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許偉
[摘 要] 為提升老年醫(yī)學科教育教學水平和培養(yǎng)質量,于2021年7月對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培基地54名學員進行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通過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對老年綜合征的認知和培訓需求調查可知:在老年醫(yī)學科住培周期長于3個月的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技術的認知程度,高于住培周期短于3個月的學員(P<0.05)。住培學員對相關知識的培訓需求為79.63%。需求最多的培訓方式為基于案例教學法(87.04%)和情景模擬教學法(74.07%)。結果表明:住培學員對老年綜合征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實施基于案例教學法結合情景模擬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住培學員對老年醫(yī)學專業(yè)知識的掌握。
[關鍵詞] 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老年綜合征;培訓需求;調查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研發(fā)基于‘互聯網+’的常見老年綜合征的防控干預技術”(2018YFC2002102)
[作者簡介] 李 燕(1982—),女,山東濰坊人,醫(yī)學碩士,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肺臟衰老及老年相關肺疾病診治研究;許 偉(1979—),女,江蘇南京人,醫(yī)學博士,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副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肺臟衰老及老年相關肺疾病診治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6-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7-20
我國目前已成為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并且老齡化的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國家之一。2020年,大陸地區(qū)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人,已占到總人口的18.70%[1]。人口老齡化為我國老年醫(yī)學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空前的機遇。老年人這一特殊的群體不僅需要專科醫(yī)生對疾病做出診斷治療,也需要老年醫(yī)學專業(yè)知識較強的醫(yī)護人員進行管理和連續(xù)醫(yī)療。然而,我國針對老年人的醫(yī)療模式仍以傳統的專科疾病診療模式為主。因此,老年醫(yī)學科雖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急需提高專業(yè)影響力[2]。
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是醫(yī)學生的重要教育形式,是畢業(yè)后教育階段,是培養(yǎng)優(yōu)秀醫(yī)師的有效途徑和必經之路。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和醫(y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規(guī)模逐漸擴大,已成為我國醫(yī)療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以下簡稱住培學員)普及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知識的同時,加強現代老年醫(yī)學核心理念、核心技術的培訓,是提升住培學員診療水平,確保老年患者醫(yī)療安全的有效途徑。本研究調查在老年醫(yī)學科參加住培的內科學、全科學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內容——老年綜合征(Geriatrics Syndrome, GS),核心技術——老年綜合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s Assessment, CGA)的認知、態(tài)度和培訓需求,為提升老年醫(yī)學科教育教學水平和培養(yǎng)質量提供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選取我院在老年醫(yī)學科參加住培的學員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均已知情且同意此次研究內容。
2.研究方法。本次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對老年綜合征的調查問卷》。填寫前先進行講解說明,然后采取匿名方式使用手機微信客戶端問卷星小程序集中線上填寫,獨立完成。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學員一般資料,如性別、年級、學歷、在老年醫(yī)學參加住培時間等;(2)對老年綜合評估的認知;(3)對老年綜合征識別和管理的認知;(4)老年醫(yī)學核心理念和技術的培訓需求。問卷共12道選擇題,其中1道多選題。采用雙人核對方法將調查問卷數據錄入Excel表格進行歸類統計分析。
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住培學員的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共回收問卷5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54份)。學員年齡23~35歲(28.70±2.50)。本科學生占比14.81%,碩士研究生占比55.56%,博士研究生占比29.63%。2018級26人(48.15%),2019級16人(29.63%),2020級10人(18.52%),2021級2人(3.70%)。
2.在老年醫(yī)學科培訓周期長短對老年綜合征的認知程度。在老年醫(yī)學科培訓周期長于3個月和短于3個月的住培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技術的認知程度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01,P=0.03)。住培周期長于3個月的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技術的認知程度高于住培周期短于3個月的學員。對老年綜合評估的認知程度分別為掌握(12.96%),熟悉(20.37%),了解(53.71%)和不了解(12.96%)。對常見老年綜合評估的熟悉程度高低分別為:吞咽障礙和誤吸評估>多重用藥管理>認知評估>衰弱篩查>營養(yǎng)不良評估(見表1)。
3.住培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理念和技術相關培訓需求情況。住培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理念和技術相關培訓需求人數占79.63%。教學模式的需求分別為基于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87.04%)、情景模擬教學培訓(74.07%)、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59.26%)、研究型教學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 RBL)(37.04%)、傳統授課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25.93%)和遠程視頻培訓(22.22%)。
