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君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這是對學生進行革命英雄主義、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應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從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出發(fā),引導學生感受英雄形象、理解革命情懷、根植英雄精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獲得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而且能使學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禮,自覺傳承和發(fā)展革命文化。
[關鍵詞]革命傳統(tǒng);紅色基因;革命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4-0033-03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內(nèi)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紅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許多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有的展現(xiàn)了領袖的胸懷與風范,有的敘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教學這類課文的時候,教師要關注人物形象,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引導學生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讓紅色基因植入學生的心田。
一、依托教材,感受英雄形象
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描繪了紅色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生活,塑造了豐滿的人物形象。教學這類課文的時候,教師要聚焦人物形象,引領學生感悟品味語言,使英雄人物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高大起來。
(一)梳理文本內(nèi)容,感知人物形象
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塑造的英雄人物具有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和舍己為人、奮不顧身等品質(zhì),讓學生受到震撼與感染。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梳理,讓英雄人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黃繼光》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對事情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進行梳理,使學生明白文章的內(nèi)容: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為了奪下敵人的597.9高地,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一年他才21歲。教師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梳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黃繼光的主要事跡講述出來,使學生對黃繼光這個英雄人物的了解更加深刻。感知人物形象需要了解事件,知道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在《黃繼光》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黃繼光的英勇事跡進行梳理,讓學生對黃繼光為了革命勝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感受更加深刻。
(二)放大文本細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
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中的英雄人物,作者常常通過細致入微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學時,教師要聚焦并放大這些描寫,引導學生品析、感悟、體驗,展開想象補充,使人物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鮮活起來、豐滿起來。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金色的魚鉤》一文,敘述老班長為了帶領三個病號走出草地,細心照料,自己卻因為長期受苦受累、吃不飽等原因,在即將走出草地的時候倒下的故事,贊揚了老班長忠于革命、忠于黨和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文章情感真摯,感人至深,尤其是許多的細節(jié)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目光聚焦在這些細節(jié)上,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老班長的精神品質(zhì)。如“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說……”“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等,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細節(jié)進行品讀,想想隱藏在細節(jié)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在品讀中,老班長的無私奉獻、對戰(zhàn)士們精心照料等品質(zhì)深深地刻在了學生的心里。細節(jié)是最容易被學生忽視的。在《金色的魚鉤》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發(fā)掘文本的細節(jié)并進行品讀,讓學生咂摸品味出不一樣的精彩來,促進了學生對老班長形象的深刻感知。
(三)引領感情朗讀,感受人物形象
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既有主人公對國家、民族的情感,也有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層次、多形式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受到?jīng)_擊,感受到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結(jié)尾的三個自然段情感強烈。
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主義!”
“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
這些語言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時,教師可采取范讀、個人讀、齊讀等形式引領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教師可以采取范讀或者師生共讀的形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些語言蘊含的情感,把情感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就能真正讀出聲、讀出情,受到震撼,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此時,五位壯士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就會顯得更加高大起來。
二、價值引領,理解革命情懷
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教學中,由于生活年代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出現(xiàn)學生游離于文本之外、思維停留在文本表面、缺乏心理認同感等現(xiàn)象,使學生很難真正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教師要以語文要素為主線,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融通,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認同感。
(一)資料補充,完善認知,感受革命情懷
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與當代學生有較大的時空距離,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困難。為此,教師要適時、適度地引入背景資料,讓學生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理解文本,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七律·長征》一課,學生雖然對紅軍長征有所了解,但是其中的艱險、困難他們是很難體會到的。對此,教師借助多媒體將紅軍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故事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體會到長征途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理解長征路上九死一生的情境,這樣學生才會對“三軍過后盡開顏”這句話蘊含的革命情懷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教學中,教師依據(jù)課文特點及時、適當?shù)匮a充背景資料,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感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革命情懷,讓紅色基因扎根在學生心里。
