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群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山西太原 030032)
根據(jù)國際游客訪華動機調(diào)查,海外游客對我國民俗文化抱有極高的興趣,這意味著具有數(shù)千年歷史底蘊的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面對日益盛行的文化旅游,追求文化與體驗成為核心的旅游方式,這與中國景觀文化特征不謀而合。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我國文化面向國際發(fā)展,與國際文化呈現(xiàn)高度交融趨勢。中國文化具有高層次、高水平、高價值的特點,成了國際游客的不二選擇??紤]到文化差異,英語旅游文本翻譯對文化旅游的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本文將英語旅游文本翻譯作為研究核心,深入探尋英語旅游文本翻譯原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B&R Initiative),主要借助周邊國家和中國的雙多邊機制實現(xiàn),致力于帶動上海自貿(mào)區(qū)建設,推動國家長足發(fā)展。從宏觀視角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中國的政治凝力,打造出經(jīng)濟互通的發(fā)展格局,同時提高了沿線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實現(xiàn)了改進民眾生活與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雙向推進。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條經(jīng)商貿(mào)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傳播之路。面對日漸頻繁的國際往來,全球呈現(xiàn)出文化、宗教、經(jīng)濟互通的局面,這意味著國際交流、文化推進將打破固有限制?!耙粠б宦贰背h立足于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及命運共同體,因而旅游業(yè)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促使文化交流通暢,應提升英語旅游文本翻譯水平,掃清語言障礙,讓更多的國家及人們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
英語和漢語的差別主要在于文化載體、文體風格、表達形式及語言用法,英語旅游文本翻譯應注重語言文化差異性[2]。根據(jù)不同國家的語言特點、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禮儀風俗、宗教文化等翻譯出適宜的文本。基于此,英語旅游文本翻譯需結(jié)合當?shù)仫L土人情、文化背景、歷史沿革對譯文進行精準的修改和調(diào)整,如此讓讀者有感、聽者有意,最終產(chǎn)生共鳴。
旅游文本不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應結(jié)合語境進行特定表達,讓人明白內(nèi)涵與情感[3]。逐一翻譯的弊端在于:逐一翻譯的資料容易讓游客云里霧里,造成錯誤理解,一方面影響景點形象,另一方面不利于景點乃至國家文化的傳播。比如景點指示牌:“由此參觀”,應翻譯成“This way,please! ”而不應直譯成“To visit from here! ”
英語旅游文本翻譯應適當引入翻譯理論。漢斯·弗米爾(Vermeer)的目的論、凱瑟琳那·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結(jié)合英語旅游文本翻譯的文化性、價值性、解釋特征、情感滲透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zhì)要求,提出了英語旅游文本中語言的處理原則[4]。
綜上分析,“一帶一路” 倡議視域下最優(yōu)質(zhì)的英語旅游文本翻譯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功能加忠誠”的翻譯。德國功能學派翻譯代表人物諾德指出了翻譯的要點,一是文化模式差異帶來的文化背景的差別,即人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 文化的差異性對譯文的優(yōu)劣有不同的評價;二是旅游文本翻譯的本質(zhì),即以交際為主,存在忽視原作者意圖的現(xiàn)象[5]。基于此,諾德提出了忠誠原則來解決文化差異、翻譯行為之間的矛盾問題。他認為,翻譯者對閱讀者承擔著道義上的責任,應該向閱讀者澄清自己所做的翻譯出于什么原因背離了原作者的語句本意;要求翻譯者對原作者忠誠,需尊重原著,致力協(xié)調(diào)文化交流與作者的意圖,不能產(chǎn)生歧義[6]。由此看來,忠誠原則是針對閱讀者、原作者規(guī)定的一種翻譯原則。它強調(diào)文本本意、作者初衷、譯文接受者的需求。諾德基于自身的“目的論”和“功能翻譯理論”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翻譯準則,讓原理論基礎更加完善。
德國翻譯學家萊斯提出了翻譯目的主導行為與手段的概念,即翻譯目的是旅游文本翻譯的先導元素[7],不論是逐詞逐句翻譯,或是按文本含義改寫都是可以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命運共同體要旨相契合。萊斯的觀點解決了傳統(tǒng)直譯、死譯的問題,化解了語言翻譯的“歸化”和“異化”的矛盾問題。就此英語旅游文本翻譯的優(yōu)劣應從原文的等值度來看,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預期目的,也就是翻譯的“合宜性”。以一段寫景文為例,“境內(nèi)群峰拔地而起,如巨筍傲指蒼穹,溪水如條條彩帶鋪展于千山萬壑之間,讓人嘆為觀止?!?翻譯為 “Seeing the steeply- rising and grotesque peaks, hearing the streams flowing through valleys, walking through the dense forest, one can’t help acclaiming the perfection nature of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譯者將漢語對景色的客觀描寫轉(zhuǎn)換為譯者的主觀視角描述,詳略得當,依舊取得聲情并茂的美學效果。