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菊,李亞星,安 妮
夏布織物密度的計量研究
李奇菊1,李亞星2,安 妮1
(1.西南大學 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2.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重慶 401520)
為了補充夏布的基礎研究,以夏布織物密度的計量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查找、田野調查和電話采訪,收集整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夏布規(guī)格及其計量方法。以民國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時期分段點,理清了夏布織物密度的計量標準,同時找到不同區(qū)域之間夏布規(guī)格的對應關系。這個結果不但能幫助消費者辨別夏布質量的優(yōu)劣,也有利于夏布織造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夏布;織物密度;規(guī)格;計量
夏布自古以來都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1]但到20世紀初,由于人造纖維制品的興起,夏布產業(yè)開始逐漸萎縮。夏布織造技藝因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瀕危的生存現(xiàn)狀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織造技藝”的載體,學者們[2-6]]從夏布的織造、后處理、傳承和應用等角度對夏布及其織造技藝進行研究,但很少梳理夏布織物密度的計量。而且田野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重慶與四川(簡稱川渝),夏布織物密度的最大規(guī)格為150筘,而在湖南與江西其最大規(guī)格可達1400筘,單位同為“筘”,最大值卻相差了近10倍。重慶榮昌是夏布之鄉(xiāng),其質量上乘在全國有名,而且出口日韓,不可能與江西夏布的質量相差這么大,因此,有必要梳理夏布規(guī)格在幾個主產地所代表的含義。
夏布在交易時的主要參數(shù)有幅寬、匹長和密度,在相同幅寬和匹長的條件下,決定夏布價格的重要指標就是其密度。夏布織物密度在古代稱精粗,《周禮》里記載:“布帛精麤不中數(shù)、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盵7]“麤”是“粗”的繁體字,絲麻織物的精粗與布幅寬窄不符合規(guī)范的,不允許在市場上交易;在現(xiàn)代,夏布織物密度與織布時選擇的筘板規(guī)格相關。夏布主產地集中于川渝、湖南和江西,通過文獻查找、田野調查和電話采訪,收集整理夏布幅寬、精粗、規(guī)格,補充夏布的基礎研究;以民國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時期分段點,對照各區(qū)域在不同時期夏布規(guī)格所代表的含義,從而弄清楚夏布規(guī)格所對應的織物密度。
夏布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里解釋為“用苧麻的纖維織成的布,我國傳統(tǒng)紡織品之一,多用來做蚊帳或夏季服裝。產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8]這個解釋用在古代是恰當?shù)?,那時苧麻布均為手工績織布。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在當今,苧麻布既有傳統(tǒng)手工績織布,又有工業(yè)化紡織布,兩種苧麻布的布面肌理效果和價值完全不同。因此,夏布不僅是苧麻布,而且已特指用傳統(tǒng)手工工藝績織而成的苧麻布,即夏布是苧麻植物經過打麻、績紗、挽麻團麻芋子、上漿撿縞、穿筘梳布和縱布織布等一系列手工工藝加工而成的苧麻布。
苧麻布稱之為夏布,始于明代,但可能此時夏布并不專指苧麻布;在清代,夏布主要以特產的形式進貢給朝廷或局部流通,苧麻布因適宜于夏季穿著而稱之為夏布。到清末民初,將苧麻布稱之為夏布,才開始成為主流。[9]在清代之前,夏布還有哪些稱謂呢?《詩經》曰: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10];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纻”解釋為苧麻纖維織的布;李時珍曰∶“苧麻作纻,可以績纻,故謂之纻 ”。[11]唐代李吉甫的地理學專著《元和郡縣志》[12]貢賦清單里還出現(xiàn)了纻布、纻布(“纻”是“纻”的繁體字)、細纻布、白纻、白纻布、白纻細布,野纻布等之稱;《小爾雅·廣服》篇里記載:“治絲曰織。織,繒也。麻、纻、葛,曰布。布,通名也”[13]。在古代,苧麻布被稱為“纻(纻)”、“纻布”、“白纻布”和“細纻布”等,相當于官方稱謂,每個地方也會有地方方言,如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闌干細布、娘子布、柳布、象布、綀子布等[14-16]。布是大麻布、苧麻布和葛布的統(tǒng)稱,帛是絲織物的總稱,布帛就是絲麻織物的統(tǒng)稱。當棉花的栽培引入中國后,布帛也包括了棉布。因此,對于古代夏布的密度計量主要以“纻布(纻布)”和“布帛”為關鍵詞進行收集整理。
《名義考》里記載:“古者布稱升,蓋精粗之名,《廣韻》:升,成也。布八十縷為一升,一成也;二千四百縷為三十升,三十成也”[17]。古代衡量夏布精粗(密度)以“升”來表示,即在規(guī)定的布幅內80根經紗稱為1升。升數(shù)值越大,規(guī)定布幅內的苧麻紗線根數(shù)越多,要求紗線越細,夏布質量越好。但布幅的寬度在古代是多少呢?
