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摘要:本文從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角度,探討如何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有所獲,讓“立德樹人”教育落地入心。
關鍵詞:立德樹人;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2)10-0056-02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有效利用信息、媒體、工具,優(yōu)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筆者從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角度,探討如何基于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有所獲。
● 關注時代特色,依托有意義的落腳點,增強信息社會責任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旨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基礎課程,肩負著新時代所賦予的學科育人價值,教師在課堂中應根據內容特色,合理嵌入信息技術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情境等育人要素,進行主流價值引領,引導學生走出校門,了解國情,把握時代,提高問題分析、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能力,凸顯信息技術課程的社會價值,培養(yǎng)具有擔當精神、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例如,在《數據的可視化表達》一課中,教學重點不能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技術去實現數據可視化的過程和方法,而應在引導學生學會數據可視化表達方法的同時深入挖掘數據可視化表達的意義,再結合案例的運用提升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使學生計算思維得到培養(yǎng),這種思維能力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掌握可視化表達方法,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筆者在本節(jié)課中以“中國航空航天產業(yè)的發(fā)展”相關數據為依托,將所有任務設置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中國心”,激發(fā)國家榮譽感;課堂中學生們通過成果展示的交流分享,深深感受到中國航天人對國家航天航空事業(yè)發(fā)展所做的努力與奉獻,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當然,同時也要讓學生看到中國與世界強國的差距,激發(fā)其危機感,為國家的發(fā)展而努力。
● 關注學生生活,結合真實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和生活的需要,更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學生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服務,提升科學素養(yǎng)。在課程實施中可通過針對真實問題進行算法與程序設計來凸顯和落實,也就是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設計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程序培養(yǎng)學生利用程序設計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即提高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
那么,真實的問題情境是指什么呢?筆者認為應具有以下特點:
①聯通真實世界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應設置在一個能夠檢驗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真實情境中,發(fā)展學生算法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例如,江蘇省邗江中學金婧老師在對《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定時提醒》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在項目引入中以學生日常接觸到的智能設備“定時”功能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趨利避害”,由此提出如何編程實現“定時提醒”對用眼時間進行管理。
②關注學生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造。在項目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拋開程序設計,先對“定時提醒”進行功能分析,步步追問,由學生自主分析判斷進行問題的界定,驅動學生不斷思考“我該如何解決”。
③富有挑戰(zhàn)性的、復雜的、多階段的任務活動。程序設計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算法模型建立。在項目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緊緊圍繞這個核心進行。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在活動中體驗定時功能實現的復雜性,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化難為易;同時,設置遞進任務,有效統(tǒng)領教學目標中的學科大概念,通過算法結構的層層分析,讓學生對算法建模有更深的體會,推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④及時反饋提升學生表現行為。在項目實現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運行—對比分析修改完善”,學生經歷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持續(xù)深入思考和實踐中有機會提高表現性行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計算思維,實現了作品功能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完成了知識建構。
⑤整個教學過程要做到有收有放。放——強調學生的自主分析與探究,將課堂還給學生;收——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實現知識的建構,在問題解決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行動力。這正是“立德樹人”基本理念中的相關要求,關注學生對實踐意義的創(chuàng)造,實現“應用驅動創(chuàng)新”。
● 關注內在情感,依托教學活動設計,融入人文教育
在項目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關注地方特色,以人文環(huán)境與知識為載體,形成以技術為支撐的特色信息技術課程,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筆者在《探秘人工智能——別樣的植物之旅》一課的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huán)境引入,通過展示校園優(yōu)美如畫的環(huán)境、絢麗多姿的植物,讓學生在感知美、欣賞美、享受美的情境中提升審美情趣,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探索欲望。整個教學活動圍繞“植物識別”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展開,其中不斷穿插各種植物的圖片來輔助教學,引發(fā)思考,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學生的觀察討論中,踐行以美育人,最后在合作探究中要求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語音合成)為喜歡的植物制作二維碼標識。二維碼顯示的內容為一首小詩,這也是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在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植入了文化育人因素,讓學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推廣者。
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情感投入的情境中展開深入思考,進行思維碰撞,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這樣的教學讓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技術旨趣,而且也體驗到信息技術課程的人文旨趣。實踐中把握時機,創(chuàng)造最佳教育氛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 結束語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綜合考慮情境設計的引領性、任務活動的挑戰(zhàn)性、問題引導的邏輯性、高階思維的批判性與知識建構的整體性。備課時深入挖掘課程的育人因素,課堂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合理嵌入價值基因,實現學生對專業(yè)知識與價值引領的知情意行合一,踐行專業(yè)知識和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有機融合,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吳俊杰,沙有威,毛澄潔,等.信息技術學科核心育人價值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育,2019(12):5-7.
[2]王愛勝.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價值分析[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12):13-15.
[3]金婧.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定時提醒[J].中國信息技術育,2020(09):10-12.
[4]段金菊.通過深度學習實現信息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完美統(tǒng)一——兼評《PowerPoint制作專題》教學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