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崇寧路實驗小學(214000) 周 曉 于卉潔
崇寧路實驗小學坐落于無錫中心城區(qū)——梁溪區(qū)。梁溪區(qū)集無錫政治、經濟、經貿、商旅和文化于一體,名勝古跡遍布,歷史街巷縱橫,先賢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梁溪區(qū)的歷史文化是梁溪文脈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
學校始終堅持文化引領,基于文心研道的學習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課程活動,引導學生深化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確立傳承、擔當和使命意識,成為一代有民族魂、中國心、立志中華振興的未來建設者。
梁溪文脈特色課程文化建設以“文心研道”為學習成長方式,通過地方優(yōu)質人文資源開發(fā),將國家課程與學校特色課程深度融合,旨在讓學生主動探索,在生活中學習,刻下紅色印痕,增強民族文化價值認同,培養(yǎng)家國情懷,建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格境界,使梁溪文脈植根于學生心靈深處。
百年歲月崢嶸,初心歷久彌堅。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一個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一幅幅厚重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了黨的百年光輝歷程:這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更是一部震驚世界的發(fā)展史。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學校的知名校友秦邦憲、秦起、陸定一都在實踐中堅定信念,擔當使命,振興中華。學生通過說、學、演、講、悟,走進百年黨史,筑牢思想陣地,系好人生第一??圩?。這樣的活動,讓黨的理想、精神一代代傳承,浸潤青少年成長。
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高舉隊旗跟黨走,根植紅色基因,傳承家鄉(xiāng)文化。開展“紅色印痕”主題課程活動,能更好地挖掘梁溪文脈資源,讓學生了解梁溪文脈,走近梁溪文化,傳承梁溪精神。本次課程活動希望達成以下目標。
1.通過了解、尋訪有關梁溪名人的事例,實現(xiàn)書本知識向社會實踐過渡,豐富學生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2.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加深學生對梁溪歷史文化的了解,樹立學生探尋文脈的意識,使得梁溪文脈的火種得以延續(xù)、傳承。
3.開展一系列的主題課程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紅色人物,堅定紅色信念,從小留下紅色文化的烙印。
紅色印痕主題課程以“文心研道”為學習方式,讓學生以梁溪人文養(yǎng)心,以研學悟道,在學習、探究中領悟文脈內涵,最終以文化心、以研踐道。
所謂“文心研道”:文心,文,即以文化育;心,指情感、心理。文心,則表示本課程將以“崇文尚德,安民興邦”這一梁溪精神為主線,以梁溪文化為本源,用優(yōu)秀傳統(tǒng)地方文化潤澤學生,培育文化認同情感,發(fā)展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研道,研,即研究、思考、選擇;道,即道路,人生方向。研道,意為學生在梁溪優(yōu)秀文化特色課程的學習、理解和實踐中,體悟優(yōu)秀民族文化精髓,獲取精神力量,明理勵志,確立人生價值取向,樹立遠大志向,堅定為中華振興而奮斗的人生目標。
本次主題課程采用“文心研道”的學習方式,基于梁溪歷史中的紅色精神,扎根實踐,提升學生植根于本鄉(xiāng)本土的文化自信。
紅色印痕主題課程,主要以尋訪和探究梁溪轄區(qū)民族先賢或革命先驅者的事跡和故事為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堅定信念,擔當使命,振興中華。梁溪人物代表梁溪自古到今的人文精神,也代表先人奮斗的足跡。他們的精神與信念是我們繼續(xù)前進的借鑒和動力,促使我們奮然前行。課程安排“薛福成其人其事”“陸定一的紅色足跡”“秦邦憲的精神之旅”“秦起的工運之路”“走進王選,對話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等內容。
下面以“秦邦憲的精神之旅”為例展開具體說明。本次課程內容緊扣“文心研道”的學習方式,以其中蘊含的精神文化育心,讓學生在預學、訪學、實踐(具體看下表)中研究道理,獲得得感悟并提升素養(yǎng)。
