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揚,劉環(huán)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00)
S28東延線(長武至靈臺)高速公路項目起于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洪家鎮(zhèn),接G70福銀高速,終于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接S28靈臺至華亭高速公路。
根據(jù)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結合擬建公路的交通功能和遠景交通量預測結果,本項目按全封閉、全互通、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80km/h,路基寬度為25.5m,橋涵與路基同寬,橋涵設計荷載等級采用公路-I級。
路線走向:路線起于陜西省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南(AK0+000),設洪家樞紐與G70福銀高速相接,向西南上跨國道G312后至回朝村西側,后向南沿回朝嶺布線,在董家山北側右偏設橋跨王東溝至王東咀,再左偏設特大橋跨越黑河至劉主河南村東側,進入甘肅省靈臺縣境,沿黃土梁布設至陶家咀,經過張坡、獨店鎮(zhèn)北至大戶彭村,路線沿黃土塬面北緣開始降坡路線向西南布設,從張家山東側以橋隧為主穿越黃土溝壑經愛子村南,路線終于甘肅省靈臺縣西屯鎮(zhèn)楊村溝(K25+515),設樞紐立交與S28靈臺至華亭高速相接。路線長度25.515km。
控制點:長武縣規(guī)劃邊界、黑河水源地、獨店鎮(zhèn)規(guī)劃邊界、在建S28靈華高速
主要城鎮(zhèn):長武縣洪家鎮(zhèn)、靈臺縣什字鎮(zhèn)、西屯鎮(zhèn)、獨店鎮(zhèn)。
沿線河流:黑河、達溪河、涇河。
沿線公路:G70福銀高速、G312滬霍線、G244烏海-江津公路、S28靈華高速(在建)、X063縣道、X064縣道、X065縣道、丁陶路。
針對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側的路線起點樞紐互通方案,結合黑河兩岸的地形地質條件,本次共布設了5個方案進行綜合比選研究。
A方案:黑河特大橋橋址選擇從王東咀—劉主河跨越黑河。路線起于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南側,以樞紐立交與G70福銀高速相接,后沿回朝嶺向南布設,在董家山北側設大橋跨越王東溝至王東咀,再左偏設特大橋跨越黑河至劉主河南村東側,沿黃土梁布設至陶家咀村。路線起訖點為K0+800—AK9+906.029,路線長9.106km,黑河特大橋主跨為(128+3×240+128)。本方案在靈臺縣境內長3.863km,長武縣境內長5.243km。黑河前后平均縱坡分別為2.93%/3.439km,2.97%/3.016km。
B2方案:黑河特大橋橋址選擇從回潮嶺—陶家咀跨越黑河。路線起于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南側,以樞紐立交與G70福銀高速相接,后沿回朝嶺向南布設,在董家山設特大橋跨越黑河,經寺山頭沿黃土梁平行丁陶路向西南布設,終于陶家咀村。路線起訖點B2K0+800—B2K7+562.974—AK9+906.029,路線長9.117km,黑河特大橋主跨為(147+3×276+147)m。本方案在靈臺縣境內長3.816km,長武縣境內長5.301km。黑河前后平均縱坡分別為3.00%/3.277km,2.85%/3.075km。