《漢書》曰:“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18];明崇禎刻本《康濟譜》里記載:“布帛廣二尺四寸為幅,長四丈為疋”;[19]《捷用云箋》曰:“布帛廣三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疋”;[20]朱載堉撰寫的《樂律全書》曰:“今按布帛之廣,古有四說,漢志所云二尺二寸,一也;鄭氏所云二尺四寸,二也;淮南子所云二尺七寸,三也;巡守禮所云三尺二寸,四也?!盵21]古代的“廣”字即為現(xiàn)代的“寬”的含義,從上述文獻資料可知古代布帛幅寬似乎有四種,二尺二寸、二尺四寸、二尺七寸和三尺二寸等。但《淮南鴻烈解》[22]曰:“黃鐘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故幅廣二尺七寸”,從這個文獻內容可以看出,二尺七寸是按黃鐘之長推算的,不是夏布幅寬實際測量之值。 《儀禮疏》里記載:“朝貢禮云:純,四只,制,丈八尺者;純謂幅之廣狹,制謂舒之長……只,長八寸,四八三十二,幅廣三尺二寸,大廣非其度。鄫志荅云:古積書誤為四當為三,三咫則二尺四寸矣”[23],這個文獻內容可知,幅廣三尺二寸不存在,是由于古籍書中誤把三當成四,按古幣帛純制推算帛的幅寬為二尺四寸。綜合上述古文獻,幅寬二尺七寸按黃鐘之長推算,三尺二寸為誤算,二尺四寸按純制推算為絲織品的幅寬。因此,古代夏布織物的幅寬二尺二寸是比較恰當?shù)摹?/p>
古代所用織機主要是腰機,與織絹、綢、葛、麻、棉等的織布機一樣,在《天工開物》中就這樣描繪腰機:“凡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紬,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花機,只用小機??椊骋允炱ひ环街米拢淞θ谘曛?,故名腰機。普天織葛、苧、棉布者,用此機法,布帛更整齊、堅澤,惜今傳之猶未廣也。”[24]在古代,織棉、麻、葛和絹綢的織布機都是用臺式腰肌,腰機在四川和重慶也稱矮機,織布時用手左右交替投梭。劉興林[25]認為,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臺式腰機(也就是矮機)得到逐步推廣,布幅統(tǒng)一為50厘米左右,官府把這一尺寸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安疾植恢袛?shù),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在古代,密度和幅寬達不到要求不能賣,由此可以初步確定古代夏布幅寬為一固定值50厘米左右??椢镌谪曎x和交易計算時只言其長若干值幾何,如唐代李吉甫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國地理學專著《元和郡縣志》里有這樣的記載:“貢賦白纻布一端、纻布一十八疋、白纻布一十五疋、白纻練布七疋”等;杜佑撰寫的《通典》也曰:“蘄春郡貢白纻布十五端、富水郡貢白纻布十端、吳興郡貢纻布三十端、廬陵郡貢白纻布二十端、宜春郡貢白纻布十疋”。[26]查閱了大量的古文獻資料,在向朝廷貢賦的清單里均沒有記載幅寬,只有長度多少匹。《棗林雜俎》里記載:“胡茶一斤直六金,布一匹直4金,緞纻直三十金”[27];《九章算術》曰:“今有布一匹,價直一百二十五。”[28]古代夏布交易記錄比較少,貢賦的記錄較多,有交易的文獻記載里也沒有幅寬,說明幅寬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數(shù)值,不用特別標注。
