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南
“茶德”一詞早在宋強至(1022—1076)的詩中就已出現(xiàn),其《公立煎茶之絕品以待諸友,退皆作詩,因附眾篇之末》詩有“一飲睡魔竄,空腸作雷吼,茶品眾所知,茶德予能剖”之句,其中的“茶德”指的是飲茶的驅睡、消食功效。浙江嘉興的明代醫(yī)家周履靖(1549—1640)《茶德頌》:“一吸懷暢,再吸思陶,心煩頃舒,神昏頓醒,喉能清爽而發(fā)高聲。”也是對飲茶功效的稱頌。古漢語“德”通“得”,有“獲得”“獲益”的意思。
日本最早使用“茶德”一詞的是榮西(1141—1215),他在《吃茶養(yǎng)生記》(1211)中說:“抑我國人不知采茶法,故不用之,還譏曰非藥云云。是則不知茶德之所致也?!逼渲械摹安璧隆憋@然是指飲茶的功效、好處。日本史書《吾妻鏡》記載,建保四年(1214)二月四日,將軍宿醉,榮西“聞此事,稱良藥,自本寺召進茶一盞,而相副一卷書,令獻之。所譽茶德之書也。”明確把以“茶為萬病之藥”的《吃茶養(yǎng)生記》定性為稱贊、宣揚“茶德”的著作。
把飲茶的功效、好處稱之為“茶德”的還有成書于1279年的無住《沙石集》,其卷八敘述了一段放牛郎和僧人關于飲茶功效的對話。試譯如下:
或有牛郎窺僧飲茶之所,曰:“此為何種之藥?賜俺一飲如何?”僧答曰:“是乃有三德之藥。……其一,坐禪時瞌睡,飲此則徹夜不眠;其二,飽食之時服之,則可消食,身輕心明也;其三為不發(fā)之藥也?!?/p>
僧人所說的“三德”是驅睡、消食和不發(fā)(即抑制性欲),這和強至詩“一飲睡魔竄,空腸作雷吼”所說的“茶德”有異曲同工之妙。
16世紀的蘭叔《酒茶論》把酒、茶的功效分別稱為“酒德”和“茶德”,酒的代言人“忘憂君”和茶的代言人“滌煩子”各自列舉典故,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最后,一位“閑人”出來調(diào)解說:“酒之德以不可盡,茶之德以不可極。吾能飲酒,又能吃茶,此二物孰勝孰負乎哉?”這才結束了雙方的無謂之爭??梢?,所謂“茶德”,也就是飲茶的功效、益處,“茶十德”就是指飲茶的十種好處,這是中日兩國共同的概念。只不過由于“德”和“得”同音,和漢語相比,日語中用“德”表示“獲利”或“得益”意思的現(xiàn)象更多。例如,日語的“徳用品”指的是加量不加價的商品,“買徳”是價格便宜,買了比較合算的意思,類似于我們“買到就是賺到”的說法。當然,“德”在日語中也有“道德”“德行”的意思。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日本的“茶十德”就是在“德”字的雙重語義之語境中傳承的,既有提倡飲茶、推廣茶道的勸諭作用,也有對茶商誠信經(jīng)商的告誡功能。
據(jù)現(xiàn)有資料,最早記載“茶十德”的日本文獻是室町時代(1336—1573)的了譽圣冏《禪林小歌》。了譽圣冏(1341—1420),常陸國(今茨城縣)人,日本凈土宗第七祖,博學多才,精通天臺、真言、禪等各宗教義,著述多達30余部?!抖U林小歌》初刊于應永22年(1415),其“茶十德”如下:
雖然,茶有十德(一、諸佛加護;二、五臟調(diào)和;三、煩惱自在;四、壽命長遠;五、睡眠自在;六、孝養(yǎng)父母;七、息災延命;八、天魔怖畏;九、諸天加護;十、臨終不亂),蘇摩訶童子經(jīng)委贊之。
這是現(xiàn)在能確認的把“茶十德”內(nèi)容以四字句的語言形式加以表達的最早資料?!抖U林小歌》雖是了譽圣冏所作,但括號中的十項茶德是他弟子酉譽圣聰(1366—1440)所做的夾注,是否為此師徒二人的原創(chuàng),不得而知。
作為室町時代的“茶十德”資料,還有福岡縣蘆屋町歷史民俗資料館所藏“茶十德釜”,這是一個室町時代末期的茶釜,因釜上有“茶十德”銘文而被命名為“茶之十德句釜”(圖1),銘文如下:
圖1 蘆屋町歷史民俗資料館的茶十德釜(筆者攝)
諸神加護、五臟調(diào)和、煩惱斷念、壽命長遠、睡眠自如、教養(yǎng)父母、息災延命、天魔隨心、眾人敬愛、臨終不亂、小過毒成、德說只可。
其中的“教養(yǎng)父母”當為“孝養(yǎng)父母”之誤;“德說只可”按日語文法應理解為“只可說德”,是對人行善積德的告誡。
