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青霞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五病區(qū) (河南 洛陽 471003)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一種冠心病中較為多發(fā)的臨床表現(xiàn),又稱隱匿性心肌缺血或無痛性心肌缺血[1],具有發(fā)作隱匿、無臨床癥狀等特點,由于易被忽視,故相較于有癥狀心肌缺血而言,其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更高。臨床若不盡早施以對癥治療,易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甚至導致其死亡,因此尋求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措施較為關鍵。以往臨床采用卡維地洛治療冠心病SMI患者,該藥物是一種具有血管擴張作用的第3代β受體阻滯藥[2],可減輕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減少其心肌能量消耗,并能抑制患者心肌細胞內的鈣離子內流,但單純使用的效果有限。故我院目前常聯(lián)合艾司洛爾輔治冠心病SMI患者,艾司洛爾是一種超短效β1受體阻滯劑,聯(lián)用后能夠促使患者的氧供需快速恢復平衡,減輕其心臟負荷與心肌耗氧量,改善其心肌收縮力[3],整體療效明顯。由于現(xiàn)階段有關于冠心病SMI患者聯(lián)合使用上述兩種藥物的效果研究較少,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內收診的冠心病SMI患者104例,分層隨機法區(qū)別其為試驗組(52例)、對照組(52例)。診斷標準:符合《冠心病的診斷與治療》[4]中有關于冠心病SMI的標準。
納入標準:104例患者均由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流程;3個月未應用過改善心肌灌注的相關藥物;肝腎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血壓過低者;緩慢型心律失常者;1個月內罹發(fā)急性心肌梗死者;失代償性心功能不全者。
脫落與剔除標準:用藥期間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疾病或不良事件者;主動撤除知情同意書者。試驗組中,女18例、男34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1.45±6.73)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71±0.62)年。對照組中,女17例、男35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1.63±6.2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6±0.64)年。比較上述基線資料,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卡維地洛(批準文號:H20020535;生產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治療,每天1次,每次6.25mg,療程8周。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艾司洛爾注射液,先予以艾司洛爾注射液(批準文號:H20055297;生產廠家:海南靈康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注射治療,時間為1min,負荷量為0.5mg/(kg·min),隨后再行該藥物靜脈滴注治療,時間為4min,劑量為0.05mg/(kg·min),期間可酌情進行劑量調整,療程8周。
1.3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治療8周后的ST段壓低持續(xù)時間、ST段壓低次數(shù)。(2)評測兩組治療8周后的舒張早期二尖瓣前葉峰值流速(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eak flow rates at early period,E peak)/舒張晚期二尖瓣前葉峰值流速(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eak flow rates at late period,A peak)比值、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depth,LVPWD)、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depth,IVSD)水平,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G30;生產廠家:深圳市恩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行有效測量。(3)比較兩組治療8周后的低頻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頻功率(high frequency,HF)比值、相鄰正常RR間期差值均方根(rMSDD)、24h連續(xù)5min正常RR間期均值的標準差(SDANN)水平,均采用24h動態(tài)心電圖(型號:G30;生產廠家:深圳市恩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行有效檢測。(4)分析兩組治療8周后的震蕩斜率(turbulence slope,TS)、震蕩初始(turbulence onset,TO)水平,前者需繪制RR間期的分布圖,回歸線作出后以其中的正向最大斜率為結果;后者的計算公式為[(RR1+RR2)-(RR-1,+RR-2)]/(RR-1+RR-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由SPSS 20.0軟件處理,兩組的ST段壓低、左室功能、心率變異性及心率震蕩指標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兩組ST段變化的調查比較兩組治療前的ST段壓低持續(xù)時間、ST段壓低次數(shù)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試驗組治療后的ST段壓低持續(xù)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其ST段壓低次數(shù)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ST段變化的調查比較