“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 出現(xiàn)在《漢書》中,漢代的尺度(一尺的長度)又是多少呢?白云翔[29]認為漢代的尺度,經過歷代學者的考證與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并隨著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不斷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漢代尺度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其分析表明,一尺的實際長度,西漢和新莽時期一般為23厘米,東漢一般為23.4厘米,二者相差甚微,考慮到數(shù)據(jù)的一貫性,故厘定為23.1厘米。由此可以推算出夏布在古代的幅寬為50(23.1*2.2)厘米左右,其密度1升即為50厘米的幅寬內有80縷苧麻紗,2升為50厘米的幅寬內有160縷苧麻紗,以此類推。
對于古代織物幅寬,需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尺度(亦稱尺長)在變化,如在《理學逢源》里記載:“古布之幅廣二尺二寸,周尺短,只當今一尺二寸許,三十升則二千四百縷,以一尺二寸之幅用二千四百縷,故細密難成”。[30]《太炎文錄初編》曰:“古之細布,幅廣二尺二寸,約今一尺四寸”。[31]夏布幅寬基本固定,怎么又出現(xiàn)一尺二寸、一尺四寸呢?這與統(tǒng)治者為了增加稅收而加長尺長有關,尺長加長也就是一尺代表的長度變大。官府把幅寬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布帛精粗不中數(shù),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幅寬不變,尺長變大,尺寸值變小,就出現(xiàn)二尺二寸變?yōu)橐怀叨纭⒁怀咚拇?,跟每個朝代的尺長相關,尺長增加越大,尺寸值就變得越小;在一匹布的長度上,由于尺長增大,老百姓貢賦一匹四丈的纻布,需要在以前長度基礎上多織一些,這樣官府變相地增加了稅收。每個朝代的尺長可參照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32]第12表“中國歷代尺的長度標準變遷表”。
(1)在川渝一帶,民國《染織紡周刊》文獻里記載:“夏布因頭份之多寡分為尺三,四八,六八,七二,八百,九百,一千,千二,千四,千六,千八等十二種,其頭份少者缐粗,故品極低,頭份多缐者線細,故品級高”。[33]《銀行月刊》又曰:“四川夏布貨分粗細二種……粗貨闊計一尺三寸。細貨闊計一尺四寸。至長度則二者均為五丈。四川地方所用之尺。每尺約合12.7英寸”。[34]由上述文獻可知,民國期間,川渝一帶的夏布規(guī)格有十二種,有粗細之分,粗者密度按幅寬一尺三寸內有多少“頭”紗線來計算,細者按幅寬一尺四寸內多少“頭”紗線來計算,但沒有文獻記載粗細劃分標準。
在實地調研中,據(jù)重慶夏布織造技藝傳承人李儉康介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夏布規(guī)格主要有三二布、四五布、六八布、七五布、九二布、千零八十布(千零八布)等,對應的筘板稱為三二筘板、四五筘板,以此類推,每一筘齒穿入兩根紗。三二布的密度表示為在1尺3寸寬里有320*2根苧麻紗,四五布在1尺4寸寬里有450*2根苧麻紗,六八布以上在1尺5寸寬里有680*2、750*2、920*2、1080*2根苧麻紗;夏布主要分為粗布、中布和細布三個等級,三二布和四五布為粗布,六八布和七五布為中布,九二布以上為細布。粗布主要用于制作麻袋子、蚊帳、包裝布和建筑裝飾用布。中布多用作毯子布,也可做蚊帳和衣料。七百頭以上的細布,多用于夏季衣料。
(2)在江西和湖南,據(jù)江西宋志學和湖南譚智祥等夏布織造技藝傳承人介紹,夏布織物密度以在規(guī)定的筘板長度內有多少筘數(shù)來表示,主要規(guī)格有160、180、200、220、…、1400筘,每一規(guī)格在前一規(guī)格基礎上加一碼即20筘,每一筘齒穿入兩根紗,兩地只是筘板長度不一樣,江西為70cm,湖南的筘板長度為65cm。
由上調研內容可以看出,川渝、湖南、江西等各地之間的規(guī)格不相同,其密度的表述和計算方式也有差異(表2)。在川渝區(qū)域稱之為多少布(或頭),江西與湖南稱之為多少筘;川渝是在1.3-1.5尺的寬度里數(shù)經紗的根數(shù),筘板的長度不固定,有長有短,根據(jù)所編布的幅寬而選擇,筘板長度范圍在65-85cm之間。湖南與江西基本相同,都是固定筘板的長度,只是兩地的長度不一樣,湖南的筘板長度為65cm,江西的筘板長度為70cm,在筘板定寬里數(shù)經紗的根數(shù)。