B3方案:黑河特大橋橋址選擇從王東咀—陶家咀跨越黑河。路線起于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南側,以樞紐立交與G70福銀高速相接,后沿回朝嶺向南布設,在董家山北側設大橋跨越王東溝至王東咀,設特大橋跨越黑河,經寺山頭沿黃土梁平行丁陶路向西南布設,接A方案至陶家咀村。路線起訖點為B3K0+800—B3K7+863.503—AK9+906.029,路線長9.329km,黑河特大橋主跨為(132+2×250+132)m。本方案在靈臺縣境內長3.699km,長武縣境內長5.630km。黑河前后平均縱坡分別為2.93%/3.346km,2.84%/3.121km。
B4方案:黑河特大橋橋址選擇從陳家河—陶家咀跨越黑河。路線起于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側以樞紐立交與G70福銀高速相接,后沿東咀梁向南,經正大生豬養(yǎng)殖場后在陳家河設特大橋跨越黑河,經寺山頭沿黃土梁平行丁陶路向西南布設,接A方案至陶家咀村。路線起訖點為B4K0+800—B4K7+863.503—AK9+906.029,路線長9.406km,黑河特大橋主跨為(147+3×276+147)m。本方案在靈臺縣境內長3.853km,長武縣境內長5.553km。黑河前后平均縱坡分別為2.78%/3.373km,2.88%/3.224km。
B7方案:黑河特大橋橋址選擇從劉主河—伊里跨越黑河。該方案起于長武縣洪家鎮(zhèn)長靈村東南側,以樞紐立交與G70福銀高速相交,后沿回朝嶺向南布設,在董家山北側路線右轉設大橋跨越王東溝至王東咀,向西跨支溝至劉主河北,在甘陜省界設特大橋(8×40+70+2×140+70+98+3×185+98+55+4×100+55+8×40)m跨越黑河,后沿甘陜省界黃土梁布設至陶家咀村。路線起訖點為B7K0+800—B7K10+025.402,路線長9.225km,本方案在靈臺縣境內長3.704km,涇川縣境內長0.249km,長武縣境內長5.272km。黑河前后平均縱坡為2.99%/2.957km,2.85%/3.147km。
B4方案路線沿東咀梁布設,經協(xié)調地方政府不同意該方案,因此,不再深入研究該方案。
B2方案路線走向順直,黑河特大橋橋長最短(較A方案短526m),主橋采用3×275m矮塔斜拉橋,橋位距離長武縣黑河水源地一級區(qū)2.3km,對水源地影響較小,工程造價較低,但黑河特大橋甘肅岸約1km沿黃土梁邊緣布設,下方地形陡立,沖溝岸坡滑坡、崩塌發(fā)育,安全風險較高。因此,不推薦該方案,進行同深度比選。
B3方案的提出是為改善B2方案線位,避開不穩(wěn)定洼地,路線進行繞曲布設,利用寺頭山山咀布設線位,路線較B2增長0.212km。在寺山頭路線右側位于滑坡頂部,特大橋左右兩側均存在地質問題,不穩(wěn)定因素較大,安全風險較高,初步設計暫不推薦該方案,進行定性+定量比選。
A方案路線長度最短,黑河橋位距離長武縣黑河水源地一級區(qū)3.1km,對水源地影響較小;矮塔斜拉橋主橋為3×240m,主跨橋梁規(guī)模適中,但邊跨跨東王溝溝增加2×140m鋼構,該方案黑河特大橋中部存在700m半徑曲線且黑河南岸黃土臺塬較寬,地形地質條件相對較好,綜合而言,該方案整體較優(yōu),初步設計擬推薦該方案。
B7方案路線走向順暢,指標均衡,但路線長度有所增加(較A方案增加0.119km),該方案從黑河水源地二級區(qū)邊緣經過,對水源地影響最小,但該方案橋梁長度最長(較A方案增加248m),而且路線右側劉主河北側支溝存在大型滑坡(位于橋梁上游),高墩剛構橋型段落較長,工程造價較高,初步設計暫按定性+定量比選。
表1 黑河段工程規(guī)模比較表
經綜合比較,推薦A方案,同時將B2方案作為同深度比較方案,其他方案只進行定性+定量比較。
在黃土梁塬、溝壑,沖溝發(fā)育的地形,路線利用特大橋跨越河谷下切且高差較大的河流,有以下要點:
(1)特大橋段路線布設必須充分考慮橋梁方案的影響,參考橋型、橋位的方案比選研究做出最優(yōu)選擇。
(2)路線研究堅持地質選線,若某一方案工程規(guī)模較小但存在一些地質因素,考慮全壽命周期的安全性和運營成本,建議慎重選擇。
(3)特大橋工程造價較高,在橋型方案比選時不能只注重經濟性。
(4)為減短橋長、壓低橋高,路線須沿黃土梁布設。
(5)橋梁跨越河流須考慮是否與水源地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