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蘊
(西華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詩歌中的影意象,經(jīng)歷了由實體物象到虛化符號的嬗變。其間,有關(guān)影意象自然屬性的描寫逐漸淡化,它在不斷傳寫中被賦予了多層人文內(nèi)涵。本文試圖探究蕭綱詩歌中影意象的類型、形成緣由,并發(fā)掘其價值所在。
蕭綱喜愛寫影,也擅長寫影,他筆下的影種類繁多,共計20種,包括花影、珠影、旗影、日影、輿影、樹影、人影、山影、弩影、簾影、葉影、月影、煙影、欄影、電影、鳥影、藤影、燈影、樓影、鏡影。下文對其詩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成就較大的天文類影、植物類影、狀物類影和人物類影進行詳細解讀。
蕭綱詩歌中共有10處涉及天文類影。按照其寫作目的可細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用影直抒胸臆,歌頌日月等,主題十分明確。如《詠朝目》中的“光隨浪高下,影逐樹輕濃”[1]1971,寫陽光投向水面,日影隨著波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地晃動,隨著樹木的疏密而或濃或淡地變幻。作者以日影逐樹表現(xiàn)陽光隨物而移、變幻不定的特點,筆法靈活跳躍。再如《望月詩》中的“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1]1972,連用比喻,語意通俗,對仗工整。“九秋霜”將縹緲的影子化虛為實,利用通感極力凸顯月影的皎潔清冷。第二類是用影營造詩境。有的以影為環(huán),推進詩歌中的時間進程,如《晚日后堂詩》:“幔陰通碧砌,日影度城隅。岸柳垂長葉,窗桃落細跗?;敉惖郏耵栩唑阎?。賞心無與共,染翰獨踟躕?!盵1]1955詩歌由遠及近一步步展開畫面,像電影里的慢鏡頭一樣逐漸聚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寫遠方的城隅日影,近處的岸邊柳樹、窗邊桃花,最終定格在抒情主人公身上。整個視野轉(zhuǎn)移的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日影度城隅”展現(xiàn)了時光流逝的緩慢過程,暗示抒情主人公已踟躕良久,無以慰藉。全詩時空轉(zhuǎn)換十分自然,所選日影意象明顯經(jīng)過作者縝密構(gòu)思。后世詩評家已注意到了蕭綱此類詩歌,并對其寫影雋句多予品揚,如明人陳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詩選》中曾評價“絲條轉(zhuǎn)暮光,影落暮陰長”(《戲作謝惠連體十三韻》)句“寫日影籠蔥,大佳”[2]716,“鏡澈倒遙墟”(《玩漢水》)句“麗語兼以生致”[2]711。
蕭綱詩歌中共有12處涉及植物類影。古往今來,花草樹木作為審美客體受到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青睞,其中花影意象作為花意象的派生,既有花意象優(yōu)美動人的特點,又有影意象含蓄委婉的意味。這在蕭綱的《苦熱行》中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如“云斜花影沒,日落荷心香”[1]1908描寫了盛暑苦熱之狀:浮云斜掛,短暫地遮住了驕陽,花朵下的陰影消失殆盡,夕陽西落,荷花散發(fā)出縷縷清香。全句并無“熱”字,卻通過“花影沒”等進行側(cè)面烘托,形象地展現(xiàn)了夏日之酷熱。作為較早運用花影意象的文人之一,蕭綱并未僅關(guān)注花影清麗婉約的表面,他運用擬人手法,通過花影賦予花靈動的活力?;ㄈ粲行?,影當含情,這就比同時代大多數(shù)單純詠物詩歌略勝一籌。如《納涼詩》“落花還就影,驚蟬乍失林”[1]1946中的“就影”一詞,有意賦予落花感觸,好像它也因天氣炎熱想要像人一樣避暑,所以依偎花影而棲,塑造了落花自惜、惹人憐愛的嬌憨之狀,既緊扣納涼主題又使得詩境瞬間鮮活起來,將形與影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呈現(xiàn)得生動而逼真。