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營
古代關東地區(qū)的居民十分貧窮,他們衣食住行無不透出與自然規(guī)律的匹配?!榜R毛帶雪汗氣蒸”,在零下三十度左右的關東,風雪交加的“大煙泡”常常把人們刮得睜不開眼睛,那些出遠門的車老板、上山的獵人都把皮襖反穿,這樣雪就會在毛上自然滑落,不會因此把皮襖打濕。久而久之,反穿皮襖成了關東地區(qū)一個習俗。在戶外活動時,男人們幾乎都要頭戴狗皮帽子。一些身份高貴或者有錢的人,則戴其它動物皮毛的帽子,如狐貍皮、貂皮、水獺皮等。由于這些動物的皮毛十分稀有,因此也比較金貴,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戴得起的。狗皮帽子的優(yōu)點,一是幾乎家家養(yǎng)狗,貨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細長柔軟,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凈整潔,結實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極佳。
在冬長夏短的關東,蔬菜很難保鮮,聰明的關東人就發(fā)明了“腌酸菜”。他們先是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然后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鹽,然后等缸里溢滿水,封住缸口,四十天后酸菜就可食用。時至今日,生活在東北的人家除了保留腌漬酸菜的傳統(tǒng),在居住屋子的地中央挖土豆窖,在室外深挖菜窖用來保持蔬菜新鮮的做法也一直沿用。
粘豆包是滿族人喜愛的食物之一。每至臘月,關東地區(qū)家家戶戶包粘豆包,先把大黃米碾成面,做皮;把紅小豆蒸熟壓成豆泥,做餡。有的餡里面還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后,上鍋蒸熟后就可以蘸著白糖吃了。從臘月開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凍上,一直吃到正月,這已經成為關東地區(qū)農村過年的習俗。
那時,民間有一句俗語:草坯房子籬笆寨,關東百姓人人愛。關東地區(qū)的百姓把草與泥和在一起,放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尺長短的土塊,叫“坯”,在陽光下將這些土坯晾干,然后用來壘屋。關東地區(qū)冬季嚴寒,夏天溫熱,用土坯蓋房,既冬暖夏涼,又經濟實惠。在大慶“鐵人”博物館,依然可以參觀到這種“地窨子”式的土坯房子。籬笆在關東十分普遍,關東民間有“窮夾杖子富打墻”之說。過去人煙稀少,四處荒涼,常有狼、狐出沒咬人吃家禽。籬笆墻可以防止野獸進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門。另外,有的籬笆寨子修得離窗子很近,這樣就起到了遮擋風雪的作用。
關東是多民族居住區(qū),無論是蒙古族、滿族、漢族和朝鮮族,他們的住房都是煙囪安在山墻邊。這些獨立式的煙囪在關東當地稱為坐地煙囪,既可以節(jié)省煙囪所占室內面積,遠遠望去又十分美觀。還有一點更有意思,那就是煙囪安在山墻邊,煙囪柱子處常常是農家安放雞窩的地方。這就使得在嚴寒的冬季,小雞可以孵窩,母雞多下蛋。
追根溯源,如果把時光機倒回三十年前,在關東小城鎮(zhèn),外埠人隨處可以看見懸掛在飯店、大車店、理發(fā)店、等服務場所的“幌子”,這些“幌子”猶如今天都市中商鋪店面的廣告燈箱。俗話說“船到碼頭車到站,大車進城要住店”,這個店就是大車店。過去的大車店,都沒什么字號,掌柜的姓王就叫王家大車店,姓李就叫李家大車店。但有一樣東西少不了,這就是幌子,俗稱“籮圈幌”。籮圈幌是由四只細篩籮和一條木刻魚上下串連而成,籮與摞諧音,寓意店家生意紅火,營業(yè)收入的碼洋(金屬貨幣)多得成摞。四只籮表示該店服務功能完備,人吃馬嚼,樣樣俱全。魚是無眼瞼水生動物,不會閉眼睛,在這里用來表示該店全天營業(yè),晝夜不打烊,同時兼有富富有余之意。
