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2022年4月21日,法國演員、紀錄片導演和電影制片人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在巴黎去世,享年80歲。對于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這個名字和電影《天堂電影院》《焦點新聞》以及《遷徙的鳥》永遠聯(lián)系在一起。
1941年7月13日,雅克·貝漢出生于巴黎一個戲劇世家:父親是法蘭西喜劇院的劇場總監(jiān),母親是演員。他很早便瞄準演員職業(yè),年輕時曾受訓于國立巴黎高等戲劇藝術學院。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出演過的影片超過70部。
他得到的第一個重要角色,是與克勞迪婭·卡汀娜搭檔,出演瓦萊瑞奧·蘇里尼導演的喜劇片《手提箱女郎》。本片獲得第14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五年后,他在維多里奧·德賽塔導演的《半個男人》中飾演一個無法與女人建立長久關系、有神經(jīng)癥的男人。這部影片不僅為時年25歲的雅克·貝漢贏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也讓他一舉成名。
從1965年開始,雅克·貝漢以軍官形象,先后在皮埃爾·舍恩德費爾的三部電影中現(xiàn)身:1965年的《317分隊》,1977年的《蟹鼓》,1982年的《上尉的榮譽》。導演皮埃爾·舍恩德費爾是戰(zhàn)地記者出身,是他發(fā)掘了雅克·貝漢與生俱來的軍人氣質。這也是為什么,他的逝世在法國軍界引起很大反響。
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與導演雅克·德米的合作又一次拓寬了雅克·貝漢的演藝之路:他與女演員凱瑟琳·德納芙搭檔,先后出演了歌舞片《柳媚花嬌》和奇幻愛情片《驢皮公主》,兩部影片大大提高了幾位主演在法國的知名度。尤其是《驢皮公主》,它是雅克·德米在商業(yè)上最成功的一部作品,當年在法國賣了200多萬張票。
“我認為自己既不具備新浪潮那伙人的性格,也沒有那種才情。我覺得我與傳統(tǒng)電影更近些?!?005年貝漢曾這樣說。所以當年新浪潮導演雅克·德米找上門,邀他出演歌舞片《柳媚花嬌》時,貝漢很是吃驚。一來是上面這個原因,二來他根本沒有歌舞經(jīng)驗,更何況他的合作者是達尼埃爾·達里約、凱瑟琳·德納芙和吉恩·凱利這些舞技精湛的演員。雅克·德米根本不在乎,因為貝漢就是他要找的年輕金發(fā)水手。三年后,德米導演的《驢皮公主》,一部同樣“不適合”貝漢的電影再次拋了過來。多年以后,貝漢形容兩部電影是他人生“甜蜜的插曲”。
作為演員,他真正被全世界的影迷認識,還要等到1988年的電影《天堂電影院》。在這部朱塞佩·托納多雷導演的作品中,雅克·貝漢飾演成年后的“托托”。觀眾之所以對這個電影人角色念念不忘,是因為雅克·貝漢是個重要的引領者,是他把觀眾真正帶到了一個純粹的電影世界。本片榮獲第6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在雅克·貝漢導演的作品中,紀錄片《遷徙的鳥》無疑是最突出的一部。本片拍攝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從1998年7月拍到2001年春季),跨越七大洲。雖然成片只有89分鐘,拍攝卻用了長達590英里的膠片。有個極端的例子是,《遷徙的鳥》在某地拍攝兩個月,最后電影只用了其中不到一分鐘。正如《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說的那樣,“雅克·貝漢拍片子都是全球最貴的影片”。
《遷徙的鳥》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觀看體驗,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機會進入鳥類世界。大部分鏡頭都是航拍,有的在熱氣球上拍攝,有的在超輕型飛機上拍攝,有的是在滑翔傘上拍攝。所以很多時候,觀眾就像在一只加拿大鵝旁邊飛翔,仔細觀察的話,加拿大鵝身上的羽支清晰可見。至于地面拍攝,雅克·貝漢也調用了他能調用的一切資源,從卡車到汽艇,從遙控的機器人到法國海軍軍艦。
“大自然充滿戲劇性。我對生物學一無所知,對鳥類和昆蟲同樣如此,對政治運作的細節(jié)也是一竅不通。我只是拍一些充滿人情味的電影,僅此而已?!毖趴恕へ悵h曾這樣總結他的紀錄片導演生涯。
作為一部紀錄片,《遷徙的鳥》還有個獨創(chuàng),那就是在真實和虛構之間找到了平衡。它的拍攝對象鳥類,很多都是電影籌備之初就開始馴養(yǎng)的,從鸛到鵜鶘,都是劇組成員親手養(yǎng)大的,只為了能拍出最好的效果。這是一批特殊的鳥類,它們生來就是為了拍電影:由于這些鳥兒長期與人相處,對人和攝影機完全不陌生,連反應都是攝影師想要的。所以就像觀眾最終看到的那樣,人類與鳥類完全融于一體。為了追求絕對的真實感,除了外太空看地球那幾個鏡頭,《遷徙的鳥》幾乎沒用任何特效。
本片配樂也是一大亮點,法國配樂大師布魯諾·庫列斯啟用了保加利亞布爾加卡少年四重奏樂團。為了讓觀眾產(chǎn)生自己是只鳥的幻覺,有些段落,布魯諾·庫列斯讓合唱團的喘息聲與鳥類拍翅膀的聲音疊加在一起。和雅克·貝漢參與制作的《微觀世界》一樣,《遷徙的鳥》是一部真正“看”的紀錄片,解說旁白點到為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實際上,旁白少本身就是法國自然紀錄片的一項傳統(tǒng),目的是為了盡量不打擾觀眾思緒。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畫面足夠有吸引力,很容易就能看明白。
