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成標
陶淵明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據(jù)《陶淵明傳》記載,公元405年,陶淵明40歲時,他曾為稻糧謀而出任彭澤令。不過到年終例行考核的時候,身邊有人提醒他,要想順利通過考核,有必要衣冠整齊地去恭迎上級官員的審查。這是職場中極為常見也極為正常的舉動,但是他的反應出乎尋常,來了一段知識分子式的感嘆:“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據(jù)說,他當天就辭官歸田了,之后便徹底告別了官場,正式開始了長達20年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的終點。
這次出仕,本是他主動求官,房玄齡《晉書·列傳·第六十四章》里記載了他的話語:“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睋Q成白話就是:我姑且想出去干一干,作為交友的資財,可以嗎?為什么主動?低一點是為了生活,高一點就是實現(xiàn)人生抱負,這里我們不深究。但是無論如何,他主動謀求的官職,僅僅因為不肯低下頭去配合檢查的自尊心的問題而辭官,這于好多方面交代不過去。
如果出仕是因為生計問題,他首先要面對家人的不解,僅僅因為自尊心問題就放棄一份豐厚的收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其次,他的作為也欠幫他謀職的親友一個交代;再次,他的舉動遲早會傳到他的“朋友圈”,朋友會怎么看這件事以及他這個人?所以,這件事在他的心里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先后寫作了《歸去來兮辭》和《歸園田居》組詩等作品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本文試以《歸園田居·其一》來揣摩其自我
辯解的心態(tài)。
一、自有佳處待我歸
《歸園田居》組詩共5首,文學史上歷來以為其代表作。5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組詩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貫穿始終,其中雖有情感上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輝映全篇。
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主要敘述平生志趣和描寫田園生活,表現(xiàn)了對仕途生涯的憎惡和擺脫塵網的快慰,抒發(fā)了對山林生活的熱愛。從敘事的角度,很多人愿意把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八句是“為什么歸”,后十二句是“歸何處”,總體看來,有一種解釋棄官歸田的原委之感。
先不論他辭官的原因“為何歸”是否合理正當,單單看他“歸何處”這部分內容是否值得他掛印而去。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币陨习司涿枥L了詩人辭官之后的去處,有的讀者還給這一段詩句起了個名字:村居圖。試著分析一下這幅村居圖:
從房產的角度來看,有十多畝土地,八九間草房,以現(xiàn)代的眼光審視,這也算不得什么,只不過是有房有田的農民罷了。但如果回到農耕社會,有自有田地基本可以溫飽,何況還是十余畝。有八九間草屋,那是一個大家庭,在地方上應該是有話語權的。這樣的條件,起碼是村里的中產階級,再不濟也是一個中小地主。換句話說,詩人勾畫居住環(huán)境時有一種意思也暗暗地表露出來了——衣食溫飽是沒有問題的。
從位置來看,“曖曖遠人村”,“遠人”兩字有一語雙關之妙。表層是遠離喧囂,深層則是遠離污濁的官場。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這些士人都不大愿意依附于某個政治集團,又要在門閥氏族之間的斗爭中自保,因而紛紛遠離傾軋,躲入山林,放浪形骸,回歸天性?!斑h人”這兩個字給這村居增添了一絲神秘的隱逸氣息。
從環(huán)境來看,一眼看去,依稀可見的村落里縷縷炊煙升起,居處寧靜淳樸;縱耳所聞,無論是穿透深巷沉寂那夢幻的狗吠,還是撕破清晨寧謐的響亮的雞啼,非但沒有增添吵鬧感,反而平添了詩意與情趣。這樣的環(huán)境可謂宜居,可謂性情散淡的文人的向往之地。
以上都是顯見的。但村居圖中更深的東西,則深潛于綠化布置之中。
短短的八行詩句,出現(xiàn)了5種樹,榆、柳、桃、李、桑。5個樹種,在筆者看來,至少4個別有深意。
首先是榆、柳?!坝芰a后檐”,提到了榆樹和柳樹。這兩個樹種很有特點。榆樹又名春榆、白榆等,素有“榆木疙瘩”之稱,葉、皮可以食用,樹冠大,可以遮陰。而柳樹屬于廣生態(tài)幅植物,喜光,喜濕,耐寒,枝條頎長,常被用來編制農家糧筐等載具。在農耕社會,這兩個樹種因為本身的特性經常出現(xiàn)在古詩之中,如“桑榆儻可收,愿寄相思字”(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和“細柳生堂北,長風發(fā)雁門”(吳均《詠柳詩》)。
但是詩人的用意顯然沒有停留于介紹綠化,他給這兩種樹一個很重要的功用。“蔭”,這個字表面的意思是遮蔽,也就是榆樹和柳樹遮蔽著房屋的后檐,為房屋遮風擋雨。從修辭上來看,這里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那么問題來了,這兩棵大樹被擬成了什么人?有社會閱歷的不難想象,也許詩人言下之意是目前處境安全著呢。而且從他的家世來看,他的曾祖是陶侃,東晉名將,曾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聲名顯赫,死后被追贈大司馬。他的祖父官至太守,他的父親也是官場中人。到陶淵明這一輩,因父親早早去世,家境敗落,但陶家在東晉的影響還是在的。這也是理解“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這句話的背景信息。試想一下,他隨隨便便對親朋一說“我想出去弄個官做做”,當?shù)氐墓賳T聽說了就主動給他一個縣令做做?這官員的任命也太兒戲了。這只能說明陶家的人脈背景還是
雄厚的。
再看下一句“桃李羅堂前”。桃、李兩種果樹是農村常見的果樹,兼具審美性與食用性,很早就出現(xiàn)于古詩文中,如《詩經·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和《詩經·大雅·抑》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但是如同上一句一般,詩人在詩句中給這兩個樹種搭配使用了動詞“羅”,從表面上看,這是指桃樹、李樹排列在房子前,但仔細一品,這兩種果樹有沒有可能化身為他的門生,在他的庭院里談笑風生呢?雖然說“桃李”兩字在晉之后的隋唐就有了門生的意思,比如“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資治通鑒·唐紀·武后久視元年》)。按照語言學的規(guī)律,隋唐以前“桃李”已經被用來指代門生。
最末是桑樹?!半u鳴桑樹顛”,這里提到了桑樹。桑樹是優(yōu)良的綠化及經濟喬木,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是農村常見的綠化樹種,也常見于農村題材的詩歌中,如“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雖未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寓意,但足見詩人對田園生活相當熟悉,選取的意象也極具代表性。
從詩人對于庭前屋后樹的安排依稀可以感覺到,辭官之后,詩人除了表達對村居生活的熱愛之外,一個“蔭”字,一個“羅”字,卻似在有意無意透露了身處之處有人庇護的優(yōu)越感、門生滿堂的愉悅感。
如果把整個村居圖連貫起來看是否可以這樣想:這里生活富足,此處淳樸自然,這里幸福自在,此處歡聲笑語。這里活脫脫一個桃花源,如此佳處,如何不心生向往而長相居留呢?