對于各地的夏布規(guī)格,通過計算經紗密度,即每一厘米內有多少根經紗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例如,四川、重慶的六八布在1尺5寸(50cm)寬里有680*2根紗,每一厘米即有13.6*2根經紗;對于湖南的880筘,每一厘米排列13.5*2(880/65)根經紗; 而江西的960筘,每一厘米有13.7*2(960/70)根經紗,940筘的每一厘米有13.4*2(940/70)根經紗。因此,川渝區(qū)域的六八布相當于湖南的880筘和江西的940筘或者960筘。
表1 各地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夏布規(guī)格對應的織物密度計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夏布因大量出口日本和韓國,規(guī)格也按他們的需求而改變。日本和韓國對夏布織物密度的要求是按1平方英寸內經紗與緯紗的總根數(shù)而定,主要規(guī)格有80、90、95、105、110、120、128、135、140、150筘(條),也就是在1平方英寸內經紗與緯紗加起來的總根數(shù)分別為80、90……150根,單紗,每一筘穿入一根紗線。在川渝,已淘汰20世紀70-80年代以前的三二布、九二布等竹筘板,改為現(xiàn)在規(guī)格如80、90…150筘的鋼筘板;在湖南和江西,有的繼續(xù)沿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規(guī)格,最精細的布可達1400筘,而川渝最精細的只有150筘,規(guī)格單位同為“筘”,密度數(shù)量值相差近10倍,不是質量相差這么大,而是它們的密度計量方法不一樣,如表3所示,在川渝按1平方英寸內經紗與緯紗的總根數(shù)來計算,而湖南和江西分別按長度65cm和70cm的筘板寬度里有多少根紗線來表示。
在湖南和江西,根據(jù)客戶的訂單,通過換算后選擇對應的筘板。例如日本和韓國要求的規(guī)格80筘(條),即1平方英寸內經紗與緯紗的總根數(shù)為80,如經緯紗的根數(shù)相同的話,在1英寸即2.54厘米內分別有經紗40根,緯紗40根,經紗密度為15.75根/厘米,湖南選擇520(15.75﹡65/2)筘的筘板,江西選擇560(15.75﹡70/2)筘的筘板。
表2 各地當今夏布規(guī)格對應的織物密度計量
夏布織物密度在古代均用“升”來表示,即在規(guī)定的布幅50厘米內80根經紗稱為1升,只是每一朝代的尺長有所不同;而在現(xiàn)代,夏布織物密度的計量在區(qū)域之間卻不一樣。夏布從悠遠的歷史中一路走來,因生活的需要其績織技藝在廣闊的農村普及、發(fā)展和衰退,在古代社會,夏布除了百姓自己使用外,還需進貢朝廷,衙門有專門的機構統(tǒng)一管理;而在當今社會,老百姓平常生活中基本不使用夏布,而主要用于出口,交易也是在外貿民營企業(yè)與外商之間,盡管國家統(tǒng)一了織物密度的計量標準,但夏布以家庭小作坊和分散式方式進行生產,貿易企業(yè)從每家每戶收購夏布與外商交易,只需每家每戶按外商要求的密度編織即可,他們都是行內人士,會根據(jù)外商要求選擇使用自己擁有的對應密度的筘板,交易雙方都能有效溝通,因此,每個區(qū)域都維持著當?shù)氐拿芏葮藴省?/p>
夏布于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又逐步回到人們的視野中,被創(chuàng)新性地用于夏布畫、夏布刺繡和夏布花等工藝美術品,以及桌旗、杯墊、包等家用紡織品,夏布開始在線上銷售,面對的是不懂行的消費者,各地密度計量標準的不一致會讓消費者產生疑惑,國家應該統(tǒng)一規(guī)定夏布規(guī)格并要求執(zhí)行。
[1] 程應林,劉詩中. 江西貴溪崖墓發(fā)掘簡報[J]. 文物,1980, (11): 1-27.
