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回憶性散文的數(shù)量、分布特點、敘述視角和特征,從四個方面給出回憶性散文的教學策略:一是將閱讀、寫作與“名著導讀”相結(jié)合;二是聯(lián)系語文要素,教給學生閱讀回憶性散文的方法;三是將散文的共性與回憶性散文的個性相結(jié)合;四是尊重學生的初始體驗和感悟,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回憶性散文 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7-0085-03
統(tǒng)編教材初中語文編排的散文篇目較多,而回憶性散文在所有的散文篇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回憶性散文是作者敘述過去真實經(jīng)歷和真實感受的一種文體,其文體特點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敘述視角交錯出現(xiàn),即“我”的敘述視角和作者寫文章時的回憶視角交錯出現(xiàn)在散文中;二是具有兩種“我”的感受,散文中“我”的感受以及作者寫作文章時“我”的感受。這是回憶性散文的典型特征?;貞浶陨⑽某艘暯仟毺?,還有情感豐富、言語蘊藉等特點。
據(jù)統(tǒng)計,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共有11篇回憶性散文,分別編排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其中:七年級上冊有2篇《秋天的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冊有4篇《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級上冊有4篇《藤野先生》《我的母親》《背影》《昆明的雨》,下冊有1篇《燈籠》。挖掘回憶性散文獨有的教學價值,做好回憶性散文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直抵此類文本的核心。
一、將閱讀、習作和“名著導讀”相結(jié)合
將課內(nèi)閱讀、習作訓練和“名著導讀”相結(jié)合是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編排的突出特點。如:課文《秋天的懷念》《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對應的寫作能力訓練點分別是“學會記事”“怎樣選材”,側(cè)重引導學生“學會敘事”;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老王》對應的寫作能力訓練點分別是“寫人要抓住特點”“寫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細節(jié)”,側(cè)重于人物描寫;課文《藤野先生》《我的母親》對應的寫作能力訓練點是“學寫人物小傳”,側(cè)重寫人與敘事相結(jié)合。值得注意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面編排的“名著導讀”是《朝花夕拾》,《老王》后面編排的“名著導讀”是《駱駝祥子》?!懊鴮ёx”板塊要求學生使用批注的方法細讀文本。從這里可以看出,語文教學將閱讀寫作訓練和“名著閱讀”相結(jié)合,體現(xiàn)了三者密切的關(guān)系和教材編排的理念。
抓住閱讀、寫作和“名著導讀”相結(jié)合的這個特點,教師在教學回憶性散文時,可以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名著導讀”《朝花夕拾》勾連起來,以教學一篇文章帶動閱讀一部名著,將課內(nèi)閱讀延伸至課外,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課文后面的習題“積累拓展五”,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對“大”魯迅和“小”魯迅的認識。這道練習題涉及回憶性散文的敘述角度,“大”魯迅就是寫作散文時的魯迅,“小”魯迅就是散文中童年時的“我”。教師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兩種敘述角度,體會兩種敘述角度表達的不同情感。利用課文后面的習題分析回憶性散文中“我”的情感,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兩種敘述視角的不同,順勢將“一篇文章”與“一部名著”建立起聯(lián)系,豐富閱讀積累。
二、聯(lián)系語文要素,習得閱讀回憶性散文的方法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都很明確,教師閱讀“單元導語”就知道這個單元要“教什么”。就回憶性散文的語文要素而言,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秋天的懷念》主要訓練學生的朗讀,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學習默讀的方法,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第三單元課文《老王》《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主要學習精讀的方法,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學習略讀的策略。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等語文要素訓練具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規(guī)律性,呈循序漸進的特點。教學七年級回憶性散文時,教師對文體可以不做要求,但要開展朗讀、默讀、精讀和略讀等語文能力訓練。因此,教學這些回憶性散文時,教師要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突出語文能力訓練,教給學生閱讀回憶性散文的方法。
從八年級開始,回憶性散文的教學就要關(guān)注文體了。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已經(jīng)涉及回憶性散文的概念、特點和類型,并且要求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散文”,這意味著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此前學習過的各種類型的散文,在回顧和比較中熟悉散文的類型,掌握不同類型回憶性散文的閱讀方法。也就是說,教學八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回憶性散文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回憶性散文進行比較和分析,進一步強化文體意識,還要使學生掌握閱讀回憶性散文的一般方法。