(二)觀照要素,關注情感,感受革命情懷
情感性是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教學這類文本時,教師可采取演繹、歸納、體驗等形式,領學生進入文本的語境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感動、敬佩等情感,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理想,這樣能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在教學其中的《清貧》一課時,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方志敏的內(nèi)心世界呢?教師緊扣文本的詞句,讓學生進行品讀、體會、想象,從而真正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如:“我不比你們國民黨當官,個個都有錢,我今天確實是一個銅板也沒有。我們革命不是為著發(fā)財!”這句話是方志敏回答國民黨士兵的話,字字有力,表達作者恪守清貧的美德。聚焦文本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nèi)心,體會文本情感,使學生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主題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責任”所蘊含的意義。在《清貧》這篇課文教學中,教師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引領學生抓住方志敏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進行品讀,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方志敏的內(nèi)心,理解人物性格,而且讓學生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禮,凸顯出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的教學價值。
(三)思辨閱讀,激活思維,感受革命情懷
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往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能共同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體驗。教學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找準語文要素、關鍵能力和學生必備品格之間的交叉點,引導學生展開思辨性閱讀,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敘述了毛澤東對兒子毛岸英的遺體是否運回祖國的抉擇過程,贊揚了毛澤東超乎常人的偉人胸懷。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就課后的練習第三題查找相關資料,說說歷史上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有哪些,自己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話的理解。這個思辨性話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的學生認為,革命烈士的遺骨應該回歸自己的祖國,因為葉落歸根;有的學生認為,埋在什么地方不重要,只要自己祖國的人民永遠不忘記他們就行;有的學生認為,一般烈士的遺體不需要回歸祖國,但毛主席的兒子理應不同,而主席卻一視同仁,足見他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沒有進行思辨性閱讀,就沒有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中,教師基于文本內(nèi)容提出思辨話題引領學生閱讀探究,引起了學生的思維沖突,使學生對毛澤東的家國情懷了解得更加透徹、深刻。
三、開放時空,根植英雄精神
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教學中,教師應以任務驅(qū)動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探究,由學會一篇到學會一類文本,實現(xiàn)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一)由篇及類,根植英雄精神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采取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廣泛深入的閱讀。許多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后面都編排有“閱讀鏈接”。教學時,教師可把“閱讀鏈接”的內(nèi)容與課文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得言得意,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軍神》一課,課后的“閱讀鏈接”編排了《豐碑》一文。教學時,教師可先引領學生閱讀《軍神》一課,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來感受軍神劉伯承的形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豐碑》一文,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去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當讀到“他就是軍需處長”的時候,許多學生熱淚盈眶,他們沒有想到作為一名軍需處長卻被活活地凍死了。最后,教師讓學生將兩篇文章進行比較,說說它們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異同點。這樣教學,學生由學會一篇到學會一類文本,對革命英雄人物的高貴品質(zhì)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理解并傳承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精神。教師采用由篇到類的方式引領學生學習課文,不僅能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奠定基礎,而且能將革命精神根植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綜合實踐,根植英雄精神
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樣才能讓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內(nèi)涵豐富,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特點,確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以期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燈光》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本,搜集有關“火”與“燈”的主題文章;然后,給郝副營長畫像,為他撰寫“感動中國”的頒獎詞;最后,畫革命英雄人物圖譜,唱革命英雄贊歌。這樣,使學生對革命英雄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自覺傳承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教學中,教師依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特點,引導學生展開綜合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對革命精神與革命人物的理解走向深處,讓英雄永駐學生心中,把弘揚革命精神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主題活動,根植英雄精神
語文學習活動應打破學科、教材、課堂的邊界,使學生在廣闊的學習領域中理解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進行精神與文化的傳承。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依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特點,組織學習主題活動,把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七律·長征》后,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帶領學生走進當?shù)氐母锩沂考o念館,了解紅軍長征的故事。在毛澤東誕辰之際,組織學生進行毛澤東詩詞誦讀活動,或者開展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等活動,使學生在重溫革命歷史的過程中不忘先人遺志,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與感染,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統(tǒng)編語文教材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要以教材為本,挖掘教材文本的教育元素,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得到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黃華萍.統(tǒng)編教材“閱讀鏈接”板塊的育人價值及教學轉(zhuǎn)化:以革命傳統(tǒng)題材課文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1(22):21-24.
[2] 李吉銀.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的育人價值及教學策略[J].教育視界,2021(20):4-9.
[3] 姚賽巾,金立義.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教學的“變”與“不變”[J].教育視界,2021(20):18-20.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