此外,音譯法還可以理解為一種合宜原則的體現(xiàn)[8]。音譯主要針對名稱類詞匯。優(yōu)質(zhì)的翻譯可讓譯文接受者第一時間注意到本文,并萌生參觀興趣。比如,原詞匯“三潭印月”翻譯成“san tan ying yue”。此外,部分名稱音譯無法體現(xiàn)名詞的特定含義與文化含蘊,所以還應采用音、意結(jié)合的方式加以修飾。比如,原詞匯“八達嶺長城”翻譯成“Badaling Great Wall”。如此翻譯既可以讓譯文接受者對景點名稱有深刻的認知,還可以讓其了解我國地域文化。音譯有兩大優(yōu)勢:其一,讓漢語景點信息向全世界普及,讓外國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發(fā)音;其二,幫助譯文接受者理解文本信息,促使他們了解文字涵蓋的文化底蘊。在“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英語旅游文本翻譯需充分凸顯文本翻譯的合宜原則[9]。
“對等” 指代語言的功能性及譯文的思想相平衡,并非指代翻譯文本表面的對等。對等原則也可解釋為文化對等,即差異性文化轉(zhuǎn)譯需經(jīng)過國家文化考量(特定詞匯是否在某個國家有特殊的意義)。語言是國家文化、信息及底蘊的載體,它包含了國家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旅游可以說是國家地域性文化的積淀。所以,旅游文本翻譯應遵循對等原則,不可偏離文本思想及富有的功能性。例如,一段介紹美國自由女神的句子:The big bronze statue, is clutching a stone tablet and looking over America’s largest city,這句“stone tablet”不可翻譯為石板,而應翻譯成其所指代的“《獨立宣言》”,這是因為該石板象征著美國人民追求的自由和平等。如果生搬硬套地直譯“stone tablet”必然使讀者不知所云。英譯漢如此,漢譯英也理應如此。
“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英語旅游文本翻譯應遵循連貫性原則,將文字信息轉(zhuǎn)化成嚴謹、邏輯性強的英文文本。連貫性原則就是翻譯文本必須遵循語內(nèi)連貫,即譯文需讓讀者在交際語境和文化中更順暢地理解,并且不失文本原有的文化與情感[10]。旅游文本翻譯經(jīng)過信息提供者,由翻譯者轉(zhuǎn)譯,需具備在特定交際環(huán)境的價值。旅游文本經(jīng)過翻譯者轉(zhuǎn)化成新的信息形式,在這一過程中應保證原本的語內(nèi)連貫。例如許淵沖先生(許淵沖被譽為中國英法翻譯第一人)對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的詩句翻譯那樣:“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薄癟he sky is high, the clouds are light。The wild geese flying south out of sight.”
“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旅游文本翻譯更應體現(xiàn)文化共同體這一特征。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是使閱讀者可以感受到原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尤其是歷史文化及景觀的底蘊。在翻譯旅游文本時,翻譯者需將原本涵蓋的內(nèi)容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從文體、表達形式、譯文接受者文化習俗等方面對文本進行編輯。中英文字的旅游文本存在較大差異,所以若想體現(xiàn)譯文的真實性與功能性,應結(jié)合譯文接受者的文體規(guī)范、表述形式進行編譯。
中文旅游文本喜于引經(jīng)據(jù)典,多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景觀,景區(qū)等級、指示牌廣告語等都是對景觀的修飾。例如,“國際5A 級景區(qū)”,這些辭藻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與英文的本質(zhì)性差別。這些內(nèi)容并不適合應用在旅游文本的漢譯英,因為英文講究直扣主題和客觀描述,添加大量辭藻不僅不會讓前來參觀的外國人產(chǎn)生共鳴,甚至會讓其感到迷惑或啰唆,讓譯文接受者產(chǎn)生厭讀的情緒。在英語旅游文本翻譯中,文本中隱晦的背景知識需借助直觀的形式編譯出來,并結(jié)合譯者自身能力加以概括。原文作者和本國讀者通常具備同樣的文化體系,所以原文作者是站在國人的角度編寫文本的,而譯者是將國人視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譯成符合外國人閱讀的資料,這需要轉(zhuǎn)化背景知識,并對本國特有的知識點進行標注。在英語旅游文本翻譯中,譯文作者可能會存在與作者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其在翻譯中會給讀者帶來諸多理解障礙,所以應避免這一情況??偟膩碚f,“編譯”是依照譯文接受者的閱讀習慣、思維模式來翻譯出可讀性強、語言規(guī)范同時符合譯文接受者知識體系的文本。
本文立足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zhì)要求,研究了英語旅游文本翻譯的原則,目的是更好地傳達譯本精髓,對地理景觀、文化景觀做理性、合理的翻譯??v觀國內(nèi)外對翻譯的研究,探討并梳理了諸多翻譯理論。如今的英語旅游文本翻譯不應拘泥于固有理論的限制,而應巧妙地運用翻譯手段,傳達文本的信息內(nèi)容,將激發(fā)譯文接受者共鳴作為基礎,讓外國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文化,以此促進我國旅游產(chǎn)業(yè)的長足發(fā)展,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穩(wěn)定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