關東所有幌子當中,最具行業(yè)特色的應屬藥材鋪的幌子。它由象形膏藥貼和木魚組成,“膏藥貼”代表經營品種,開宗明義,本店不賣油鹽醬醋,只賣藥?!棒~”與“愈”諧音,代表療效顯著。內容直白,形式簡單,令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順便說一句,藥材鋪幌子也是影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一款傳統(tǒng)商業(yè)幌子,直到今天一些地區(qū)仍在使用。
說起關東,“三大怪和三寶”不能不唱。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個大煙袋,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這便是極具關東特色的民俗畫,也是這一方水土的人們通過和大自然打交道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更是生存智慧的結晶。
窗戶紙糊在外:在玻璃尚未進入千家萬戶以前,關東地區(qū)民居建筑的窗戶上都糊著一層紙。由于東北地區(qū)氣候干燥,雪硬風大,窗戶紙糊在里邊,容易被風吹掉。糊在外邊,風雪一吹,里層的窗格子就擋住紙,不容易掉下來,這樣既抵抗了寒風和大雪,室內又保持了溫度。聰明的東北人還在窗戶紙上撣一層植物油,讓它更加結實耐用。
姑娘叼根大煙袋:關東自古就有敬老習俗,每當上了年紀的老人抽煙袋的時候,家里的姑娘或者小媳婦往往主動地拉過煙笸籮裝煙、點上,自己先抽上幾口試試煙袋桿透不透氣,然后用手絹把煙袋嘴兒擦一擦,恭恭敬敬地遞給老人,這一現象在東北十分普遍,也是姑娘叨根大煙袋的來歷。
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東北山深林密,滿族先民進山勞作,用獸皮包裹嬰兒,吊掛于樹上,孩子睡在里面,既可以防止野獸的傷害,又能使母親騰出雙手勞動,這就是睡悠車子的起源。悠車用薄木片經熏蒸而成,形如小船,外面涂紅黃油漆,寫畫“長命百歲”“九子十成”等吉祥語和圖案。在悠車邊幫上安裝四個鐵環(huán),用繩索吊掛在南炕上方的房梁上。過去,關東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婦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邊納著鞋底子,一邊推著悠車,嘴里還哼著風趣的《搖籃曲》,據說睡悠車子的孩子大多聰明英俊。
老關東,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這句耳熟能詳的傳唱已逾幾百年歷史。三寶之冠當屬人參。它俗稱“棒槌”,是馳名中外的珍貴藥材,被譽為“百草之王”。傳說中,人參是一種“土行孫”式植物,進山挖參有很多講究。要拜山神爺、拜老把頭,發(fā)現人參要喊“棒槌”,挖參時要用鹿骨做的小簽子一點一點往外扒,再綁上紅繩,防止參寶寶跑掉。明清時期,東北老山參就是皇家貢品。
貂皮,素有“裘皮之王”的美稱。貂皮屬于細皮毛裘皮,皮板優(yōu)良,輕柔結實,尤以紫貂皮名貴。貂皮具有“風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濕”的三大特點。
東北三寶中最具平民色彩的是烏拉草。烏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在我國東北山區(qū),每到秋季,人們上山收割烏拉草,曬干存放,冬天時絮到鞋里,避免腳生凍瘡。
時光荏苒,當民俗被不斷推陳出新后,那些本該保留的“非物質”卻正在日漸消弭,“東北是文化荒漠”“是末梢神經”等聲音甚囂塵上。然而,在康熙年間出版的《俗言雜字》卻記錄并描繪了一幅早期關東民俗的圖畫:
南北大炕,書桌擺上;
讀書最高,莊稼最強。
開春種地,先動犁杖;
南地谷子,北地高粱。
雇人產地,閧然大棒;
年造短工,一起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