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婷
(晉中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被羅曼·羅蘭稱為“靈魂的獵者”。他善于通過精湛的寫作技巧以及獨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塑造了世界文壇之林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描摹女性在生活和情感中的生存百態(tài),展現(xiàn)了一批具有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其筆下的女子形象,大都是綽約多姿、情深意重、心思細膩,她們面對愛情,滿懷期待而又忠貞不渝,詮釋了愛情中最美好和純真的模樣。但這些女人,卻總是難逃命運的多舛,被傷害被玩弄甚至被拋棄。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自1922 年發(fā)表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被女主人公那近乎癡狂、執(zhí)著的愛所打動。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陌生女人的口吻描述了“我的整整一生不外乎就是等待,等待你的意志”①一個女人的情感心路,更淋漓盡致地施展了作者獨特的靈魂獵者本能,富含了典型時代意義的女性形象。
我們常說男人和女人由于生理構(gòu)造不同,在心理、思維、言行上也存在著根本性差異,因此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也截然不同。拜倫曾說過:“男人的愛情是與男人的生命不同的東西;女人的愛情卻是女人的整個生存?!雹诓还墁F(xiàn)實生活還是影視、文學作品中不乏看到,面對一段感情,大部分男人只圖一時激情與愉悅而不愿受婚姻、家庭的牽絆,而女性對于愛情近乎是執(zhí)著甚至狂熱,可以為了愛情和愛人付出一切。黑格爾認為“愛情至上在女性身上顯得極美”,但一個女人如果把自己擺在任何一個男人之下的地位,在愛情中圍繞對方僅僅為情為愛而活,那么她就容易失去自我,陷入被動的卑微狀態(tài)。無疑這樣的女人是可憐而又可悲的。
陌生女人自少女時代愛上作家R 先生后,便開啟了孤寂一生的命運。她不顧一切地為R 先生付出寶貴的青春、肉體,放棄了尊貴的地位和奢華的生活,甚至默默地為他生了孩子,一個人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她忍受了女性所背負的時代壓力,飽受生活的風雨凄苦和他人的誤解爭議,為了R 先生的隨時召喚而終身未婚,心甘情愿地奉獻自己的一生。然而可悲又諷刺的是R 作家對她的存在、付出一概不知。
在這場愛情中,始終是陌生女人一個人孤獨地演繹著,她的內(nèi)心始終在希望與絕望中糾結(jié)拉扯。一方面她怕自己的出現(xiàn)給R 先生帶來被婚姻束縛的煩惱和負擔,于是隱瞞一切一再保持沉默,單純地希望通過個人魅力和品質(zhì)去喚醒一個男人對她真正的愛戀;另一方面陌生女人又迫切渴望被R 先生認出自己,由最初的默默等待,到后來一遍遍暗示再到一次次失望。即便如此,一旦被召喚便不顧一切地隨他而去。一份純真而美好的感情,本應該是兩個人互相傾慕、共同付出,卻變得如此沉重和極端。在這座始終得不到一絲回報的愛情“烏托邦”里,她儼然變成了一個無止盡付出的卑微者。
“ 一部人類文明史實際上是一部性別征戰(zhàn)史,這條文明之路上灑下了女性過多的鮮血和淚水?!?在那個男權(quán)主義盛行的年代,“女人只不過功能性的,從屬于男性的客體”③,女性根本無法獲得同男性一樣的權(quán)利和地位,只能按照男性的標準和要求來展示他們希望看到的女性品質(zhì)。然而陌生女人卻也在用隱性的方式與男人一樣的平等地位。她的爭取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信中陌生女人屢屢提到不會拴住R 先生,不會影響他的身份和地位,更不會給他在心理上造成壓力和負擔,但這種給予他的自由,卻也是給予自己自由和反抗的一種方式。在當時的時代處境下,陌生女人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公開反叛”形式,將自己的性欲和情愛毫不顧忌地盡情表現(xiàn)出來,無異于顛覆了傳統(tǒng)認知中女性情感附屬定位,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異類。表面上她的一生是凄婉孤寂的,付出一切去愛一個,從未領(lǐng)過這份情的人,對方只把她當成眾多風塵女子中的一個,甚至沒有讓他承擔做丈夫做父親的角色,給予了對方充分的自由。殊不知,這種表面上看似給予無限的自由,卻成為了讓R 先生煎熬一生無形的束縛和枷鎖。
