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雷躍捷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是當前國際傳播敘事的重要內容和國際話語權爭奪的關鍵領域。根據西方一部分媒體報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關于中國的焦點議題和內容,總結和駁斥了西方一部分媒體惡意預設的所謂“病毒泄漏隱瞞論”“疫苗研發(fā)和安全質疑論”“防疫政策批評論”“社會發(fā)展懷疑論”“全球援助陰謀論”等五大論調的話語敘事。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如何爭奪和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方面,提出“針對高頻語義和話題庫,建立健全全球性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信息預警機制”“重視增強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情感傳播”“構建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等對策。
【關鍵詞】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國際話語權;話語敘事體系建構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日益影響著國際關系,并成為國際話語權爭奪的重要領域。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新冠肺炎疫情界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1]。截至2021年11月,全球已有超過2.7億人感染新冠病毒,超過5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2]由于涉及人類生命安全和未來發(fā)展,加之歷史和現實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這類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信息傳播中難免蘊含著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沖突。因此,有必要分析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國際話語權爭奪的焦點,解剖國際復雜輿論場中的關鍵因素。
一、國際話語權方面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爭奪的焦點
在以新冠肺炎疫情為關注點的國際輿論場,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屢屢出現對中國的誣陷。在疫情早期,西方的輿論場主要存在著“中國隱瞞論”“中國誤導論”“中國責任論”“中國賠償論”“劣品出口論”“口罩外交論”等六大論調。[3]隨著國際疫情形勢不斷變化,這些論調在原有的陰謀論調基礎上又出現新的變化。本文根據EBSCO平臺四十多家媒體新聞資源數據庫,搜索“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Covid—19”并聯關鍵詞中關于中國的新聞報道,總結出國際話語權爭奪中西方媒體沒有證據、惡意揣測的五大論調。
(一)所謂“病毒泄漏隱瞞論”
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病毒溯源本屬嚴肅的科學問題,需要生物學、病毒學和流行病學等學科的嚴謹研究和相互佐證的詳實證據鏈。但是在一些外媒的報道中,個別機構和人員被描述為權威的、代表性的意見,并試圖將莫須有的惡意揣測加之于中國。比如,在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題為《拜登何以深入調查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的一則報道中,雖然承認科學家們反對惡意的病毒泄漏揣測,同時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是從自然過程而不是實驗室逃逸中出現的理論,其他冠狀病毒,例如SARS和MERS,都來自動物到人類的途徑。同時,媒體自己也承認實驗室泄漏理論與抨擊中國有關,它與特朗普的一些更瘋狂的方面有關。然而,該則新聞還是從人員組織模糊不清的“情報機構”和沒有實質內容的額外信息中無端暗示這仍與中國有關[4]。2021年3月30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日內瓦正式發(fā)布的中國—世衛(wèi)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稱,新冠病毒通過實驗室引入人類“極不可能”,但是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新聞欄目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令人期待的關于新冠肺炎和中國的報告遲遲未現后終于公布》等報道中仍然堅持所謂的“病毒泄漏論”,首要原因居然是因為武漢病毒研究所級別高、同時還可能是世界上收集蝙蝠病毒包括蝙蝠冠狀病毒最多的地方[5],其他則是一些沒有證據而妄加揣測的“妨礙調查說”。
(二)所謂“疫苗研發(fā)和安全質疑論”
截至2021年12月,全球至少有85億支疫苗被接種[6],關于疫苗研發(fā)和安全性問題是國際話語權爭奪的另一焦點。西方媒體從最早2020年質疑中國的疫苗研發(fā)水平,如《華爾街日報》2020年6月《中國試圖領先新冠肺炎疫苗的競爭》[7]和7月《中國表示將在今年準備好Covid-19疫苗》[8]的兩篇報道,從疫苗研發(fā)競爭論和防疫情況這類非直接信息來懷疑中國的新冠疫苗能否如期研發(fā)成功,并使用“coup”(coup有政變和領先等多重含義)這類多義雙關詞匯污名中國為疫苗研發(fā)所做的努力。待到中國疫苗研發(fā)成功,又有大量報道在質疑中國疫苗的有效性。在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道《中國將實驗性的冠狀病毒疫苗應用于實際易感人群》[9]中,一方面報道“輝瑞本周宣布了令人鼓舞的結果”(encouraging early results),一方面質疑中國疫苗的有效性,待到對中國疫苗安全性質疑風波過后,又延伸到對新冠毒株變種的有效性的懷疑上。如《對中國制造的疫苗的疑慮開始傳播》[10]和《中國缺乏應對Delta變種毒株擴散的新冠病毒疫苗的數據》[11]這些報道罔顧病毒突變的客觀性和疫苗研發(fā)的科學過程,在政治意圖主題影響下,在關于中國疫苗研發(fā)和疫苗數據的一個個質疑被公開數據和確鑿事實證實無效后又編織出新的說辭,套路層出不窮。
