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處于身心全面發(fā)展,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更是實現(xiàn)我國“立德樹人”基本國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基本道德素質(zhì)和法律知識,學習本教材,能夠培養(yǎng)孩子們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從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但是聯(lián)系小學階段教育現(xiàn)狀,《道德與法治》并沒有得到重視,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對孩子進行灌輸式教學,并不注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沒有尊重孩子的學習自主性,這不僅影響了孩子學習興趣的發(fā)展,還使得孩子只能被動地學習知識,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如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是非常重要的,而體驗式教學的主旨在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地體驗感悟角色,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對象,為孩子們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寓教于樂,這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開展體驗式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是以《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標準為依據(jù)的,而生活性就是本課程其中一個基本特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要求?!币虼?,要想有效地實施體驗式教學,必須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nèi)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便于學生理解。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三課《我不拖拉》時,我出示了一個場景:放學了,媽媽讓小明做作業(yè),小明卻說等一下,借此告訴孩子們這就叫做“拖拉”。孩子們充分理解拖拉的含義以后,我讓孩子們回憶一下自己平時生活中有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暢所欲言,根據(jù)孩子們的回答繼續(xù)追問:“我們做事拖拖拉拉的時候會有什么后果呢?”結合孩子們實際生活中因為拖拉遇到的麻煩讓孩子們知道做事拖拉并不是一件好事,借此幫助孩子們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質(zh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堂內(nèi)容,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最終達到教學內(nèi)容源于學生生活、又高于學生生活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體驗式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許多領域都在應用信息技術,學校教學更是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身心稚嫩,集中注意力時間比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變得更加具體、形象,把深奧的道理簡單化,豐富化,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加大教學容量,開闊學生視野,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體驗式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兒歌、圖片、動畫等讓學生產(chǎn)生想象、聯(lián)想,使學生思考的空間變得更加寬闊,產(chǎn)生不同層次的情感,同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總結道理。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十課《家人的愛》時,由于現(xiàn)在二孩的開放,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大寶的情緒大多會因為小寶的到來而感覺到低落,甚至覺得父母不再愛他了,這時就需要我們能正確引導大寶了,因此在教學這課時我特別加入了二胎這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讓大寶知道他和小寶獲得的都是同等的愛呢?如果單單依靠老師的講解,苦口婆心,孩子們肯定理解不了,這時我就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大米的故事,然后我們一起幫助大米的媽媽想一想:為什么大米不想小米出生了?以下是我上課時的一些教學片斷:
1.故事導入,引出媽媽愛的天平偏向問題。
(1)師:因為大米覺得媽媽的愛不公平,偏愛小米了,那我們一起來和大米判斷一下,媽媽愛的天平是不是偏向小米了?
2.設置沖突,判斷什么是公平的愛。
(1)通過圖片對比,看看大米的父母是否公平。
(2)再對比第二張圖片知道有時候公平還要根據(jù)每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來判斷。(板書:需要)
3.提升認知,合理評判父母愛的天平。
(1)想想一歲孩子和十歲孩子的需要分別是什么?
(2)知道一歲的孩子更多的需要父母的幫助,而十歲的孩子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幫助。
4.解決問題,體會父母的愛其實是一樣的。
(1)出示一架愛的天平,讓孩子們體會到雖然媽媽幫助小米比較多,但是媽媽對大米和小米的愛是一樣的。
(2)小結,升華主題:實際上,除了收獲父母的愛以外,小米的到來,大米還收獲了很多東西,他學會了等待、幫忙、負責、體貼,還收獲了手足之情,知道了如何去愛別人。相信大家心中已經(jīng)有了一桿衡量愛的天平了,知道父母給我們的愛是一樣多的。如果遇到和大米一樣的煩惱,相信大家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片段中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多媒體的幫助,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父母的愛,也更容易接受,從而產(chǎn)生共鳴。
三、開展課堂活動,活用體驗式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內(nèi)涵豐富,教師如果一味地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灌輸知識,那么學生或許對本課程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相關活動,讓孩子參與其中,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道德的力量,感悟法治精神。
在教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課《團團圓圓過中秋》時,為了讓孩子感悟過中秋其實就是為了“團圓”二字,我設計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吃月餅,讓孩子們分小組嘗試四大類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潮式月餅以及蘇式月餅,然后觀察得出無論哪種月餅就是都是酥軟的皮包著香甜的餡料,不僅如此,孩子們聯(lián)想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大多數(shù)食物也是這種包裹型的食物,它們都包含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團團圓圓。第二個活動就是寫祝福語貼到燈籠上,把自己對生活的希望,對家人的美好祝福都表達出來,讓這節(jié)課的主題得到升華。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對中秋節(jié)的內(nèi)涵,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加深了理解。
四、創(chuàng)設情境,趣用體驗式教學
“情境教育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兒童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情境教學的價值就在于將沉悶的課堂氛圍變?yōu)榛顫娚鷦拥恼n堂教學,變抽象為形象,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提高孩子們的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引發(fā)學生情感價值體驗,增加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之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诖?,教師在進行體驗式教學時,可以適當?shù)貏?chuàng)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說可以依托繪本創(chuàng)設情境,繪本是近年來深受低年段兒童喜愛的一種書,圖文兼?zhèn)洌蟠蠼档妥R字量有限的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在教學一年級上冊《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時,我引用的就是繪本故事《大衛(wèi),不可以》,借助繪本故事把孩子帶人大衛(wèi)的角色,讓孩子自己評斷大衛(wèi)的行為對不對,我們能不能像大衛(wèi)一樣,借此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再比如說利用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對于兒童來說,游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教材中也有許多課程內(nèi)容直接與游戲有關,如一年級上冊《玩得真開心》、一年級下冊《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都是要以游戲的方式在課堂中展開的,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介紹每個游戲,不讓孩子參與到游戲當中,這節(jié)課就是一節(jié)失敗的低效的道德與法治課,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其他課程中穿插一些游戲,讓孩子們真正參與到活動中,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的豐富,技能的提高和情感的升華。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體驗式教學,可以提高課程教學的活力,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