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懷沙
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各個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小學美術是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門藝術教育課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但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思維發(fā)展還不夠成熟,學習能力、審美能力處在初步發(fā)展階段,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與培養(yǎng)。本文闡述了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價值,分析了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了審美能力提高的原則,探析了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實踐路徑。
一、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提升審美能力的價值
在新課程背景下,美術學科是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審美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
從根本上來說,審美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素質教育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體驗美,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逐漸提升鑒賞美、評價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就是審美能力。在小學階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審美包含的內容非常多,穿著打扮、音容笑貌、待人接物等都能體現(xiàn)審美水平,可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而美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將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審美經(jīng)驗。
(二)提高審美能力能夠促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首先,美術是一種視覺感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材內容和一些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引導學生把美術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提高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情感。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把美術作品中畫家想要表達的情感講授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畫家的情感,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最后,有助于學生塑造世界觀。小學美術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用美術創(chuàng)作來抒發(fā)情感,并進行情感升華,可以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觀。
(三)提高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息息相關,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夠提高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創(chuàng)作出創(chuàng)意十足的美術作品。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很多創(chuàng)新事物與審美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如園林綠化設計、房屋裝修設計等。因此,善于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具有良好的審美能力,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出更多美的作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通過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小學教育階段在提高審美能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小學階段進行美術教育教學有著重要價值,但是在實際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現(xiàn)狀,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對審美教育不夠重視。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美術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在安排小學課程時,留給美術課程的時間非常少,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在教師對學生繪畫技巧進行教學后,對作品欣賞以及審美的思考時間有限,導致學生難以對美產(chǎn)生正確認知。其次,教師教學理念有待創(chuàng)新。美術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承擔著講授美術知識,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加深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美術教師教學理念未及時更新,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僅僅局限在美術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比較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次,美術教學方法單一。審美教育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方法也應該是多樣化的,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審美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多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專注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樣的課堂缺少交流和互動,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比較消極。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必須讓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但小學美術教師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也沒有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最后,缺乏對美術教學成果的評價。一些教育工作者對美術專業(yè)評價不夠重視在進行美術教學時以講授理論知識為教學目標,在課上時間完成教學工作后,忽視了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的評價。
三、小學教育階段美術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三項原則
(一)互通原則
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美術教學中,在其他學科中也有所涉及。審美能力的互通性,要求小學教育中的各個學科之間要互相配合。美術學科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與其他學科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共同努力。小學美術教師要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溝通交流,根據(jù)實際情況組織一些審美活動,如看圖說話、詩詞繪畫等。把美術繪畫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情感原則
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情感就是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美術教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意識,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熱愛之情,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準確設定教學的三維目標,在設定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時,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把美術教學與學生的情感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繪畫者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產(chǎn)生共鳴。例如,人美版美術教材六年級上冊《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一課,不僅要求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有關知識,還要求學生能用美術語言描述家鄉(xiā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從而在學習中提升自主學習歷史、文化、藝術的自覺性和興趣,增加學生對中華民族文明和歷史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積極參與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開展多樣化的美術活動,通過讓學生制作手抄報和布置展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用繪畫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鍛煉學生的審美思維,為以后的繪畫積累經(jīng)驗。
(三)實踐原則
對審美的認知離不開實踐活動,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加實踐教學活動。美術課程中涉及的內容是豐富的,包括手工操作、繪畫技巧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展都要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例如,人美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民間面塑》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了解面塑藝術的特點,找一找身邊的民間面塑達人,使學生對面塑有了基本了解后,在課堂中能更好地制作出具有獨特美感的面塑作品。美術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勇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加深學生的美術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使學生有效地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搭建平臺,如學校層面開展的春秋季節(jié)校外研學,可以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參觀一些美術作品展覽,還可以讓學生帶著畫筆去寫生,這樣既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強自信心,更樂于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四、小學教育階段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提高路徑
美術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重要價值,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審美規(guī)律,針對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深化美學思想觀念,建立審美理論體系
美學思想是美術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理論基礎。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必須深化美學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觀念,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進行美術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fā),建立一套科學的審美理論體系,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全面的美術知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指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念。比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用對比法,通過欣賞優(yōu)秀作品感受美,再鑒別不夠美觀的作品并提出有效的修改建議,讓學生正確看待美和丑,用客觀的審美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加強美術基礎知識教育,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奠定基礎
小學的美術教育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學生進行美術鑒賞和創(chuàng)作的前提。美術教師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繪畫課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先欣賞繪畫作品,讓學生感受作品的色彩,再進行繪畫知識的講解,并引導學生對繪畫作品進行審美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講授審美評價的要點,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新知識。例如,在學習人美版教材中《20世紀藝術大師》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根據(jù)課前自己準備好的學習單,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析大師作品,欣賞評述。相對于單純的教師講解而言,課前預習以及這種小老師授課的方式更能讓學生感受反客為主的課堂樂趣。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除了繪畫,還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如泥塑、設計、書法等,美術教師要根據(jù)每種藝術形式的特點,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的基礎知識。在講授理論知識之后,要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鞏固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動畫電影或是使用新款教學軟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組織學生對美術作品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審美是一種視覺感受,不同的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都有著不同的評價。在美術教育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感受到藝術的美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準備時間,組織學生欣賞優(yōu)秀作品,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用美術語言進行評價。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學習,讓學生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評價,找到自身的不足,在下次繪畫時有所改善。除了讓學生自評之外,還可以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評價作品,總結自己與他人繪畫的優(yōu)點和缺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把所學的美術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學校開展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多樣化的美術實踐活動。比如,在校園藝術節(jié)活動中可舉辦創(chuàng)意繪畫比賽,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激發(fā)學生的繪畫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材需要,教師也可以帶學生在校內寫生,讓學生把在大自然中的景色轉化成自己的繪畫作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藝術才華,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在寫生完成后,要組織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繪畫作品。還可以組織學生共同設計相同主題的事物,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提高審美能力有著重要價值,不僅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都有積極影響。通過深化美學思想觀念,建立審美理論體系,加強美術基礎知識教育,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奠定基礎,組織對學生美術作品進行評價和鑒賞,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推動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工作不斷發(fā)展。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