除花影外,蕭綱還有寫樹影、葉影、藤影的詩句,都能較好地與詩歌整體氛圍融為一體,如《仰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水觀凌卻敵,槐影帶重樓”[1]1966句雖為作者巡城時信手拈來之作,卻用影巧妙,暗藏玄機:槐影像衣帶一樣環(huán)住萬千高樓,既照應(yīng)了前詩帝京暮秋的肅殺之氣,又象征著士兵昂揚的精神風(fēng)貌,達到了鼓舞士氣、激發(fā)斗志的創(chuàng)作目的。
蕭綱詩歌中共有12處涉及狀物類影。這些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蕭綱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想感情。如他有3處寫到旗影:“羽旗承去影,鐃吹雜還風(fēng)”[1]1936(《旦出興業(yè)寺講》),“風(fēng)旗爭曳影,亭皋共生陰”[1]1930(《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蒼龍引玉轪,交旗影曲旃”[1]1943(《和藉田詩》)。3句均以紀實手法再現(xiàn)了帝王之家出席活動或舉辦宴飲時的盛大場面。然而蕭綱并未完全沉迷于物質(zhì)享受,他通過詩歌中部分狀物類影流露出了生命憂患意識。如《詠籠燈絕句詩》:“動焰翠帷里,散影羅帳前?;ㄐ纳鷱?fù)落,明銷君詎憐?!盵1]1974詩人由眼前燈影聯(lián)想到了燈籠徹夜燃燒,天亮后卻無人問津的凄涼,表達了哀怨苦楚的情感。蕭綱雖是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帝王,但他生逢更替迭代、動蕩不寧的亂世,由燈籠無人在乎,被利用后就隨時可能被拋棄引發(fā)了無限感慨。蕭綱《臥疾詩》首句“沈痾類弩影,積弊似河魚”[1]1945以影入典,也是在暗示自己現(xiàn)實生存狀況的艱難以及對未來命運的深切擔憂?!板笥啊背鲎詽h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記載。文中杜宣看到杯中弩影似蛇感到害怕,卻因地位卑微,屈服于應(yīng)郴的權(quán)勢而被迫飲下杯中之酒。同樣,蕭綱表面上地位至高無上,實際大權(quán)旁落,受人擺布。杜宣這種身不由己、看人臉色行事的社交場面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亦會出現(xiàn)。蕭綱引此典故足見他當時身心受到折磨。“弩影”也逐漸發(fā)展成為后世詩詞中胸腹頑疾的代稱。
蕭綱詩歌中共有6處涉及人物類影。他筆下的人物類影往往婀娜多姿,帶有很強的女性化特征。他在《誡當陽公大心書》中言:“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盵3]113一方面,他作詩并不是為了傳播大道,而是主張娛心,要大膽地追求美的享受。所以他常以娛樂的態(tài)度物化美人,并細致描摹其方方面面,包括與美人隨行的影?!对佄柙姸住て湟弧分杏小吧乳_衫影亂,巾度履行疏”[1]1942句,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賞心悅目的瞬間畫面,圍繞舞女表演時扇開影亂的動態(tài)美進行描寫,以達到放松心情和愉悅情感的效果。再如“拂鏡弄影情未極,回簪轉(zhuǎn)笑思自親”[1]1980(《歌》)句描寫歌伎拂鏡弄影、回眸一笑的嬌媚姿態(tài),也是從女性最吸引人的特征入手描寫。影隨形,寫影的最終目的在于寫形,作者簡化細節(jié),以影之美來襯托形之美。另一方面,“文章放蕩”又要求詩歌放浪豁達,抒發(fā)真情。如《同庾肩吾四詠詩二首·其二·照流看落釵》中的“流搖妝影壞,釵落鬢花空。佳期在何許,徒傷心不同”[1]1964句描寫女子臨水照影、步搖掉落、倒影破碎的場景,由此產(chǎn)生的情思,視角獨特,富有故事性,其中的“影壞”“花空”既是寫景,又暗喻佳期無果。詩人將自己化為懷春佳人,設(shè)身處地地摹寫女性大膽渴望愛情的心理。