“秦邦憲的精神之旅”的預學、訪學、實踐內容表
1.文心·預學
(1)搜集資料小能手
引導學生通過圖書館尋史書,通過網絡查資料等方式了解秦邦憲的生平。學生在《秦邦憲傳》中了解到秦邦憲思想的轉變。在重慶工作時,秦邦憲目睹了《新華日報》在國民黨政權下舉步維艱的情景。于是,回到革命根據地延安,秦邦憲就創(chuàng)辦了《解放日報》,“以便于毫無保留地將我黨主張傳播到全國全世界去,揭露獨裁者的陰謀勾當,幫助全國人民,使他們的眼睛更加明亮起來,使他們的力量更加團結和壯大起來”。學生了解了秦邦憲創(chuàng)辦《解放日報》的初心以及他從一位受課堂教育不多的熱血青年到一個臨危受命的年輕而充滿斗志的共產黨員,再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家的尋求真理的人生歷程。
(2)小小紅色講解員
學生小組合作,收集秦邦憲的故事,理解“國之將亡,焉顧我身,寧愿生為中華人,死為中華魂”的含義。學生發(fā)現(xiàn),秦邦憲當初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的文章正如他創(chuàng)辦《解放日報》的初衷那樣,內容多是宣傳黨的政策、黨的工作,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時抨擊一切破壞團結抗戰(zhàn)的投降政策等。這份報紙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充分發(fā)揮了輿論的威力,成為我黨對抗敵人的重要武器。學生把精彩的故事跟伙伴們一起分享,在故事講解中學習秦邦憲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3)走進紅色放映廳
1921-1946 年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我們播放了反映這段時間革命斗爭的幾部紅色電影,如《建黨偉業(yè)》《四渡赤水》《重慶談判》等。這樣,讓學生理解年輕的革命領袖帶領年輕的紅軍,在絕境中探索真理,開辟了中國革命成功的非凡歷程,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面對艱難險阻不屈不撓、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崇高品質以及黨中央在斗爭中絕不妥協(xié)的決心。在觀影中,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根植紅色基因,愛國熱情得到激發(fā)。
(4)制作事件時間軸
學生通過制作人物的關鍵歷史事件時間軸,厘清紅色革命先輩的精神脈絡?!督夥湃請蟆穭?chuàng)刊的時間軸呈現(xiàn)了秦邦憲先生創(chuàng)辦該報的過程。從1941年3月做出決定改名到1941年5月16日正式出刊,雖然歷時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但是秦邦憲卻做了很多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難。他既要克服艱苦的工作條件,抓好報社的大事,又要管理具體的細節(jié)問題。盡管困難重重,但是最終他都做得有條不紊,發(fā)刊后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到先輩“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
在“文心·預學”階段,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宣講故事、觀看電影、制作圖示,走進梁溪名人生平,初步了解了梁溪名人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同時,學生查閱文獻、搜集信息和與人溝通的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研道·訪學
秦邦憲的故居位于梁溪區(qū)的崇寧路上,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游覽故居,重拾紅色記憶,走進戰(zhàn)爭不斷的年代。
故居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原為無錫地方名流、秦邦憲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筑面積約1938 平方米。東、西兩條軸線上共有七進建筑,每進面闊三間,建筑群布局完整,為典型江南水鄉(xiāng)民宅。1916 年至1921 年,秦邦憲隨父母租賃故居西軸線第四進居住,在此度過其少年時代。
