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華
天津市薊州區(qū)獨樂寺,建于隋朝大業(yè)年間,初建時并沒有名字。關于寺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一,因觀音塑像內部支架是一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因而以“杜梨”的諧音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故名獨樂寺;其三,獨樂寺為唐朝安祿山起兵叛唐誓師之地,獨樂之名為安祿山所取,蓋因他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最后一種說法流傳最為廣泛。
獨樂寺在我國建筑史上以“三最”著稱:寺內觀音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高層樓閣式建筑;閣中觀世音菩薩塑像是我國現存最大古代泥塑之一;寺中山門帶鴟尾飾物的屋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
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于1932年4月詳細考察并測繪了薊縣獨樂寺后,撰文《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發(fā)表于《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32年第三卷第二期獨樂寺專號,其中寫道:“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皆遼圣宗統(tǒng)和二年重建,去今(1932年)已九百四十八年,蓋我國木建筑中已發(fā)現之最古者。以時代論,則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我國建筑蛻變上之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薄八E人又謂:獨樂寺為安祿山誓師之地?!殬贰?,亦祿山所命,蓋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爾命名云?!?/p>
獨樂寺建成后歷經多次戰(zhàn)火和地震,也經過多次修繕,一直屹立不倒,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榫卯木結構建筑,彰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獨樂寺中的匾額“觀音之閣”到底是誰題寫的呢?這要從天寶后期說起。
當時,唐王朝不斷在邊疆挑起戰(zhàn)爭,社會混亂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一方面,朝廷昏聵腐敗,武備松弛,重用權奸,堵塞賢路;另一方面,在唐玄宗的縱容下,安祿山在十年間便由幽州節(jié)度使手下的一名小蕃將,成為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擁有全國一半兵力,勢力范圍囊括今天河北、內蒙、東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一大片,隨時都有可能摧垮唐王朝。
此時,李白已在吳越漫游了幾年,漂泊不定。李白在朝廷期間,親眼目睹唐玄宗對安祿山、奸相李林甫恩寵有加的情況。現在朝廷內外都在流傳安祿山將要謀反叛亂的消息,這讓李白坐臥不安。他在《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詩中寫道:“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恥作易水別,臨岐淚滂沱?!边@里的“沙漠”指的是“幽燕”,是安祿山潛心經營十多年的勢力范圍中心。
李白決計去安祿山的“虎穴”幽燕(今北京一帶)探探虛實。天寶十年(751)秋冬,李白離開梁苑,北上幽州,途中游歷廣平郡邯鄲等地。他有兩個親戚在邯鄲為官,一是侄子李聿,在清漳(今河北省曲周縣)當縣令,他有詩《贈清漳明府侄聿》相贈。二是弟弟李皓在臨洺(今河北省永年縣)當縣令。此時李皓遇到了一些麻煩,被停職反省,正好有時間陪同李白到各處游玩。