(三)所謂“防疫政策批評論”
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下,西方媒體對中國的“防疫政策批評論”也是國際輿論場爭奪話語權的主要焦點之一。這類言論呈階段性,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病例趨緩的時候,就會打著“自由”和“民主”的幌子將批評矛頭指向我國的防疫政策。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中國對德爾塔變種病毒采取的清零政策所付出的代價值得嗎?》和《中國對德爾塔變種病毒采取的清零政策能永遠奏效嗎?》等報道認為,清零政策是以犧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商貿、文化交流和人員交往為代價,以換取病毒零感染[12]。罔顧我國對外商貿出口逐步增長和國際交流通過網絡等渠道正常開展,以懷疑我國的防疫政策“代價過大”,試圖為防疫減碼尋找話語空間?!都~約時報》在2021年5月的《脅迫勸導與中國抗疫之戰(zhàn)》一文中仍然用“脅迫”來污名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13],9月又發(fā)文稱《中國需要新的新冠防疫政策》[14]。文章沒有基于全球疫情防控大局,而是按照西方自身所謂的價值理念,不顧國情等客觀差異無端指責我國的動態(tài)清零政策。而待新冠病毒變異導致全球防疫壓力加劇,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病例驟增時,對歐盟、以色列、日本、韓國等國家加碼的防疫政策卻不予惡評。這種“雙標”的、自相矛盾的報道內容,無視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防疫政策的一貫性和科學性,是一場由部分西方媒體蓄意塑造的“刻板印象”,目的是污名化中國的防疫制度和政策。
(四)所謂“社會發(fā)展懷疑論”
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際話語權爭奪的焦點也包括對我國社會發(fā)展前景的預測和對全球發(fā)展的貢獻。在2020年2月我國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華爾街日報》刊登《冠狀病毒時期,世界對中國關閉了大門:“我感覺如此孤立”》一文認為航班限制和隔離措施遏制了中國在經貿和文化交往中處于中心地位的企圖[15]。這些悲觀論調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客觀數據不攻自破。其后,《華爾街日報》也認可中國是新冠病毒大流行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16]。這時,媒體話語又變成認為中國發(fā)展是一枝獨秀,指責中國無法幫助全球經濟復興。如2020年10月,《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的增速可能無法將世界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發(fā)展放緩中拯救出來》一文中說,雖然中國經濟正在恢復發(fā)展,然而可能不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助益世界經濟提振,擺脫恐慌[17]。2021年,中國各個經濟指數公布之后,這一論調又一次不攻自破——即使是《華爾街日報》自身也不得不承認,新冠病毒沖擊全球經濟之際,中國經濟仍在增長,隨著Covid-19震撼全球經濟,中國比西方世界恢復得要快要好,并且也幫助了全球經濟避免了更加嚴峻的局面;中國經濟2020年的相對優(yōu)異表現意味著我們可能對全球經濟提振做出了“兩倍于通常的貢獻”[18],即使是中國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新聞尾段還是習慣性地質疑我國國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yè),認為其“低效”(less efficient),顯然還帶有貿易戰(zhàn)和意識偏見的報道思維。
(五)所謂“全球援助陰謀論”
早在2020年3月26日,中國就已經向全球83個國家提供包括檢測試劑等醫(yī)療物資和研究基金,意大利政府也公開指責歐盟的無所回應,正如英國《衛(wèi)報》的《意大利批評歐盟在應對冠狀病毒疫情方面行動遲緩》一文指出,當同為歐盟國家的德國和法國在限制醫(yī)療防護設備出口時,中國已經向意大利援助了肺呼吸機和口罩等必備醫(yī)療物資。[19]而后,中國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進行援助。如《約旦時報》就報道《中國向約旦捐贈50萬劑國藥疫苗》[20],約旦衛(wèi)生部長費拉斯·哈瓦里將中國的防疫物資援助稱為“generous donation”(慷慨的援助)。然而,這些援助舉動也被西方媒體當作話語斗爭的一個關鍵詞,進而在國際輿論場中用陰謀論貶損中國的國際援助。2020年8月,《華爾街日報》發(fā)表文章《中國尋求將新冠疫苗作為外交手段》[21],認為中國和巴西、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俄羅斯、菲律賓等國家在疫苗領域的人道合作是旨在地緣政治關系中鞏固自己的地位。然而,污名化別國全球援助的正當、正義之舉是“另有企圖”時,自己的援助行動卻遲遲未到,加劇了疫苗的分配不平等。2021年2月22日,《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顯示,在中國援助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等國家疫苗時,美國仍處于觀望狀態(tài)。