與此同時,《遷徙的鳥》中某些拍攝手法也引起了爭議。比如,貝漢后來說,片中一只紅胸黑雁陷進工業(yè)區(qū)爛泥中那幾個鏡頭,是擺拍的;還有那只翅膀壞掉的燕鷗被螃蟹圍攻的場面,部分真實,部分是偽造。當然,有時導演的說辭也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甚至可疑。全片最令人不安的場面,大概就是遷徙的鳥被槍打中,從空中掉進湖里——貝漢解釋,這些鳥并不是拍攝犧牲品,它們是故意栽進湖里的,獵槍的聲音也是后期加進去的,只為了增強戲劇性。鑒于動物權益激進者的敏感,他這么說很可能只是為了平息憤怒。
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雅克·貝漢都喜歡冒險。11歲之前,還在上寄宿學校的雅克·貝漢,便渴望“去別的地方,呼吸不一樣的空氣”。他首次品嘗到冒險的滋味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其時他在地中海一艘漁船上做侍者,身邊的漁民和水手告訴他很多遠洋航行的奇聞異事。
值得一提的是,雅克·貝漢不僅演技好,也是位眼光一流的制片人。說話語氣很輕,這是雅克·貝漢留給影迷的印象;一旦涉及到電影制作的獨立性,他的脾氣就會上來,那是種不動聲色的倔強。
和很多電影人有所不同,貝漢格外看重電影的社會功能。他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是在《我會變成巨人》中飾演一位揭露化工行業(yè)不端行為的科學家。這個角色與他長期致力于環(huán)保事業(yè)的公共形象十分契合。他對大自然始終有濃厚的興趣,正是這種興趣將他引向紀錄片領域。他導演的三部重要紀錄片《遷徙的鳥》《海洋》和《地球四季》無一例外都是環(huán)保題材?!把趴恕へ悵h是個萬人迷。他著手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成?!鼻瓣┘{電影節(jié)主席吉爾斯·雅各布這樣評價他?!八欠▏破酥凶蠲翡J也是最有趣的人之一,永遠保持著最大的好奇心和善意。”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說。
1968年,貝漢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拉甘影業(yè)公司(即后來的嘉拉蒂影業(yè)公司)。貝漢用他的固執(zhí)為這家公司奠定了基石。在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27歲的雅克·貝漢決定投拍科斯塔-加夫拉斯導演的《焦點新聞》,一部后來影響深遠的政治題材電影。貝漢之前與他合作拍攝過《臥車上的謀殺案》和《多余的人》。
彼時這位希臘導演在美國找不到投資人,本來已經(jīng)準備放棄了……直到《焦點新聞》上映當日,很多人還抱著看好戲的態(tài)度,等著一場票房災難降臨。事實證明,貝漢是對的。本片不僅在商業(yè)上獲得極大成功,在奧斯卡和戛納電影節(jié)也多有斬獲。
雅克·貝漢的精力旺盛在電影圈是出了名的,他一生參與制作的電影多達30部。難得的是,他不僅最大程度地成就了自己,還幫過很多人的忙。讓-雅克·阿諾的早期作品《黑人為白人作戰(zhàn)》就是在他的協(xié)助下拍攝的。2019年,雅克·貝漢加入法蘭西藝術院,現(xiàn)場致辭歡迎的人便是讓-雅克·阿諾。
此外,他還幫助外甥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拍攝了成名作《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當年在法國票房大賣,至今保持著豆瓣評分前20名的成績。
雅克·貝漢的拍片習慣是,只要真正想做的項目,從來不會去考慮商業(yè)回報,以及觀眾的評價?!澳阕鲭娪安皇菫榱藢ふ夷繕擞^眾群。你要做的是謹慎地處理拍攝對象,用拍攝手法的獨特性來吸引觀眾。”他曾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有生之年,雅克·貝漢是唯一敢于用大片預算拍攝自然題材紀錄片的人。這些所費不貲的電影在開拍前,科研投入和設備改造自不必說,加上世界范圍內的選景,準備工作通常耗時數(shù)年。以他投拍的紀錄片《微觀世界》為例,為了進入昆蟲世界,繼而捕捉到昆蟲的細微動作,以及它們微妙的情緒變化,雅克·貝漢團隊設計了一種非常昂貴的拍攝工具,其成像精度是以毫米的十分之一計算的。他制作的紀錄片《海洋》拍攝周期長達五年之久,去過五大洲取景,拍了500個小時素材,堪稱史上最貴紀錄片。
隨著時間流逝,和大多數(shù)演員一樣,貝漢的電影邀約也在慢慢變少。人生后半程,他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電視領域,拍了40多部電視電影和電視劇——大多是警察角色。自始至終,他從未離開過觀眾視線。他在法國電視二臺有檔自己的節(jié)目,“第25小時”。除了親自制作紀錄片,他還在幾部別人拍攝的紀錄片中獻聲。
(作者為資深影評人;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