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男,葛鵬程,黨大勝,趙慶春
利伐沙班是凝血因子Xa抑制劑,屬于新型口服抗凝藥的一種,其主要用于預防及治療成人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利伐沙班致肝損傷的報道日益增多,由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的大多數(shù)患者合并其他基礎疾病,發(fā)生肝損傷后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提高病死率,臨床使用時須高度警惕,本文報道1例利伐沙班致肝損傷的病例,旨在引起臨床應用中的重視,供臨床醫(yī)師、藥師參考。
患者女,59歲,乏力、黑蒙伴暈厥1 d,于2019年11月11日入院?;颊哂?019年11月10日晨起無明確誘因出現(xiàn)乏力、黑蒙,伴有暈厥,持續(xù)約1 min后緩解,未測血壓,無胸痛及咯血,就診于急診行肺CTPA檢查,提示:雙肺動脈栓塞。既往史:2011年患肺栓塞,經(jīng)華法林抗凝治療半年后,復查肺通氣灌注掃描,提示肺栓塞治愈,停藥。2019年8月22日,因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于醫(yī)院心內(nèi)科行心內(nèi)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shù),術(shù)后口服阿司匹林治療1個月,術(shù)后有乏力感;患高血壓病8年,血壓最高190/90 mmHg,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qd;否認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入院半年前常規(guī)體檢肝功能無異常。
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5 ℃,脈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49/97 mmHg,神志清,平車推入病房,查體合作,口唇無發(fā)紺,雙肺聽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臟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腫大,雙下肢無浮腫。余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肺動脈CTPA:雙肺動脈主干及分支見充盈缺損。心包見少量液體密度影。心臟超聲:右室略大肺動脈頻譜異常,不除外肺動脈栓塞。血氣分析:pH 7.49,二氧化碳分壓31 mmHg,氧分壓82 mmHg,標準碳酸氫根濃度23.6 mmol/L,血鉀3.2 mmol/L。血液分析:白細胞7.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4.3%,血小板197×109/L,血紅蛋白148 g/L,D-二聚體7.31 mg/L。心肌酶譜:血清乳酸脫氫酶257 U/L,余項正常。下肢血管超聲:雙側(cè)下肢動脈硬化改變,雙側(cè)肌間靜脈、左側(cè)小隱靜脈內(nèi)血栓形成。初步診斷:雙肺動脈栓塞;下肢血栓形成;射頻消融術(shù)后;高血壓病3級,很高危;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級。入院初始治療方案:依諾肝素鈉注射液65 mg (患者體重65 kg),q12h,皮下注射;硝酸異山梨酯注射液10 mg+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qd,靜脈輸液;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qd,口服;氯化鉀緩釋片1片,bid,口服。
入院后第4天,評估患者狀態(tài),將依諾肝素鈉調(diào)整為口服藥物利伐沙班15 mg,2次/d,口服;其他藥物同初始藥物治療。入院后第8天,患者肝功能檢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279.70 U/L;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116.31 U/L;血清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GT):83.18 U/L;血清堿性磷酸酶(ALP):106.90 U/L;其他指標無異常?;颊吒喂δ艹霈F(xiàn)異常,患者無肝臟基礎疾病,排除其他藥物后,懷疑為利伐沙班所致的肝功能異常。遂停用利伐沙班,改用達比加群酯膠囊150 mg,bid,繼續(xù)口服抗凝治療,并且加用保肝藥物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456 mg,tid,口服。入院第22天,患者經(jīng)抗凝、改善心功能、控制血壓及保肝等對癥治療,病情好轉(zhuǎn),一般狀況較好,于2019年12月2日出院。出院后繼續(xù)口服達比加群酯膠囊 150 mg,bid,抗凝治療,囑患者不要擅自停藥,用藥期間觀察是否有出血現(xiàn)象,定期監(jiān)測全血細胞計數(shù)、腎功能;如有病情變化立即就診;控制血壓繼續(xù)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qd,囑患者監(jiān)測血壓。定期復查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出院后3個月隨訪,患者口服以上2種藥物,出院后1、3個月復查肝功能及凝血指標,結(jié)果均正常。
患者半年前體檢時肝功能無異常,本次入院肝功能指標為ALT 26.84 U/L,AST 23.05 U/L,GGT 60.71 U/L,ALP 106.90 U/L,肝功能基本正常。在初始胃腸外抗凝治療4 d后更改為利伐沙班,4 d后復查肝功能:ALT 279.70 U/L,AST 116.31 U/L,GGT 83.18 U/L,ALP 106.90 U/L。結(jié)合患者基礎疾病用藥及初始治療藥物,根據(jù)RUCAM[1]量表評估利伐沙班得分為9分,判斷極可能為利伐沙班所致肝損傷。利伐沙班說明書中提到其可致黃疸、膽汁淤積及肝炎的報道。亦有國內(nèi)外多篇文獻報道利伐沙班可致肝損傷[2-6],利伐沙班致肝酶指標升高概率達1/100~1/1000。遂及時停用利伐沙班,改為達比加群酯膠囊繼續(xù)抗凝治療。對于懷疑為藥物引起的肝臟損傷,首先應停用可疑的藥物,其次根據(jù)肝細胞損傷的類型選擇適合的保肝藥物。根據(jù)《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015》藥物性肝損傷基于受損靶細胞類型分為肝細胞損傷型(ALT≥3ULN,且R≥5)、膽汁淤積型(ALP≥2ULN,且R≤2)、混合型(ALT≥3ULN,ALP≥2ULN,且2 圖1 肝酶指標變化與利伐沙班的關系 利伐沙班是全球第一個高選擇性直接抑制因子Xa的口服抗凝藥,其可特異性、直接抑制游離和結(jié)合的Xa因子,中斷凝血瀑布的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途徑,阻斷凝血酶生成而抑制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及治療成人深靜脈血栓形成。因其安全性高于傳統(tǒng)抗凝藥,療效明確,已廣泛應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9]。利伐沙班說明書也提示,其上市后有黃疸、膽汁淤積及肝炎等肝臟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利伐沙班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若不重視可能會引起嚴重不良后果,國外也有相關報道[5,10]。目前,利伐沙班致肝損傷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6]。Liakoni 等[11]曾在 1 例利伐沙班致肝損傷的肝標本中觀察到,肝細胞壞死周圍區(qū)域有更高密度的 CYP3A4 表達。也有類似的文獻報道利伐沙班致肝損傷的機制可能與人體內(nèi)約2/3利伐沙班通過肝臟CYP3A4、CYP2J2和非依賴性CYP機制代謝有關,也可能與利伐沙班的特異性肝毒性有關[12-13]。有報道,利伐沙班致肝臟損傷的危險因素可能與其親脂性特性相關[14]。利伐沙班所致肝損傷以肝細胞型損傷較為常見,老年患者可能更易發(fā)生利 伐沙班所致肝損傷,建議在用藥早期加強臨床觀察,加強主動監(jiān)測肝功能指標。患者一旦發(fā)生肝損傷,及時停藥并給予對癥治療[15]。 綜上,雖然利伐沙班所致肝損傷的機制仍然不明確,但肝損傷的案例確實存在,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應加強藥學監(jiān)護,觀察肝功能變化是否與利伐沙班劑量或療程相關,尤其對于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