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北京燕化醫(yī)院 心內科,北京 102500)
急診冠狀動脈介入(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但PCI術后的強化抗栓、調脂治療,仍不容忽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其水平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呈線性關系,研究表明,LDL-C每降低1.014mmoL/L,MECA發(fā)生率降低22%[1]。他汀類藥物作為降低LDL-C的基石,已成為降脂治療的首選藥物[2]。但對于LDL-C水平未達標的患者,單純增加他汀劑量所產生的療效非常有限,而且由于劑量翻倍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因此如何在減少藥物副作用的同時,能夠更有效的降低LDL-C,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通過與阿托伐他汀雙倍劑量比較,分析依折麥布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在AMI患者急診PCI術后1個月血清LDL-C≧1.8mmol/l患者的療效性和安全性。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北京燕化醫(yī)院心血管內科確診為AMI并行急診PCI治療,術后常規(guī)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d治療1個月后LDLC≧1.8mmoL/L的患者84例,其中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齡(55.7±8.6)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在31~69歲,平均(53.7±9.2)歲。對照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在34~70歲,平均(54.5±1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AMI的診斷符合2016年WTO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長期大劑量服用他汀的患者;②對阿托伐他汀鈣片、依折麥布過敏者;③肝功能異常:丙氨酸轉氨酶(ALT)或(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正常上限的3倍;④腎功能不全:血肌酐≥252umoL/L;⑤并發(fā)嚴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心臟病患者。
所有入選患者,根據(jù)美國、歐洲及中國現(xiàn)在采用的PCI術后抗血小板治療指南[3-5]推薦,均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 1次/d聯(lián)合替格瑞洛90mg 2次/d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降脂藥物調整為:觀察組給以依折麥布片(10mg/片,MSD Pharma Pte.Ltd,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30837)10mg/d+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20mg/晚;對照組給以阿托伐他汀鈣片40mg/晚。
患者PCI術后6月、12月TC、TG、LDL-C水平。PCI術后12月內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包括:相關肌肉不良反應(SAMEs)、轉氨酶升高、胃腸道反應。PCI術后12月內兩組患者MACE(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心絞痛和腦卒中)的發(fā)生率。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外周血管疾病等),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PCI術后1月兩組患者的TC、TG、LDL-C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術后6月兩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術后12月兩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的比較
門診隨訪12月,觀察組MACE的發(fā)生率為9.52%,對照組MACE的發(fā)生率為26.19%,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MACE發(fā)生率的比較[n(%)]
依折麥布是一種腸道TC吸收抑制劑,作用于腸上皮細胞膜和肝細胞膜上的NPC1L1轉運蛋白,選擇性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和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使用,不僅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使膽固醇吸收與合成降低,還可起到超強的降脂作用[6]。IMPROVE-IT研究[7],是國際上首個關于他汀聯(lián)合治療的研究,該研究顯示非他汀類藥物和他汀聯(lián)用,可使LDL-C水平進一步降至53.7mg/dl,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6.4%,同時兩組間轉氨酶升高、肌肉酸痛以及其他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鑒于上述研究,美國的AHA/ACC于2018年發(fā)布的血脂管理指南[8]就強調了聯(lián)合降脂治療方案的療效,該指南強調,對于特高危的ASCVD患者,推薦起始使用高強度或最大耐受劑量的他汀治療,若已經(jīng)接受最大耐受劑量他汀后,患者LDL-C水平仍≥70mg/dl,可考慮加用依折麥布治療。同樣,2017年的FOURIER研究[9]是一項對已接受最大劑量的他汀治療后,LDL-C水平仍高于70mg/mL的研究,該研究通過他汀聯(lián)合非他汀類藥物Evolocumab進行治療,該研究顯示,治療48周后LDL-C較基線水平降低59%,進一步降至30mg/dl,主要和次要終點事件的風險降低1.5%。2018年的ODYSSEY Outcomes研究[10]同樣采用聯(lián)合治療的方法,使LDL-C降至37.6mg/dl,該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他汀聯(lián)合非他汀類藥物可使極高危患者LDL-C水平下降至更低,可使心臟主要復合重點事件和次要終點事件分別下降15%和20%,而不良反應事件無明顯增加。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AMI患者行急診PCI術后1月血清LDL-C≧1.8mmoL/L的患者,給予聯(lián)合依折麥布治療后,PCI術后6個月和12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可明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隨訪12個月,觀察組的MACE發(fā)生率更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雖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選擇的例數(shù)較少、隨訪的時間較短、通過患者自述有些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意愿等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說明依折麥布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急診PCI術后1個月血清脂蛋白≥1.8mmoL/L患者的優(yōu)勢,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