[22]2021年3月,中國已經向全球80個國家和三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同時向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①直到2021年7月,美國才設立援非基金以對抗中國因提供新冠疫苗而在非洲產生的影響。[23]迄今為止,中國已向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8.5億劑疫苗[24],中國消除“疫苗鴻溝”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堅持疫苗公平和推動抗疫國際合作的誠意。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國際話語權的爭奪表面是話語的對抗,但實質上是國家利益的博弈和價值的沖突,在此指向下,國際性的、有待科學檢驗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被人為的政治化和觀念化,以此作為攻擊中國的輿論武器,以達到甩鍋推責、鞏固某些國家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是中國治國理政和參與全球疫情防控的客觀成就,用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這些論調的錯誤之處,為我國爭奪國際話語權、扭轉攻守態(tài)勢提供了最有力、最堅強的支撐和底氣。
二、爭奪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國際話語權的策略
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國際話語權的爭奪中,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和傳播格局的客觀差異,西方某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刻意依靠媒介資源、語言習慣、媒體框架等傳統(tǒng)優(yōu)勢選擇性地隱去中國的抗疫事實,削弱我國的話語影響——即便我國存在著客觀的對全球經濟貢獻和防疫經驗與價值,造成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中被動應對。針對上述種種論調外在的內容表達和內在的話語指向,本文提出提升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傳播力和話語權的幾點建議。
(一)針對高頻語義和話題庫,建立健全全球性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信息預警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講話中強調“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fā)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及時揭露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謠生事的言行”[25]。面對國際輿論場中那些無端指責與惡意言論,中國的對外傳播體系主動出擊,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積極應對。如2020年2月,我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一則別有用心的新聞《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的病夫》充滿缺乏同理心的中傷和打擊,暗指和渲染中國金融體系的“崩潰論”。針對此言論,《中國日報》迅速作出回擊,發(fā)表《誰是“真正的病夫”?中國還是有偏見的作者?》一文,邏輯清晰地回應和澄清該作者的惡意中傷,批評其喪失該有的同理心,并詳細展示了在我國各戰(zhàn)線防疫努力和人民的團結一致,鼓舞了當時的抗疫士氣;中國國際電視臺劉欣與美國??怂股虡I(yè)頻道翠西的電視辯論也直接回答美國的各種猜測和提問,在民眾之間反響頗大。這些主動回應和積極討論都有利于澄清當時的種種猜測。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傳播呈現出突發(fā)性、全球化、政治化等特征,加之公共衛(wèi)生體系遭受重大沖擊,民眾因不確定性產生的焦慮恐慌情緒會加速蔓延,這時及時回應謠言和負面輿情就顯得極為重要,否則根據信息的“休眠效應”,國際傳播中某些錯誤信息或抹黑謠言傳播的時間越長,應對工作就可能越發(fā)復雜。首先,針對全球普遍關注的防疫信息,可以設置預警機制,聚焦關鍵詞和潛在信息,首發(fā)、聯動地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的研究成果和社會防疫工作的經驗,如開辟科學辟謠和意見回應平臺,提高重要信息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等。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CHINA CDC WEEKLY)》就會針對國際關注的信息,定時發(fā)布我國對德爾塔、奧密克戎等毒株的傳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防疫政策的變化。其次,西方一些媒體刻意抹黑中國、制造謠言,如關于病毒起源、口罩質量、疫苗安全等,若是經由外國的媒體和社交平臺形成一定話題后再傳播到國內作出回應,辟謠和澄清工作可能會事倍功半。為高效計,我們需要化被動回應為主動構建,依托數字平臺,針對一些主流媒體、關鍵平臺、高頻語義和話題庫建立全球性的信息預警機制,在不確定性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早期的信息傳播中科學設置預案,及時、全面搜集種種謠言和揣測,及時采取預防性措施。
(二)重視增強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情感傳播
