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儒家的和諧理念為切入點,對《大學》中的八條目的關系進行探究,得到如下結論:一、強調(diào)自我內(nèi)部關系的和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均為物我感應環(huán)節(jié)中的一環(huán),原發(fā)之情是將其連接起來的紐帶,修身是使得原發(fā)之情真切體現(xiàn)的有效手段,貫穿始終促進內(nèi)部的互動與和諧共生。二、強調(diào)個體與外界關系的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則是一個從小到大從細微到整體層層遞進前后貫通的體系,修身是其出發(fā)點。整個過程即為個體從內(nèi)部出發(fā),不斷磨礪心性,由親到疏由近到遠地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到他人,從而促進自我與外部關系和諧的過程。
【關鍵詞】《大學》;和諧; 修身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2-0050-03
孔子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①孔子在此所提出的“和”的概念即不是單純的否定差異強求一致性,也并非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各種差別對立的聲音中尋求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和諧共生關系?;诖擞^點,本文將從如下兩個方面對《大學》中所體現(xiàn)的“和諧”觀念進行探析。
其一,“修己以敬”。②
從自身角度來說,《大學》強調(diào)通過修身達到自我關系的和諧。文中不僅指出修其身之前需要做到的四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暗示了需將這幾個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諧共生方能達到己和。所謂格物,即能對所見所遇之事物進行歸納探究。關于格物之“物”,歷來解釋眾多且意見不一,筆者認為于述勝之言: “‘格物’之‘物’,是構成人的意向對象、被納入人的意義世界而與相感通之人倫物事?!?③所論極確。這里所指的物并不單單指自然界的萬靈與現(xiàn)象,也指代最開始將個體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親子兄弟之倫。
對于任何人類個體來說,最最原本之物乃親子兄弟之倫。因他們是生命個體與世界建立起關系的最初的源頭,人生從何開始,意義世界便從何構成,人因此進入世界,進入人與人的形成的社會關系網(wǎng)內(nèi),親子兄弟之倫是人與外部產(chǎn)生感應的最基本的通道。由此,將物解釋將人納進人的世界意義的人倫物事是最精準不過的。
而致知之“知”又該如何理解?儒家有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④。對于此句的含義不難理解,即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仁的基礎。仁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思想,《大學》作為儒家思想中的經(jīng)典之作,必然也遵循仁學的理論建構。由此,這里的“知”應當理解為親子兄弟之愛。但“知”的含義難道就是指尊敬兄長、孝順父母嗎?并非如此,或者說是不全是如此。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皆可用一個上位詞來指代,即原發(fā)之情,也就是指那也不需要學習、發(fā)乎之人天性、生來就有、人人皆有的情意狀態(tài)。這種情意狀態(tài)可以被人們所得且不需付諸努力,因此,致知之“知”首先是指原發(fā)的情意狀態(tài),即那些不需要學習、生來就有的道德意識與情感。它貼近個體的生命源頭,能夠將人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是個體最直接的認同世界的基礎。這種情感自然呈現(xiàn),它具有真和實的特質,不言而喻而人所共有。
而對比前文對于“格物”之“物”的分析,格物與致知的要求似乎趨向了一致。格物要求大家對那些能將人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最基本的人倫物事進行互動感通,致知要求人們獲得發(fā)乎天性、不習而得的原發(fā)的情意狀態(tài)。此情意狀態(tài)與前句中的人倫物事實則為同一概念,即建立起人類認同世界起點的親親之情。
