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挺超,何進德,岳仁宋,何茗苠,吳紹祺
(1.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成都 610011;2.眉山市彭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眉山 620800;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成都 610072;4.寧夏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 銀川 750004)
2019年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發(fā)布的第九版糖尿病地圖顯示,全球20-79歲的成年人中約有4.63億糖尿病患者,發(fā)病比例占到該年齡組人群的9.3%[1]。糖尿病腎?。―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定義為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臟疾病,也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數(shù)據[2]提示20%-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有DKD。現(xiàn)階段DKD已經成為了終末期腎?。‥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3-4],約有50%的DKD患者最終會發(fā)展為ESRD[5]。DKD的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認為與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慢性炎癥、腎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均有關聯(lián)[6-7]?,F(xiàn)階段現(xiàn)代醫(yī)學對DKD的治療主要包括了降低心血管風險、控制血糖及血壓等基礎干預措施,缺乏有效遏制病情進展的治療藥物,而中醫(yī)藥在DKD的治療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特色。
芪明顆粒(成分包括黃芪、地黃、枸杞子、決明子、葛根、茺蔚子、蒲黃和水蛭)是我國首個被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中成藥。相關的臨床研究和薈萃分析表明,該藥能夠有效改善DR患者的視網膜血液循環(huán),減輕缺血損傷和黃斑水腫,并在《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被推薦用于DR的治療[8]。異病同治是中醫(yī)學診治疾病的重要特色,基于芪明顆粒益氣生津、滋養(yǎng)肝腎的功效,近年來該藥也被不少學者用于DKD的治療。本研究旨在用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來評估芪明顆粒治療D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為擴大芪明顆粒的臨床應用范圍提供更高級別的詢證支撐。
兩名研究員分別檢索以下中英文數(shù)據庫: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維普數(shù)據 庫(VIP Information Chinese Periodical Service Platform,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Chinese Biomedicine Literature Database,CBM)、萬方數(shù)據知識服務平臺(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WANGFANG)、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CTR)、PubMed數(shù) 據 庫 、Embase數(shù)據庫和Cochrane圖書館,檢索的時間范圍為各數(shù)據庫建庫起至2021年8月。中文數(shù)據庫以主題詞和題名/關鍵詞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檢索詞包括“芪明顆?!?、“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糖尿病性腎病”。英文數(shù)據庫以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方式進行檢索,檢索詞包括“qiming granule”、“qi-ming granule”、“qiming keli”、“qiming”、“Diabetic Kidney Disease”、“Diabetic Kidney Diseases”、“Kidney Disease,Diabetic”、“Kidney Diseases, Diabetic”、“Diabetic Nephropathy”、“Nephropathies,Diabetic”、“Nephropathy,Diabetic”、“Diabetic Glomerulosclerosis”、“Glomerulosclerosis,Diabetic”。文獻語種限定為中文或英文。