反對內卷,在情感上大都厭惡內卷,但是他們的行為意向卻向我們展示了內卷的力量。
(1)過于依賴外部評價標準。外部評價是被評價者以外的專業(yè)人員對評價對象進行統(tǒng)計分析或文字描述,是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了解學生們對于內卷的態(tài)度時,正在讀大三的13F 學生說:“這是內部的一個惡性競爭吧,好的一面無非就是你成為了“卷王”,得了很多榮譽、有很漂亮的成績單,在未來你想要去做什么的時候,這些對你有用,你會拿著簡歷出去找到很好的工作。這件事情不好的地方就是當你被卷入后,花了太多時間在一些對自己的成長沒什么幫助的事上,你內心里的一些最初的想法就被改變了,三觀可能也會改變,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利己?!倍趩柕浪欠駮^續(xù)被卷入這種惡性競爭中,她說:“我不想,但是應該還是會的,因為現(xiàn)在學校、社會都是用這些成績單、排名什么的去篩選學生,肯定還是避免不了根據(jù)這些標準去卷。”通過學生們的回答,可以了解到,雖然多數(shù)學生認為內卷或許會浪費一些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但是由于外界的評價標準被動卷入。
(2)行為意象受到外界干擾。大學生們由于目標模糊,在尚未形成屬于自己的觀點時,會因外部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奏,會認為大部分人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種想法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挑戰(zhàn)“不同”,也不敢堅定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學習和生活,即使不贊成內卷,行為意象上也傾向于“卷入”。6M 學生的回答代表了很多學生的想法:“雖然我很反感內卷,但別人都在這么做,你不這樣做,就會比現(xiàn)在更焦慮。”甚至有些學生表示周末自己按照計劃出去和朋友聚會,回來發(fā)現(xiàn)室友們都去圖書館學習了,這種對比都會使自己有罪惡感。因此學生們不愿與他人不同步,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節(jié)奏,主動內卷。
理想是個人對未來可能實現(xiàn)目標的向往和追求[6]。理想有許多種,本研究主要想了解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yè)和人生的規(guī)劃,因此將其分為職業(yè)理想和道德理想兩方面。通過對15 名學生定性的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他們的職業(yè)理想觀還是道德理想觀都是積極向上的,但是在這兩種理想觀中都偏向于注重自我的完善和提升,也更加追求個人的舒適度。
(1)道德理想更強調自我的完善。道德理想是人們所向往的理想的人格,是人們所希望的做人的楷模。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研究者在問道“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你未來期望成為什么樣的人”時,關于自我完善方面的品質被提到過24 次,約占總頻次的96%。這其中有21 次被提到的是“自我能力方面的完善”,分別為:不易受他人影響、自律、專業(y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知變通。還有少數(shù)學生提出了自我品質方面的完善,分別為:堅持、不自私。只有1 名學生提到了與關心他人有關的品質——樂于助人,占總頻次的4%。在訪談過程中,大三學生4F 是這樣回答的:“成績好肯定是一種優(yōu)勢,以后可以有機會保研,這肯定是一種優(yōu)秀,那么其他的能力呢,比如說社交能力,由于認識到各種各樣的人,我可以不斷去完善自己,看他們身上的優(yōu)缺點,我們再去吸取經驗,然后走向更寬廣的世界,這是我想成為的人?!倍?F 是這樣說的:“現(xiàn)在我會看身邊的同學,就是得了好多榮譽和證書,我會覺得這算是一種優(yōu)秀,但我也不羨慕這個,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學好專業(yè)知識,堅持并且自律,達到你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就行了?!笨梢姡煽儍?yōu)異、獲得榮譽較多一直是大學生普遍認同的是一種“優(yōu)秀”,學生們也因此更加注重個人競爭力方面的提升。
(2)職業(yè)理想觀缺乏社會責任感。職業(yè)理想是人們對未來想要從事和獲得職業(yè)的高度和目標的設計和追求。它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而存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7]。在提到未來的規(guī)劃、職業(yè)理想時,有8 名學生提到畢業(yè)后想找一份輕松穩(wěn)定的工作,有5 名學生提到希望未來的想找一份工資高的工作,5 名學生提到了個人發(fā)展空間,還有2 名學生提到了工作環(huán)境。學生的職業(yè)理想觀更具有務實性和功利性,也更加注重個人的完善和享受?!暗搅舜笏谋Q谢蛘呖佳小薄爱厴I(yè)后選擇一份安穩(wěn)、舒適的工作”是多數(shù)學生的“共識”。
