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玟
To be ,or not to be,變還是不變,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人類面臨的永恒抉擇。
——題記
(引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臺詞,緊扣題目,提示本文要寫的兩個方面內容。)
翻開歷史的卷帙,追溯人類文明的往昔,這個偉大的生物群從被世界影響到影響世界,堅定地走著一條通往文明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不乏許多岔路口。每個岔路口都是一次選擇,它們決定著人類未來的命運。(通過“歷史”“文明”“岔路口”“選擇”“命運”等一系列關鍵詞,明確自己寫作的角度及觀點。)
當人類最初出現(xiàn)在地球上時,力量非常弱小,如同一只微不足道的螞蟻,隨時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于是人類充分發(fā)揮智慧:群居、造物、耕作,從弱小變?yōu)閺姶螅瑥囊靶U走向文明。從原始社會到農耕社會,人類在生存發(fā)展的道路上樹立起一個個里程碑。變,是生存的智慧。(從最基本的生存談起,符合人們對人類發(fā)展的認知規(guī)律,也符合議論文寫作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規(guī)律。)
中華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有著近兩千三百多年的封建文化史。朝代更替,政權的頻繁更迭,秦始皇的“二世、三世至于萬世”之夢終于破碎。起義,建立王朝,盛世,覆滅,起義,周而復始,人們一直在探尋一個幸福的時代。變,是歷史的選擇。(把視角從整個人類轉向中華民族,但并沒有展開詳寫,僅用幾個詞語和成語,引發(fā)讀者對朝代更迭、歷史走向更深入的思考和想象。)
康乾盛世,繁榮大清,然而終被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潮流淹沒。同時期的歐洲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大部分國家完成了近代化。日本也開展了維新運動,清王朝在因循守舊的“盛世”中沉淪,終究因為一成不變而落后,進而開始了中國百年的屈辱歷史。那逝去的紫荊和梧桐上,沾滿了中華民族的血和淚。變,是進步的潮流。(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從國家的角度列舉事實,對比鮮明,沉痛之情,躍然紙上。)
楚王昏庸,聽信小人讒言,楚被秦吞并。屈原眼見國破家亡,毅然投江而死。千年以后,這樣不屈的血液仍在中華兒女身上流淌。不變,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強。
文天祥帶領殘余宋軍抵抗大元的進攻,兵敗被俘,被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不從,最后在刑場上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七歲。不變,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jié)。
錢學森,主持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制和試驗 ,獲得“兩彈一星”勛章。1955年,經過五年的努力,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終于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在新中國航天科技的星空上,錢學森無疑是一顆最閃亮的“星”。他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不變,是一顆忠誠的愛國之心。(三個段落,三個角度,三個正面的個人事例,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分論點。)
變,是“知者樂水”的智慧;不變,是“仁者樂山”的忠義。變,推動著人類文明的前進;不變,珍藏著亙古千年的品德。變,促進了物質發(fā)展;不變,帶來了精神滋潤。人類想要進步既離不開物質的硬支撐,也離不開精神的軟助力。(這一段句式整齊,兩兩相對,既高度概括了上文的內容,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用詞準確且富于變化。)
當今時代,世界格局正在發(fā)生巨變,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客觀地認識,明智地思考,慎重地選擇。如果只是“to be”,那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必會銷聲匿跡;如果只是“not to be”,人類就會故步自封,社會就會停滯不前。(這一段運用排比,增強了議論文語言的氣勢,收束有力。)
從莎士比亞的角度來講,“To be, or not to be”決定著人類生存或毀滅;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講,這就叫中庸。(再次引用莎士比亞的名言,與題記相照應,并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總結自己對“變與不變”的認識。能形成這樣的看法和見地,來源于平時大量的閱讀和積累。)
總評 這篇議論文圍繞“變與不變”這個論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從大處著眼,按照議論文的結構形式進行構思,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整個人類到個人,逐一論證思想和行為的“變”和“不變”對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國家命運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帶來的變化,條理非常清楚。論證過程中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來證明自己的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且詳略得當。語言方面,善用短句、排比句,推理嚴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當然,如果在“變”到“不變”的過渡中加上一段總結和啟示下文的段落,結構就更嚴謹了。
(講評教師? ?任靜蘭)
127450118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