誠意何解?如將其拆分來看,其含義似乎更為明朗。誠,真誠、誠實,即不虛假。而“意”字又該做何解釋?朱子曾言“人心本善,故其所發(fā)亦無不善,但以物欲之私雜乎其間,是以為善之意有所不實而為自欺耳。” ⑤此處不僅精準地論述了誠意的概念,也指出意的性質。誠意在這里被認為是為善之意,而這善意又是人心的“本善”。何為“本”?即人先天所具有的,最本真之趨向。誠意之“意”在此被認為是具有真善美特質的心之所向,它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是先天存在的而非后天所發(fā)。而前文述及,原發(fā)之情生來就有,人人皆有。
二者的關聯(lián)究竟何在?事實上,這里的“意”與前文所述及的“物”“知”并無二致,皆是指最切近人生命源頭的親親之情。格物要求大家對人倫物事進行互動感通,致知要求大家獲得原發(fā)之情,誠意即是要求大家洞悉自己內(nèi)心最真切的意向使得其毫無遮蔽的展露。因原發(fā)之情生來就有,發(fā)于人的天性之中,故原發(fā)之情帶有天然的未經(jīng)雕琢性,換言之,即原發(fā)之情具有超功利性。此種不受內(nèi)、外界因素影響,能夠不被個人喜好、利益趨向、世俗眼光等所左右,真誠地面對自己內(nèi)心,讓最真實的情感真切地體現(xiàn)出來的性質即為“誠意”。而人一旦成為自然之情的所有者,便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情與自身相割裂的狀態(tài),或者為利益或者為私情或者為恐懼使得其原發(fā)之情不能自然呈現(xiàn),其內(nèi)心最真切的意向得不到誠實的展露,這便要求“正心”。
在自身與外界的事物相感應時能夠拋卻諸多利益偏好的誘惑,避免各種情緒化的影響,實現(xiàn)物與我的感通,此之謂“正心”。何為心?儒家最早對心的論述見于孔子,《論語》中對于心的論述大都是將其與“仁”“思”的論述相結合,而要說具體詳細的解釋卻并未見記載。直至宋明時期,儒家心學一派的興盛,對于心的闡釋才顯得清晰明了?!叭缥夷鼙M我之心,便與天同” ⑥。陸九淵認為,宇宙生生不息,但只要能盡我心,便能把握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人的價值便能得到體現(xiàn)。心在此被認為是一種能夠給予人類意義的價值之源,是人類與社會、宇宙互相感應的根據(jù)。而前文述及,親親之情是人類與世界建立起意義關系的源頭,由此,“心”依然可解釋為親親之情。
至此,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極為明確,不論是“物”“知”抑或是“意”“心”,其最基本的概念都可解釋為原發(fā)之情。而四者之間的互動又該如何實現(xiàn)?原發(fā)之情是聯(lián)系四者的紐帶,如能使得原發(fā)之情不受任何遮蔽真切的體現(xiàn),便可實現(xiàn)四者的共通。修身為其指明了方向:從內(nèi)部出發(f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行為舉止,長期地保持自我約束自我斗爭的狀態(tài),去除那些包含著輕浮、自大、攀比等的思想雜質,而使得自己向誠心、仁愛等美好的情操趨近,不以利益為先,不為威脅所迫,不為偏好所倚,不為情緒所擾,控制自己的心思使得其意念純正,積極表露內(nèi)心的同時使其具備真的特質,實現(xiàn)自我內(nèi)部的和諧發(fā)展。言行得到檢束,思想便得到純凈,原發(fā)之情自然能夠得到充分、真切的顯現(xiàn)。這里修身所要求對象實為個體本身,因無法去猜想、控制外界的變幻不測,而要讓內(nèi)心真切之意向誠實展露便只得從個體入手。
由此,可以對四個條目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格物給出具體的路線,需對親親之情進行互動感通,而致知則要求獲得原發(fā)之情,誠意要求真實的展露自己內(nèi)心的真切意向,正心要求去除各種情緒保持心靈的公正誠明,親親之情是四者的根本,而修身是使得原發(fā)之情真切體現(xiàn)得最有效的手段,使得整個環(huán)節(jié)得以互動共通。是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實則均為物我感應環(huán)節(jié)中的一環(huán),且這個物我感應環(huán)節(jié)需通過“修身”手段實現(xiàn)內(nèi)部的互動與和諧共生。換言之,即個體需通過自身的修身養(yǎng)性實現(xiàn)個體內(nèi)部的和諧共生。
其二,“修己以安人” ⑦。