福岡縣蘆屋是著名的茶釜產(chǎn)地,“蘆屋釜”歷來廣受日本茶人青睞。對于這個蘆屋茶十德釜,有人認為,釜上所鑄“茶十德”是鐮倉時代華嚴宗高僧明惠上人(1173—1232)書寫后命人鑄于茶釜的,他們的根據(jù)大概是湖月老隱《茶家醉古集》(1841),書中曰:
茶之十德:一者諸佛加護,二者五臟調(diào)和,三者孝養(yǎng)父母,四者煩惱消除,五者壽命長遠,六者睡眠自除,七者息災延命,八者天神隨心,九者諸天加護,十者臨終不亂。右銘,栂尾明惠上人使鑄于釜上之自筆也。
19世紀中期的《茶家醉古集》的記載和明惠上人生活的時代相距約600年,文中所說明惠手書“茶十德”命人鑄釜之事,是否和史實相符,很值得懷疑。事實上,并沒有可靠史料可以證明蘆屋茶十德釜和明惠上人之間的關系。因此,蘆屋町教育委員會認為,該茶釜和明惠無關。
除了上述四字句的“茶十德”以外,還有用三字句加二字句共24字表達的“茶十德”,也被認為是明惠上人所撰。1956年初版的桑田忠親《茶道辭典》說:
茶之十德:明惠上人鑄于蘆屋釜上的茶之功能。散郁氣、覺睡氣、養(yǎng)生氣、除病氣、制禮、表敬、賞味、修身、雅心、行道之十條。
這個用24字表達的“茶十德”,井口海仙《茶道名言集》(1968年)、林左馬衛(wèi)《角川茶道大辭典》(1990年)、有馬賴底《茶席禪語大辭典》(2002年)都有介紹,其依據(jù)大概均出于桑田忠親的《茶道辭典》。桑田沒有交代這24字的出典,或許18—19世紀的茶道抄本有類似記載,但不能成為可信的史料。
明惠首創(chuàng)“茶十德”的說法顯然是不可信的。首先,明惠生活的鐮倉時代(1185—1333)的日本人對飲茶功效的認識,應與《沙石集》所說的“三德”相去不遠,把飲茶功效從“三德”發(fā)展為“十德”,并用精煉的四字句形式表達,應是飲茶相當普及以后的事。其次,四字句“茶十德”和24字“茶十德”,不管是茶德內(nèi)容還是語言表達都有很大的差異,很難認同為出自同一人之手??梢姡^明惠手書“茶十德”的故事,和把明惠奉為宇治茶祖的傳說一樣,都是后人牽強附會的編造。
雖然明惠上人和“茶十德”的關系缺乏可靠史料支撐,但《禪林小歌》的夾注和蘆屋茶十德釜的存在告訴我們,在室町時代,“茶十德”的十項內(nèi)容已經(jīng)完備,四字格的表達形式也已經(jīng)形成。這樣的茶德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成為后世茶界倡導“茶十德”的范本,在日本社會流傳甚廣,至今仍在日本茶界被奉為圭臬。
日語的“茶人”指精通茶道的風雅之人,含義和中文有所不同。日本茶人對“茶十德”的倡導以千利休(1522—1591)為代表,《利休大事典》(1989年)“利休茶十德”條:
諸天加護、睡眠遠離、孝養(yǎng)父母、消除重病、眾人愛敬、煩惱自在、無病息災、貴人相親、壽命長遠、悉除矇氣。
有必要說明的是,“貴人相親”的“親”是“親近”之義,意思是說修習茶道者容易接近貴人,和下文《茶記集說》的“不貴交高位,賤室招貴人”略同。事實上,千利休本人就是通過茶道結交權貴的典型?!袄莶枋隆钡涑觥峨S流齋延紙書》。隨流齋,即千宗佐(1650—1691),千家第3代千宗旦的外孫,過繼給第四代江岑宗左為嗣子,成為表千家第5代家元?!峨S流齋延紙書》是隨流齋關于茶道的筆記,推定為1687—1688年所記。其中的“茶十德”為:
一者諸佛加護,二者五臟調(diào)和,三者考養(yǎng)父母,四者煩惱自在,五者壽命長遠,六者睡眠自在,七者息災延命,八者天魔道心,九者諸天加護,十者臨終不亂。
文字、順序都和《利休大辭典》略有不同,大概是《利休大辭典》做了合理化的調(diào)整。例如,“考養(yǎng)父母”是“孝養(yǎng)父母”之誤,日語“孝”和“考”同音;“睡眠自在”和“煩惱自在”,兩個“自在”重復,便將“睡眠自在”改為“睡眠遠離”,表示驅除睡魔的意思。
千利休之外,杉木普齋也是曾擬定“茶十德”的茶人。杉木普齋(1628—1706),原名杉木光敬,是千宗旦的弟子,“宗旦四天王”之一。他主張茶道不應成為糊口度世的手段,而應是日常生活的樂趣,他自稱“日本茶樂人”,宣稱“朝聞茶道,夕死可也”,表現(xiàn)了弘揚 茶道的強烈使命感?!督谴ú璧来筠o典》所引杉本普齋“茶十德”如下:
佛神加護,精氣增益,除拂煩惱,壽命長延,除邪睡眠,坐禪不退,孝養(yǎng)父母,惡除樂窮,天魔不侵,臨終正念。
依據(jù)是《普公茶話》,收于創(chuàng)元社出版的《茶道全集》(1937年)第十一卷,僅個別文字有異,恕不摘引。
顯而易見,千利休和杉木普齋的“茶十德”從茶德內(nèi)容到語言形式都基本承襲了室町時代《禪林小歌》夾注、蘆屋茶十德釜的內(nèi)容,并無太大的新意。
比較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茶十德”出自明治維新史上的風云人物井伊直弼之手。井伊直弼(1815—1860),近江彥根藩(今滋賀縣彥根市)藩主,1858年被任命為德川幕府的“大老”,掌握了僅次于將軍的大權。因鎮(zhèn)壓“尊皇攘夷”志士、未經(jīng)敕許便擅自簽署《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等鐵腕施政,遭到輿論反對,被攘夷派浪人暗殺。井伊直弼有很深的茶道造詣,是近代日本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茶湯一會集》《井伊大老茶道談》等茶著。在《茶湯一會集》中,他把千利休時代的“一期一度之會”(《山上宗二記》)、“一座一會之心”(《南方錄》)概括為四字格的“一期一會”,成為膾炙人口的茶道金句;書中提出的“獨坐觀念”,被評價為“井伊直弼創(chuàng)造的茶道史上前所未有的茶道思想”。
據(jù)說,井伊直弼曾擬寫“吃茶十德”,請彥根清涼寺的仙英禪師指教,后讓工匠寫在漆器香盒蓋上。此盒高2.7厘米,直徑8.9厘米,被命名為“吃茶十德蒔繪香盒”,現(xiàn)藏于彥根城博物館(圖2)。井伊直弼的“吃茶十德”是三字句,全文如下:
圖2 井伊直弼的“吃茶十德”香盒
吃茶十德:助所業(yè),解諸病,離人我,拂世塵,樂不足,消魔礙,舍慢心,入仙境,葉圣教,保長壽。
其中,“離人我”的“人我”是佛教語,佛教所說的“人我見”,指的是自身存在常住不變之我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凡俗之見。寫有井伊直弼“吃茶十德”的漆器香盒,網(wǎng)上有售,可見至今在茶道界仍有一定的人氣。
山岡俊明《類聚名物考》所記載的五字句“茶十德”也屬于茶人所撰。《類聚名物考》是18世紀后期編纂的類書,其《飲食部·茶》“茶十德”條引《茶記集說》曰:
諸禮式根源、不貴交高位、賤室招貴人、眾人愛敬態(tài)、親友禮法心、胸中拂郁氣、鎮(zhèn)心不亂德、睡眠遠離德、去酒毒醒醉、消飽食不滯。又一說:諸神加護、五臟調(diào)和、睡眠消除、煩惱消減、孝養(yǎng)父母、息災安穩(wěn)、天魔遠離、諸人愛敬、壽命延長、臨終不亂。
《茶記集說》無考,文中列舉的五字句“茶十德”,強調(diào)了結交貴人的社交功能,顯然是茶道者的視角,推廣茶道的意圖較為明顯。其他的茶德內(nèi)容和上述各版本大同小異,無須多說。
到江戶時代,“茶十德”受到了文人的關注,在一些文學作品,尤其是被稱作“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之類的通俗文學作品中,往往把“茶十德”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茶十德”以四字句漢文表達,對于教育水平不高的下層民眾來說,不容易理解,被文人植入通俗小說以后,便不斷向廣大市民階層滲透。
例如,初刊于1642年的如壘子《可笑記》卷一記載了一位茶道者和另一位非茶道者的對話。茶道者說:“古書記載著‘茶之十德’,茶道流行世間,無論大名小名、貴賤老少、是僧是俗,皆以此游樂。若受茶之款待而不知禮法,必當蒙羞,貽笑大方。”試圖以飲茶益處和社交禮儀為理由勸導對方學習茶道,以擴大茶道人口。非茶道者答曰:
不知茶道豈便蒙羞?大圣人孔子曰:“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衣劇安枋隆敝畠?nèi),有“諸人愛敬”之德、“佛神加護”之德、“清心得道”之德、“父母孝養(yǎng)”之德。今實無道心之人玩茶,其無德也,未有疑矣。然則當世之茶道者卻有十損,何能得十德耶?
