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俊銘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制度,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這是人類社會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種群的本質現象之一。同時,它也關乎著國家進步的命運、民族發(fā)展的存亡和政黨執(zhí)政的延續(xù)。因而可以說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問題。[1]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全國人民通過努力和奮斗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通過體制機制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成功地開創(chuàng)并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但這一符合中國實際的制度形成、完善與發(fā)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著一個長期建構的過程。它發(fā)揮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主體能動性,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大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y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2]2021年11 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總結了百年成就和經驗,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構筑過程正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表現,同時四梁八柱的制度匯聚成四通八達的“中國道路”。因此,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度的整體建設與架構的歷史過程有著十分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從歷史、理論與實踐這三個層面的邏輯來完整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過程尤顯重要。面對中國自身探索的制度,中國共產黨與廣大的人民群眾要堅持高度的制度自信,這有助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的制度建構,開啟這一制度建設的新征程。
事物的發(fā)展應從歷史進程中去追尋痕跡,其必然與相應的歷史邏輯相對應。國家制度的建構也有其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規(guī)律,一個國家的進步發(fā)展需要構建并不斷完善科學合理的制度。[3]首先要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制度,而不是其他主義的制度,它具有鮮明的人民民主專政屬性。
隨著1949 年偉大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qū)的人民民主專政不再是局部實踐,而變成了全國范圍的人民民主專政。[4]但新民主主義制度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穩(wěn)定的制度,它本身是帶有過渡性質的社會形態(tài),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一方面是替資本主義掃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前提”[5],因而,在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后在制度的建構中也必然存在著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個方面的重要因素,而且后者是主要方面。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制度任務是在新中國建設的過程中順勢推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構,也就是在已經建立的制度內在框架中不斷加大社會主義的相關因素,使其能夠積極地、順利地朝著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而斷絕其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可能性。因而可以說“新民主主義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奠定了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政治基礎和社會條件”[6]。緊接著,20 世紀50年代在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基礎之上,隨著1954年憲法的頒布和“一化三改”的勝利完成,中國成功地于1956 年底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是制度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制度將會永續(xù)不變。制度建構的起點是制度的建立,重點是繼續(xù)推進制度的建設與鞏固。一開始毛澤東同志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7],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建立后我們黨需要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對制度加以鞏固。但非常可惜的是黨的八大所形成的正確路線并未完全堅持下去,混淆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社會主義已然建成的區(qū)別,加之人民公社等運動影響了制度建構探索的持續(xù)性。再到后來的十年“文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使得我們黨在制度探索上遭受了挫折。但總體上來說,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制度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是要遠大于失誤與挫折的。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在制度建構上邁出了最為重要的一步,即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開創(chuàng)提供了必要的基本制度框架,同時也確定了社會主義方向的制度改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chuàng)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 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8]關于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制度建設的歷史功績需要得到正確而科學地看待。
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當時社會制度上的停滯和破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修復與繼承成為當時制度建構的重中之重,因而也稱之為撥亂反正的歷史過程。隨著1978 年憲法的制定、替民主黨派人士“摘帽”、取消革命委員會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制度性復歸任務得以完成。鄧小平同志對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著極為深刻的認知:“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我們必須堅持?!盵9]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黨對在之前的歷史時期遭受的挫折與所犯的錯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省。鄧小平同志作為那個制度被踐踏的親身經歷者,有著清晰的認識:制度問題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制度是決定因素”[9]。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文革”時期犯的各種錯誤,與當時制度的不完善有著極大的根本性質的聯系。于是,鄧小平同志在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科學的新命題。自此中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制度建構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而展開,逐步形成了適合中國具體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此后這一制度的建構在整體推進中不斷走向新的完善與發(fā)展,直至2011 年,胡錦濤同志才在新時期的深度發(fā)展中對中國自身的制度認識有了總結性提升,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yōu)勢。”[10]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政治命題并完整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強調制度的定型化,通過“五位一體”的制度改革,設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新時代制度建設的高度自信與自覺。正如2016 年7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所談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代表的是一種先進制度,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特點?!盵1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存在著十三個方面的制度優(yōu)勢??偠灾?,總結這一偉大制度建構的歷史進程,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新民主主義制度基本框架的突破,完成了對其的歷史超越;同時它也是在繼承1956 年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其弊端的革除和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它更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符合中國國情新實際的背景下不斷走向制度成熟。
