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宇鋒
很多人很疑惑,新冠疫情還在,民航板塊怎么就漲了?
結合民航業(yè)的十四五規(guī)劃,其中的投資邏輯就不難理解了。必須強調,在這個邏輯下,民航業(yè)可能迎來史無前例的盈利大周期,關于這一點,我們要跳出歷史利潤的框架約束,因為在未來三四年,民航的單機利潤可能會大大超出預期。
這個投資邏輯基于量和價兩個支點。
量的方面,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對照看,需求很明確,5年年化增速高達17%,以疫情前的2019年為基數(shù),6年年化增速是5.9%,要知道過去兩年是大幅萎縮的,這意味著在疫情結束后的一兩年之內,需求將迎來報復性增長。
而供給方面,民航十四五對飛機的引進卡得極其嚴格,行業(yè)運力年增速不到5%,連續(xù)低于需求的增速,也就是說未來連續(xù)幾年,供求矛盾會變得越來越突出,而與此同時,機場擴建、時刻擴容、空域釋放等資源要素得到加強,都將大大有利于提高飛機的利用率,大幅提高航司的盈利能力。
如果只是上述供求改善的話,那么民航業(yè)只是回到歷史的盈利周期而已,但是這次的盈利周期將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因為票價市場化改革,早已經(jīng)給票價彈性積蓄了巨大的勢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供求矛盾,將勢能轉為業(yè)績動能。
要知道,在以固定成本為主的民航業(yè),成本是相對剛性的,多漲出來的票價收入,大部分將轉化為利潤。在連續(xù)多年的提價積累下,很多主流航線機票價格上限,比上一輪盈利周期時已經(jīng)累積上漲了一半多,所以下一輪景氣周期的單機利潤,完全不是上一輪可比的!
簡單估算一下的話,三大航上一景氣周期單機利潤大概在1000萬元左右,單機收入大概在2億元左右,保守估計下一景氣周期單機收入提升10%,對應單機利潤提升1500萬元,那么三大航的單機利潤將有希望沖擊2500萬元,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2018-2019年三大航的單機利潤還不到500萬元,也就是說單機利潤翻5倍之多,對應市盈率降低了5倍,這就是三大航的盈利彈性,帶來股價彈性的原因所在。
在這個框架下,春秋航空(601021.SH)的盈利能力會怎樣呢?
春秋的票價是隨行就市,跟隨三大航價格走的,齊漲齊跌,利潤變動差額基本上是一樣的,春秋的獨特之處在于低成本,相同收入之下可以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差額利潤。
差額利潤有多少?當三大航單機利潤500萬元的時候,春秋單機利潤是2000萬元,差額利潤是1500萬元,那么當三大航單機利潤是2500萬元的時候,春秋就有希望沖擊4000萬元!可以看到,當三大航單機利潤翻5倍的時候,春秋的單機利潤只翻了2倍。
如果再考慮這些年規(guī)模的增長的話,三大航運力增速預計在5%,春秋在8%,在2025年結束的時候,三大航規(guī)模增長27%,春秋規(guī)模增長47%,反映到利潤上,三大航提升6倍,春秋提升3倍,這大概是近期春秋股價落后于三大航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錨定的是這樣一副畫面的話,目前疫情帶來的波動,確實只能算作茶壺里的風暴,不值一提。
需要聲明的是,本文觀點是基于民航業(yè)十四五規(guī)劃中的關鍵信息,進行較為樂觀的推演,所以估算的是空間,而非中樞。民航是一個較為脆弱的行業(yè),影響因素特別多,現(xiàn)實情況能否如預期般樂觀存在不確定性,請自行把握風險。
而疫情除了對航空業(yè)供給側產(chǎn)生影響外,還有兩個潛在的積極因素:一是有利于航空業(yè)降低成本,包括民航發(fā)展基金,起降費,停場費,還有稅收優(yōu)惠;另一個則是,如果后疫情時代航空業(yè)暴利回血,政策可能會默許這種暴利行為,畢竟這幾年虧太多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聲明:本人持有春秋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