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星 戴漣生 程飛 楊曉斐 楊志剛 黃輝 徐瑞生 袁鳳來
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骨科(江蘇無錫 214000)
膝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關節(jié)穩(wěn)定的重要結構之一,ACL 斷裂可引起脛骨與股骨相對移動,發(fā)生膝關節(jié)的前向不穩(wěn),最終可導致膝關節(jié)失穩(wěn)后的相關并發(fā)癥,嚴重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1]。目前臨床上對自體肌腱的股骨側固定采用橫穿釘(RigidFix)和可調懸吊鈦板(RigidLoop)均有使用,但到目前為止,對于用何種方式固定肌腱,國際上仍無統(tǒng)一標準。本組自2016年6月起在關節(jié)鏡下運用Rigidfix 或RigidLoop兩種固定方法固定股骨側,脛骨側則統(tǒng)一采用擠壓螺釘固定治療ACL 斷裂,并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比較,對臨床醫(yī)生選擇何種固定方式,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6年6月起運用Rigidfix 或RigidLoop 兩種固定方法治療膝前交叉韌帶斷裂121例,其中,Rigidfix組61例,RigidLoop組60例。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情況Tab.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s
表1 患者一般資料情況Tab.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s
性別(男/女)年齡(歲)側別(左/右)受傷至手術時間(周)手術時間(min)合并半月板損傷(%)隨訪時間(月)RigidFix 組39/22 38.7±4.9 34/27 12.4±10.2 63±19 19.7 27.7±3.9 RigidLoop 組34/26 38.2±5.1 37/23 13.1±10.9 61±17 18.8 28.1±3.3 P 值0.929 3 0.493 7 0.762 8 0.682 1 0.572 6 0.731 5 0.234 2
受傷方式:車禍傷97 例(80.2%),運動損傷24 例(19.8%)。患者傷后均有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所有患者術前Artoscan 均提示前交叉韌帶連續(xù)信號中斷,X 片提示脛骨平臺無撕脫骨折;常規(guī)前抽屜試驗陽性;麻醉后前抽屜試驗均與對側有顯著差異;關節(jié)鏡檢查提示前交叉韌帶斷裂。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生使用同樣的手術器械進行重建。
排除標準:(1)在隨訪過程中的失訪患者及因各種原因未能完成隨訪的患者;(2)既往患有嚴重膝關節(jié)疾病的患者;(3)合并膝關節(jié)其他韌帶損傷的患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常規(guī)處理: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肢驅血、氣囊止血、屈膝位放置;關節(jié)鏡采用膝前外側入路,操作口為膝前內側入路;刨削刀對股骨外髁內側面、脛骨髁間凹滑膜組織清理。取同側腓骨長肌肌腱編織預張備用。RigidLoop 組:極度屈曲膝關節(jié)的情況下,經(jīng)前內側輔助切口制備股骨隧道,采用股骨隧道定位器確定股骨隧道入口,打入導針,擴大隧道至合適的20 mm 深度,完成股骨隧道的制備;Rigidfix 組采用經(jīng)脛骨隧道制備股骨隧道,骨保留針測量骨保留情況,自膝關節(jié)外側向內側鉆取橫釘固定通道,橫釘?shù)娜肟谖挥诰嚯x股骨外側髁內側面約13 mm(圖1)。兩組患者脛骨側隧道均采用擠壓螺釘固定。術后患者佩戴可調式膝關節(jié)支具并遵循相同的方案進行康復訓練。
圖1 手術方法圖示Fig.1 Operation method diagram
1.3 術后處理手術結束,用繃力繃帶從大腿中段至踝部進行加強包扎,傷口不留置引流管,不用外固定。術后常規(guī)抗菌素進行預防感染治療,不用止血藥,用20%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常規(guī)消腫處理。術后第1~2 天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訓練,每次10 s,連續(xù)10 次為一組,每天30~50 組。術后第3~7 天進行屈膝、伸膝訓練,范圍在無痛下伸屈最大角度,從每天200 次開始,增加到每天500 次。術后1 周扶拐活動,患肢不負重,術后4 周開始扶拐負重訓練。術后6~8 周開始棄拐慢步行走。術后8 周開始逐漸恢復日?;顒印?/p>
1.4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的感染、韌帶斷裂或松動等并發(fā)癥。記錄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隨訪終止時的Lysholm 評分[2]及術后IKDC 評分[3],其中Lysholm 評分表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wěn)定等共8 個項目,總分0~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IKDC 主觀評分表包含自我評估、癥狀、活動度等8 個方面內容,分為四個等級:正常、接近正常、不正常和嚴重不正常。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進行評價并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方法兩組患者資料中性別、側別、合并半月板損傷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資料膝關節(jié)術前、術后Lysholm 功能評分比較采用未配對計量資料的t檢驗;術后膝關節(jié)IKDC 評分,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Lysholm 評分采用Lysholm 評分來評估術前、術后主觀癥狀(表2)。術前患者Rigidfix 組與RigidLoop 組的Lysholm 評分術前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經(jīng)過(27.9±3.6)個月隨訪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術后療效均比術前提高(P<0.001),但兩者之間術后臨床Lysholm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術后療效相當。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Lysholm 評分Tab.2 Lyshol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Lysholm 評分Tab.2 Lyshol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 ±s