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受試者均符合DKD診斷標準[9];②干預措施:對照組予以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常規(guī)綜合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干預方案基礎上加用芪明顆粒治療;③結局指標:包含以下至少一項: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4-hour urine microalbumin,24 hUMA)、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24 h尿量、水腫評分、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血漿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餐后2 h血漿葡萄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TG)、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④研究設計: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排除標準:①動物實驗;②重復報道的研究;③試驗組干預措施除芪明顆粒外還加用了其他中藥制劑;④尚未發(fā)表的注冊試驗方案,且其研究數(shù)據無法獲取。
采用EndNote X9軟件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管理。兩名研究員獨立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對文獻進行篩選,如遇分歧則交由通訊作者進行裁決。刪除重復文獻后首先根據標題及摘要進行初篩,排除無關文獻,接著通過閱讀全文進行復篩,以確定納入分析的研究。建立Excel表格對資料進行提取,采集的數(shù)據主要包括:第一作者、文獻發(fā)表年份、樣本量、干預措施、給藥劑量、干預療程、結局指標(平均值和標準差)及不良反應報告等。
兩名研究員獨立依據Cochrane風險偏倚評估工具[10]對納入研究的質量進行評估,分歧交由通訊作者裁決。評估內容包含七大偏倚:①隨機序列的產生;②分配隱藏;③對實驗員和受試者實施盲法;④對結局評估者實施盲法;⑤結果數(shù)據不完整;⑥選擇性報告;⑦其他偏倚。采用RevMan 5.3軟件繪制文獻質量評價圖。
RevMan 5.3軟件用于對結局數(shù)據進行Meta分析。本研究所有納入的結局指標均為連續(xù)變量,以I2和CochraneQ檢驗來評估納入研究的異質性,I2≤ 50%且PQ檢驗>0.1提示組間異質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通過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合并,若I2>50%且PQ檢驗<0.1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合并。合并效應量以均數(shù)差(Mean difference,MD)/標準化均數(sh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 95% 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诏煶虝r間對主要結局指標(UAER、24 hUMA、SCR和BUN)進行亞組分析。若某結局指標納入的文獻 >10篇,則通過繪制漏斗圖以評估發(fā)表偏倚。基于逐個排除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以判斷Meta合并結果的穩(wěn)健性。最后通過GRADE系統(tǒng)[11]對各結局指標的總體質量進行評價。
本研究共檢索到文獻110篇,依據納入及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后,共有11項研究最終被納入分析,文獻篩選的詳細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的發(fā)表時間區(qū)間在2013-2020年,均為中文文獻,總樣本量1141例,其中受試組574例,對照組567例,絕大部分研究采用的芪明顆粒劑量為4.5 g tid,療程區(qū)間為2周-6個月,所有納入研究的組間基線資料均可比,詳見表1。
在納入的11個研究中,有5個研究[13,17-18,20,22]報告采用了隨機數(shù)字表法產生隨機序列,其余研究僅提及隨機,并未描述具體的隨機實施方法。所有研究均未報告隨機分配方案的隱藏情況,也未提及對受試者、研究人員或結局評估人員設盲。11個研究均無脫離病例,并且全部報告了預先設定的結局指標,所有研究均無法判斷是否存在其他偏倚風險。詳細的偏倚風險評估情況見圖2。
2.3.1 主要結局指標
(1)尿白蛋白排泄率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的文獻中共有5個研究[15-16,18,21-22]納入了UAER作為結局指標,異質性檢驗提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P<0.00001,I2=9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合并,結果提示在降低UAER方面試驗組要優(yōu)于 對 照 組 [MD=-28.65 μg·min-1,95%CI(-50.75,-6.55),P=0.01],見圖3?;诏煶踢M行的亞組分析未能降低研究間的異質性,亞組分析結果詳見表2。
(2)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有2個研究[19-20]納入24 h UMA作為結局指標,異質性檢驗提示Q檢驗P=0.03>0.1但I2檢驗=78%>50%,考慮納入研究較少導致Q檢驗的檢驗效能降低,此時I2統(tǒng)計量更為穩(wěn)健可靠,仍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降低24 h UMA上試驗組要優(yōu)于對照組[MD=-47.67 mg,95%CI(-75.18,-20.16),P=0.0007],見圖4。由于在該項指標上研究數(shù)量的局限,亞組分析未能展開。
