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諄
摘 要:人格能夠反映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而且人格把生理素質作為基礎,讓個體和社會之間相互作用,展現出一種穩(wěn)定、獨特的行為特征與心理特征。人格具備較強的社會性、獨特性、穩(wěn)定性、整體性特征,學生正處于塑造人格、培養(yǎng)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注重開展人格教育,不僅要在主題班會中滲透人格教育,還要實現學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擁有積極的人生觀、情感觀、文化觀,將來成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班級管理;人格教育;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0-016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54
當前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把所有的管理重點都放在提高學生成績、約束學生行為規(guī)范方面,忽視了學生的人格教育,導致學生存在心理、倫理道德方面的缺陷。針對以上問題,教師一定要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人格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改變以往輕視人格教育、重視智力培養(yǎng)的情況,積極擴展學校的班級管理教育內容,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理想的班級管理氛圍、效果。
在學校班級管理中滲透人格教育,教師要注重開展社交和諧教育、環(huán)境適應教育、意志訓練教育、情緒管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智慧教育等,讓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社會生活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同時,在班級管理人格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觀、興趣愛好、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生活需要、認知需求及意志力、情感、性格、氣質、能力等開展人格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社會生活中有目標,引導學生之間友愛互助,共同營造積極、溫馨、健康的班級管理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改正自我的意識,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一、當前學校班級管理人格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目標較為片面
在當前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教育目標較為片面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格。當前很多學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格教育,導致德育教育空洞無效、流于形式,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不僅無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還無法讓人格教育落到實處,學生的社會公德、品質教育較為淺層化,根本無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教育方法較為單一
當前學校班級管理工作無法把人格教育和班級管理融合在一起,教育方法較為單一,教師依然運用口頭講解、規(guī)則約束的方法滲透人格教育,雖然學生會遵守班規(guī),學習態(tài)度較為端正,但是仍舊無法實現班級管理和人格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化、個性化成長。同時,很多家長、教師、學生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依然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心理、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缺乏排解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的途徑,很容易出現人格障礙。目前班級管理人格教育工作只是片面強調學生要尊重教師、尊重長輩,卻缺乏抗挫折教育的滲透,沒有把善良、公正、勇敢、正直、誠實等品格融入人格教育中,無法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三)人格教育缺乏針對性
當前學校班級管理工作缺乏滲透人格教育的意識,導致人格教育缺乏針對性、目的性。很多教師缺乏人格教育專業(yè)知識,只憑借自身的生活經驗、教學經驗向學生灌輸人格教育,沒有融合學生真實的學習困惑、生活困惑、情感困惑落實人格教育,不能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不能疏導學生的心理困惑,無法展示人格教育的優(yōu)勢、作用。同時,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只是形式化地落實人格教育,缺乏和學生、家長的互動、溝通,沒有有效借助家校聯合開展人格教育活動,人格教育質量、效率有待提升。
二、人格教育在學校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原則
(一)早期教育原則
經過實際調查發(fā)現,早期的意志力訓練、情感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對于個人人格的發(fā)展與形成有很大作用,如果耽誤、忽視早期教育,就會對個人人格的形成、發(fā)展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也要遵循早期教育的原則,注重對低年級學生開展人格教育,實現學生知、情、意的協(xié)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社會認知能力、情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為其之后參與社會活動、學習活動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社會化和個性化原則
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落實人格教育需要遵循社會化、個性化原則。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學習經驗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遵循個性化原則,分層設定人格教育方案、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融入人格教育活動中,從中真正獲得成長、發(fā)展、提升,促進學生更好的健康成長。同時,社會化與個性化是人格發(fā)展、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特征,兩者之間相互補充、相反相存,教師不僅要尊重、理解學生的個體特征,還要培養(yǎng)學生社會發(fā)展中需要的人格,讓學生成為具備獨特個性的人,但是又能全面遵守社會規(guī)則,將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全面滲透原則
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人格教育需要遵循全面滲透原則,把人格教育全面滲透到各學科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接受長期、全方位的訓練與教育熏陶。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單獨落實人格教育,各個學科之間需要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在共同協(xié)作下才能夠獲得理想的人格教育效果。同時,教師要基于人格教育角度設定課程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境,教師不再單純是教書匠,而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楷模,要讓學生意識到滲透、落實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學科技能,還要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形成堅強、勇敢的人格特征,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情感體驗,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四)情緒體驗和行為訓練相結合原則
在學校班級管理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需要遵循情緒體驗和行為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因為人格特征不是單純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而是行為、情緒、認知之間的融合,要讓學生保持外在行為、內在心理的一致性,教師不僅要通過內在思想觀念滲透認知教育,還需要結合外在行為方式開展行為訓練,讓學生在行為訓練的過程中實施情緒體驗,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從而讓他們能夠學會控制、調節(jié)自身的行為。
(五)終身教育與自我教育原則