陌生女人在生命走向盡頭之際,打破了一生的沉默,提筆向作家R 先生傾訴了她那孤獨而又執(zhí)著的愛戀,雖然在信中屢屢用卑微甚至自嘲的話語,讓人讀過之后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抑。但這些看似卑微的話語,卻讓陌生女人癡情忠貞的形象與風流成性、毫無責任感的R 先生形成鮮明的對比。信中最后一段寫到“可是誰……還會在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啊,花瓶也將是空的了……”④
此刻讀信的R 先生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得知一個曾經(jīng)如此愛他的女人死去了,自己卻始終一直擦肩而沒有認出;知道了自己的親身骨肉,但卻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甚至都沒見過一面就已經(jīng)死去……知道之時即為消失之際,而那些消失的東西在世間又如此寶貴。在精神領(lǐng)域里,R 先生徹底潰敗給在愛情里卑微的陌生女人,在她面前變得自慚而渺小。顯然陌生女人運用隱性的話語表達,將矛頭對向了R 先生代表的男權(quán)社會并給予無盡抨擊,在話語上占有了有力的主動地位,不僅贏得了與男性平等對話的可能,也為自己獨立人格贏得了最后的話語權(quán)。
除此之外,小說中陌生女人和R 先生的行為對比也是對男權(quán)世界無聲的隱形反抗。她一生只深愛R 先生一人,每年生日之時都會為他送上白玫瑰,一個人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孩子。這種矢志不渝的堅守付出與R 作家只圖一時激情歡愉而瞬間遺忘不負責任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反差。
在文章末尾,R 先生“感覺到一次死亡,感覺到不朽的愛情……他思念起那個看不見的女人……”⑤
陌生女人用盡一生的代價,孤獨地守候著她的愛情,盡管愛的有些偏執(zhí)和極端,但卻用始終如一的方式在R 先生心中占據(jù)了一席地位,承認她的存在,并對其無比崇敬和懷念。雖然那個身影如此模糊,但足以證明女性在人格上獨立的存在,陌生女人在這場愛情里無疑是意志的勝利者。
陌生女人窮盡一生孤獨守候的悲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作為個體去平等自由地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職業(yè)、學識,幾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女性被遮蔽、被壓抑、不受尊重的處境激起了茨威格對女性命運和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注。
陌生女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正處于一戰(zhàn)后二戰(zhàn)前的歐洲社會,當時的女性并沒有什么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可言,只能作為第二性處于從屬地位。陌生女人盡管內(nèi)心深處似乎有所覺醒,想方設(shè)法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她的力量太過渺小,因而注定其反抗只是徒勞。所以作者筆下的男性對落魄女人的凌辱,無視其尊嚴和人格,正是那個社會的真實再現(xiàn)。例如,信中描述陌生女人在窮人聚集婦產(chǎn)醫(yī)院生孩子的那段文字,作為一個懷孕女性不僅沒有得到男性醫(yī)生的同情和尊重,相反他們趁機嘲諷和凌辱她。面對社會的無情和背負的壓力,她卻依然對R 先生無怨無悔,多次在信中提到“我不怨你”,但她真的一點都不怨R 先生對自己的一無所知?不怨他的風流成性不負責任嗎?不是不怨,只是她不敢怨,她已經(jīng)不自主地將自己擺在了一個被動的奴性地位,甚至只求“跪在你的腳下求你收留我做個女仆做個奴隸”⑥??梢?,陌生女人希望能夠依附于R 先生附屬于男性的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這也成為了她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
