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萬
詩歌閱讀始終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內容,群文閱讀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策略,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此種策略的應用可以吸引學生學習詩歌的目光,保證學生閱讀熱情,利于語文課程的系統(tǒng)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不但可以拓展語文閱讀教學空間,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群文閱讀思維,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進而強化學生的常態(tài)閱讀能力,是完善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必要舉措。與傳統(tǒng)化教學相比,群文閱讀通常能使語文閱讀的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基于此,語文教師需依據(jù)詩歌群文閱讀的內涵與價值,靈活豐富的閱讀策略,以促使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本文主要講解了詩歌群文閱讀在不同層次班級中的實施策略,期望可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群文閱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示多篇具有一定聯(lián)系文章的教學方式,此種策略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熱情,開闊學生視野,促使學生在不斷在詩歌閱讀中提出自身觀點,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及閱讀水平,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詩歌群文閱讀策略開展的必要性
(一)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汲取傳統(tǒng)文化智慧,了解地方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尋找傳統(tǒng)文化的閃光點,增強自身文化品位,是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提出的文化方面的要求。語文教師是我國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人員,在弘揚民族主義精神,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時應將自身目光放在教材的詩歌環(huán)節(jié)上。詩歌是初中語文課程閱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群文閱讀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策略,其可以促使初中詩歌教學目標產生質的轉變,使其逐漸從單篇教學向多文本教學方向發(fā)展。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應用可以豐富學生詩歌閱讀視野,拓展學生閱讀空間,保證詩歌閱讀的多樣性與系統(tǒng)化。因此,通過有效地進行全文閱讀,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開闊學生閱讀視野,同時還能在大量的閱讀中提升學生個人思想意識,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培養(yǎng)學生個人素養(yǎng)。
(二)增強學生閱讀能力
在新課程正在如火如荼改革的背景下,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語文教材作為教學基礎,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將先進教育理念作為支撐的形式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教學方向,其可以解決如今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多項問題,改善教師在語文詩歌閱讀課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情況。在群文閱讀中所選擇的其他內容,多于原本的教學內容相關性較高,因此通過同類型詩歌的閱讀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該類型詩歌的理解,在加深理解后,相關的閱讀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在初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用群文閱讀策略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多篇詩歌,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詩歌教學質量與效率。此外,通過大量的詩歌閱讀,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以后的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中,都能潛移默化地對這些知識進行運用,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讀寫能力的快速提升。群文閱讀策略的應用可以將課堂從單篇閱讀向多篇教學進行轉化,利于教師將教學重心逐漸放到學生詩歌閱讀感受上,更利于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水平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提高學生語文成績
初中語文是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其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有著重要影響,詩歌閱讀則是語文教學的必不可少的內容。初中語文的詩歌閱讀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從而使初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高。但是,初中語文的詩歌閱讀教學中仍存有相應的問題,這就需在核心素養(yǎng)下,轉變與創(chuàng)新詩歌教學理念,注重素材的拓展,以通過詩歌群文閱讀的方法實現(xiàn)教學內容豐富的同時,實現(xiàn)學生學習意識以及知識結構的完善。近年來,詩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備受推崇,其定義也隨著實踐探索被不斷修正完善,詩歌群文閱讀主要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開展多文本綜合性閱讀學習活動。根據(jù)調查可知,如今大部分初中學生認為群文閱讀策略的應用比傳統(tǒng)課堂更能激發(fā)自身學習熱情,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主思考。
群文閱讀的應用可以將教材外的詩歌資源放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充分開闊學生視野,延長學生思考與閱讀的時長,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與此同時,群文閱讀策略的應用有利于學生鑒賞力與思辨力的培養(yǎng)。在初中語文試卷詩歌鑒賞部分,最常見的題型是將一篇教材詩歌與課外詩歌一同進行對比賞鑒,針對此種題型,學生失分率將顯著提高,這就表明學生的思辨力有待增強。而利用群文閱讀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教師會呈現(xiàn)多篇詩歌,這就需要學生自身具備較強的理解力以及知識整合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語文成績。
二、詩歌群文閱讀在不同層次班級的實施策略
(一)將教學計劃進行分層
在設計詩歌群文閱讀教學目標時,初中教師應遵從語文教材及標準來確定教學計劃,并對不同層次的班級制訂帶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因為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生對語文知識理解的水平有所不同,其在詩歌鑒賞與學習水平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在確定教學計劃時,語文教師應具備一定靈活性。在宏觀上,所制訂的教學計劃應面向所有班級學生,但在微觀上,應針對不同層次的班級有所調整,從而保證每名學生的語文成績皆有所提升。針對教學計劃的分層,能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效的理解,尤其是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如果能在學習時將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劃分,那么學生就能通過逐字逐句的理解,進而提升對全詩內容的深刻領悟。針對高層次能力的班級來說,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對詩內容本身的講解以外,還應注重對相關類型的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但是針對低層次能力的學生來說,則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詩歌本身的理解上。
在全文閱讀的內容選擇上,也應多選擇基礎類型,注重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強化。針對能力較高的班級來說,在全文閱讀的選擇上,內容形式應有所拓展和延伸,注重對本課內容的升華。這既是符合學生個人能力的教學措施,同時也是能鞏固學生基礎,提升學生個人詩歌素養(yǎng)的有效措施。