李白其時早已聲名遠播,所到之處都有不少人熱情招待,他寫下十余首詩。翌年十月,李白抵達幽州,看到安祿山厲兵秣馬,形勢告急,作為一介書生,自己卻無能為力,心情復雜。在此背景下,他寫了很多詩作,比較著名的有《幽州胡馬客歌》,他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用匈奴犯邊的往事表達對國家或將發(fā)生戰(zhàn)亂的隱憂,還用驚怵的筆調描寫了征服匈奴戰(zhàn)爭的慘烈和悲壯。他關注的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將,而是那些被戰(zhàn)爭機器摧殘的疲憊將士和因為戰(zhàn)爭而民不聊生的社會。
盡管匈奴的戰(zhàn)事已然久遠,但幽燕胡兒蠢蠢欲動、殺氣騰騰,看來一場殘酷殺戮恐怕在所難免。一旦戰(zhàn)爭再起,老百姓一定會再次陷入無休止的動蕩之中,所以李白在詩的結尾處說“何時天狼滅,父子得安閑”,既表現出他對于可能發(fā)生叛亂的極大厭惡和對平叛的期望,同時也向朝廷和世人發(fā)出強烈的戰(zhàn)爭警醒。
但在長安城,昏庸的唐玄宗仍然一味地沉醉于美人的溫柔鄉(xiāng),絲毫沒有察覺危險即將來臨。果然,李白一語成讖。兩年后,安史之亂爆發(fā),大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當李白從邯鄲游歷到薊州時,正值獨樂寺內的觀音閣剛剛落成。這是一座十一面觀音像,正缺一塊匾額。寺內方丈見到大詩人到來,立即恭請大詩人題匾。方丈知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遂命人拿出當時聞名于薊縣的盛清緣御酒來款待李白。李白打開酒壇,輕輕一聞,香氣撲鼻,大嘆“好酒好酒”,不待方丈拿出酒杯就直接端著酒壇喝起來,喝得好不盡興,不知不覺便酩酊大醉。李白乘著酒興揮毫潑墨,一揮而就“觀音之閣”四個楷體大字,并在“閣”字下落款“太白”。方丈和眾人見了,紛紛喝彩,馬上命人將李白題字制作成同等大小的匾額,高懸至今。
在薊州,李白還游覽了城北軒轅黃帝拜訪廣成子的崆峒山(今府君山),寫出了《北風行》。他在北方逗留了一年多,于天寶十二年(753)春離開薊州,回到魏郡。
隨著時間流逝,后人對于獨樂寺“觀音之閣”的匾額是否為李白所題,有了比較多的爭議。事實上,自清代到現代,已有不少史料可以說明匾額確系李白字跡。
清代政治家、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的宋犖,在其編著的50卷《西陂類稿》中有《獨樂寺》詩:“雙林獨尋寺,攬轡薊門過。殿閣諸天迥,登臨往跡多。署書傳太白,遺碣有蒙哥。坐聽晨鐘響,將余念薜蘿。”并自注:“寺有李太白書‘觀音之閣’四字及元蒙哥帝為賽典赤所立賢牧碑。先文康(即宋權)開府漁陽日,曾攜犖來游,今三十六年矣。”
北宋名臣包拯的第29世孫、清中期學者包世臣在其所著《藝舟雙楫·后附四則》中稱:“薊州城內有太白書‘觀音之閣’四大字,字徑七八尺,整暇有永興(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字)風,唯筆勢稍拋松耳。”他肯定此匾額確為李白所書,說明李白也是一位書法家,只是字不如詩有名。
《道光薊縣志》也記載:“獨樂寺在西門內,閣上匾額‘觀音之閣’,唐李太白書?!倍介T正中楷書匾額“獨樂寺”為明朝嚴嵩題字,“具足圓成”匾額則為咸豐皇帝御筆。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的附錄《李白杜甫年表》中提到:“李白于天寶十年(五十一歲)北游塞垣,有《幽州胡馬客歌》諷刺安祿山。翌年春游廣平、邯鄲等地,北游薊門,秋抵幽州,目擊安祿山之跋扈,有憂國之思,曾在邊地游獵,自言一箭射穿兩虎,一射并中雙鳶,在黃金臺上懷燕昭王而痛哭。天寶十二年春離薊門,歸魏郡?!庇纱丝梢酝茢?,李白題匾“觀音之閣”當在天寶十二年(753)之際。
當代學者史樹清經詳細考證,確認天津市薊縣獨樂寺“觀音之閣”四字匾額確為李白所書,因唐代題匾額多為立形。而李白唯一珍存于世的書法墨寶,是鑒賞家張伯駒歷盡艱辛收購后,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上陽臺帖》。它與“觀音之閣”的匾額均署名“太白”,行書高妙,不流凡俗。
“觀音之閣”這塊匾額實在非常罕見和珍貴,是迄今發(fā)現李白存世的題匾孤品。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