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瑾妍 劉凌云 雷云飛 文兵 王珊珊
摘要:目的:八段錦訓練對腰肌勞損的療效進行分析研究。 方法:對于學校尋找到的符合腰肌勞損條件的30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5例患者行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治療,觀察組 15例患者行八段錦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 JOA、VAS 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 ODI 評分均得到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腰肌勞損采用八段錦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八段錦;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最常見的腰部疾病,又稱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損傷、腰臀肌筋膜炎。腰肌勞損癥是背側(cè)腰背筋膜和腰肌長時間牽張收縮所致肌肉慢性勞損積累引起的,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癥,是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1]。有專家介紹,早先年間,腰肌勞損患者以中老年人為患病主體,但是近年來,腰肌勞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其中尤以青壯年,辦公室白領為主要群體,也即是說,腰肌勞損患者呈現(xiàn)患者年輕化、職業(yè)化趨勢。目前,臨床上缺少簡短有效,周期短,且無毒副作用,無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方法。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符合腰肌勞損條件的30名在校同學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15例)和觀察組(15例)。參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21-24歲;病程1-2 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17.7-26.6kg/m2,平均(22.19±1.63)kg/m2。觀察組男9例,女6 例;年齡21-24歲;病程1-3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17.8-26.7kg/m2,平均(22.26±1.65)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 1994 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
1.3癥狀與體征:
1.3.1一側(cè)或兩側(cè)腰骶臀部酸痛不適,疼痛可牽及股內(nèi)外側(cè)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臥后加重,腰部適度活動后緩解,過度勞累后加重,適當休息后減輕;或陰雨寒濕天氣加重,晴暖干燥氣候減輕。急性發(fā)作者,可有劇痛和腰部活動障礙。
1.3.2一側(cè)或兩側(cè)豎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緊張,棘間韌帶、豎脊肌、第3腰椎橫突、髂腰韌帶(髂腰角)、臀中肌與臀大肌前緣交界處等部位有較為固定的壓痛點,或局部可觸及條束樣壓痛點或疼痛激發(fā)點。
1.3.3腰部活動不同程度受限,出現(xiàn)脊柱側(cè)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膚可增厚,皮下組織與深筋膜緊密粘連而出現(xiàn)橘皮樣改變。
1.4排除標準:
①排除因外傷骨折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患者;②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③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壓患者。
1.5輔助檢查:紅外線檢查:紅外線熱成像圖可見腰區(qū)疼痛部筋膜出現(xiàn)藍色調(diào)。
1.6診斷:凡具上述“癥狀與體征”中之一項并排除腰椎間盤突出者,根據(jù)臨床條件結合“輔助檢查”即可進行診斷。
2.辮證標準
參照 1994 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
2.1寒濕型
主癥: 腰部冷痛重著,轉(zhuǎn)則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次癥:舌苔白膩,脈沉;標準:具3項主癥或2項主癥+2項次癥。
2.2瘀血型
主癥:腰痛如刺,痛有定處,拒按。輕則俯仰不利,重則臥床不起,轉(zhuǎn)側(cè)困難;次癥:舌紫暗,脈弦;標準:具3項主癥或2項主癥+2項次癥。
2.3腎虛型
主癥: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偏陽虛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舌淡,脈沉細;次癥:偏陰虛者心煩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紅,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標準:具3項主癥或2項主癥+2項次癥。
2.4濕熱癥
主癥:腰痛處伴有熱感,熱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動后可減輕,尿赤;次癥: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標準:具3項主癥或2項主癥+2項次癥。
2.5納入標準
①符合前述疾病診斷標準及辯證標準的受試者;②20~65歲的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者;③病程2周以上;④知情同意書簽署。