這種喜悅的表露,似乎為其辭官歸田給足了理由。事實如何呢?實際上,《歸園田居·其三》無意中提及“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雖然是一個小地主,但他也要起早掛晚親自參與勞動,如果不是天生愛勞動,恐怕經濟情況也不是太好。
至于后來,遭遇大火,燒掉了草屋八九間,所居之處立刻就“環(huán)堵蕭然,不敝風日”了。從貧困轉回富足,何其艱難。如風調雨順,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就“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他常常要靠朋友接濟過日子。據(jù)說“性嗜酒”,但“家貧不能常得”。
兩相比較之下可見,為了辯解,詩人對于處境的表述還是有所取舍的,舍的是早出晚歸經濟拮據(jù)的生活艱難,取的是無須為稻糧謀的閑云野鶴與回歸自然。
二、胸有丘山難卑微
再來看他“為何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边@八句解釋了辭官歸田的原因。原因就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僅僅憑這兩句,不少讀者就貿然以為他一直是個潔身自好、甘于清貧、淡泊名利而又非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隱者。接下來兩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更讓人以為他是年輕不懂事,一不小心“誤上賊船”(誤入官場),“苦”塵世久矣。事實上,在他40歲以前,或者是出于施展抱負,或者是迫于家庭經濟壓力,他至少有4次出仕的經歷,一次情有可原,多到4次,那說明并非與官場水火不容。從陶淵明的一生來看,他早年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影響,滿腦子經世治國思想,但因受出身和性格的限制,努力了十多年,只能做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小官,失望顯然大于希望。所以,多次官場歷練之后,他深切體悟到自身率性而為、熱愛自然的秉性難以融合于名韁利繩暗流涌動的官場,因而作出回歸自然、回歸天性的選擇,這樣的解釋更合理些。
其實,如果我們回過頭來品味一下他辭官時說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確不適合官場。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意思是:我怎么能夠為了五斗米(的縣令薪俸),向鄉(xiāng)野間的卑鄙小人卑躬屈膝。他把前來檢查考核的上級官員稱為“鄉(xiāng)里小兒”,這個稱呼很有意思?!班l(xiāng)里”兩字,好比以前說別人是鄉(xiāng)下人;“小兒”,這是對別人閱歷與能力的雙重蔑視。“鄉(xiāng)里小兒”四個字,從骨子里散發(fā)著家世顯赫的貴氣,折射出滿滿的文人的清高自傲。從心理上來說,他還沒有徹底認清家世敗落的現(xiàn)實,依然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自傲;他對官場文化中的尊卑文化與行事規(guī)則基本持排斥態(tài)度,雖然此時他已年過不惑,但明顯可見他的心智還不夠成熟。但是,此時還不能成熟,還有成長的空間嗎?
三、雖出樊籠亦苦澀
但是,辯解的時候是不能把這些說出來。如同“歸何處”一樣,詩人對“為何歸”的解釋是避重就輕的,輕的是率性而為掛印而去的灑脫,重的是歷練不足人性掙扎的苦澀。
但無論哪一種解釋,詩人都給出了最華麗的、世人欲看到的最詩意的表述?!暗乖笩o違,復得返自然。”這是最美的,也是最難免俗的,很少有人想去聽你的哭泣。陶淵明大概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把苦澀留給了自己,他作了一個詩意但難免俗的苦澀的辯解。
有了這個辯解,我們也不必徒勞無力地去替陶淵明辯解這些問題了:為什么不能認清現(xiàn)實委曲求全,為什么不能發(fā)揮能力濟世救民而是消極歸隱?透過這個辯解,我們從詩句的平淡悠遠中能看到一個掙扎于經濟生活與人格完美之間的,有率性也有苦澀、有喜悅也有掩飾的有血有肉的詩人,他不是一個完人。人各有志,各有所求,不必強求。筆者認為,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算真正讀懂了
這首詩。
(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