2.2 兩組左室功能狀況的調查比較兩組治療前的E/A、LVPWD、lVSD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試驗組治療后的E/A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其LVPWD、lVSD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左室功能狀況的調查比較
2.3 兩組心率變異性狀況的調查比較兩組治療前的LF/HF、rMSDD、SDANN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試驗組治療后的LF/HF、rMSDD、SDANN水平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率變異性狀況的調查比較
2.4 兩組心率震蕩狀況的調查比較兩組治療前的TS、TO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試驗組治療后的TS水平,較對照組高,其TO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率震蕩狀況的調查比較
SMI是指不伴有胸痛或心肌缺血相關主觀癥狀,但存在心肌缺血客觀依據(jù)的疾病。有資料顯示該病占缺血發(fā)作的75%,絕大部分患者的疼痛感覺不敏感,往往并不在意胸前區(qū)疼痛,僅認為其與勞累、消化道疾病有關[5],故常會導致心肌缺血持續(xù)加重,一旦患者的環(huán)境或情緒改變,易致使患者出現(xiàn)心臟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塞,且誤診、漏診的風險較高。近幾年隨著冠心病防治方面內容的深入研究,臨床認識到SMI在冠心病中十分常見,其預后很大程度與是否能得到早期有效診斷、治療有關,故目前認為及時發(fā)現(xiàn)SMI并予以積極治療十分重要。
有循證醫(yī)學證實預防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唯一有效藥物即為β受體阻滯藥[6],因此目前常采用卡維地洛治療冠心病SMI患者。該藥物是一種具有抗增生、抗氧化、抑制細胞凋亡等作用的第3代β受體阻滯藥[7],能夠對α、β受體分別進行選擇性阻斷、非選擇性阻斷,有效抑制缺血心肌的脂質過氧化與炎癥細胞浸潤,且可一定程度上保護患者的心臟功能,但單純使用時療效欠佳[8]。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用藥組治療后的ST段壓低持續(xù)時間短于單一用藥組,其ST段壓低次數(shù)少于單一用藥組,提示相較于單獨使用卡維地洛,聯(lián)合用藥更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細胞血供狀態(tài),盡可能避免其出現(xiàn)心肌缺血,原因可能與艾司洛爾可快速有效拮抗患者的心率過快有關,該藥物能夠盡早減少其心肌耗氧量,從而緩解其心肌缺血癥狀,這與劉子文[9]的學術結論大致相同。艾司洛爾是一種具有半衰期短、起效迅速、可調整藥物劑量等特點的β受體超短效阻滯劑[10],在控制β受體阻滯程度上的靈活性相對良好,能夠通過競爭兒茶酚胺結合位點的方式抑制β1受體,以降低患者的血壓,減緩其心率,改善其心室功能,于短時間內達成預期治療效果[11]。本研究中,聯(lián)合用藥組的E/A水平高于單一用藥組,其LVPWD、lVSD水平低于單一用藥組,原因可能與聯(lián)合用藥可對血管壁α-受體進行阻滯有關,能夠擴張患者的血管,松弛患者的血管平滑肌,通過減低患者左室舒張末壓的方式改善其左室充盈,進而保證其左室舒張功能。
心率變異性信號中存在大量心血管調節(jié)方面的相關信息[12],一般反映患者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心率調控情況,其頻域指標LF/HF能夠用于對患者交感神經(jīng)/迷走神經(jīng)平衡性的分析[13],其時域指標中rMSDD可反映患者的迷走神經(jīng)張力改變,而SDANN則可反映患者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整體變化(24h內)。上述指標能夠分析患者機體對于外界環(huán)境刺激所致的生理反射性應答。本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用藥可改善冠心病SMI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原因可能與兩種藥物結合下能夠強化β受體阻滯藥的交感活性抑制功能有關[14],可提高患者的迷走神經(jīng)張力。另外,心率震蕩是指室性早搏發(fā)生后竇性心律的短暫心率波動,通常用于評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遠期預后,有資料顯示SMI患者室性早搏后心率震蕩現(xiàn)象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可能與心臟自主神經(jīng)受損有關,會影響患者的迷走神經(jīng)張力與交感神經(jīng)活性,進而導致患者的心室電生理紊亂,引起心源性猝死或惡性心律失常[15]。本研究結果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治療后的TS、TO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原因可能與艾司洛爾半衰期短有關,可通過降低或提高給藥頻率的方式對體內血藥水平進行快速改變,且給藥停止后能夠迅速消除,確?;颊叩呐R床有效性。此外,仍需重視該藥物用藥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低血壓情況,以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
綜上所述,冠心病SMI患者以卡維地洛聯(lián)合艾司洛爾完成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與心室功能,保障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借鑒。但本研究仍存在隨訪時間短、納入病例少等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以最大限度提高療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