例如,當初中語文教師講解《錢塘湖春行》課程時,就可以將《江南逢龜年》與《峨眉山月歌》等一同構成以“旅途中的世界”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主題內容可以定為:在漫長的旅途中,有的人會細心觀察整個世界,有的人會緬懷故人,有的人會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那么這幾位作者在旅途過程中都有什么感想呢?針對不同層次的班級,教師可以對自身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對學習能力較強的班級,教師可以在一個課時中要求學生對詩歌進行背誦,并要求學生可以對詩歌情感進行賞析。而對學習能力較弱的班級,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兩個課時掌握上述內容。此種群文閱讀策略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對比過程中掌握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經驗與鑒賞力。
這種具備主題性的分層教學,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采取合適的方法,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具備針對性的教學。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差異,在具體進行課時教學過程中,加以一定的調整,如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情況下,在課堂就可以要求他們背誦和朗讀,并安排后續(xù)的情感鑒賞等相關環(huán)節(jié)。而對普遍學習能力相對較為有限,或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及學習能力較為有限的班級,可以在兩個課時先用課程導入以及情感設計等方法,讓學生先進入這樣的一個學習狀態(tài),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讓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更加具備適宜性,將總體的教學計劃加以一定的劃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次教學,滿足學生個體化發(fā)展等方面的需求。
由此可見,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能取得更加滿意的效果,帶來的影響也更加積極。如此讓教學計劃適用于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計劃去迎合不同特點的學生和不同的班級,以此來進一步提升總體教學的有效性,讓教學的個性化特點得到優(yōu)化,讓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得到發(fā)展,同時兼顧不同學生的自身特點。除了在教學計劃方面需要加以分層調整之外,還需要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調整,才可以進一步保證最終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滿足學生在不同層次發(fā)展過程中的特異性需求,提升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在初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然不僅無法有效吸引學生學習目光,甚至會導致課堂質量與效率的嚴重下降。針對不同層次班級而言,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可以促使學生牢牢掌握教學重點,利于不同層次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詩歌群文閱讀議題選擇中,既需注重教材內容,又需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學習需求。語文教師需注重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融入一些有趣味性的閱讀內容,吸引學生在課堂的注意力,以強化學生的思考和總結,并促進學生思維判斷力的提高。閱讀文本的選擇時,語文教師需依據(jù)教材,依據(jù)題材、作者等相關特征實施材料分類,并開展相應的群文閱讀。此時,語文教師就需將教材內容作為參考,依據(jù)作者、環(huán)境、季節(jié)等不同共同點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引導學生更好地實施閱讀理解,并進行閱讀內容的整合。語文教材對每個單元都實施了明確的細化,其促使學生有了更加明確的閱讀方向,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能經過單元主題,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當初中語文教師講解《觀滄海》課程時,就可以將《使至塞上》與《憶江南》等一同構成以“借景抒情”為主題的群文閱讀。對學習能力較弱的班級,教師應帶領學生多讀幾遍詩歌,而后對詩歌中的關鍵字以及較難理解的詞匯進行解釋,進而讓學生分析詩歌中蘊涵的情感。對學習能力較強的班級,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讀一遍詩歌,而后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內容直接分析作者賦予的情感。只有采取分層教學的手段,教師才可以保證所有學生都可以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語文素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這種內容性分層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主要根據(jù)學生自身能力及普遍學生的適應能力加以一定程度上的調整,通過這樣的方法能進一步提升總體教學的有效性,讓最終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用不同的進度和不同的內容適用于不同基礎的學生,滿足學生個體化發(fā)展的需求。由此可見,在現(xiàn)階段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分層主要是圍繞著一定的目標和相應的計劃,然后按照學生個體化的差異選取具備個性化的方法,滿足學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學習和詩歌理解方面需求,提升最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加細致地了解詩歌中的關鍵詞匯,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和獨特的詩歌魅力。
(三)對課后作業(yè)進行分層
課后作業(yè)也是初中語文課程詩歌群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不同層次的班級,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也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布置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保證其具有階梯性,可以保證對每個學習層次的班級學生都起到知識鞏固的作用,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群文閱讀教學開展后,教師應在第一時間內進行反思,一旦時間間隔過長,就會在遺忘中制約課堂反思的效果;第二,堅持性。為了提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反思時,必須要在堅持反思的基礎上,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改善;第三,探究性。教師在反思群文閱讀教學時必須要堅持探究性的原則,突出分析一些新的觀點、模型等,避免出現(xiàn)老生常談的問題。
例如,當初中語文教師講解《贈汪倫》課程時,就可以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同構成以“送別”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詩歌中既蘊涵了詩人對友人的擔憂,也有友情的可貴。對學習能力較弱的班級,教師可以為其布置背誦詩歌,并深刻感受詩歌情感的課后作業(yè)。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班級,教師可以讓其背誦詩歌,并感受三首詩歌中的不同之處,而后讓學生根據(jù)詩詞寫一篇通過環(huán)境來描寫離別的日記,讓學生牢牢掌握寓情于景的描寫手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發(fā)散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課后作業(yè)要具備拓展性和發(fā)散性,因此在具體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在課后作業(yè)設定時進行分層次的調整,以此來滿足學生個體化差異,提升最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進一步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綜合地提升教學效益。
三、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班級開展帶有針對性的詩歌群文閱讀策略,以充分開闊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詩歌閱讀量與語文素養(yǎng),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不足之處,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