然后詳細分析了缺乏“道心”的茶道者因違背茶德精神而招致“十損”的現(xiàn)象,批判了借茶德之名,行謀利之實的茶界時弊,闡述了講“茶十德”的前提是要有“道心”的見解?!犊尚τ洝返倪@段對話,宣揚了“茶十德”的社會教化價值,對規(guī)范茶人、茶商的行為,促進“茶十德”在民眾間的廣泛傳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假名草子”中也有比較另類的“茶十德”之說,楳條軒《圍嘴兒》(日文原題《よだれかけ》,1665年)從文人飲茶的角度闡述了飲茶的十種好處。試譯如下:
所謂“茶之十德”,首先,春宜覺午睡,此其一;茶煙輕飏,如霞氣繞衣,此其二;夏日有降炎暑之德,此其三;或使流汗,成漿入口,以涼體內(nèi),邀汗之藥也,此表其四、五之德;秋日添樓月之興,此其六;落磑愷者,碾落茶之謂,紛落于茶磨之上,猶如落花,此其七;又有六之花興,此其八;冬日敲冰,夜間煮茶,亦為一興也,此其九;更甚者,慰藉寂寞之德,深也,此非十之德耶?
作者描述了文人茶道家對春夏秋冬四季飲茶的不同感受,強調(diào)的是文人玩茶的閑趣雅興,只不過語言表達和通常的四字句相比有些另類。也許正是由于語言表達不如四字句那樣易誦易記,文人的閑趣雅興也難以被忙于生計的市民大眾接受,故《圍嘴兒》所述的“茶十德”未能流傳。
以告誡茶商誠信經(jīng)商為主題的“茶十德”小說,是井原西鶴的《日本永代藏》(1688)卷四中的《茶の十徳も一度に皆》,錢稻孫譯為《飲茶十益一霎空》。故事說,一個以挑茶擔賣早茶發(fā)家致富的光棍在成為大茶莊老板以后,仍不思娶妻成家,只圖賺錢牟利,利欲熏心,以做染料的名目從外地買來煮過的茶渣,摻和在茶葉中售賣,賺黑心錢。最后受到老天懲罰,突發(fā)癲狂而死,落得個家產(chǎn)無人繼承,亡靈無人祭拜的悲慘結局。作品沒有在主人公發(fā)財致富經(jīng)過上花費太多的筆墨,卻著重描寫了他癲狂暴死的過程和死后的凄涼,旨在強調(diào)果報不爽的佛教觀念,突出老天懲罰的慘烈,以形成對不法茶商的震懾。除題目提到“茶十德”以外,小說中沒有涉及“茶十德”的具體內(nèi)容。作者以“茶十德”為題寫不法茶商的教訓故事,一方面說明到17世紀后期,“茶十德”在日本民眾之間已經(jīng)廣為知曉,另一方面也反映,不法茶商危害消費者利益的現(xiàn)象在當時已非絕無僅有。小說以賣假茶遭報應的故事和“茶十德”的標題互為映照的創(chuàng)作手法告誡、警示茶商,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F(xiàn)在,去日本的茶葉店,往往可以看到店堂內(nèi)掛著寫有“茶十德”的鏡框或匾額,以顯示本店恪守茶德、誠信經(jīng)商的承諾?!安枋隆辈粌H是宣揚飲茶好處的口訣,也是茶商經(jīng)營的守則。
綜上,最早把飲茶功效稱為“茶德”的日本人是鐮倉時代的榮西。此后,日本人的“茶德”概念由“萬病之藥”的“一德”發(fā)展為驅睡、消食和不發(fā)的“三德”,到室町時代,內(nèi)容完備、語言精煉的四字句“茶十德”見諸文獻和茶釜。此后,“茶十德”受到茶人、文人的關注,各種版本不斷出現(xiàn),成為提倡飲茶、推廣茶道、規(guī)范茶商的教諭而流傳于日本社會,其中以缺乏可靠史料支撐的所謂明惠上人的四字句“茶十德”流傳最廣。
20世紀50年代開始見諸日本出版物的以“散郁氣”開頭的24字“茶十德”,和我國茶文化界普遍流傳劉貞亮“茶十德”內(nèi)容相同,兩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有待于今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