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革命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且在旅游文本翻譯中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旅游文本進行翻譯時,所得到的文本內(nèi)容缺乏一定準確性,不利于游客在情感上與旅游文本產(chǎn)生共鳴,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因此,需對其進行譯后編輯,使其與游客的需求具有高度一致性。文章以南岳為例對旅游文本的翻譯特點進行闡述,分析翻譯目的論對旅游翻譯的適用性,探討目的論三大原則在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用,從而加強翻譯后旅游文本的吸引力。
關鍵詞:旅游文本 編輯 翻譯 目的論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4-165-02
一、引言
我國在進行文化對外推介時的重要途徑是要依靠旅游業(yè),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全域旅游目標的實現(xiàn),以文化沉淀產(chǎn)物吸引外國友人,在拓展旅游產(chǎn)業(yè)的同時,強化我國文化影響力,加以弘揚,走向世界舞臺。故需加強對旅游文本的翻譯,使外國游客充分了解中國特色旅游文化,推動中國文化的弘揚。本研究在對南岳相關旅游文本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部分旅游文本的翻譯過于依賴機器,譯后編輯較為缺乏,導致旅游文本的翻譯精準性不足,影響中國文化傳播的效率[1]。因此,應在目的論指導下進行譯后編輯,以期促進旅游文本翻譯準確性及吸引力的提高。
二、翻譯目的論的基本概念
在功能派翻譯理論中以翻譯目的論為核心,認為在文本翻譯時主要是以目的為第一準則。該理論誕生的時間為20世紀70年代,誕生地為德國[2]。與此同時,相關學者還提出連貫原則與忠實原則,前者指文本翻譯的連貫性,后者指文本翻譯的可讀性及可接受性。在進行旅游文本翻譯時,應以翻譯的目的為指引進行譯本的調(diào)整,有效結(jié)合譯本讀者的文化背景及行文習慣,使讀者與文本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鳴,促進譯本吸引力的提高,實現(xiàn)以旅游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同時促進經(jīng)濟的外循環(huán)與內(nèi)循環(huán),以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助推我國經(jīng)濟流通性的提升。
三、翻譯目的論對旅游翻譯的適用性
(一)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的現(xiàn)狀
在南岳旅游文本翻譯中,主要應用的就是機器翻譯,譯后編輯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本研究通過訪談、實地考察和調(diào)查問卷等方法調(diào)查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現(xiàn)狀[3]。
1.旅游文本翻譯的靈活性不足。我國疆土面積位居全球第三,地大物博、秀麗山河,我們的祖國歷史文化更是悠久,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更具備一定的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基礎,在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翻譯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與其他英文翻譯不同,旅游英語翻譯強調(diào)的是實效性。長期以來,部分譯后編輯在進行旅游文本翻譯時,主要以機器翻譯的譯本內(nèi)容為主,未充分考慮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導致該譯本的靈活性不足,不利于外國游客對景區(qū)的深入了解,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例如,歷經(jīng)隋、唐、宋、元等朝代,祝融殿被不斷恢復重建。譯文為:Through the Sui, Tang, Song, Yuan and other dynasties, the Zhurong Palace has been continuously restored and rebuilt. 在此譯文中,直接將隋、唐、宋、元四個朝代譯為Sui, Tang, Song, Yuan,中國游客在進行閱讀時會直接了解這幾個朝代,而在外國游客閱讀時,卻不了解這幾個朝代的時間界限,進而產(chǎn)生一定的時間誤差,不利于其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
2.旅游文本翻譯的文化性不足。歷史數(shù)據(jù)說明,自1978年以后,中國逐漸重視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全球化發(fā)展,中國的旅游翻譯事業(yè)始于改革開放后,外國游客在中國旅游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對此,旅游翻譯工作也在逐漸發(fā)展,例如在南岳旅游文本翻譯中,部分譯后編輯對讀者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導致該譯文與外國游客的語言習慣存在一定差異,不利于外國游客對譯本內(nèi)容的正確解讀,降低了該譯本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5]。
因為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異,譯本行文習慣與外國游客語言習慣也不同,翻譯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導致游客對該譯本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一定誤解,降低了譯本故事的吸引力。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故事或典故進行翻譯時,要盡全力做到讓外國游客更好地理解,翻譯者可以借助文化代入移植的方法,及我國歷史中的人物和西方歷史中的人物結(jié)合起來,讓游客代入到自己以往的記憶深刻的人物中,例如,中國古代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相對比,讓游客明白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就相當于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一來,就能更快地讓外國游客明白故事的含義和內(nèi)容,翻譯起來也更加的輕松容易。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二)目的論對南岳特色旅游的指導作用