(3)血肌酐
共有7個研究[12,14,16-19,22]以SCR作為結局指標,各研究間異質性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01,I2=91%),以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統(tǒng)計結果提示試驗組在降低 SCR 的療效上要優(yōu)于對照組[MD=-18.16 μmol·L-1,95%CI(-26.01,-10.30),P<0.00001],見圖 5。亞組分析結果詳見表2,在2周至1個月療程的亞組中,試驗組與對照組在降低SCR上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
(4)尿素氮
圖2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
圖3 UAER組間比較森林圖
共4個研究[12,14,18-19]納入BUN作為結局指標,各研究間異質性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8,I2=82%),以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結果顯示試驗組在降低BUN的療效方面要優(yōu)于對照組[MD=-1.72 mmol·L-1,95%CI(-2.16,-1.28),P<0.00001],見圖 6。由于在該項指標上研究數(shù)量的局限,亞組分析未能展開。
2.3.2 次要結局指標
(1)血β2-微球蛋白
血β2-MG被3個研究納入作為結局指標,各研究異質性較大,以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顯示在降低血β2-MG方面試驗組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2)24 h尿量
24 h尿量被2個研究納為結局指標,研究間異質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以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顯示在增加尿量上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水腫評分
水腫評分被2個研究納為結局指標,該兩篇文獻均依據尼莫地平法評估受試者的水腫情況,且評分細則一致(1分:水腫局限在足踝以下;2分:脛前水腫,按之未沒指;3分:脛前凹陷性水腫,按之沒指;4分:四肢均出現(xiàn)水腫;5分:合并漿膜腔積液)。因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統(tǒng)計,顯示試驗組的水腫評分改善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4)糖脂代謝指標
納入各糖脂代謝指標的研究異質性均較大,全部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匯總,結果提示在降低FPG、TC、TG和LDL-C上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在改善2hPG、HbA1c和HDL-C上,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主要結局指標的亞組分析
圖4 24 hUMA組間比較森林圖
圖5 SCR組間比較森林圖
圖6 BUN組間比較森林圖
表3 β2-MG、24 h尿量、水腫評分和糖脂代謝指標組間比較匯總表
表4 GRADE證據質量評價表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僅有2篇研究提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其中1篇研究[13]報道所有受試者治療前后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等安全性指標均無明顯異常,但試驗組有2例患者出現(xiàn)腹瀉,停藥1周后自行緩解。另1篇研究[22]報道療程期間試驗組出現(xiàn)頭痛癥狀2例,惡心1例,對照組出現(xiàn)頭痛1例,惡心1例,且所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患者均自行緩解,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由于漏斗圖僅適用于研究數(shù)量大于10篇的情況,本研究納入研究數(shù)量最多的結局指標為SCR、FPG、TC和TG,其研究數(shù)量僅有7篇,故無法應用漏斗圖來評估發(fā)表偏倚。
鑒于納入的11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均不高,故針對各結局指標依次去除各個研究的數(shù)據后重新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各指標Meta分析結果較前無顯著差異,提示本研究得到的結果較為穩(wěn)健。
GRADE系統(tǒng)將將證據質量分為4個級別:高質量證據、中質量證據、低質量證據和極低質量證據。各結局指標的詳細評價結果見表4,所有指標的評價結果均為低級或極低級質量證據。