[2] 于紅梅, 郁崇文. 采用現(xiàn)代工藝的傳統(tǒng)風格夏布開發(fā)[J]. 紡織學報,2016, 37(5):37-41.
[3] 廖江波,李強,楊小明. 夏布腰機的考察與追溯[J]. 絲綢,2019, 56(3): 105-111.
[4] 彭源德, 唐守偉, 楊喜愛, 等. 夏布酶法后整理條件的優(yōu)化[J]. 紡織學報, 2007, (3):64-67.
[5] 余強. 鄉(xiāng)村手工夏布的可持續(xù)性傳承[J]. 裝飾,2013, (10):141-142.
[6] 廖江波,張小紅,楊小明. 新余夏布繡技法與風格研究[J]. 絲綢,2017,54(02):30-36.
[7] 鄭玄. 周禮[M]. 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70.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509.
[9] 廖江波,廖翼. 夏布釋義考[J]. 裝飾,2020, (2):99.
[10] 葉斌注. 詩經[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123.
[11] 李時珍. 本草綱目[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1957. 646.
[12] 李吉甫. 元和郡縣志[M]. 廣州:廣雅書局,1899. 25.
[13] 楊琳. 小爾雅今注[M]. 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185.
[14] 常璩. 華陽國志[M]. 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110.
[15] 朱輔. 溪蠻叢笑[M]. 中國基本古籍庫,明萬歷夷門廣牘本.2.
[16] 周去非. 嶺外代答[M]. 屠友祥校注.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127.
[17] 周祈. 名義考[M]. 中國基本古籍庫,民國湖北先正遺書本. 96.
[18] 班固.漢書[M].中國基本古籍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66.
[19] 潘游龍. 康濟譜[M]. 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崇禎刻本. 218.
[20] 陳繼儒. 捷用云箋[M]. 中國基本古籍庫,明末刻本. 7.
[21] 朱載堉. 樂律全書[M]. 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05.
[22] 劉安. 淮南鴻烈解[M]. 許慎注. 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 35-36.
[23]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疏[M].中國基本古籍庫,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299.
[24] 宋應星. 天工開物(一)[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36.
[25] 劉興林. 先秦兩漢織機的發(fā)展與布幅的變化——兼論海南島漢代的廣幅布[J]. 中國歷史文物,2009, (04): 27-37.
[26] 杜佑. 通典[M]. 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武英殿刻本. 50- 52.
[27] 談遷. 棗林雜俎[M]. 中國基本古籍庫,清鈔本. 300.
[28] 劉徽. 九章算術[M]. 李淳風注. 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清微波榭叢書本. 27.
[29] 白云翔. 漢代尺度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相關問題研究[J]. 東南文化,2014, (2):91-100.
[30] 汪紱. 理學逢源[M]. 中國基本古籍庫,道光十八年敬業(yè)堂刻本. 207.
[31] 章炳麟. 太炎文錄初編[M]. 中國基本古籍庫,章氏叢書本. 41.
[32] 吳承洛. 中國度量衡史[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54.
[33] 四川之夏布-夏布之種類及銷場[J]. 染織紡周刊,1937, 2(49):1815.
[34] 國內財政經濟-中國之夏布交易概況[J]. 銀行月刊,1927,7(07):1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easure for the Fabric Density of Grass Cloth
LI Qi-ju1, LI Ya-xing2, AN Ni1
(1.College of Sericulture,Textile & Biomass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Chongq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hongqing 401520, China)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basic research of summer cloth, the measurement of fabric density for grass cloth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elephone interview, the specification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grass cloth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ak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1970s and 1980s as the points of period sections, the specifications and meaning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grass cloth are clarified,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s of fabric density for the grass cloth, and fi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grass cloth specifications. This result can not only help consumers distinguish the quality of grass cloth, but also benefi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rass cloth weaving skills.
grass cloth; fabric density; spec quantity; measure
李奇菊(1967-),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5YJAZH034).
TS941.42
A
2095-414X(2022)02-0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