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娜,盧曉波,巫添麗
(揭陽市中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揭陽 522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脊柱疾病,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再加上外力因素作用,導致髓核組織突出,壓迫毗鄰神經根所致,臨床表現(xiàn)為腰背疼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采取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雖能解除神經壓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預后較差,有復發(fā)的風險[1]。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痹癥”“腰痛”等范疇,以筋急拘攣、抽掣疼痛、肌膚麻木不仁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應以復正氣、祛瘀血、通經脈、除外邪為主要治療原則[2]。耳穴壓豆是采用藥籽或菜籽等物品貼壓,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通經活絡、調節(jié)氣血的一種治療方法,但貼壓耳穴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以防膠布潮濕引發(fā)皮膚過敏或感染[3]。中藥熏蒸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利用藥物煎煮后所產生的蒸汽對疼痛處進行熏蒸,以達到減輕疼痛,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4]。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情恢復較慢,容易造成患者焦慮、失眠、煩燥不安,保守治療周期性長,患者容易產生抱怨心理,而實施有效的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能夠讓患者了解該病發(fā)生的普遍性與目前治療的有效性,消除患者的顧慮,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熏蒸聯(lián)合耳穴壓豆并結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基質金屬蛋白酶‐3(MMP‐3)、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疼痛、腰椎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于揭陽市中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00例)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進行前瞻性研究。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7、23例;年齡31~67歲,平均(39.45±4.62)歲;病程4個月 ~ 6年,平均(1.63±0.37)年;病變部位:L3‐L414 例,L4‐L520 例,L5‐S116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8、22例;年齡30~65歲,平均(40.31±4.06)歲;病程2個月 ~ 5年,平均(1.55±0.28)年;病變部位:L3‐L412 例,L4‐L519 例,L5‐S1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6]《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治療》[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腰椎X線檢查確診者;腰骶神經根分布區(qū)域疼痛者;腰椎側凸,腰部活動受限且以前屈受限最明顯者等。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疾病者;存在腰椎滑脫、結核或脊柱隱裂者;嚴重骨質疏松、腰背畸形者;患病部位皮膚有破損或有其他皮膚病者。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規(guī)保守治療,包括服用鎮(zhèn)痛消炎藥物、推拿、牽引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取耳穴貼壓: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用75%酒精由內向外、由上到下對耳廓消毒,采用探針在患者一側耳廓的腰骶椎、交感、神門、肝、腎、皮下質等穴位處點揉,探查穴位敏感點,并做好標記。將王不留行籽放在0.5 cm×0.5 cm大小的醫(yī)用膠布中間,用鑷子夾取膠布貼于耳穴標記部位,每穴按壓1~2 min,使患者產生熱、麻、酸、脹感,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5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藥方:川芎、黃芪、雞血藤、姜黃、炮姜、白芷、羌活、紅花各15 g,艾葉、醋香附各30 g。將藥方煎制成藥液,倒入熏蒸機內,設置熏蒸機溫度50~60 ℃,患者平躺,暴露腰背部,對腰背部進行熏蒸,熏蒸過程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與局部皮膚情況。熏蒸完畢,觀察并清潔患者皮膚,做好保暖措施,避免著涼,20~30 min/次,1次/d。兩組患者均以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
1.2.2 護理干預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進行護理干預:①生理與心理康復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睡姿,上下床過程中以雙手支撐床,健肢前腳掌保持蹬地,通過三點用力法翻滾上床。另外病痛折磨、治療周期長、精神負擔重等均會增加患者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關心與同情,強化心理支持,對患者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提出的問題要及時的解答,使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②耳穴壓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首先要給患者講解耳穴壓豆的原理、操作過程及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主觀感受,以及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不適反應,消除患者緊張的心理,避免在患者空腹與疲勞狀態(tài)下治療。護理人員在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出汗等情況。③中藥熏蒸護理干預。在為患者實施熏蒸之前要求患者先進行俯臥位姿勢的鍛煉,對于腹型肥胖的患者要引起重視,在患者的肩肘胸腹部要用寬松的棉墊襯托起來,避免患者出現(xiàn)胸悶、氣喘等癥狀,剛開始熏蒸的時間不要太長,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適當?shù)匮娱L俯臥的時間,有助于熏洗的順利實施,達到較好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參考《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療及康復指導》[8]進行臨床療效的評估,顯效:腰腿疼痛癥狀完全消失,腰部活動自如,日常生活可自理;有效:腰腿疼痛癥狀改善,日常生活可自理;無效:腰腿疼痛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腰部活動與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主癥為腰痛,按嚴重程度記0~6分;次癥包括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肢體沉重,按嚴重程度計0~4分,得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9]。③ IL‐1β、MMP‐3、TNF‐α 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于離心裝置中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10 min,轉速:3 000 r/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 IL‐1β、MMP‐3、TNF‐α 水平。