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青
英麗的屋,黃泥墻,紅瓦頂,在膠東半島的小村莊里,并不特別耀眼。英麗人也算不上漂亮,矮墩墩的,茅草似的頭發(fā)干枯稀疏,拿一條繡花手巾裹著,身上套著以大紅或大紫為主色調(diào)的衣服,一雙古銅色的手青筋凸起。不過,這雙手卻極巧:木撐子上系著暗色的織布,一根銀針輕巧地穿梭其間,抽、繡、編、鎖……一陣工夫,大朵大朵落霞染透般的紅艷牡丹花便躍然其上,朵朵流金,瓣瓣溢彩。
開篇交代主人公英麗的生活環(huán)境,對其進行外貌描寫,并用充滿畫面感的文字交代其特長,為下文做足鋪墊。
英麗一家本是和和美美的,丈夫開大貨車,有一個粉雕玉琢似的女兒。不過一場車禍,讓丈夫雙目失明。一個原本殷實和美的小家,頓時變得風(fēng)雨飄搖。英麗二話不說,扛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dān)。一年又一年,英麗被歲月的苦難泡著,但魯繡——英麗生命里的那道光,卻不曾黯淡。
多少次,披著淡淡的夜色,勞碌一天的英麗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坐在炕上,就著老式臺燈微弱的光,一針,再一針,繡著心中的美好。洗得發(fā)白的椅子套上,落滿肥綠的葉,花像一朵朵粉紅的云浮在上面,絢爛耀目——那是英麗繡給丈夫的。多少次,昏黃的燈光下,英麗望著熟睡的女兒臉上盈盈的笑,在心里默念:“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好日子,就像這繡的花一樣……”魯繡,在漫長艱辛的日子里,在清寒寡歡的時光里,給了英麗前行的力量。
時光流轉(zhuǎn),女兒長大成人,考上了外地一所很不錯的大學(xué),英麗也走過了生命的花木蔥蘢期。“歇歇吧。”英麗在心里念叨著,卻放不下手上的針線。清早,她坐在門檻上,陽光在素白的細布上躍動。她繡小野花,紅的、白的、紫的,星星點點,悠悠地吐出一片絢爛。黃昏,夕暮染紫,她盤腿坐在炕上,照著窗前的一樹桃花繡。那桃花風(fēng)流輕巧,像綠色的葉間落滿粉色的蝶。夜深,銀漢迢迢,她繡女兒喜歡的金桂,鵝黃的花瓣攢成小球,溫暖美好。撐子咯吱作響,對日子的愛,綿綿不絕。
前兩段寫英麗為生計和排解心中的苦悶而刺繡,這一段寫女兒考上大學(xué)后,英麗卻習(xí)慣成自然地在清早、黃昏、深夜拿起針線進行刺繡。作者沒有在文中渲染其間的苦與樂,而是通過白描式的手法,讓其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
英麗本以為,女兒的未來將交給某個遙遠的城市——那是她從未去過的地方,這讓她有點悵然若失。然而那年暑假,讀大四的女兒卻對她說:“媽,我要回老家,和您開一家魯繡坊?!迸畠旱脑捵層Ⅺ惣雀行老灿钟X欣慰。
女兒的魯繡坊辦起來了,老舊的紅瓦房仿佛被注入了勃勃的生機。紅瓦房的四周,植滿金桂。金桂細碎的花瓣灑落在層起迭現(xiàn)的綠浪之間,美好而自在。年輕的女兒倚窗而坐,白皙的額上落滿花瓣的影。銀針在靈巧的指尖穿梭,撐子咯吱作響,女兒用花花綠綠的針線,把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人,繡進繡布,繡出一幅幅美好的圖景。女兒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為小村莊的魯繡注入了青春活力,八方的游客慕名而來……
紅瓦房里,母女坊中伴,萬戶繡丹青。
面對如何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這樣的寫作主題,大多數(shù)同學(xué)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寫議論文。而本文作者卻獨辟蹊徑,以小小說的形式,通過講述傳統(tǒng)的魯繡對麗英從生活到精神上的幫助,講述麗英和女兒一起開辦魯繡坊的故事,巧妙地詮釋了主題。有這樣的創(chuàng)新意識,自然能成就令人稱贊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