人格教育屬于一種終身性質的自我教育,因此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落實人格教育一定要遵循終身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則,鍛煉學生的自主約束能力,讓學生能夠注重自我完善、自重、自愛、自尊,擁有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生活態(tài)度,能緊緊跟隨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同時,教師也要注重態(tài)度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更新,這樣才能夠讓人格教育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jié),如此才能夠獲得理想的人格教育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擁有較強的終身學習意識、自主學習意識。
三、人格教育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運用策略
(一)強化對于人格教育的重視
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強化對于人格教育的重視,真正在班級管理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道德品質。教師要能夠更加用心地投入班級管理活動中,如此既能夠提高班級管理質量,對于學生來講也能獲得綜合提升。在班級管理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身體素質、品德修養(yǎng)等,以此擴展班級管理教育內容——由之前的“智力開發(fā)”轉化為“人格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求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管理、自我建設,這樣才能夠展現人格教育的優(yōu)勢與作用。另外,教師要發(fā)揮推動者、組織者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理解學生,讓學生掌握自我建設、自主管理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覺性、責任感。
(二)重視行為訓練和情感熏陶
要想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全面滲透人格教育,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和情感熏陶,實現知、情、意、行各要素融合的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重視意志教育、情感教育,以此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經驗,鍛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的人格感染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問題,共同營造良好的班級管理氛圍,展示人格教育的教育功能和藝術熏陶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適應社會、認識社會、接觸社會,以此開展情感訓練,鍛煉學生的事物辨析能力,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煉意、育情、獲知,實現身心的統(tǒng)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注重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
要想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全面滲透人格教育,學校、教師要注重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工作,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互動、交流,從中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困惑、情感困惑,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與指導,讓學生能夠找到排解心理壓力的正確途徑,塑造健康的人格,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融入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共同構建和諧的班集體。同時,因為學生的自尊心比較強,輕易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因此學校要成立心理咨詢室,讓學生主動接受心理咨詢,以此落實人格教育、心理教育。
(四)在團隊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
要想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全面滲透人格教育,教師要在團隊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集體榮譽感,讓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借鑒,實現共同成長、發(fā)展。在日常班級管理活動中,班主任要強化和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科教師多組織一些團隊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對象,通過共同努力主宰生活、學習,讓他們具備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同時,教師要把團隊活動、課外活動、班會活動融合在一起,從中滲透人格教育,科學設定人格教育目標、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融入教育活動中,取得理想的班級管理效果、人格教育效果。教師要通過環(huán)境熏陶滲透人格教育,保持教室環(huán)境的美觀、整潔、舒適,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對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帶頭塑造良好的校風、班風,讓學生更加積極地融入集體活動中,端正學習態(tài)度、生活態(tài)度,塑造健康的人格。
(五)創(chuàng)新人格教育方法
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人格教育方法,潛移默化地把人格教育理念滲透在學科教育、班級管理活動中,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采用認知法滲透人格教育,在班級主題活動中通過聽故事、閱讀會的方式讓學生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從而擁有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蘊含人格教育意義的視頻、圖片,培養(yǎng)學生不畏懼困難、艱苦的精神,讓學生無論是在學習活動還是在實際生活中都能夠嚴于律己、不怕困難,增強學生的人格魅力,讓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道德素養(yǎng)。同時,在學校班級管理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還要通過藝術欣賞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美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從中獲得良好的思想感悟與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可以在主題班會活動中借助角色扮演法滲透人格教育,讓學生表演啞劇,這對于沉默寡言、不善于表達的學生來講是一次次磨煉與成長的機會,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促進學生之間共同成長與進步。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除了要重視成績管理、規(guī)則管理,更要在班級管理中滲透人格教育,引導學生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心理,讓學生能夠以最佳、輕松、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在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人格教育,教師要講究技巧與方法,要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發(fā)展特征科學設定人格教育目標、教育活動、教育內容,讓學生從中真正有所提升、完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獲得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琳.論人文關懷理念在班主任幫困助學工作中的運用——以某藝術院校學工個案為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2).
[2] 賈香花.家庭教育“缺位”與學校教育“補位”——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問題及解決路徑[J].遼寧教育研究,2007(5).
[3] 李霞.新時期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思考——一封來信的啟示[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2).
[4] 包紅萍.班主任工作中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人格成長的影響分析[J].才智,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