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清 陳 騰 張 顯
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是骨科、運動醫(yī)學和康復醫(yī)學較為常見的疾患,指無具體原因或結構性因素解釋的腰、骶部疼痛、不適感,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1]。青年群體并非NLBP的高發(fā)人群,但由于近年來生活習慣、工作環(huán)境的變化,青年NLBP患者并不少見,并可因此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2,3]。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相關危險因素,為制定預防措施提供參考。
1.調查對象:隨機選擇開封市城區(qū)內5個社區(qū)為目標區(qū)域,針對社區(qū)內青年人群發(fā)放調查問卷,匿名作答,獨立完成,現場回收。納入標準:①年齡18~35歲,女性近1年內無妊娠史;②無聽力、語言、認知功能障礙,肢體健全,可獨立完成問卷調查。剔除標準:①外傷所致腰痛;②腰椎畸形、結核、腫瘤、滑脫、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史;③腰部手術史。NLBP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診療專家共識》進行判定[4]。
2.調查方法:調查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有無NLBP癥狀:腰部、髖部、臀部、大腿前等部位疼痛,勞累、長時間坐/站后上述癥狀增加或反復發(fā)作,無特定壓痛部位,直腿抬高試驗陰性,上述癥狀持續(xù)6個月以上。第二部分為個人信息:①性別;②年齡(劃分為14~29歲、30~35歲);③婚否;④BMI:分為<18.50kg/m2,≥18.50kg/m2且<24.00kg/m2,≥24.00kg/m2;⑤職業(yè)性質(體力勞動、腦力勞動);⑥受教育年限(自小學計算);⑦勞動強度(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分為輕/中、重/極重[5]);⑧有無從事振動作業(yè)(如操作電鉆、司機);⑨工作姿勢(固定/不固定);日均工作時間(以小時計);每周鍛煉次數(<2次、≥2次,以單次鍛煉時間>30min計);飲酒(<3次/周、≥3次/周);吸煙(每日、偶爾/無)。
3.質量控制:①本次現場調查由執(zhí)業(yè)兩年以上的骨科醫(yī)生完成,并于調查前接受問卷調查知識、NLBP相關知識培訓;②統(tǒng)一語氣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及意義,由被調查者獨立完成問卷,調查者不做誘導性說明;③由另外兩名中級職稱骨科醫(yī)生對回收的問卷進行剔除及數據統(tǒng)計。
1.一般結果: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7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為100.00%;有效問卷356份,回收有效率為96.22%。調查對象男性213例,女性143例;年齡18~35歲;NLBP組96例,發(fā)生率為36.97%。
2.單因素分析:NLBP 組年齡≥30歲、BMI≥24.00kg/m2、工作姿勢固定、勞動強度為重或極重、日均工作時間較長、從事振動作業(yè)、每周鍛煉次數<2次者占比顯著高于非NLB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單因素分析
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30歲、BMI≥24.00kg/m2、固定姿勢、振動作業(yè)、每周鍛煉<2次是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2。
表2 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多因素分析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癥狀,約60% 以上的成人均遭受過下腰痛困擾[6,7]。目前,國內研究多側重于NLBP的診斷、治療及預防,對于特定人群的發(fā)病情況報道較少[8]。而隨著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青年人群NLBP并不少見。本研究參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并考慮到工作年齡等因素,將本次調查對象年齡限制在18~35歲[9]。在對隨機選取的356例調查對象進行統(tǒng)計顯示,NLBP 96例,發(fā)生率為36.97%,低于Anderson等[6]報道,可能與本研究納入對象年齡相對較輕有關。
截至目前,NLBP的具體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年齡、肥胖、缺乏鍛煉、工作性質等因素有關。本研究調查問卷共納入性別、年齡、婚否、BMI、職業(yè)性質、受教育年限、勞動強度、有無從事振動作業(yè)、工作姿勢、日均工作時間、每周鍛煉次數、飲酒、吸煙共12個因素,結果顯示,NLBP 人群年齡≥30歲、BMI≥24.00kg/m2、工作姿勢固定、勞動強度為重或極重、日均工作時間較長、從事振動作業(yè)、每周鍛煉次數<2次者占比顯著高于非NLBP人群,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沈崢嶸等[10]報道NLBP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脊椎生物力學異常、小關節(jié)退變、肌肉因素、藥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眾多原因相關。但由于上述因素大多難以通過調查問卷形式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且脊椎生物力學異常、小關節(jié)退變等因素難以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干擾,因此本研究并未將其納入調查內容。
進一步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30歲、BMI≥24.00kg/m2、固定姿勢、振動作業(yè)、每周鍛煉<2次是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獨立影響因素。隨著年齡增加,椎間盤發(fā)生退變程度隨之增加,從而造成纖維環(huán)脆性增加、彈性降低,進而引發(fā)NLBP的發(fā)生。依據中國標準,BMI正常范圍為≥18.50kg/m2且<24.00kg/m2。王喜等[11]報道,超重或肥胖人群的脂肪多集中于腰、腹部,引起腰部組織與關節(jié)負重增加,易促進NLBP的發(fā)生;此外,上述人群體內糖皮質激素異常分泌,可加速骨內蛋白質分解,抑制蛋白質合成,阻礙骨細胞形成骨基質,進而進一步增加NLBP發(fā)生的風險,故BMI增加是NLBP發(fā)生的重要因素。陳娟慧等[12]研究顯示,長期的固定姿勢易導致機體血液循環(huán)受阻,且造成力量多集中于肌肉、韌帶、腰椎關節(jié)上,加大腰部生理負荷,從而引發(fā)腰痛癥狀。楊啟昌亦報道固定坐姿可引發(fā)NLBP的發(fā)生[13]。在振動方面,黃昌林等[14]研究表明,振動可損傷骨組織細胞,導致骨塑形,引起腰椎損傷。而謝貽翔等[15]研究振動可導致腰椎間盤受到損傷。故振動亦是NLBP發(fā)生的因素之一。長期運動量不足、核心肌力力量較弱,可導致腰椎負荷較大,而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可增加軀干核心肌群力量,有助于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腰部肌肉痙攣等情況,進而降低NLBP的發(fā)生[16]。
綜上所述,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危險因素較多,其中年齡≥30歲、BMI≥24.00kg/m2、固定姿勢、振動作業(yè)、每周鍛煉<2次是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獨立影響因素。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通過調查分析,明確青年人群發(fā)生NLBP的危險因素,為制定NLBP的預防措施提供針對性參考。研究不足:①調查對象存在明顯的區(qū)域性限制;②總體調查對象數量相對偏少;③調查內容相對不足,如未包含調查對象心理狀況等。后續(xù)需進一步擴大調查對象選取范圍、增加總體數量和調查內容,從而使結論更為科學、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