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貞,朱 帥,李 萍
(南陽南石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中老年人較多發(fā),多伴有短暫性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多予以手法復位治療為主,但治療后常伴有一定殘余癥狀。甲磺酸倍他司汀為組胺類藥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腦部及內耳血液循環(huán),緩解頭暈癥狀[2]。本研究選取我院BPPV患者102例,旨在研究手法復位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01~2021-01我院BPPV患者10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51)、對照組(n=51)。對照組男25例,女26例,年齡30~75歲,平均(52.71±5.62)歲;病程14d~5個月,平均(109.21±10.22)d;觀察組男23例,女28例,年齡32~76歲,平均(53.21±5.11)歲;病程18d~6個月,平均(112.56±10.41)d;比較兩組基線資料(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納入標準:符合《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3]中BPPV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腦干腫瘤者;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導致眩暈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近期內接受過按組胺類、抗焦慮類藥物治療;小腦腦干梗死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伴有頸椎椎體疾病者;伴梅尼埃病者;退出本研究者;存在手法復位禁忌證者;前庭神經(jīng)元炎者。
1.3.1 對照組:給予手法復位治療。方法:(1)后半規(guī)管BPPV者采用Epley法,取坐位,頭偏向患側45°,保持該頭位不變快速平躺,持30°仰臥頭懸位,快速偏向健側90°后取側臥位,慢慢恢復坐臥位,頭前傾30°,在眩暈或眼震消失后保持1min做下一體位。(2)水平半規(guī)管BPPV者采用Babecue法復位,取坐位,訊速變?yōu)槠脚P位,頭偏向健側90°,身體向健側偏轉,同樣方法偏向患側后坐起,反復進行,至患者眩暈消失后停止。(3)上半規(guī)管BPPV者予以深懸頭位法治療,取坐位,快速后仰懸頭45°,快速坐起取半臥位,頭部與水平位呈30~45°角,繼而改直立位,反復進行,至眩暈消失后停止。連續(xù)治療1個月。
1.3.2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廣東世信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25)口服治療,12mg/次,每日3次,7d/療程,連續(xù)治療1個月。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眩暈、眼震、惡心、嘔吐等)消失,Dix-Hallpike試驗結果陰性,VSI評分下降≥70%;有效:頭部活動時存在輕微眩暈感,Dix-Hallpike試驗出現(xiàn)誘發(fā)性眼震,30%≤VSI評分下降<70%;無效:上述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Dix-Hallpike試驗結果陽性,VSI評分下降<30%。(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眩暈殘障程度、癥狀變化、平衡能力、計時平衡試驗。癥狀變化:采用眩暈前庭指數(shù)評分(VSI評分)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癥狀情況,共60分,癥狀與分值成正比;平衡能力:分別采用Berg平衡量表評分(BBS評分)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平衡能力情況,總分0~56分,分值越高,軀體平衡功能越強;眩暈殘障程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用眩暈殘障評定量表(DHI)評估兩組眩暈殘障程度,包括功能、軀體、情感3部分,其中功能9條目,軀體7條目,情感9條目,0~4分/條目,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眩暈殘障程度越嚴重;計時平衡試驗: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予以兩組計時平衡試驗,記錄兩組睜、閉眼時單足直立維持平衡不跌倒及使用錘子錘擊趾位時間。
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51,n(%)]
治療后觀察組VSI及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計時平衡試驗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眩暈殘障程度、癥狀變化、平衡能力、計時平衡試驗比較
BPPV為臨床常見自限性疾病,病因多樣,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具有發(fā)病率高、難治愈、易復發(fā)等特點,多伴有平衡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5,6]。目前,臨床多予以康復治療為主,雖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但預后效果較差。因此,積極研究較為有效治療方案對緩解BPPV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手法復位是臨床緩解眩暈癥狀常見推拿手法部分,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低等特點,通過特定頭位活動,促使半規(guī)管中耳石顆粒脫離、清除,從而可緩解患者眩暈、惡心等癥狀,但部分患者復位后仍有頭部昏沉不適、頭重腳輕、頸部僵硬等癥狀殘余[7,8]。甲磺酸倍他司汀為血管擴張藥,多用于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眩暈、嘔吐、耳鳴等癥狀,具有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經(jīng)給藥后,可擴張椎基底動脈,提高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漿黏度,改善前庭供血,增加頸內動脈、腦、耳蝸及內耳前庭血流量,進而促進患者腦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者眩暈等癥狀;此外,其還可促進細胞外液吸收,緩解內耳水腫,起效迅速[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手法復位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BPPV效果顯著。通過分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VSI及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計時平衡試驗長于對照組(P<0.05),表明二者聯(lián)合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減少眩暈對患者機體的影響。
綜上可知,手法復位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BPPV療效顯著,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平衡能力,降低眩暈對患者機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