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下 胡來銘
(慈溪市庵東實驗學校 浙江 寧波 315300)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各類教學活動、評比也常將“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主題.近些年,探究教學已成為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增加學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機會,對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確實有較大的幫助,但教師在實際組織教學時,往往把側重點放在某個實驗的優(yōu)化,更多考慮的是共性問題和較為單一的教學問題.對于探究前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本質(zhì)的挖掘、探究內(nèi)容的多樣化無法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探究開展中重結論輕過程,探究后的反思不夠.
教材的編寫也為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幫助,各章節(jié)內(nèi)容中有直觀的圖片、豐富的活動、必要的討論、有效的問題等.因此,教材有較好的普適性,但難以提供較精準的教學指導,存在一定的教學優(yōu)化空間.
教師在教學中較關注學生群體與群體間的差異,能基于學生的群體差異調(diào)整物理教學難度,這里所說的教學難度調(diào)整也較局限于精選試題,因此,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內(nèi)容也很局限.因?qū)W生的個體不同,學校間、班級間、班級內(nèi)的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需要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地關注到每一類學生,將學生的差異特征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從而更有效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進程.倘若要以關注每一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難度較大,以某一教學組織方式、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撬動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其多方面的能力則較為可行.本文以華師大版《科學》教材中“壓強”概念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根據(jù)學生差異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以求素養(yǎng)的點滴生成[1].
根據(jù)學生的思維能力差異,將學生總體上分為第一層次(思維能力較強),第二層次(思維能力中等),第三層次(思維能力較弱),實踐能力也對應分為第一、二、三3個層次.
2019年7月21日晚,CCTV-10科教頻道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慈溪篇.其中介紹慈溪美食記時,開篇介紹的不是美食,而是介紹了一種灘涂交通工具——“泥馬”如圖1所示.這是一種慈溪特有的“趕小?!保藗兝盟梢栽跒┩可匣腥顼w,大大地方便獲取美食“泥螺”.以此引入新課.
圖1 灘涂交通工具——泥馬
按照教材的順序是先學習“壓力”,再認識“壓力的作用效果”,進而理解“壓強”概念.有序但抽象,缺乏必要的情境引導,所以需要選擇一個適合的情境,將學生“置于”蘊含壓強知識的情境中[2].該教學情境中的“泥馬”有趣、有味、有義.環(huán)境特殊,交通工具特別,它雖然在我們周圍但又不熟悉,能激起3個層次學生的興趣,捕捉學生的視線與思維.第二層次的學生能用摩擦力知識解釋其滑行如飛的原因,第三層次的學生能理解同學的解釋.第一層次的學生此時雖然沒有學過壓強,但能較完整地解釋這種交通工具在灘涂使用時,不容易陷下去的原因,另兩個層次的學生很贊同這種說法,因此顯得有味.很多當?shù)氐膶W生熟知“泥螺”,但對“泥馬”并不熟悉.這種特有的交通工具,體現(xiàn)了我們慈溪的地方文化特色,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科學情感,所以也很有義.該情境,立足學生差異,摒棄從抽象的“力”引入新課,介紹傳統(tǒng)文化,凸顯人文底蘊,為學生建構“壓強”概念做好了鋪墊.
從上例“泥馬”中,引出問題:“當人完全站在泥馬上,泥馬受到的壓力大小與什么力相等?”擇取第三層次的學生回答,生:“人的重力.”衍生問題1:“生活中壓力大小一定等于重力大小嗎?試舉例說明.”擇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答案出現(xiàn)分歧.第三層次的學生較多認為“等于”;第二層次的學生認為“不一定”,但不能較好地舉例;第一層次學生認為“不一定”,能較好的舉例歸納.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剖析,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差異,找到了對于該問題出現(xiàn)分歧意見的原因是對壓力狀態(tài)的情境分析不同.繼而讓第一層次的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文具袋、課本來演示說明壓力和重力的大小關系.以生教生,幫助消除片面的認識.給第三層次學生實驗演示的機會,實驗“將一物體放在臺式電子測力計上,緩慢地抬升測力計的一端,觀察臺式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化”,進而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衍生問題2:“壓力與重力除了大小不同,還有其他不同嗎?”第二層次學生普遍能說出力的方向差異;第一層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分析力的成因,力的作用點差異;第三層次學生能認同一、二層次學生的觀點.通過理論與實證讓3個層次的學生互幫互助認識到壓力與重力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力.衍生問題3:“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它對桌面的壓力大小為什么等于重力大?。俊边@是剛才的共識,第一層次的學生也認為這不用解釋.遷移運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知識,可對上述兩力相等做合理分析.先從二力平衡角度分析可知,桌面對物體支持力大小等于物體重力大小;再根據(jù)相互作用力可知,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等于桌面受到的壓力;進而得出此狀態(tài)下壓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
把物理問題設置得有梯度就能發(fā)現(xiàn)不同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上述4個問題,層層遞進,找準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障礙點,在老師、學生共同的努力下實現(xiàn)對問題的最終解決.把機會留給需要的學生,給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既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能肯定他人的正確觀點,求真務實,攜手共進,形成理性思維.