注: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比較,P<0.001;兩組之間比較,P>0.05
組別RigidFix 組RigidLoop 組t 值P 值術前48.3±6.5 47.4±6.7 0.412 0.338術后91.7±3.9 91.5±3.8 0.529 0.392 t 值-25.8-26.7 P 值<0.001<0.001
2.2 國際膝關節(jié)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按照IKDC 主觀評分標準,所有患者術前主觀評價為不正常和嚴重正常兩種類型。但術后隨訪(27.9±3.6)個月,根據(jù)IKDC 主觀評分標準,兩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術后IKDC 評分結果相近(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IKDC 評分Tab.3 Postoperative IKDC scores of two groups例(%)
2.3 并發(fā)癥兩組無術后感染、無韌帶自發(fā)斷裂、無韌帶松動并發(fā)癥。附RigidLoop 和RigidFix 術后3 個月隨訪MRI 片(圖2)。
圖2 術后3 個月影像圖示Fig.2 Images of operation after three months
前交叉韌帶重建過程中,對自體移植物的固定是手術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關系到重建手術的成功與否以及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移植物固定必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牢固性[4]。目前臨床上對ACL 股骨側的固定方式雖然有很多種,但較為常用的有Rigidfix 法和RigidLoop 法,臨床醫(yī)生對于這兩種固定方式存在一定的爭議,這兩種固定方式均不破壞移植物的完整性和生物力學強度,手術并發(fā)癥少以及使移植物獲得堅強的固定,充足的抗拔出力,均可為移植物提供腱骨愈合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等[5-6]。因此,對這兩種固定方式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獲取臨床結果,將為臨床醫(yī)生在實際應用中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臨床實際應用中,Rigidfix 采用兩枚可吸收橫釘穿過股骨側移植物進行固定,與界面螺釘相比對移植物損傷小。該系統(tǒng)屬于一種剛性固定,能有效減少移植物在骨隧道內的上下移動即“蹦極效應”;其固定點離股骨隧道內口近,大約13 mm,減少了“雨刮效應”的發(fā)生。RigidLoop 采用可調懸吊鈦板固定股骨側,操作更加簡便,韌帶在隧道內的長度20 mm,略長于Rigidfix 約7 mm,因此蹦極和雨刮效應增加并不明顯,本組病例中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隧道擴大等現(xiàn)象。文獻報道,Rigidfix 系統(tǒng)可有效減少移植物在骨隧道內的微動,減少骨隧道擴大[6],提高術后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7-9]。兩種固定系統(tǒng)均可以給移植物提供良好的腱骨接觸,為腱骨愈合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有利于腱骨愈合。
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腘繩肌腱供體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等情況,不利于多次韌帶折疊編織與多束重建[10]。同時,腘繩肌腱在取腱的過程中可能損傷膝關節(jié)內側的隱神經(jīng),引起鵝足區(qū)麻木感和疼痛感,嚴重者可影響患者治療的耐受性和依從性[11]。由于腘繩肌腱存在疼痛等并發(fā)癥,當用于膝關節(jié)多發(fā)韌帶損傷時,選擇取腘繩肌腱重建則又會加劇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性。因此,臨床上很多學者采用腓骨長肌腱進行ACL 的重建,目前對患者足踝功能的影響研究較少。張新偉等[12]通過研究認為取自體腓骨長肌腱重建ACL 能改善ACL 斷裂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對足踝功能影響小,未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推廣應用。因此,本組研究以選取自體腓骨長肌腱重建ACL 作為移植物進行ACL 重建,療效確切,未發(fā)現(xiàn)相關移植物的并發(fā)癥。
本研究表明關節(jié)鏡下運用這兩種方法固定股骨側治療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均可獲得良好的療效,近期療效滿意,使得患者能夠獲得可靠的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功能,兩種固定方法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李嘉等[13]在ACL單束解剖重建中發(fā)現(xiàn),股骨側使用Rigidfix 固定組較Endobutton 固定骨隧道內口擴大較小,而股骨隧道其他位置骨道擴大二者無明顯差異;ACL 重建術后骨道擴大不影響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因此,臨床醫(yī)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綜合判斷,選擇合適的固定方式。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1)樣本量偏??;(2)隨訪時間偏短,尚且有待于進一步長期跟蹤隨訪,全面評價還需進一步觀察和總結;(3)本研究選擇受傷至手術間隔時間跨度不大,這可能會造成選擇偏倚;(4)在本研究隨訪中也存在一部分失訪患者,也會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增加樣本量,逐步延長隨訪時間,減少失訪病例,手術選擇時間更加靈活,以增強本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ACL斷裂患者,在關節(jié)鏡下取自體腓骨長肌腱進行單束重建,股骨側采用采用Rigidfix或RigidLoop 固定,近期療效滿意,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這兩種方法均安全可靠,并發(fā)癥少,臨床效果確切。但文獻對于這兩種固定方式腱骨愈合的時間和可靠程度的研究較少,如何在活體關節(jié)液等復雜環(huán)境中進一步提高腱骨愈合,是下一步需要進行研究的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