在關乎人類生命安全和生產生活秩序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除了要重視事實信息的傳達之外,還要注重情感傳播,體現新聞的人情味。在上述諸如“防疫政策批評論”這一污蔑性論調中的新聞報道中,不難發(fā)現《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都傾向于從個人的訴求和情感表達中展開對于我國防疫政策這一話題的批評,以加劇人們的刻板印象。由于歷史、文化、語言體系的不同,導致中西方受眾的敘事方式和理解角度也有很大差異。而我國的新聞報道則傾向于從集體群像出發(fā)映射內涵。這兩種話語差異比較容易產生理解障礙和弱效溝通,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的新聞敘事中,仍出現了一些程式化的如“女性臨產期固守崗位”等故事框架,易引發(fā)感染力和共鳴感的相關爭議。我們不缺感人的新聞素材,從臨危受命的醫(yī)護人員,到盡職守責的基層工作人員,從默默奉獻的志愿者,到“疫”中堅守小店的私營業(yè)主,我國各行各業(yè)的典型人物,都充滿著中國人平實細膩的愛國情結和人性閃光點,這就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時,中國人民奮斗不息的真實寫照。因此,我們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敘事中也應充分展示普通民眾生活的視角與內心,讓國外受眾對我們新聞的文化背景、情結和意義的理解中實現有效的認知溝通,調動情感參與,增強對中國有效防疫手段的認知,理解和借鑒我們的公共衛(wèi)生應對措施。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際傳播中推出英語紀錄片《武漢戰(zhàn)疫紀》,展示了中國普通人的無私付出以及互幫互助和無畏艱險的家國情懷,有效對沖了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種種抹黑我國抗疫政策和行動的輿論。央視《新聞聯播》“一線抗疫群英譜”,也是從個體出發(fā)折射民族文化和中國制度的系列新聞報道,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此外,還可以在自媒體傳播活動中發(fā)現優(yōu)質內容加以推廣,這些都有助于新聞遠離模式化,在和風細雨式的敘事情節(jié)中減少跨語言、跨文化新聞中的理解障礙和信息失效。
(三)構建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中國話語敘事體系
話語敘事由于涉及文化秩序和觀念規(guī)則,也是影響國際話語權爭奪的關鍵一環(huán)。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所謂“病毒泄漏隱瞞論”“疫苗研發(fā)和安全質疑論”“防疫政策批評論”等錯誤論調,實質是“修昔底德陷阱”觀念邏輯的產物,尤其是“社會發(fā)展懷疑論”“全球援助陰謀論”可以看作是之前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衰退論”和“中國崩潰論”等話術的直接變體。不同的敘事體系能夠在新聞框架等常規(guī)中搭建起易于與他人溝通的情感結構[26],對事實呈現不同的意義解讀。可以看出,與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相關的偏見性的敘事手段本身就可能帶來西方受眾對中國形象的偏離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主動講好三個故事,即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故事。[27]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斗,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28]。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中國敘事體系的建構,需要在“醫(yī)療”“防疫”“健康”等核心話題中體現中國參與的公共衛(wèi)生領域話語共識,體現中國精神的敘事主體性和中國方案的敘事內涵,重點是打造一套科學的符合中國政治理念邏輯和文化傳統(tǒng)邏輯的話語敘事體系。這需要在長期的新聞話語實踐中將事實信息傳達與中國敘事和文化交流相結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這類涉及人類生命安全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國際傳播中,要結合中國現代化治理下的疫情防控和社會發(fā)展的成就、人民不斷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對全球抗疫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貢獻等事實,展示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現實、生命力和偉大精神,展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彰顯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西方受眾跨越語言和文化差異了解“作為行為主體”[29]的中國,體現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健全重大突發(fā)事件輿論引導機制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項目編號:20&ZD3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釋:
①中國正向80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國家國際發(fā)展合作署”微信公眾號3月19日消息。
參考文獻:
[1]國家衛(wèi)健委: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效控制并最終戰(zhàn)勝疫情[N].人民日報,2020-02-01(03).