④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治療前后采用VAS[10]評估兩組患者腰部疼痛情況,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低提示腰椎疼痛程度越低;采用JOA[11]評估兩組患者日?;顒邮芟蕖⑴R床體征、臨床癥狀、膀胱功能4個方面,分值范圍為0~29分,分值越低提示腰椎功能恢復越好;采用GQOLI‐74[12]評估兩組患者心理、軀體、社會功能及生活4個維度,每項分值范圍為0~100分,取最終4項評分總和的平均值為最后得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計量資料(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清IL‐1β、MMP‐3、TNF‐α 水平及 VAS、JOA、GQOLI‐74 評分)分別以 [例 (%)]、(±s)表示,組間分別行χ2、t檢驗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經治療4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腰痛、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肢體沉重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腰痛 腰膝酸軟 肢體麻木 肢體沉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4.65±0.48 1.53±0.61* 3.20±0.24 1.43±0.39* 2.98±0.42 1.67±0.33* 2.75±0.52 1.56±0.35*觀察組 50 4.71±0.61 0.88±0.32* 3.17±0.26 0.96±0.19* 3.02±0.28 1.14±0.30* 2.86±0.45 0.94±0.22*t值 5.547 6.672 0.600 7.661 0.560 8.403 1.131 10.60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IL-1β、MMP-3、TNF-α 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β、MMP‐3、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1β、MMP-3、TNF-α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1β、MMP-3、TNF-α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1β:白細胞介素‐1β;MMP‐3:基質金屬蛋白酶‐3;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
2.4 VAS、JOA、GQOLI-74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JOA、GQOLI‐74評分均高于治療前,而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JOA、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 4 兩組患者 VAS、JOA、GQOLI-74 評分比較 (±s, 分 )
表 4 兩組患者 VAS、JOA、GQOLI-74 評分比較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JOA: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GQOLI‐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
?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相鄰椎神經根受到壓迫,引起神經根充血水腫、炎性反應及代謝障礙,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較多,如康復理療、藥物口服、神經阻滯療法、手術治療、微創(chuàng)治療、推拿按摩、針灸等。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椎間盤退變性疾病,臨床多以保守治療為主,耳穴療法治療選取肝、腎耳穴可補肝養(yǎng)腎,肝在體合筋,腎在體合骨,補肝腎則強筋壯骨;選取交感、神門、皮下質耳穴為止痛要穴,可調節(jié)人體植物神經,達到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諸穴相互配合,重復間斷刺激,可將信號傳至相應臟腑及病灶,但單獨使用所需周期較長,短期效果并不明顯[13]。
中醫(yī)認為“痹癥”的內因為肝腎虧虛,外因為風寒濕熱、閃挫勞損,內外同時作用而致使腰部經脈氣血阻滯不通,氣血郁積,故出現(xiàn)腰痛,故對于該病癥,可用調和營衛(wèi)之法[14]。中藥熏蒸技術是借助熱力及藥理作用,熏蒸患處,使藥物透過皮膚局部吸收直達病灶,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一種操作方法。本研究中所用的熏蒸藥方中川芎歸肝、膽、心包經,辛溫香燥,既能行散,又入血分,具有扶風止痛、活血化瘀、行氣開郁之效;黃芪歸肺、脾經,可補益氣血,善補肌表及全身之氣;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絡止痛,對筋骨疼痛不舒、手足麻木等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姜黃辛散溫通,入血能活血行瘀,入氣能行氣散瘀,具有活血行氣、痛經止痛功效;炮姜溫經止血,溫中止痛,可去除體內的冷邪,改善患者肢體發(fā)涼的癥狀;白芷散風除濕、通竅止痛,可通過解表方式祛除風寒之邪;羌活辛溫解表,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可有效緩解風濕痹痛、肩背骨節(jié)酸痛癥狀;紅花可通利血脈、消腫止痛;艾葉散寒止痛、祛濕止癢;醋香附為血中之氣藥,具有行氣解郁、解痙止痛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發(fā)散風寒、祛風除濕、消腫散瘀、解痙止痛之效[15]。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通過用藥建議、生理與心理康復護理干預,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各項治療[16]。由以上數(shù)據與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腰痛、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肢體沉重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藥熏蒸聯(lián)合耳穴壓豆,并結合有效的護理措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療效顯著。
血清IL‐1β是重要的炎性遞質之一,可增強機體對疼痛的敏感性;MMP‐3水平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密切關系,主要參與組織形態(tài)損傷修復、炎癥反應等一系列生理、病理過程;TNF‐α作為炎性細胞因子,可促進多種炎性因子的產生,激發(fā)機體炎性反應[17]。耳連接經脈,與臟腑相通,耳穴壓豆法是利用人體耳廓結構與神經分布與臟腑經絡的關系,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沿著耳穴十二經絡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氣血,可達到祛病保健之效,選取耳部腰骶椎穴按壓,能夠疏通腰部經絡,緩解腰骶痛、腰腿痛,有效消除病癥[18]?,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川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化瘀、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的作用;黃芪中的黃芪黃酮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炎性因子的吸收與排泄的作用,進而加速局部致痛物質消失,減輕患者疼痛感受[19]。此外,對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及時為患者解惑,更好地指導患者進行治療,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從而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病情恢復[20]。由以上數(shù)據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 IL‐1β、MMP‐3、TNF‐α 水平及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JOA、GQOLI‐74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熏蒸聯(lián)合耳穴壓豆,并結合有效的護理措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減少炎性因子的分泌,緩解腰部疼痛,恢復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中藥熏蒸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緩解腰部疼痛,恢復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且療效顯著,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