從內(nèi)外聯(lián)系的角度來說,《大學》強調(diào)通過修身促進自我與外部關系的和諧。前文述及,修身是一種促進自我關系和諧的手段。除此之外,修身也是實現(xiàn)個人與外界和諧的手段。具體到文本而言,可從《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目的聯(lián)動中得出。
“齊家”理念強調(diào)的是如何通過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來使家庭關系和睦。儒家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⑧“譬”即比喻?!敖∑眲t譯為能夠在近處(自身)找到例子。此句實則包含了兩個要求,首先是自己能夠成為范例,其次是能推己及人。前者要求人們須得對自身嚴格要求,即“修身”。不修己何以修人,不論己何以論人。在衡量和評論他人之前,個體須得對自身首先進行衡量與評論。自身是否為私欲所縛,是否為雜念所擾,是否被情緒所左右,是否在隱微之處也言行如一。
修身即是要求個體在任何時刻都對自身的言行進行約束,自我反思、自我控制,使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能符合規(guī)范,從而成為他人的范例。后者則要求大家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做到身心的共振聯(lián)動,將表面外在化的互動深入到共情同欲中,讓他人獲得最為直接的參考標準,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去帶動感染他人。后者這里所強調(diào)的實際上也是“齊家”理念的核心,即推己及人的思想。具體而言,即從自身出發(fā),從個體開始,從內(nèi)部做起,把一個人地完善自身的效用擴大到對外部的作用,使得自己對于仁義的踐行成為身邊人最切近最有效的范例,身體力行的感通、帶動他人的生活準則。針對“齊家”而言,則是革除自身的惡習,使得自己向真善美的標準靠近,而在這個靠近的過程中,也能對整個家庭發(fā)揮作用使得各個成員能夠融洽和諧的凝聚在一起,實現(xiàn)美方向的和諧互動。
而關于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可以由此類推。個體嚴于律己,從自身出發(fā),不斷地磨煉心性、提升自我,在完成自我蛻變的同時,或多或少的會對其輻射范圍內(nèi)的人群產(chǎn)生影響。而受其影響并接受其生活準則的人也會在完成內(nèi)部和諧的過程中影響其輻射范圍內(nèi)的人群。從一到二,從二到多,輻射范圍不斷地擴大以至于全體成員都將修身作為自己的必修課,國家乃至于人類全體成員都將實現(xiàn)正方向的和諧互動。任何人都生活在社會群體當中,作為社會群體中的成員,任何成員的量變都是為群體的質變做累積。如此,上至為政者,下至普通的民眾,皆需要修身。修身的過程,不僅是個體實現(xiàn)內(nèi)部和諧,完善自我的過程,更是個體發(fā)揮作用,將個人的影響力發(fā)揮到最大化,使得外部的世界逐漸著上我之色彩,實現(xiàn)個體內(nèi)部與外部互動感通的過程。而對于治國、平天下的主體來說,主要是指為政者。但不論主體為誰,這樣由一個人的內(nèi)部推及到外部的相互聯(lián)系并且呈現(xiàn)遞進式上升的過程是始終存在的。 那么針對“治國”“平天下”而言,則是上位者潔身自好、率先垂范,在切實的貼近內(nèi)心之情的同時向“仁”“義”趨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鮮活的生命尺度與他人互相生發(fā),從個體逐漸擴散到整體,使得整個國家、黎民百姓都處于和諧狀態(tài)之中。
為政者身居高位,一言一行所帶來的影響遠大于普通民眾。為政者對于教育的推行與民眾對于子女的教導,為政者對于百姓的關注與民眾對于父母的贍養(yǎng),高位者之間的為官之道與民眾之間的行為作風,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國家是宏觀,家庭是細微,從細微之處可見整體的面貌,反之亦然。國家也是家,為政者是這個大家庭的管理人,如若大家庭的行事方式粗暴武斷,那么由民眾組成的千萬小家的行為風氣又豈會文雅溫和。
不難看出,同齊家之道一樣,治國平天下的出發(fā)點仍然是修身。只有為政者時刻關注自己的舉止言行,修身養(yǎng)性,摒除丑陋、粗魯?shù)牧晳T努力使自己達到“德”“言”的標準,實現(xiàn)自身內(nèi)部的和諧之后才有可能促進自身的與外界關系的和諧。而當為政者完善自身的同時,他所奉行的標準原則又會成為身邊官員及其余下位者的生活準則,下位者又重復此過程來帶動較之更下位者,由上至下層層擴散,以至于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模仿效法。在自我關系趨近和諧的同時也使得自己與輻射范圍內(nèi)的人的關系更為和諧,實現(xiàn)整體的和諧共生。 “齊家”的范疇是小家庭,“治國”的范疇相較于此又更為廣泛擴大到了整個諸侯國,而“平天下”的范圍則囊括了所有的黎民百姓,修身則是此三者共同的要求,貫穿整個過程且為三者能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是故,由修身到齊家到治國再到平天下實際上是一個由個體到集體再到整體的前后貫通層層遞進的體系。家、國、天下相對于自我來說皆可稱為外界,而修身即是對內(nèi)部進行改造完善。