1.目的原則的明確性。在進行南岳相關旅游文本的翻譯時,應掌握翻譯旅游文本的目的,引導翻譯行為趨向正確性[6]。首先,應明確譯本的功能,主要是向外國游客傳遞相關信息,使其充分明白該旅游的特點及內(nèi)容。其次,應加強對當?shù)孛褡逦幕牧私?,將其融入旅游譯本中,促進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初步了解,刺激其探索欲望的產(chǎn)生,使其主動參與到相關旅游項目中。最后,應加強翻譯文體的多元化建設,促進對不同區(qū)域游客吸引力的提高,促進游客視野的拓寬,提升其知識層面的廣度與深度,促進旅游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提高資金的流動性。
2.忠實原則及連貫性原則的可讀性。譯后編輯在進行機器翻譯內(nèi)容的調(diào)整時,首先,應加強對文本內(nèi)涵的掌握,保障譯本可充分表達原文的含義。其次,應加強對不同國家文化及語言習慣的了解,針對不同的游客進行譯本的調(diào)整,促進游客對旅游譯本接受度的提升。就目前而言,旅游譯本的讀者與譯者具有明顯的國家之別,具有不同的表達習慣與文化差異,導致旅游譯本與讀者之間存在一定阻礙[7]。因此,譯后編輯應加強對國外文化與國內(nèi)文化差異的了解,保障中國文化傳播的可接受性。最后,應加強對譯本連貫性的調(diào)整,將機器翻譯后的文本根據(jù)相應表達語序及語法結(jié)構進行調(diào)整,使其符合大部分外國游客熟悉的表達形式,促進其理解程度的提高,提升譯本的可讀性。
四、目的論三大原則在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一)目的原則在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導游們并不是唯一對翻譯結(jié)果負責的主體,即使在旅游外宣翻譯的活動中心處于主導的地位,翻譯中的語言形式,如詞匯、語義語法、語音等都是否選擇了恰當?shù)恼Z言形式,都可以歸為語音維上的翻譯專責轉(zhuǎn)換標準。在進行南岳旅游文本翻譯時,主要目的是向外國游客傳遞南岳特色旅游的相關信息,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加強該景區(qū)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因此,在進行機器翻譯后,譯后編輯應在其中適當填充景區(qū)特色之美,加強對游客的吸引。中國的景點很多,例如我國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聲名遠揚,高大華麗,雄偉廣闊,在翻譯時已經(jīng)有固定的漢語拼音來表示英文名稱,形成了固定的專有名詞,翻譯者在翻譯旅游英語的過程中要做到音譯、意譯的結(jié)合,音譯的意思是用漢語的讀音標注英語的讀音,僅僅是表明英文的發(fā)音,并不具有意義,意譯是指將事物的實際含義轉(zhuǎn)換成英文,中國文化發(fā)展歷史悠久,漢語博大精深的同時也比較復雜,有時候很簡短的一個詞匯就有很多讀音和意義,外國游客理解起來很困難,所以將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翻譯的最好理解程度。
(二)連貫原則在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譯后編輯在進行旅游譯本調(diào)整時,應加強對譯本的連貫性調(diào)整,使其與游客的閱讀習慣具有高度一致性[8]。在旅游行業(yè),信息翻譯在運用起來非常的廣泛,也比較多元化,最常見的有:生態(tài)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翻譯目的論等。導游們可以圍繞“三維”轉(zhuǎn)化的翻譯辦法深入地分析在不同場合,如每個景點的簡介、人物事跡、民俗文化等進行不同的旅游文本分析。
(三)忠實原則在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譯后編輯應加強對不同文化習慣的了解,使譯本內(nèi)容兼具國內(nèi)文化的傳播與國外文化的表達形式,提升譯本可讀性,促進旅游譯本通用性的提升。
例如,人在溪邊走,好似畫中游??勺g為Strolling? along? the? stream is? like? wondering? in? a? natural? picture.將形象描述以國外游客的表述習慣進行翻譯,促進句子簡單化,促進其可讀性的提升。漢語中有很多常見的修辭手法,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對應的修辭格式,才能顯示出不同的效果,譯后編輯在旅游外宣文本中使用詞的修辭層面的翻譯策略,并對其中的差譯進行文本重構。
五、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語言、文化、交際這三個維度展示了特色旅游外宣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研究發(fā)現(xiàn),外宣英譯文本中還有很大的改善發(fā)展空間,并不能達到翻譯學所說的“最高整合適應選擇度”。因此,在旅游翻譯的提升還有很長的道路,在進行旅游文本翻譯時,譯后編輯應在目的論的指引下進行譯本的修改與調(diào)整,促進譯本內(nèi)容宣傳性的提升,提升中國文化的滲透力。
[基金項目:“全域旅游”背景下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論研究,2021衡陽市社科基金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丹丹,韋儲學.基于目的論的桂林紅色旅游文本的英譯研究[J].大眾文藝,2021(14):140-141+144.
[2] 周彩陽,王改霞,楊萍,趙智平,王星,張詩宇.目的論視域下的四川藏羌旅游文本英譯探析——以九寨溝黃龍景區(qū)為例[J].海外英語,2021(12):81-82.
[3] 信雯雯.南岳旅游景區(qū)公示語翻譯對外國游客的影響[J].校園英語,2021(09):251-252.
[4] 周純.旅游景點解說詞譯后編輯實例探析——以黃山地區(qū)旅游景點解說詞為例[J].西部旅游,2020(08):35-37.
[5] 陳大蘭,彭靜,凌美倩,崔新裕.目的論視閾下的旅游文本翻譯——以江蘇省旅游網(wǎng)站為例[J].海外英語,2019(07):121-122+128.
[6] 安登賢.目的論視閾下旅游文本中地方特色小吃英譯探析——以天水特色小吃“呱呱”為例[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38(06):107-110.
[7] 王昌俐.目的論視閾下的地方旅游文化翻譯探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8,33(04):66-70.
[8] 王芬,譚波.南岳名勝楹聯(lián)英譯研究對衡陽旅游業(yè)的影響[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7(17):497.
(作者單位: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5)
[作者簡介:董迪雯(1982—),女,漢族,湖南省衡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翻譯與口譯,語言學,文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