一個國家的制度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理論作為支撐,它將是空泛而不實的,遲早會被“束之高閣”,因而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將無法完成科學的社會制度建構。中國自身富有特色的制度建構必須從理論的高度來進行總體把握,這種理論的掌握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地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動典范。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直接理論來源是科學社會主義中關于制度方面的構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本身就內含著社會制度的相關內容,社會主義并不是單純的運動或理論,而是囊括社會制度作為社會主義運動或理論的未來方向的綜合性表達。同時他們還認為,相應的社會制度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相對應階段的必然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的構想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制度,在兩人合作撰寫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地指出:“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盵12]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經濟基礎上論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他們準確地把握住了人類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的脈搏。在兩個對立階級中,無產階級扮演的是掘墓人的角色,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推翻現有的制度,進而建立新的美好制度。當然,其中也透露出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不是主觀臆造,更不會憑空產生,而是有其客觀的物質條件,即生產力達到相應的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12]伴隨著新的生產力的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們便會通過改變舊有的生產關系,以圖更好地適應新的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在這基礎上就會改變原本所存在的一切社會關系,從而完成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與此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中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基本觀點。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那么人民群眾自然也是進行社會制度更迭和發(fā)展的主體。在此基本觀點中,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活動中無疑是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他們是物質資料的主要承擔者,“但是不可忽視,這一歷史活動確實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中進行的”[13],當現有的社會制度束縛人民群眾本身的發(fā)展時,唯一的辦法就是人民群眾自身團結起來用強大的武器來打碎舊有的國家機器,從而建立新的符合人民群眾發(fā)展需要的社會制度。此外,科學社會主義所設定的社會制度的終極價值目標是指明未來社會要走向沒有階級與剝削的人的自由聯合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未來社會的描繪里憧憬:“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12]這一終極價值目標需要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來加以保障,并不斷進行良性鞏固,這是社會主義在制度建構上應當具備的深刻內涵。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雖然馬、恩并沒有對社會主義制度加以具體而詳實地規(guī)定,但他們的學說對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給出了本質上的要求,這實際上就包含著對制度建設的訴求。因而任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相割裂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同時不能說這一制度與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所描繪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完全一致就否定其所具備的社會主義屬性。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現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而不同”的思想極具辯證的哲學意蘊,要看到矛盾著的事物既對立又統一,“和”與“同”存在著本質意義上的不同,“同”是與“異”相對立的存在,但“和”是容納著“異”的存在,而且只有多個“異”的組合,才能被稱作是真正的“和”。那么,在制度建構中,“和”體現了制度是多樣因素的并存,而且它們存在著互補的關聯性,是有差別的統一體;而“同”指的是制度的原則性,是單一的存在,是區(qū)別于其他制度的本質性規(guī)定。“和而不同”蘊涵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理念,這一極具平和性的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中起到了積極而有益的促進作用。正如費孝通先生晚年談及中國文化的內在自覺性的特質時所提出的那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盵14]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和而不同”的理念貫穿過程中完成內在性的原生動力的創(chuàng)造,從而使制度走向新的成熟和發(fā)展。“和而不同”的思想主要深化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中國自身出發(fā),在具體制度的架構上帶有“中國特色”。毛澤東同志曾經強調,在社會制度的建構上,“中國的特點要保存”[7]。中國共產黨在協商民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等具體制度的設計上直接體現了“和而不同”的智慧。我們黨承認存在著實質的差異與類屬的多元,這是制度建構得以采用“和而不同”理念的前提性條件。與此同時,黨派的相異、民族成分的差異、制度的不一致等多元的“不同”因素能夠納入“和”的統一體之下,避免走向競爭、分裂、獨立等歧途,最終達到制度建構之初所要達到的協商一致、國家統一等目標,即復歸到“一”之中。另一方面,它充分借鑒其他社會制度的優(yōu)秀成果。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開放、包容、發(fā)展的體系[15],這使得它處于不是靜止的平衡狀態(tài),并在時勢條件下動態(tài)的運轉。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來的制度作為起步較晚的后發(fā)性社會制度,更加需要對其他不同國家的不同制度的優(yōu)秀成果進行借鑒與吸收,從而不斷充實并發(fā)展自身。鄧小平同志對于中國的制度曾經滿懷自信:“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盵9]我們黨在實踐中,始終懷著開放、交流和包容的心態(tài),有限度地借鑒、吸收其他國家不同制度的優(yōu)秀成分,秉持著自身制度的主體與外來優(yōu)秀成分是提升自身制度成熟度及科學性的介體,較好地完成了既堅定地堅持中國自身特色又客觀地借鑒他國制度經驗的社會制度建構這一基本制度任務。
通過以上所述,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不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也不是“國家資本主義制度”,更不是所謂的“混合型制度”,它充分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必然”“兩個決不會”等相關的制度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晶,前者是后者在中國具體條件下運用的產物,因而兩者是統一的。[16]同時,它也彰顯了包括“和而不同”理念在內的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這就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不變”和革除制度體制弊端的“變”兩者的辯證統一中走向新的完善和發(fā)展,進而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與活力。