此間影意象已融入作者的情感體驗,具有悲劇意蘊,詩人不再僅把女性的影當作美的物體來簡單摹寫,因此詩作看似格調(diào)不高,讀來卻情意綿綿。蕭綱以藝術(shù)的手法描繪影,融情于影,在中國古典詩歌寫影史上留下了值得稱道的一筆。其詩中的影意象反映了文人對女性世界獨特視角的觀照。袁行霈先生曾言:“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發(fā)展, 從一個側(cè)面看來就是自然景物不斷意象化的過程?!盵4]蕭綱詩歌中集中出現(xiàn)的人物類影意象正可視為這一過程的典型體現(xiàn)。
影意象最早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独献印泛由瞎ⅲ骸靶纳茰Y,水深空虛,淵深清明。與善仁,萬物得水以生,與虛不與盈也。言善信,水內(nèi)影照形不失其情也?!盵5]河上公贊美水影誠實可信,將事物的樣子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出來。這里的影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簡單觀照?!豆茏印分械摹俺贾轮饕?,如影之從形也”[6],《列子》中的“關(guān)尹謂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7],亦是借用自然現(xiàn)象來說明社會現(xiàn)象,其中的影是一種因光而生的虛像,沒有象征意義和過多的情感寄托。這類影在蕭綱的部分詩作中存有,如《水中樓影詩》:“水底罘罳出,萍間反宇浮。風(fēng)生色不壞,浪去影恒留?!盵1]19764句全是對所見之象的客觀描繪,藝術(shù)成就不高,但作者獨具慧眼,選取影作為獨立詩材,尤其是“風(fēng)生色不壞,浪去影恒留”句,表面上是寫風(fēng)吹波動,水流浪濺,樓影搖曳水中,流水不能將其沖去的自然景象,實際上卻與先秦散文一樣富有理趣。色、影是佛家對世界的獨特看法。色是不實的,影也是虛幻的,但“風(fēng)生”“浪去”而“色不壞”“影恒留”,這不正是佛家所追求自性清凈嗎?在佛家看來,物我是非,都不過是心的產(chǎn)物,只要明心見性,梵我合一,那么色壞與不壞,影留與不留,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瞬息的亦可永恒,虛幻的亦顯真實。
南朝已進入文學(xué)自覺發(fā)展的時代,佳句云集,眾多詩人開始關(guān)注影意象,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沈約詩作中就出現(xiàn)過月影、鳥影、石影、云影等。同為齊梁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中堅人物,蕭綱極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沈約的影響。詩作內(nèi)容上,有描寫月影的詩句,如“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1]1972,有描寫鳥影的詩句,如“孤飛本欲去,得影更淹留”[1]1973等。在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上,兩人也頗有相似之處。如沈約《豫章行》中的“雙劍愛匣同,孤鸞悲影異”[1]1615與蕭綱《金閨思二首·其一》中的“日移孤影動,羞睹燕雙飛”[1]1969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詩都運用了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以雙襯單,更顯孤影之悲愴。除沈約外,與蕭綱交往甚密的文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大量選取自然景物的影像進行描繪。他們還經(jīng)常以影為主題進行詩歌唱和活動,表現(xiàn)出強烈的寫影興趣。如蕭綱《山池》中有“停輿依柳息,住蓋影空留”[1]1933句,寫詩人賞玩傍晚山池景色。