路徑依賴是一種“鎖定”,這種鎖定既有可能是有效率的,也有可能是無效率的。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像“成績?yōu)橥酢薄白C書至上”這些外部成就動機使大學生們身陷內卷中心,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自己鎖定在一條路徑中。大學生們普遍不敢去“試錯”,只做自己大概率能做好的事情,并獲得大概率能確定得到的回報。而在大學,最平穩(wěn)、風險系數(shù)最低的路徑就是取得高成績、獲得多證書,以便在未來得到保研的機會,或者在就業(yè)時有一份豐富的個人簡歷,以得到好的工作。學生們不敢花時間和精力走和這條路不一樣的路,既害怕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路徑又害怕在這條“標準”路徑中被甩在了后面,因此選擇困在其中。而且單一的競爭賽道和外界標準使所有大學生都以高績點、多證書來證明自己,表面看是在“自己努力證明自己”,其實歸其源頭是“向他人努力證明自己”。這個“他人”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缺少了自我評價和自我認同的環(huán)節(jié)。
在被訪談的15 名大學生中,有14 名學生認為內卷消耗了太多時間成本。內卷帶來的只有量而沒有質的提升,但是由于自身尚未形成屬于自己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規(guī)劃,學生們便去遵循群體的觀點和目標。當長時間無法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沒有給自己設定長遠規(guī)劃,只能每天跟隨著其他人的步伐,好像整天忙忙碌碌,又感覺沒什么收獲,雖然三頭兩緒,但又好像沒什么目標。而有些學生雖然有目標,且試圖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但又感到無能為力,想后退卻不甘心,想前進卻不知道方向或如何去實現(xiàn)目標。卷入等于“順應”整個規(guī)則,意味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一天你或許會“卷贏”,而拒絕卷入就等于直接出局。所以大多數(shù)大學生們雖然否定內卷,但不得不加入其中,努力成為“卷王”。尤其在當看到身邊的同學行色匆匆,自我發(fā)展方向的迷茫會使學生們越來越焦慮,這種不安全感使其陷入內卷狀態(tài)之中。
從學生們的理想觀可以看出大學生們個體意識增強但社會理想信念淡化,在職業(yè)的選擇上趨于務實,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而在對道德理想的追求上,學生們更看重自我能力和自身的品德,淡化了對社會道德理想的追求。這種利己、現(xiàn)實的理想觀會使學生們更加看重自己的得失,更多考慮個人利益,更容易陷入內卷陷阱——“只有超越別人,才能獲得自我”,并且越陷越深。
無論內卷與否,最重要的都不是內卷本身,而是每個人自身的對自己的認知能力。也許你在內卷過程中,獲得了他人定義下的成功,但是這就意味著真正的自我成長嗎?在這過程中,你是否踏實地在前進,從而獲得了充實的滿足感,這需要自己來評價“到底是看起來很優(yōu)秀,還是真的很優(yōu)秀”。在實踐中,高校要把大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要營造師生間賞識交流的氛圍,尊重、調動和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參與,讓學生敢于自我評價、學會自我評價、熱愛自我評價,從而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
賽道不同,競爭維度不同,每個人的發(fā)展路徑也是不一樣的。人無完人,雖然各個方面都爭第一的精神是好的,但是要考慮的是投入的時間與得到的收獲是否匹配。與其默認內卷這個現(xiàn)狀,不如勇敢地打破內卷。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外部環(huán)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職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和路徑。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在大學生未來就業(yè)中起著指導作用。為自己的才能和個性找到合適的位置,充分展現(xiàn)自己,也有助于識別和接受自己的缺點,發(fā)展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弱點,從而選擇合適的職業(yè)。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明確未來的生活目標和未來發(fā)展方向,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不盲從,悉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校是影響和塑造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場所。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時,應致力于使正確的價值觀能夠以一種立體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之中。換句話說,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與特定現(xiàn)象和社會熱點等相互作用來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將視野放寬廣,把過于關注與周圍同學的比較轉移到為畢業(yè)后的人生做準備上來,多思考自己的能力以及對于社會價值;才能讓使學生擁有大格局,才能增強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關心度和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