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英嬋,程 莉,曾 菊 陸 丹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湖北武漢 430000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獲得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公認絕大多數(shù)ITP是由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增多所致[1-2]。ITP主要臨床特征為外周血中中度至重度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且沒有與血小板減少相關(guān)的其他原因,皮膚黏膜紫癜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骨髓巨核細胞數(shù)正?;蛟黾?,伴有成熟障礙[3-4]。血小板在ITP疾病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血小板平均體積(MPV)是血小板活化的標志物,反映了促炎癥和血栓的形成過程[5]。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是描述血小板體積變異的參數(shù),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細胞的增生、代謝及血小板生成情況[6-8]。以往針對ITP的診斷和治療效果更多傾向于骨髓細胞學檢查,但是近年來骨髓細胞學檢查已經(jīng)不是必選項目,因此研究者更加重視血常規(guī)中血小板及其相關(guān)參數(shù)的檢測[9-10]。本研究回顧性分析MPV、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大血小板數(shù)目(P-LCC)和白細胞(WBC)在不同嚴重程度兒童ITP中的差異,判斷上述指標在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的臨床意義,以期能夠更準確地診斷及評估ITP患兒的病情,同時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分析MPV、PDW、P-LCR、P-LCC、WBC單項及聯(lián)合檢測在兒童ITP早期診斷和療效監(jiān)測中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兒童ITP患兒63例作為試驗組,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童ITP的診斷標準[11]。排除標準:先天性或非特異性類型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嚴重的骨髓?。患毙园籽?。試驗組中男34例,女29例;年齡30 d至10歲,平均(3.42±1.05)歲;住院時間1~11 d,平均(4.74±1.04)d;試驗組按照血小板(PLT)水平分為輕度組(PLT≤75×109/L)7例,中度組(PLT為25×109/L~50×109/L)15例,重度組(PLT為10×109/L~25×109/L)13例,極重度組(PLT<10×109/L)28例;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體檢的65例健康兒童為對照組,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30 d至10歲。兩組性別、年齡、家族史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研究對象血小板相關(guān)抗體均為陰性。研究對象家屬均簽署知曉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一般資料收集 詳細收集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內(nèi)容,記錄患者入院時初次PLT、MPV、PDW、P-LCR、P-LCC和WBC等參數(shù);兩組研究對象所有分析數(shù)據(jù)均來自同一臺儀器Mindray BC-68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
1.2.2實驗室檢查 骨髓細胞學檢查骨髓檢查由本院檢驗科細胞室負責,骨髓涂片常規(guī)瑞氏染色,選取薄厚適中,頭、體、尾分明,髓小體豐富,染色效果好的骨髓片,用低倍鏡計數(shù)單位面積巨核細胞總數(shù)。油鏡下分類計數(shù)25個巨核細胞中各階段巨核細胞數(shù),產(chǎn)板型巨核細胞<7個為成熟障礙。
2.1兩組PLT、MPV、PDW、P-LCR、P-LCC、WBC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PLT、P-LCC降低,PDW減小(P<0.05),而MPV、P-LCR和WBC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PLT、MPV、PDW、P-LCR、P-LCC、WBC比較
2.2各組PLT、MPV、PDW、P-LCR、P-LCC和WBC比較 PLT水平隨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LCC隨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減少,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4組間MPV、PDW、P-LCR、WBC和產(chǎn)板型巨核細胞數(shù)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PLT、MPV、PDW、P-LCR、P-LCC和WBC比較
2.3MPV、PDW、P-LCR、P-LCC和WBC對兒童ITP診斷價值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結(jié)果顯示,單項檢測中,P-LCC診斷兒童ITP的靈敏度最高,為95.6%;WBC診斷兒童ITP的特異度最高,為98.6%。MPV+PDW+WBC+P-LCR+P-LCC聯(lián)合檢測診斷兒童ITP的AUC最高,此時靈敏度為98.5%,特異度為92.9%。見表3、圖1。
圖1 MPV、PDW、WBC、P-LCR、P-LCC單項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兒童ITP的ROC曲線
表3 MPV、PDW、WBC、P-LCR、P-LCC單項及聯(lián)合檢測對兒童ITP的診斷價值比較
ITP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獲得性出血疾病之一,每年每10萬兒童中有5~10例發(fā)生[12],患兒由于血小板不同程度的減少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導致出血時間延長和不易止血的現(xiàn)象。然而ITP在嬰兒中發(fā)病率較低,在幼兒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是男孩,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在學齡和青春期無性別差異[13]。兒童ITP最常發(fā)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通??梢酝ㄟ^免疫抑制治療來控制。同種形式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也可能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以及其他細菌和病毒感染有關(guān)。此外一些藥物也可引起與ITP難以鑒別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目前一線治療主要包括糖皮質(zhì)激素、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D免疫球蛋白,大多數(shù)兒童一般數(shù)周內(nèi)可緩解[14-15]。
近年來對兒童ITP的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表明IgG型自身抗體在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生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依舊存在其他免疫機制如T細胞介導、Treg和Breg細胞受損、細胞因子失衡和骨髓生態(tài)位等引起的血小板破壞[13]。盡管如此,對于兒童ITP這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耐受喪失的具體原因仍然不清楚。不同形式的兒童ITP,從自限性、自發(fā)緩解性ITP到持久性、難治性、重度兒童ITP,均提示不同的病理生理機制和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的障礙[16-1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PLT、P-LCC結(jié)果明顯低于對照組,MPV、P-LCR和WBC結(jié)果明顯高于對照組,該結(jié)果與NORIS等[18]報道一致;而本研究中試驗組PDW略低于對照組,與其他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19],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對象為兒童,此外年齡、病毒感染種類及疾病嚴重程度等個體差異性導致結(jié)果差異不顯著。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筆者會按照研究對象感染病毒種類如EB病毒、巨細胞病毒或人細小病毒B19感染分組,分析不同病毒種類各指標之間的差異,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加有利的診斷依據(jù)。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P-LCC隨著病情加重明顯降低;同時應用二元 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產(chǎn)生各個體聯(lián)合檢測預測概率,繪制ROC曲線結(jié)果顯示單項檢測中,P-LCC診斷兒童ITP的靈敏度最高,MPV+PDW+WBC+P-LCR+P-LCC聯(lián)合檢測診斷兒童ITP的AUC最高;研究結(jié)果表明P-LCC對于兒童ITP診斷十分有意義,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應重視該指標的變化,回歸分析結(jié)果證明多指標聯(lián)合檢測對兒童ITP的診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以提高對其的診斷價值。
目前對于巨核細胞成熟障礙的診斷尚無特異性實驗室診斷指標,主要依賴骨髓細胞學檢查,根據(jù)骨髓中產(chǎn)板型巨核百分比及數(shù)量給予判斷,然而兒童ITP的診斷是否一定需要做骨穿仍存在爭議。本研究MPV、PDW、WBC、P-LCR和P-LCC聯(lián)合檢測極大提高對兒童ITP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檢測和病情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