新的國家的誕生必然孕育新的制度,而新制度的建構是新國家面對的最為現實的基本課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依托已經較為成熟的蘇聯模式加以比較并應用到自身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當中。根據當時中國具體國情的特點,在借鑒并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于1956 年底確立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此時的制度建構是在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合理因素的良性吸收與不合理因素的適時拋棄中實現了重大的飛躍。同時,中國的制度建設當然本著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這是制度建構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充分認識到對中國國情清晰認識并準確把握的重要性,他曾反復強調:“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盵5]因而,中國的制度建構也是在認清中國的國情并且深入分析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先決性的條件。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也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應當用不斷地調整和改革來完成對社會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于社會制度的變動,恩格斯也在致奧托·伯尼克的信中寫道:“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盵17]因而,制度建構處于一個持續(xù)性的動態(tài)變化之中,而不是中斷性的靜止狀態(tài),需要緊緊跟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進行適當地調整和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設也是遵循動態(tài)的發(fā)展,由廢除封建制度到構建人民民主制度,并依據中國的實情在實踐探索之中搭好社會制度的底層框架。1956 年9 月,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八大上明確提出了當時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8]這是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科學論斷,如果我們黨按照這一主要矛盾堅定執(zhí)行相關制度,那么社會的基本制度將會在調整變化中走向完善。但隨著我國基本國情判斷的失誤,錯誤地認為社會主要矛盾是敵我的階級矛盾,制定的相關制度與政策偏離了當時的實際,使得社會主義建設在實踐中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這些沉重的錯誤給我們黨帶來了深刻的教訓:不認清國情、不根據實際情況的實踐可能是無用的實踐甚至是起反作用的實踐。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基于以上種種教訓,中國共產黨開始更加重視在實踐中遵循國情,我們黨必須要認清楚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為根本的國情。偉大的制度建構需要以現實作為根本導向,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制定符合中國發(fā)展實際的方針、政策與制度,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陷入“左”或右的錯誤道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講的那樣:“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遵從的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中國特色”,而不是其他國家的特色,這是中國制度區(qū)別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顯著標志。在新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繼續(xù)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面臨著新形勢下的新挑戰(zhàn),需要與時俱進。這是人民之所需,時代之所求,國家之所愿。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坦率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盵8]事業(yè)在不斷深化,制度也在不斷成熟。這一制度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在實踐中經受住了考驗,但它也有明顯地有待提升與完善的空間,我們黨要做的就是在遵循中國客觀實際的基礎上,不是對現有的制度故步自封,而是需要不斷地革除體制機制內所存在的弊端,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變得更加成熟且愈加持久。尤其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做了十三個方面的總結,得出中國之治的神奇密碼,同時,重點部署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1]
簡單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漸趨顯現,并因此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中國現代制度文明不是憑空而來的,是中國人經歷了一次次試錯性的探索和實踐慢慢摸索出來的。[20]中國共產黨在制度建構上處于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這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不斷錘煉的歷程。我們黨在摸索過程中創(chuàng)造過輝煌,也犯過錯誤,但歸根結底是在對中國實際國情的把握與分析中不斷實踐。這一制度涵蓋了20 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則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進行的,它在社會實踐中凸顯其所具有的獨特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作為后發(fā)性現代化國家蓬勃迸發(fā)的重要特征,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社會實踐中找到的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fā)展的制度“良方”。事實已然雄辯地證明,歷經70 多年的不斷斗爭與探索,使得中國找到了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社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日益彰顯其無與倫比的先進性與優(yōu)越性。中國的制度建構是對原有的體制機制合理的揚棄過程,制度的建設與制度的創(chuàng)新相得益彰,共同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美妙樂章。
評價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符合本國的具體國情和適用本國最廣大的人民?;仡櫺轮袊闪⒁詠淼闹贫冉?,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懷揣著初心與使命在艱難困苦中求索,在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設計并完善制度。步入新時代的中國,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要完善并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為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新征程提供穩(wěn)固的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在與人民一同創(chuàng)造歷史的實踐中才得出的關于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這是中國人民在實踐中做出的最響亮的回應,這也是歷史與人民所選擇的答案。與此同時,回看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近代中國,經歷了一個“極度自信—很不自信—逐步自信”的演變歷程,與之伴隨的是國家實力呈現“強—弱—強”的曲折變化。[15]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走向歷史角落,現在的中國早已今非昔比,用強大的國家實力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態(tài)站立在世界舞臺之上。因此,作為今天的中國人,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充分的自信,它走到新時代的今天是久經考驗的,中國的制度拿到世界上也是經得住比較的。當然,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的認可之上的,既不妄自菲薄,對制度不自信;也不妄自尊大,對制度盲目自信。作為“四個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自信關乎著制度本身的良好運行與廣大人民群眾對制度的自覺認同,有利于鞏固我們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影響力。要充分認識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增強制度自信的動力。[21]中國共產黨只有緊緊扭住完善和發(fā)展自身制度這個關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征程中,才能以自信的傲然姿態(tài)更好地去完成制度建構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