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軍
《三體》三部曲被公認為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里程碑。2015年,劉慈欣藉此斬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隨后,屢獲國內(nèi)外大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2021年,其衍生的動畫版、劇版相繼推出。截至2021年,小說版權(quán)輸出涉及26個語種,外文版全球銷量突破200萬冊,英文版更是以1100多家館藏數(shù)量,創(chuàng)下了中國當代文學譯作館藏數(shù)量最多的紀錄。
筆者認為,《三體》在海外之所以成功傳播的主要原因有三。
科學敘事的超現(xiàn)實美感??苹梦膶W作為文學的重要分支,長期處于“邊緣化”,科幻性與文學性的沖突,是其流于小眾的根本原因。然而隨著智能技術(shù)的發(fā)展成熟、科幻影視的深層整合,將全面釋放科幻文學的想象力與表達力,這也是美國科幻大片風靡全球的根本原因。客觀來講,科幻文學的超前性是影視技術(shù)永遠也無法表達的,科學敘事下的超現(xiàn)實美感,也是科技無法全面呈現(xiàn)的?!度w》正是憑借極具想象張力的科學敘事,科學派與人文派兼具,征服了廣大海外讀者。在多元化的讀者閱讀中,文本符號的隱喻價值被解構(gòu)成不同的能指,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而所指也處于游離狀態(tài),這種開放式的文本解讀,充分滿足了讀者差異化的審美需求,形成了非常強的包容性和超現(xiàn)實美感。
去道德化書寫的人文超越。《三體》中,在“零道德”宇宙生存語境下,人文主義精神下的“良心”與“愛”成為最大的生存障礙。被選擇的程心,盡管“一錯再錯”,最終卻走到了宇宙盡頭,并在洞悉宇宙“黑暗森林”法則的真相后,依然愿意為新宇宙誕生而選擇犧牲自己的“小宇宙”。學者計文君指出,劉慈欣最令人敬佩的一點,就是直面當代最大的現(xiàn)實,即科學與人文的張力正在摧毀人類文明的基礎框架。劉慈欣去道德化書寫的意圖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符合新人類、有力量的“意義”。通過放大人類的各種有限性,引導讀者跳出民族主義的束縛,在客觀審視人類生存發(fā)展現(xiàn)狀、未來的基礎上,與書中的人類英雄一道去追尋新的人文,最終完成思想超越與價值重生。這種去道德化書寫的人文超越,能夠引發(fā)高層次的情感共鳴,也是其能夠“無差別”打動海外讀者的根本原因。
家園情懷下的集體想象。《三體》描述的世界,不僅是人類與三體人的二元對抗,還將其置于宇宙文明的龐大結(jié)構(gòu)中。劉慈欣的敘事視角已經(jīng)跳出人類生存的維度,但面對宇宙殘酷性與偶然性的本質(zhì)內(nèi)核,作者依然選擇了家園情懷這一人文依托,并在宇宙回歸運動中凸顯人類集體意識。小說核心人物葉文潔跳入宇宙,點燃了危機,逼出了另一種結(jié)局,最終給羅輯留下了黑暗森林法則的星火,維護了地球一個世紀的和平。這正符合人類命運整體觀照下超越國家、民族的集體想象,呈現(xiàn)了未來世界與當下世界的體驗性重合。對整個人類來講,歷史存在的永恒性始終建立在對生命的永恒想象,以及對死亡恐懼的永恒克服上,而這種普遍意義上的意義建構(gòu),也是最能夠打動讀者心靈的。
總之,《三體》的文本敘事在“后人類”的思考上有著重大突破,構(gòu)建了科學與文學的互動范式,將道德內(nèi)涵引入對科技的辯證思考中,并以文學手段在文化語境中對科技進行大膽假設和重構(gòu),但科技核心只是一個敘事跳板,是完成現(xiàn)實超越的重要媒介,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的重要工具?!度w》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通過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gòu),繼而完成對人與自然、動物之間的倫理反思與文學表達,最終指向去人類中心化的思想內(nèi)核,試圖在人類廣泛共情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人文超越與重生,啟迪人們思考人類的終極走向。
作者系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