進門便是秦邦憲的銅像,他手拿長槍、表情凝重、目光堅定、直視前方,似乎站在高處瞭望眼前局勢。銅像背后是周恩來同志為悼念博古題寫的悼詞?!啊┕?!你是為修改憲章而粉身碎骨的。我記住,我永遠記住。我敢向你保證:我們要為堅持完成一部民主憲法,建立民主中國而奮斗到底!’博古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博古的崇高品德和光輝形象永遠留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故居內設有“秦邦憲生平事跡陳列”展覽,通過“勤奮讀書 立志報國”“探求真理 投身革命”“臨危受命 歷盡艱難”“統(tǒng)戰(zhàn)工作 嘔心瀝血”“新聞事業(yè) 輝煌新篇”“鞠躬盡瘁 名垂千古”六個部分介紹了秦邦憲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在“研道·訪學”階段,學生實地考察,再次回顧秦邦憲的生平。一組組的圖片和文字,仿佛一幅長卷,讓學生感知這位無錫籍的革命家為了理想和信念,忘我投身革命的精神。
3.悟道·實踐
(1)辦好紅色精神手抄報
以“秦邦憲的精神之旅”為主題,學生設計并制作內容積極向上、圖文布局合理的手抄報,彰顯秦邦憲的愛國情懷。手抄報制作完成后,張貼在班級的流動展示墻面上,以供班級、年級內的學生自由閱讀和學習。
(2)成立紅色精神宣講團
首先,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圍繞秦邦憲的革命事跡開展“小先生紅色講堂”,贊頌其堅定的革命意志,一生為黨和人民做貢獻的精神。其次,從各班級挑選學生代表做小宣講員,成立學?!凹t色精神宣講團”,由教師任團長,并對宣講員進行培訓。在活動期間由宣講員對秦邦憲輝煌、短暫與悲壯的一生進行宣傳和講解。
(3)召開紅色新聞發(fā)布會
“黨的先烈——秦邦憲”新聞發(fā)布會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策劃、分工和實施,聚焦秦邦憲的關鍵歷史事件,圍繞他的革命事跡,贊頌其堅定的革命意志,一生為黨和人民做出偉大的貢獻的精神。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點撥。
(4)開展紅色主題隊活動
學生在訪學后開展“我為英烈代言”的主題隊活動。活動中,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著別樣的收獲。他們或用畫畫、舞蹈表達自己對革命先輩的贊美,或用優(yōu)美的文字傳遞對先賢們的敬佩與贊美。他們道出自己的收獲與思考,堅定了以后的奮斗目標:
“在我們無錫,像秦邦憲這樣的革命先輩還有很多,我們一定會像秦邦憲先生一樣擁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p>
“我們從小就要立下遠大的志向,這些先輩就是我們的榜樣,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更是一面旗幟,讓我們有奮進的目標?!?/p>
“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學習,學會更多的知識和本領,長大以后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輩身上的優(yōu)良品質,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爭做‘五好誠明少年’?!?/p>
(5)巧手繪制紅色基因卡
活動中,學生自發(fā)繪制紅色基因卡,用以宣講革命先輩的優(yōu)秀品格。這樣,以“目標明確,志向遠大”“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等為關鍵詞的紅色基因正在一張張卡片中被廣為傳頌。學生將這些紅色基因卡布置在教室門口最顯眼的宣傳板上,讓走過路過的所有學生都能關注到。同時,我班學生還邀請學校大隊輔導員一同參加主題隊活動。活動結束后,在學校大隊部的倡議下,班級少先中隊號召全校隊員向革命先輩學習,在校園中掀起一股“紅色基因代代傳”的新風尚。這些革命的紅色基因正不斷被強化、廣泛被宣傳,成為隊員們的思想行動指南。
在“悟道·實踐”階段,學生發(fā)揮自主精神,主動參與,在主題課程中不斷汲取奮勇前進的力量,在潛移默化的浸潤中刻下紅色印痕,鑄就濃濃的愛黨和愛國之情。
梁溪河經年流淌,滋潤錫城土地。梁溪文化演繹梁溪人的故事,抒寫濃厚的家國情懷。本次紅色印痕主題課程旨在追尋梁溪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通過了解梁溪先輩成長和發(fā)展的足跡,深入理解其人格精神和思想境界,提升學生對梁溪文化價值的認知,深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立德勵志,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學生在本次主題課程活動中逐漸樹立探尋文脈的意識,同時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梁溪轄區(qū)民族先賢和革命先驅者的精神與信念也必將成為學生繼續(xù)前進的動力,鞭策學生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