活動性質(zhì)可以分為體驗性活動和探究性活動.如圖2所示是教材中的第一個活動,屬于體驗性活動[1].讓學生獨立完成,以此來感知受力面積大小引起力的作用效果差異,也便于為如圖3所示的探究活動作出準確的猜想[1].活動1教材中的問題是“當左右手指用力頂鉛筆兩端時,感覺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該問題指向受力面積大小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礎上再設置一個問題“適當用力后這種感覺有什么變化?”.該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壓力大小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細化體驗活動,增強體驗效果.活動2是探究性活動,教材給定了實驗器材,方便學生設計操作,但束縛學生思維.為此課堂中提供了更多的實驗器材供學生選擇,例如海綿、細沙、橡皮泥、鉤碼、多種材料的金屬塊、氣球、礦泉水瓶等.
圖2 手指頂鉛筆活動
圖3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裝置
課標中指出科學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包括觀察技能、實驗技能、合理合法地收集、處理和發(fā)布信息的技能[3].技能不是靠教師反復強調(diào)所能獲得的,而是需要通過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反復實踐所習得.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實驗往往為實踐能力處于第一層次的學生服務,第二層次的學生通常就簡單地收集信息,第三層次的學生有時就只成了看客,連觀察的技能也得不到鍛煉.上述的體驗性活動較為簡單,每位學生一起體驗,把體驗感覺的描述留給第三層次的學生,把活動2的猜想留給第二、三層次的學生.引領參與活動,真切體驗活動.活動2材料豐富,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實驗材料獲得多種實驗現(xiàn)象,從不同的現(xiàn)象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多材料的實驗情境下,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更有利于實驗結論得出,在多重的比較中還能發(fā)現(xiàn)新的科學問題.
上述用到多種實驗器材,學生設計出多種實驗方案,可提升學生控制變量的能力.在實驗方案評析的過程中,反映出很多學生對變量控制的疏忽,因此,多種方案的分析,能使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得到提升.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體現(xiàn)了轉換法的思想,壓力的作用效果是通過觀察細沙(或橡皮泥、海綿)等材料的凹陷程度來體現(xiàn)的,利用材料易形變的特點來顯現(xiàn)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差異.
“壓強”是一個用比值來定義的物理量,這非常類似“速度”的定義.如圖4是完全相同的磚塊的疊放方式[4].學生在完成上述探究活動后,能順利比較A和B或A和C對水平面的壓強大小,但不易比較B和C對水平面的壓強大小.在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時候,我們曾經(jīng)歷類似的方法,比較相同時間所通過的路程長短,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花時間的多少.當時間不同,路程也不同時,科學上引入了“速度”概念.聯(lián)系上述的探究活動,再類比“速度”概念的得出,引出“壓強”概念.
圖4 相同磚塊的不同疊放方式
“壓強”概念的得出運用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按照課本常規(guī)的教學思路,只能在一套器材中運用控制變量法、轉換法.上述活動提供選擇的器材多,容易暴露學生對控制變量法、轉換法運用所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又能深化學生對控制變量法以及轉換法的理解.在多種方案的背景下,評價方案的可行性機會更多,特別有利于第二、三層次學生掌握科學探究中對兩種方法的運用,開闊各層次學生的視野.比值定義物理量法在該教學中容易被忽略,教師往往不聯(lián)系其他物理量來學習新的物理量,物理學中很多物理概念的學習都用到了類似的學習方法,諸如密度、功率、場強等.“速度”學生較為熟悉,在小學數(shù)學中就已經(jīng)學習過大量的“速度”問題,利用“速度”來比較學習“壓強”,降低了“壓強”概念建構的難度,特別有利于第三層次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
如果把每一個階段作為一個起點,那么每一個起點學生都有不同的差異.原認知、思維、實踐、表達這些都因個體而異.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中的“序”既包括了知識內(nèi)部的“序”,也包含了學生自身認知的“序”.就如差異教學理論所認為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實踐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優(yōu)化物理課堂教學,最終實現(xiàn)差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