[2]COVID-19 DASHBOARD[EB/OL].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
[3]三一.美國悍然發(fā)動6大輿論戰(zhàn),直指中國![EB/OL].https://mp.weixin.qq.com/s/8JzYitgVTJ9tw6IcLF6s1Q.
[4]Tamara Keith,& Rachel Martin.(2021).What Prompted Biden To Order A Deeper Look Into COVID-19’s Origin?Morning Edition(NPR).
[5]Lesley Stahl.(2021).The WHO Finally Released A Long Anticipated And Much Delayed Report Of COVID and
China,CBS.60Minutes(CBS News).
[6]COVID-19 DASHBOARD[EB/OL].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
[7]Deng,C.(2020,June6).In Race for Covid-19 Vaccine,China Tries for a Coup.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8]Deng,C.(2020,July24).China Says It Will Have Covid-19 Vaccine Ready This Year.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9]Emily Feng,&John Ruwitch.(2020).China Treats People Deemed Vulnerable With Experimental Coronavirus Vaccine.All
Things Considered(NPR).
[10]SUI-LEE WEE, LEE MYERS,S.,Muktita Suhartono,&
Vo Kieu Bao Uyen.(2021,August20).Doubts Spread About Vaccines Made in China. New York Times,170(59156),A1–A9.
[11]Deng,C.(2021,July10).As Delta Variant Spreads,China Lacks Data on Its Covid-19 Vaccines.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12]EMILY FENG(2021)Can China's Zero Tolerance Approach To Fighting The Delta Variant Work Forever?:https://www.npr.org/2021/08/25/1031067091/china-delta-coronavirus-variant-mass-testing-lockdown.
[13]Myers,S.L.,Bradsher,K.,Sui-Lee Wee,& Buckley,C.(2021,February5).Coercion,Persuasion and China’s War on Covid.(cover story).New York Times,170(58960),A1–A11.
[14]Yanzhong Huang.(2021,September9).China Needs a New
Covid Strategy.New York Times,170(59176),A18.
[15]Areddy,J.T.(2020,February19).Amid Coronavirus,the World Closes Its Doors to China:“I Feel So Isolated.”Wall Street Journal(Online),N.PAG.
[16]Cheng,J.(2020,July16).China Is First Major Economy to Return to Growth Since Coronavirus Pandemic.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N.PAG.
[17]Cheng,J.(2020,October20).China Acceleration May Not Rescue World From Coronavirus Slowdown.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18]Cheng,J.(2021,January19).China Still Grew and Fueled
Its Rise as Covid-19 Shook the Global Economy. 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19]Italy criticises EU for being slow to help over coronavirus epidemic [EB/OL]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r/11/italy-criticises-eu-being-slow-help-coronavirus-epidemic
[20]China donates 500,000 doses of Sinopharm vaccines
to Jordan.(2021,November4).Jordan Times.
[21]Deng,C.(2020,August18).China Seeks to Use Access to Covid-19 Vaccines for Diplomacy.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22]Parkinson,J.,Deng,C.,&Lin,L.(2021,February22).China Deploys Covid-19 Vaccine to Build Influence,With U.S. on Sidelines.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N.PAG.
[23]Wexler,A.,&Woo,S.(2021,July).U.S.Fund Set Up to Counter China’s Influence Backs Covid-19Vaccine Maker in Africa.Wall Street Journal - Online Edition,N.PAG.
[24]曲頌.“中國是真正的朋友”(推動抗疫國際合作,中國在行動)[N].人民日報,2021-12-16(03).
[25]習近平.在統(tǒng)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2020年2月23日)[N].人民日報,2020-02-24(02).
[26]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9.
[27]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1).
[2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01).
[29]紀莉,張毓強.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tài)文明的中國話語及其國際傳播意義[J].對外傳播,2021(11):61-65.
(王娜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20級博士生;雷躍捷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輿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岳麓學者、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