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基于“問題意識”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教師引導學生“會閱讀,愿意閱讀”,在“自主提問”的模式下使學生更容易理順全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前思維”并能夠明確問題等三個主要方面。在此基礎上,提出開始閱讀前,引導學生“自己向自己提問”;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圍繞自主提問進行思考”;通讀文章期間,圈出無法有效理解的段落,基于問題重點解析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對事物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的主動性、探索性、前瞻性的反應,培養(yǎng)問題意識是希望人們善于將“認識、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一個側向或反向突破口,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占據(jù)主動地位。具體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面對出題者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無法跳脫出思維的局限性,始終無法自主進行思考,無法明確出題人“究竟要問什么”,則閱讀題目的得分不會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會長期停滯不前。
一、基于“問題意識”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分析
(一)引導學生“會閱讀,愿意閱讀”
第一,高中生沒有認識到語文閱讀的本質(zhì)正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第二,在對核心要素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高中生遇到語文閱讀理解題型時,有很大幾率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不利于通讀文章,了解大意;第三,在思維發(fā)散方向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表面影響是學生的閱讀成績不佳,深層影響是學生不會閱讀,閱讀理解水平長期停滯不前。而確定了閱讀理解題目與學生解答之間的“主要矛盾”后,學生會逐漸明確“語文閱讀究竟是什么,究竟考查什么”,進而自主提問,最終“會閱讀,愿意閱讀”。
(二)在“自主提問”模式下,學生更容易理順全文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思考過程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即完全按照教師的思路,教師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就淺層思考什么問題。讀過文章后,記憶不深,實際上遠未達到“理解”的程度。而基于“問題意識”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即要求學生站在出題者的角度提出具體的問題(并非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等問題,而是問一些比較具體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串聯(lián)上下文的問題)。在這些自主提出的問題的指引下,學生理順全文的難度會降低,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
(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前思維”,能夠明確問題的重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有一些人具有前瞻性,即具有長遠思維,如在下棋的過程中,“走一步看十步”必定優(yōu)于“走一步看三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同樣如此,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前思維,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會自主思考出題人可能會問什么樣的問題,進而對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內(nèi)容進行串聯(lián),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在看到具體問題之后,心中所想會在極短時間內(nèi)轉化成相應的答案,從而獲得較高的分數(shù)。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開始閱讀前,引導學生“自己向自己提問”
有效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首項策略,是在開始閱讀前,根據(jù)文章的題材,引導學生“自己向自己提問”。以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收錄的節(jié)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吹竭@個題目,學生沒有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圍繞題目進行分析:第一,題目中的六個字實際上是一個簡單的“主語+謂語+賓語”結構,“主語”是“燭之武(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先不管他是誰,只當做一個人即可)”,“謂語”是“退”,“賓語”是“秦師”。第二,完成題目的解析后,可提出第一個問題——題目是什么意思?稍微了解古代歷史,聽過古代戰(zhàn)爭故事的人都知道,“退”可理解為“擊退、擊敗、打退、迫使對方退兵”;“師”指代“軍隊”,而“秦師”就是“秦國的軍隊”。至此,題目的含義便已經(jīng)明確——“燭之武打退了秦國的軍隊”,或可理解為“燭之武迫使秦國退兵”。第一種理解有“燭之武在戰(zhàn)場上帶領軍隊正面擊敗秦軍”的意思,第二種理解有“燭之武通過謀略和過人的膽識,在雙方?jīng)]有交兵的情況下,迫使秦國退兵”的含義。但具體是哪一種,需要閱讀文章后方可得知。那么,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燭之武“退秦師”的方式、過程是什么樣的?第三,帶著第二個問題閱讀時,文章中的一些內(nèi)容便可分清主次。如第一段“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沒有提到燭之武,只是介紹了背景。閱讀至此處,教師可以暫時回過頭,對閱讀之前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即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方式、過程是什么樣的”問題之外,再增加一個問題——“燭之武退秦師”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如果學生能夠自己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在閱讀時便會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尋找答案的過程會十分輕松。
(二)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圍繞自主提問進行思考”
繼續(xù)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文章的第二段主要作用是過渡,可理解為“引出燭之武這個人”,故無需重點理解,只要明確大概含義即可。第三段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之前提出的問題都會在此段找到答案。重點在于燭之武對秦伯闡述的道理:“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痹陂喿x上面一段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之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即“燭之武是怎么樣使秦國退兵的”。帶著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時,學生便能夠發(fā)現(xiàn),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實際上切中了秦伯的“痛處”,即“亡鄭是否真正有益于秦國?亡鄭即使能夠對秦國產(chǎn)生益處,對晉國產(chǎn)生的益處是否會更大?如果不亡鄭,那么秦國得到益處是否超過亡鄭?”燭之武對鄭國“亡與不亡”的情況下,秦國能夠得到多少利益進行了分析,實際上是抓準了秦伯的心理,也是抓準了國家與國家博弈之間的核心問題——利益訴求。明確這個核心要素之后,學生便會對“燭之武為什么一番言論便使秦伯決定退兵”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散。6E0B4397-B118-4459-A56D-95C6B1873AB0
(三)通讀文章期間,圈出無法有效理解的段落,基于問題重點解析
“問題”是一個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的詞匯。具體而言:問題既可以是學生自主提出的,與理解文章大意有關的疑問;也可以是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障礙。前者是指“文章究竟講述了什么故事”這樣的具體問題,后者通常是“在理解方面容易產(chǎn)生歧義”的具體段落。上文對前者問題的提出、解決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本段不再贅述;在面對后者問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通讀文章的過程中,對無法有效理解的段落進行標記,并重點講解。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第四段,實際上解答了一個隱藏問題——為什么秦國退兵之后,晉國也隨之退兵。晉文公給出了答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惫P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理解這一段內(nèi)容時,不是因為歷史知識、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而導致難以理解,恰恰是因為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但卻不夠深入,導致認知出現(xiàn)偏差,最終造成難以理解。事實上,秦國的底蘊仍在,如果晉國貿(mào)然發(fā)動對秦國的戰(zhàn)爭則勝負難分。因此,晉文公看清了這一點,最終選擇了退兵,而燭之武知道,當自己的“游說”成功之后,秦晉聯(lián)盟便會破裂,兩國之間也不存在發(fā)動戰(zhàn)爭的可能性,故周邊安全,則鄭國安全。當學生了解了晉文公短短一段話背后隱藏的春秋時期政治形勢,則閱讀能力必定會提升,之后思考問題時,“價值性”同樣會保持在較高維度。
問題有價值,思考過程便具有價值,得出的答案同樣具有價值。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時,應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方面。實現(xiàn)這個目的需經(jīng)歷“自己向自己提問——思考自主提問——找出文章中無法理解的段落”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的增加,學生提出問題的質(zhì)量會越來越高,會逐漸形成“超前思維”,無論對于“考試拿高分”,還是“提升閱讀思考能力”,都有較大的益處。
參考文獻:
[1]包紅.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智慧課堂模式的有效開展[J].試題與研究,2021,(30).
[2]何金華.新課標下農(nóng)村高中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困境與思考[J].學周刊,2021,(31).
[3]郭素娟,張旭.基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析——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專題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2021,(29).
[4]陳賽花.高中語文課堂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J].高考,2019,(05).
[5]陳瑞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2021,(36).
(責任編輯 史玉英)6E0B4397-B118-4459-A56D-95C6B1873A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