2.6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與納入標準;②以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指標觀測者;③年齡在20歲以下或65歲以上無腰肌勞損的患者;④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⑤腰椎及椎管內(nèi)腫瘤者、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者;⑥骨關節(jié)結核、骨髓炎及、膀 胱疾病、婦科疾病等引起腰痛者;⑦刮痧治療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者;⑧曾經(jīng)接受腰椎手術治療和腰椎畸形者。
3.研究方法
3.1隨機分組
根據(jù)上述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確定合格受試者后,采用隨機受試法將30名合格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例;實驗組采用八段錦功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治療。
3.2治療方法
實驗組:根據(jù)八段錦中“兩手攀足固腰腎”,囑受試者依次練習以下七個動作,以增強脊柱相關肌肉力量,達到疏通筋骨的治療作用。①動作1:接搖頭擺尾去心火式。兩腿挺膝伸直站立;同時,兩掌指尖轉(zhuǎn)向前,兩臂向前、向上舉起,肘關節(jié)伸直,掌心朝前;目視前方;②動作2:上動不停,兩臂外旋,掌心相對,兩掌隨屈肘經(jīng)臉前下按于胸前,掌心朝下,指尖相對;目視前方;③動作3:上動不停,兩臂外旋,兩掌心朝上,掌指內(nèi)旋經(jīng)腋下向后反插;目視前方;④動作4:上動不停,兩掌心貼背,沿脊柱兩側(cè)向下摩運至臀部;目視前方;⑤動作5:上動不停,上體前俯,兩掌繼續(xù)沿腿后向下摩運至腳踝,再貼兩腳外側(cè)移至小腳趾處,隨之旋腕扶于腳面,掌指朝前;目視下方;⑥動作6:上動不停,兩掌不動,塌腰、翹臀、微抬頭;兩掌沿地面向前、向上遠伸,以臂帶動上體抬至水平;目視前下方;⑦動作7:上動不停,兩臂繼續(xù)向前向上舉至頭上方,上體立起,兩掌間距約與肩寬,掌心朝前,指尖朝上;目視前方。練習時間:本式一上一下為一遍,做六遍對照組:采用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一次1粒,一日2次(早晚各一次)。
4療效觀察
4.1觀察指標
①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評分最高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
②腰肌功能:以 Osv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估,評分最高50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4.1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疼痛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疼痛顯著緩解但未至顯效標準;無效:疼痛無顯著改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 示,采 用t 檢 驗;計數(shù) 資 料 以 例(%)表 示,采 用χ2 檢 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結果
(1)VAS、OD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VAS、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
7討論
八段錦是臨床常用的康復鍛煉物理療法,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康復治療,并獲得一定效果,其強調(diào)以腰為軸,通過扭腰轉(zhuǎn)胯、俯仰伸腰、旋腰轉(zhuǎn)背、左右彎腰等牽拉相關筋膜、肌肉、肌腱,溫和牽拉粘連軟組織,繼而緩解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2-3]。中醫(yī)認為,慢性腰肌勞損主因跌仆損傷或外感、內(nèi)傷致筋脈痹阻,腰府失養(yǎng),誘發(fā)腰脊旁疼痛,治療以補腎為本,兼祛邪[4]。溫針灸一方面能補腎固本,治療外感及內(nèi)傷腰痛;另一方面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且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參照組,表明八段錦治療腰肌勞損療效顯著,能顯著緩解疼痛癥狀。治療后兩組患者ODI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八段錦療法能進一步改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腰肌功能。
綜上所述,八段錦治療腰肌勞損療效顯著,能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改善腰肌功能。但本研究樣本容量小,后期需進行多樣本中心、大樣本容量研究,進一步探討八段錦鍛煉的確切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家權, 袁德培, 楊進崗. 淺析苗醫(yī)彈筋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4, 30(002):161-161.
[2]袁菊蓮,羅倫,趙燕,等.八段錦鍛煉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療法在老年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yī)正骨,2019,31(08):25-30+34.
[3]王紅.針灸推拿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療法在老年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療效[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21,21(02):27-28.
[4]張秀華,任樹軍.談“八段錦”對腰肌勞損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4):105.
第一作者:?彭瑾妍,(2000.05-),女,本科,針灸推拿學專業(yè)
*通訊作者:王川,(1990.12-) ,男,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醫(yī)內(nèi)科學
項目基金:長沙醫(yī)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長醫(yī)教〔2021〕47 號-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