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林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正處在快速變化的階段,相較于小學階段有了明顯變化,情緒與情感方面變得十分脆弱,對于外界的刺激和態(tài)度表現得十分敏感,需要外界的認同,而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沒有及時調整交流方式,就會造成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出現一些“叛逆期”的特征。
以一名學生為例,他的母親曾在下班后與我信息交流,內容大致為:孩子在家中不自覺學習,經常與她吵架,想詢問是否有解決方法。通常這種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家長沒有找到孩子不愛學習的真正“癥結”,盲目地采取“堵”的方式想要解決問題,從而使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同樣需要注意一下交流的方式,解決初中階段學生的問題宜疏不宜堵,盡量以引導的方式,將學生引導向正確的方向,而這也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一、說教訓斥,不是最好的交流
通過與學生家長交流,獲得關于該名學生一些在學校之外的信息,得到了學生的興趣愛好。這也是與初中階段學生交流的策略之一,想要與學生拉近距離,就要做到學生喜歡的事物,教師也去接觸,也去喜歡,這樣才能使得學生能夠聽得進教師的話。
在了解到該名學生對于蘇聯(lián)歷史有所喜愛之后,我專門對于蘇聯(lián)歷史中有關于該名學生感興趣的部分進行了解,之后與其進行電話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對于用詞十分謹慎,既要點出現在該名學生的問題,也要讓學生感覺到沒有斥責的意味在其中。也正是因此,該名學生對我設立的心理防線逐漸瓦解,隨后與學生進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交流,從蘇聯(lián)歷史講到日本漫畫,學生在與我的交流過程中,也透露出了他之后想要成為一名設計師的想法。
在感受到逐漸與該名學生拉近距離后,我開始調轉話題,將話題轉到目前該名學生遇到的問題上:“你的邏輯思維不錯,我相信你未來一定是一名優(yōu)秀的設計師。但是,目前你離優(yōu)秀的設計師還是有一定距離,所以你現在需要的是努力學習,考上理想高中,再進一所設計相關的高校,學習了專業(yè)的知識過后,相信你的視野與想法會與現在大有不同……”
在這段話中,我利用了近景目標遠景化,不斷加強該名學生對遠景目標的認識,使得近景目標發(fā)揮更大的功效。
二、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可能刺痛到學生敏感內心的話題需要用委婉的方式表達。
2.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對人際關系進行“潤滑”。
3.學生在講述到自身情況時,要做到安靜聆聽,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話,否則可能會打擊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欲望。
有些時候,我們的一些教師不會講究交流的方式方法,采取了近乎與很多家長無異的做法——長輩對晚輩;而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殊性,他們渴望外界把自己當做一個成年人來看待,如果采取這種‘長輩對晚輩式的交流而非‘朋友式交流的話,結果絕大多數都會導向差的方向。同樣的觀點,由一名只會說教訓斥的長輩或教師說出來,與一名亦師亦友的長輩或教師說出來效果截然不同,只會說教訓斥的長輩或教師得到的只會是陽奉陰違甚至激烈抗拒,而亦師亦友的長輩或教師說出來則會使得學生真正開始思考自身是否真的存在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己人效應”。
自那次與學生談話之后,該名學生上課過程中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一段時間以后通過電話回訪該生家長,得知了該生在家中也有了改變,開始主動學習,不再抗拒學習和作業(yè)。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敏感,渴望外界的認同,教師在與初中階段學生溝通的時候,需要掌握好溝通方式,“宜疏不宜堵”以及“朋友式交流”的核心思想需要貫穿整個交流過程,談話中要平等對待與尊重學生,要欣賞與鼓勵學生,在做到這些前提的情況下,還需要做到因人而異,不能完全搬照所謂‘模板,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學生的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