在一個傳統(tǒng)意義的家庭里,男性家長對于孩子而言,意味著安全與依靠,父親在孩子性格形成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陌生女人從小喪父,母親終日郁郁寡歡,對她缺乏關(guān)心和引導,這就加重了她對父親這個角色應給予關(guān)愛的缺失而造成的戀父情結(jié),因此總會不自覺地愛慕欽佩身邊的男性,迫切需要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來排遣內(nèi)心的情感壓抑。與R 先生第一次相遇又正值對愛情向往的青春朦朧期,未見面前她以為他是個白胡須老者,從心底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敬畏之情。當面對英俊瀟灑、友善溫和、學識淵博的R 先生,更是把他無意間對她的眼神、態(tài)度當成人世間唯一的溫暖和光亮。由此可見,陌生女人對R 先生最原始的感情僅僅是一種源于對成年男性的敬畏和好奇之情,而并非愛情。
當然,從這段感情的起始點也可以看出由于陌生女人父愛的缺失,潛意識里已經(jīng)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感情缺失,使之個性產(chǎn)生了某種程度的偏差,例如她性格中的害羞、自卑、膽怯,甚至自我封閉都是直接的表現(xiàn)。如果有人尤其是母親對她多加關(guān)心和引導教育,那個處于敏感時期的小女孩一定可以平安度過青春期,能健康地認清愛情的本質(zhì)以及人性,更不會偏執(zhí)地窮盡一生去愛一個都認不出自己的男人。
1.人格中的不獨立
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曾表示:“女人對愛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這不僅是奉獻,而且是整個身心的奉獻,毫無保留地、不顧一切地?!雹邜矍槭切枰信p方共同付出與回報的,但縱觀陌生女人的一生,一直是她的單戀、付出和守候;而R 先生卻始終一無所知,尋花問柳毫無責任感可言。這個為情所困為愛所苦的陌生女人耗盡生命的最后一絲力氣,得到的也只是一份虛無縹緲的愛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談道:“戀愛女人在情人面前處于孩子在父母面前的地位,容易產(chǎn)生對他們的有罪感;……如果她不能吸引他,不能使他幸福,不能滿足他,她的全部自戀就會變成自我厭惡,變成羞辱?!雹噙@也是陌生女人在信中一直說自己為什么選擇沉默的原因,她害怕自己的出現(xiàn)而牽絆R 先生,這其實是一種自虐式的方式,瘋狂地傷害不能使他完全滿意自我,所做的一切都以R 先生為中心,完全將自己獨立人格置之度外。例如信中所說:“我懷著一股熱情,只希望生活在你的心里,我不愿讓別的事情來轉(zhuǎn)移這種熱情。”“整個身心全都用在了你的身上,你寫的書我全都買了;要是報上登有你的名字,那這天就像節(jié)日一樣。”⑨
2.經(jīng)濟上的不獨立
陌生女人經(jīng)濟上的不獨立,使她在這段感情中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從屬于男性的被動地位,不能真正獨立。父親早逝使母女二人經(jīng)濟困窘,過著寄人籬下毫無地位的悲慘生活。即便后來母親改嫁,但在經(jīng)濟上母女二人依然依附于男性而生存。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同樣因為經(jīng)濟上的無助,使她在無力養(yǎng)活孩子的情況下做了妓女,雖然選擇這條路屬實無奈,但當她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在獲得經(jīng)濟來源之時也就淪為了男性玩弄的工具。她的人生道路似乎已經(jīng)被她走成了一個無限的死循環(huán):地位從屬,經(jīng)濟貧困……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給我們展現(xiàn)了陌生女人從孩提、青年、中年直到生命最后盡頭的生命歷程。她的一生視愛情為生命,以付出一切的決心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愛情,體現(xiàn)了自己最真實的生命色彩。但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愛卻也讓她迷失自我,一味地固執(zhí)堅守,她似乎至死都沒有徹底醒悟這個所謂愛了一生的R 先生,其實是不屬于她的愛人,最終淪為男權(quán)世界的犧牲者和悲劇兒。因此,在兩性社會里,女性在去愛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精神和經(jīng)濟,找到真實的自我,追求平等的愛情,這樣才能真正地成為自己。
注釋:
①④⑤⑥⑨(奧)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M].王晉華,韓正,譯.北京:民主與建設(shè)出版社,2020.
②③⑦⑧(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譯本)(上下卷)[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