由此 ,從修身到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實則為個體從內(nèi)部出發(fā),不斷磨礪心性,由親到疏由近到遠地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到他人,從而促進自我與外部關系和諧的過程。
綜上所述,從儒家所推崇的“和”的理念對《大學》進行探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強調(diào)自我內(nèi)部關系的和諧以及自身與外部關系的和諧,其中修身貫穿始終,不僅是促進自我關系的和諧的手段更是實現(xiàn)自我與外部關系和諧的途徑。聯(lián)系到當下而言,這兩個關系的和諧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內(nèi)部關系和諧的過程,即是不斷磨礪鍛煉心性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高尚人格、向美好情操趨近的過程。自身與外部關系和諧的過程,即是個體產(chǎn)生影響,將個人的作用由內(nèi)發(fā)揚到外的過程。那么對于自身來說,磨煉心性有利于自我生理心理雙重健康,而自我作用的發(fā)揮則有利于個體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
而對于集體而言,每個個體都是集體的一部分,個體的任何動態(tài)都將對集體造成影響。如將個體內(nèi)部的和諧推而至社會乃至于國家中,每個個體都將修身作為準則,自我反省自我約束,那么單獨個體所能制造的沖突便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由于各種關系所造成的矛盾也會得到緩解,社會也將朝著更為和諧更為先進的方向趨進。
注釋:
①②④⑦⑧張燕嬰:《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99頁,第277頁,第3頁,第227頁,第83頁。
③于述勝:《意義一感通”之學以情意為本——以〈禮記·大學〉為中心的義理闡釋》,《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3期,第85頁。
⑤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93頁。
⑥陸九淵:《陸九淵集》,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44頁。
參考文獻:
[1]張燕嬰,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湯婧.從《禮記·大學》看《論語》中的君子人格[J].學理論,2012,(28).
[3]趙雪.淺析儒家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4]趙書琴.《大學》“和諧”理念及其為政意義[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0).
[5]任蜜林.《大學》《中庸》思想比較研究[J].中國儒學,2019,(00).
[6]馬麗君.論儒家經(jīng)典《大學》的“三維至善”教育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
[7]張穎.王陽明《大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0.
[8]賈南.禮之用 和為貴[D].安徽大學,2017.
[9]朱希帆.儒家和諧思想及對當代和諧社會構建的啟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7.
[10]陳光.王陽明《大學》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彭茜,女,土家族,湖南永順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204650078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