掌握寫作方法是回憶性散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學中,教師可以摘取回憶性散文中體現(xiàn)寫作手法的一個片段,讓學生分析、品味,將這個文段作為散文寫作范例開展寫作訓練。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段經(jīng)典的文段:“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痹谶@個文段中,作者魯迅以時間作為線索,寫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寫了植物、動物,突出遠近高低、動靜結(jié)合,給人以層次感和畫面感,鮮明的色調(diào)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魯迅描寫事物主次分明,這也說明他觀察事物細致,描寫巧妙,用幾句話就把百草園的樂趣展現(xiàn)給讀者。教師摘取散文中的一個片段作為范例進行寫作訓練,有利于學生掌握寫作回憶性散文的方法。
三、散文的共性與回憶性散文的個性相結(jié)合
閱讀散文要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走進作者內(nèi)心深處,品味文本的個性化語言,這是散文閱讀的共性。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單元都提到了“精讀”能力的訓練,具體包括“字斟句酌”“熟讀精思”“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語句”“感受文章意蘊”等。這些涉及“精讀”能力的學習要求在七年級上冊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讀出情感”“關(guān)注標題、開頭、結(jié)尾的關(guān)鍵語句”“讀出精妙所在”等,只是沒有將這些學習要求直接作為教學目標,而是將它們隱藏在課后習題中,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課后習題:“作者在第1自然段說‘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的含義是什么?文中還有類似這樣含義豐富的語句,再找出來品析?!边@道題就是在提醒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精讀散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仔細分析這些含義豐富的句子,發(fā)現(xiàn)回憶性散文的特點。還有一些練習題涉及“體會作者情感”“品讀語言”,也都是散文的共性特點。教學時,教師既要關(guān)注散文閱讀的共性特征,教給學生閱讀散文的一般方法,又要兼顧回憶性散文的個性特點,教給學生閱讀回憶性散文的策略。
回憶性散文的個性特點就是敘述視角的差異,也就是寫作時的“我”觀照當時的“我”的行為,既有當時的“我”的感受,又有寫作時的“我”對“當時的我”的“理解”,這是回憶性散文獨有的特征,也是回憶性散文具有的獨特審美價值。要讓學生理解文中的各種“感受”“情感”,教師要根據(jù)回憶性散文獨有的特征設計教學,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和心境,領(lǐng)悟作者在寫作回憶性散文時的心情,將兩種不同階段的“我”的感受進行比較、分析,體會回憶性散文豐富的情感。
回憶性散文的個性特點還表現(xiàn)在文本的個性化語言和個性化情思上,作者往往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個性化的情思。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用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兒時的感受,十分富有童趣,結(jié)尾用低沉的敘述和深情的祝禱,表達對阿長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復雜感情;《老王》一文的作者用溫婉又意味深長的語言敘述對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燈籠》一文語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蘊藉,且多處引用古語,簡潔的句子表達了豐富的情感,有對早年生活和家鄉(xiāng)親人的懷念,有對國家社會的擔當精神,情感變化富有層次感。
拿到一篇回憶性散文,基于散文具有的共性特點和個性特征,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第一,把握情感的共通性和豐富性?;貞浶陨⑽牡膶懽鲗ο笠话闶侨恕⑹?、物,作者對這些過去的人、事、物往往具有獨特的、深刻的認知和理解。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多關(guān)注身邊的小人物、平常事、瑣碎物,發(fā)現(xiàn)這些人、事、物的獨特價值。分析回憶性散文會發(fā)現(xiàn),這些回憶性散文都具有情感共性——懷念,而實際上回憶性散文表達的情感不只是“懷念”,還包括感激、自責、遺憾、愧怍等豐富而復雜的情感。很多回憶性散文表達的情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發(fā)生變化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母親》《藤野先生》等,分析這些散文后基本上能夠梳理出作者的情感線索?;貞浶陨⑽某吮磉_豐富的情感,還有對人生經(jīng)歷的自我反思,對經(jīng)歷的人與事的深度思考,教師在教學時要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