本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單純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相比,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用芪明顆粒能夠有效改善DKD患者的UAER、24 hUMA、SCR、BUN、血β2-MG、24 h尿量、水腫評分、FPG、TC、TG和LDL-C,但在2 hPG、HbA1c和HDL-C這三個結局指標上,加用芪明顆粒對比單純常規(guī)治療并無優(yōu)勢。芪明顆粒的成分包括了黃芪、地黃、枸杞子、決明子、葛根、茺蔚子、蒲黃和水蛭,從藥物組成來看,該成藥尤適用于氣陰兩虛夾瘀證候的患者。而氣陰兩虛主證及血瘀兼證恰好是DKD及DR的重要辨證分型[23-24],消渴病日久,肝腎陰虛,陰損耗氣,腎氣虧損,固攝開闔失司,則尿少水腫。氣虛推動血行無力,加之陰液虧損,脈道不充,血行更加澀滯,形成血瘀兼證,腎絡瘀阻,易致蛋白精微滲漏。肝腎虧虛,目失濡養(yǎng),加之瘀阻目絡,則見視物模糊、黃斑水腫等?;谙嗤C候可予以大致相同方藥來治療的異病同治思想,學者們將芪明顆粒拓展用于DKD的治療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DKD與DR同屬于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在臨床上兩者常伴隨出現(xiàn),并且互為危險因素,高糖微環(huán)境介導的多元醇途徑激活、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的累積、蛋白激酶C關聯(lián)輔助因子二酰甘油的增加,均是兩者的共通病理基礎[25]。之前已有學者通過薈萃分析對芪明顆粒治療DR[26]療效進行了評估,但尚未有該藥用于治療DKD的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報道。本研究首次通過更高詢證級別的Meta分析評估了芪明顆粒治療DKD的臨床療效,提示其能夠改善患者的相關腎功能指標及糖脂代謝指標。目前針對芪明顆粒全方治療DKD療效機制的探索研究極少,趙建紅等[27]的研究顯示芪明顆粒保護DKD模型大鼠腎臟的機制可能與其能夠降低大鼠腎組織WT1、AngⅡ和ET-1蛋白的表達有關。關于芪明顆粒成分單藥的療效機制研究則有較多報道,以黃芪為例,目前認為其主要活性成分能夠通過抗炎、調節(jié)內質網應激及減少足細胞凋亡等途徑發(fā)揮對DKD的治療作用[28]。隨著未來芪明顆粒治療DKD的詢證證據不斷增多,相信關于其全方的療效機制探索亦會逐漸跟上步伐。
由于納入的大多數(shù)文獻并未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報道,因此本研究尚不能就芪明顆粒干預DKD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得出結論。在周曉慧等[22]的研究中報告有受試者在療程期間出現(xiàn)了頭痛及惡心的癥狀,考慮該項研究聯(lián)用了利拉魯肽注射液,而頭痛與惡心是利拉魯肽的常見不良反應[29],故考慮不良事件為利拉魯肽所引起。
多數(shù)結局指標納入的研究其異質性較大,考慮可能與臨床異質性及方法學異質性相關。所有納入研究中有1篇研究采用的芪明顆粒日劑量為10 g tid,其余研究均以藥品說明書推薦的4.5 g tid進行干預,不同的研究間療程也存在差異(2周-6個月),因此異質性的產生可能與干預劑量及療程相關。雖然本研究基于療程時間對主要結局指標進行了亞組分析,但各亞組研究間仍存在顯著的異質性。由于符合篩選標準的文獻較少,不同的結局指標納入的研究極為有限,難以基于更多變量進行亞組分析以評估異質性的來源。考慮到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均較低,不少研究并未報告具體的隨機實施方法、分配隱藏及設盲情況,因此方法學異質性也可能存在。但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各指標Meta分析結果較前無顯著差異,提示本研究得到的結果還是較為穩(wěn)健的。若未來有更多符合篩選標準的研究報道,將其納入并重新進行薈萃分析與亞組分析將會是極有意義的工作。
在納入文獻較小的情況下,各類發(fā)表偏倚的檢驗方法均存在檢驗效能低下的問題,通常在研究數(shù)量大于10篇的情況下適宜采用漏斗圖、Egger's檢驗、Begg's檢驗等檢驗手段來對發(fā)表偏倚進行評估,而本研究納入文獻數(shù)量最多的結局指標僅有7篇。雖然本研究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對所有芪明顆粒治療DKD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了檢索,鑒于所有納入的研究均未進行臨床試驗注冊,無法保證是否存在尚未發(fā)表的小樣本量、陰性結果研究。從Meta分析的結果來看,個別結局指標被報道的數(shù)量過少,因此研究者對各療效指標存在發(fā)表偏倚的情況也是值得懷疑的。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芪明顆粒用于干預DKD是一個較為新穎的研究領域,符合篩選標準的文獻僅有11篇,總體受試者樣本量較少,且納入的研究方法學質量較差,這些都對本研究提供的詢證證據質量造成了影響。鑒于所有納入的文獻均為中文文獻,試驗都在國內單位完成,本研究結果僅對中國地區(qū)的DKD患者有參考意義。其次,各研究報道的結局指標差異較大,對于評估DKD病情較為重要的腎小球濾過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壓等指標僅1篇研究有納入,無法進行Meta分析,有待更新的研究報道后繼續(xù)完善。此外,所有納入的研究均缺乏長期隨訪資料,關于芪明顆粒干預DKD的遠期療效仍是不確定的。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的研究證據顯示,芪明顆粒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能夠有效改善DKD患者的 UAER、24 h UMA、SCR、BUN、血 β2-MG、24 h尿量、水腫評分、FPG、TC、TG和LDL-C指標。然而,由于現(xiàn)有文獻在樣本量以及方法學質量上的局限,為了更好地評價芪明顆粒干預D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未來有更多設計嚴謹?shù)拇髽颖?、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提供證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