王臺卿、庾肩吾、鮑至、庾信皆寫影與蕭綱相和,如王臺卿《山池應(yīng)令》中的“長橋時跨水, 曲閣乍臨波”[1]2089,庾肩吾《山池應(yīng)令》中的“水逐云峰暗, 寒隨殿影生”[1]1986,鮑至《山池應(yīng)令》中的“樹交樓影沒, 岸暗水光來”[1]2024,庾信《奉和山池》中的“荷風(fēng)驚浴鳥, 橋影聚行魚”[1]2354。再如,蕭綱《詠舞二首·其一》中有“扇開衫影亂”[1]1942句,劉遵、徐陵各有“影逐相思弦”[1]1810(《應(yīng)令詠舞》)、“燭送空回影”[1]2529(《奉和詠舞》)句與蕭綱桴鼓相應(yīng)。蕭綱《漢高廟賽神》中有“日正山無影,城斜漢屢迴”[1]1943句,劉遵、王臺卿均有《和簡文帝漢高祖廟》詩,分別以“霓裳影翠微”[1]1809和“樹出垂巖影”[1]2088呼應(yīng)蕭詩??傊?,蕭綱筆下眾多的寫影句反映了當時寫影蔚然成風(fēng)。他在《倡樓怨節(jié)》中的“片光片影皆麗”[1]1941句,可形容該時期詩歌寫影的盛況[8]。
蕭綱之父蕭衍曾多次遁入空門,其母丁令光也常年食素,精通佛理。蕭綱成長過程中,佛學(xué)氛圍濃厚,因此他與不少僧侶禪師交往密切,他本人也經(jīng)常出席宗教活動。蕭綱詩歌中直接闡釋佛教教義的作品雖然不多,但蕭綱本人對佛理有一定見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土大為興盛。影除了作為自然現(xiàn)象(陰影)和視覺形象(倒影),在佛經(jīng)里更象征著佛陀的法身。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jīng)》中記載了佛影修行的具體方法:“佛滅度后,佛諸弟子,若欲知佛行者,如向所說;若欲知佛坐者,當觀佛影。觀佛影者,先觀佛像,作丈六想,結(jié)加趺坐,敷草為座,請像令坐。見坐了了,復(fù)當作想,作一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清白石想……”[9]由此可見,影成為修佛者修身冥想的對象。除上文提到的《水中樓影詩》外,蕭綱《十空詩六首》中的“息形影方止,逐物慮恒侵。若悟假名淺,方知實相深”[1]1938借現(xiàn)實中形與影的關(guān)系對佛教的核心問題——色與空進行了探討:追逐物欲就會有不盡憂慮,這種憂慮像影隨形般相伴而生,至死方休?!凹倜焙汀皩嵪唷笔欠鸾逃谜Z,前者指虛妄的概念、語言,后者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狀態(tài)。這一真一假、一實一虛,也如形影關(guān)系耐人尋味。再如蕭綱的《詠煙詩》:“浮空覆雜影,含露密花藤。乍如洛霞發(fā),頗似巫云登。映光飛百仞,從風(fēng)散九層。欲持翡翠色,時吐鯨魚燈?!盵1]1956此詩雖不是專一寫影,但影意象卻頗有深意。首句“浮空覆雜影”寫煙漂浮空中遮蔽了雜亂的影子,后又用“乍如”“頗似”“欲持”“時吐”等詞,及“從風(fēng)散九層”,強調(diào)煙變化無端。整首詩描繪了一個千變?nèi)f化最后歸于虛空的景象。煙飛滅之后雜影仍在,相較之下,它的存在狀態(tài)還不如本就極虛的影,這種轉(zhuǎn)瞬成空的極度無力感似乎讓命運同樣變化無端的蕭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10]。以“影”入詩不僅是蕭綱在詩歌運用新鮮意象上所做的積極開拓,契合了他好為新變的文學(xué)主張,更反映了他善于從宗教角度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態(tài)度。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蕭綱作品近300首,其中包含影意象的詩作有52首,超過總數(shù)的1/6。在蕭綱之前,描寫影意象的詩人及其詩作數(shù)量分別為:阮籍4首,傅玄12首,張翼3首,陸機8首,曹植3首。同時代的情況為:蕭澤28首,庾信20首,庾肩吾11首,劉孝威6首。除上述舉例外,其他詩人的寫影句在數(shù)量上遠不及蕭綱。蕭綱在詩歌中對影的大量描寫并非無意為之,他有意營造一個龐大斑斕的影世界,以影作為自己詩中的獨特意象。他的寫影宗旨可概括為格局遠大,落于細微。他曾說自己為文時“近則潘陸顏謝”[3]115,但他并未照搬前人移步換景、力求場景宏大的固有模式,而是有全新的審美追求。如《晚秋詩》“亂霞圓綠水,紅葉影飛缸”[1]1957句,作者把關(guān)注點放在細微事物上,將取景框?qū)仕邢脊猓愿字腥~影見微知著,反映晚秋這一宏大主題。全句從距離、速度、重量多重維度構(gòu)筑晚秋氛圍,功力極深。