第二,體會語言風格的共同性和多樣性。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的11篇回憶性散文,語言風格各不相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如,平靜的敘述中充滿感情,感人至深的平實自然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等等??傮w而言,這些回憶性散文語言風格都偏向平和、自然、質(zhì)樸、簡潔,這是因為作家“觀照”過往時往往夾帶著“欣賞”的情感,所以呈現(xiàn)出來的記憶也充滿審美意趣,包含著特殊的含義,用于表達的語言自然也是平和的、平靜的、質(zhì)樸的,而這種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的情感往往更震撼人心,更具表現(xiàn)力。教學《老王》《我的母親》《秋天的懷念》等回憶性散文時,教師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語言風格,引領(lǐng)學生體會散文的語言特色。
四、尊重學生的初始體驗和感悟
初始體驗是指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后最開始獲得的內(nèi)心感受和感悟,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直接體驗包括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直接感受,還包括結(jié)合實際展開想象的感受。如《藤野先生》一文提到藤野先生在修正魯迅的講義時十分認真細致,這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藤野先生是一個嚴謹且負責任的教授”的感悟,這就是直接體驗。間接體驗是指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后沒有產(chǎn)生感悟,需要通過查閱與作品相關(guān)的資料,激活初始體驗而獲得閱讀感悟和心得。
初始體驗與回憶性散文教學具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呢?實際上,回憶性散文教學的內(nèi)容與形式會根據(jù)教學目標、文本內(nèi)容、教學對象而有所不同,并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但是有一點,教學回憶性散文必須尊重學生的初始體驗和感悟,因為教師只有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獲得初始體驗,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進而深入解讀文本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情感。
尊重學生閱讀回憶散文的初始體驗和感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這樣做:第一,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基于回憶性散文教學,教師可以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提出細節(jié)性問題,因為細節(jié)性問題一般沒有標準答案,目的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閱讀散文的興趣?!短僖跋壬芬晃慕Y(jié)尾處,作者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抬頭看見藤野先生的照相總能使我增加勇氣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絕的文字。”針對這段文字,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藤野先生的照相能夠給魯迅先生帶來勇氣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藤野先生對待魯迅雖然嚴格,但是充滿人文關(guān)懷,使得魯迅先生心生戰(zhàn)斗的力量?!庇械膶W生認為:“魯迅棄醫(yī)從文,向藤野先生告別,藤野先生感到惋惜。一想到這,魯迅就產(chǎn)生了不能辜負藤野先生教誨的想法。”教師巧妙的提問,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思考問題更加全面、深入。第二,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機會和平臺。教學回憶性散文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初始體驗和感悟與同伴進行比較,從他人的見解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和感悟,生成不同的解讀,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和感悟。教學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讓他們交流看法,如有學生認為“魯迅僅僅是懷念在百草園的歡樂童年”,有學生認為“散文體現(xiàn)了魯迅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有學生認為“封建私塾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天性”……通過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散,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刻。
總而言之,在初中回憶性散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回憶性散文的教學價值,把握回憶性散文獨有的特點,認真研究教材編排回憶性散文的理念,將教材中的回憶性散文進行梳理、整合,前后勾連,明確教學目標,根據(jù)回憶性散文的特點展開教學,真正體現(xiàn)回憶性散文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賈龍弟.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回憶性散文教學建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6):48-52.
[3]王羿.試論回憶性散文教學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0(4):28-30.
作者簡介:梁冰(1976— ),廣西玉林人,正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