蕭綱為創(chuàng)作宮體詩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時常被人詬病為詞藻靡麗、感情蒼白。由于佛思的融入,蕭綱筆下的部分影意象已開始脫離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別樣的情感內(nèi)蘊。他仿佛局外人一般,置身事外專心描摹,總能發(fā)現(xiàn)特定環(huán)境下影的細微差異。如“促陰橫隱壁”[1]1947(《秋晚》),“疏槐未合影”[1]1933(《餞廬陵內(nèi)史王修應(yīng)令》),“細樹含殘影”[1]1952(《晚景出行》),這3處分別表現(xiàn)了影短、分、疏的不同特點。對這些影,他不像以往的詩人那樣作共情式的“賞”,而是作靜心體察式的“觀”,因此他的刻畫才格外精細。這些影沒有任何附加意義,只是作為景物的一部分被記錄下來。因此《秋夜詩》中的“亂霞圓綠水,紅葉影飛缸”[1]1957并未表達悲秋情懷,他筆下的秋令人舒心閑適,詩中的影與其他景物一起,客觀再現(xiàn)作者一直追求的不為外物所動的平和的心靈狀態(tài)。他在《答張纘謝示集書》中指出創(chuàng)作要“寓目寫心”[3]114,說明詩人不重可見之物,注重透過表象來明心見性。這樣就無需借影抒情,因為無論眼前是否有影或者究竟為何影,他真實的情感都是平淡內(nèi)斂的。后世王維詩歌中的影意象與蕭綱筆下的影意象有一脈相承之處。
北宋的張先因?qū)懹俺錾小皬埲啊钡拿婪Q,其不少詩詞作品都有蕭綱寫影的痕跡,如其《天仙子》中的“云破月來花弄影”[11]23與蕭綱《苦熱行》中的“云斜花影沒”[1]1908無論在意象組合還是詩境構(gòu)造上都有相近之處。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評論說:“‘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盵12]44民國詩人沈祖棻也曾道:“其好處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極其生動細致?!盵13]由此我們得見張先修詞煉字的造詣。其實在詩詞中使用“弄影”一詞并非張先首創(chuàng),蕭綱在《歌》中已用此詞形容舞女身姿曼妙,只不過張先使用擬人手法做了更深層次的開拓。再如,蕭綱《晚景納涼詩》中的“珠簾影空卷”[1]1946與張先《歸朝歡》中的“簾押殘花影”[11]99,兩位作者都以簾為媒介陪襯影意象,影在簾上,所以有了柔軟朦朧的特點。此外,蕭綱《漢高廟賽神詩》中的“日正山無影”[1]1943與張先《木蘭花·其六·乙卯吳興寒食》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11]58,都塑造了無影之影。
影作為一個特殊物象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會受到光的影響。導(dǎo)致無影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光線過強,二是光線不足。從“日正”和“月色正清明”可看出,這兩首詩詞中的無影都屬于第一種情況。蕭綱詩中的山無影是為了凸顯日光的燦爛,張先詞中的花無影是為了凸顯月色的澄澈。兩人都是明寫影暗寫光,光影和諧,相得益彰。山無影暗示山高大巍峨,花無影暗示楊花輕盈通透。經(jīng)過蕭綱的創(chuàng)新性引領(lǐng),影才得以成為張先等眾多詩人爭相雕鐫的詩眼,影意象對后世文學(xué)尤其是宋詞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