三、討論
老年患者是一個非常復雜且與眾不同的社會群體,這一群體除了表現為生理功能衰減、體積儲備能力下降之外,有一部分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功能殘缺,或表現為某些特殊的老年病綜合征,或某些臨床常見病的非典型臨床表現;除此之外,他們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精神、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等?,F代老年醫(yī)學已經顛覆了過去以疾病為中心、傳統的亞專科單純疾病診療模式,轉變?yōu)橐岳夏昊颊邽橹行摹€體化綜合性照護服務模式?,F代老年醫(yī)學的核心宗旨,除了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的醫(y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還期望最大限度地維持甚至恢復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期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老年患者的主訴會呈現多種癥狀內容,但這些癥狀大都并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種可能的危險因素、病理生理改變交互作用所致,故稱其為老年綜合征。在老齡化社會中,老年綜合征廣泛存在,是老年醫(yī)學的核心內容,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老年科醫(yī)生的職責之一就是對老年人進行綜合評估并做出相應的處理,諸如衰弱(Frailty)、跌倒(Falls)、壓瘡(Pressure Ulcers)、疼痛(Pain)、認知功能障礙(Cognitive disorder)、失禁(Incontinence)、便秘(Constipation)、暈厥(Syncope)、頭暈(Dizziness)、多藥共用(Polypharmacy)、譫妄(Delirium)、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s)、肌少癥(Sarcopenia)、吞咽障礙(Disorders of Swallowing)等。
老年綜合評估,是指采用多學科方法評估老年人的軀體情況、功能狀態(tài)、心理健康和社會環(huán)境狀況等,并據此制訂以維持及改善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狀態(tài)為目的的治療計劃,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老年綜合評估是現代老年醫(yī)學的核心技術之一,是篩查老年綜合征的有效手段[3]。盡管老年綜合評估的開展正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中國老年綜合評估技術應用專家共識》的發(fā)布為CGA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技術指導規(guī)范。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老年醫(yī)學科住培周期長于3個月的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技術的認知程度,高于住培周期短于3個月的學員。對老年綜合征的認知程度高低分別為:營養(yǎng)不良、癡呆、多重用藥、衰弱和吞咽障礙。對老年綜合評估的認知程度分別為掌握(12.96%),熟悉(20.37%),了解(53.71%)和不了解(12.96%)。總體上,住培學員對老年醫(yī)學核心內容——老年綜合征,核心技術——老年綜合評估的認知不足、重視不夠,亟待加強引導,提高師資水平。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住培學員對接受老年綜合征管理、老年綜合評估實踐技能相關培訓需求量達79.63%。對教學模式的需求分別為CBL(87.04%)、情景模擬教學培訓(74.07%)、PBL(59.26%)、RBL(37.04%)、LBL(25.93%)和遠程視頻培訓(22.22%)。在培訓方式上,選擇CBL和情景模擬教學的住培學員占比排前兩位。醫(yī)學教學可以呈現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傳統的LBL教學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與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這一教學方法可能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目前更多采用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的核心是圍繞某一核心知識,提出此次案例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比如自學、查閱資料和相互討論等,得出診療方案。那么,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可以通過使醫(yī)學生對臨床實踐的學習,從而達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
目前采用較多的另一個教學模式是CBL教學法,該教學模式是以案例為基礎,核心是案例。在學習過程中,首先向學生提供基本情況,比如患者的一般資料、病史、輔助檢查、治療經過等,然后可以通過模擬的醫(yī)療案例,針對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討論。不管是PBL教學法還是CBL教學法,學習的主體都是學生,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分組討論,以解決臨床工作中存在或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導向,這就極大弱化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知識點的角色,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這兩種教學模式又不完全相同,PBL教學法更注重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該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核心,學生在回答問題前,需要準備大量的資料,然后將搜集的資料進行優(yōu)化與整合,最后進行團隊分工協作。該教學模式的缺點是對疾病診療過程的了解不夠全面。CBL教學法是由PBL教學法發(fā)展而來,CBL教學法以案例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解決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臨床思辨能力。鑒于CBL的教學特點,該教學法已經成為提高住培學員醫(y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臨床情景模擬教學,顧名思義是通過模仿和擬定重現特定現實場景,讓教師和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觀,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臨床模擬教學在醫(yī)學生或醫(yī)生培養(yǎng)中,具有病種自設、即時可用、情景真實、便于實操、允許出錯且無醫(yī)患糾紛隱患等優(yōu)點,在老年醫(yī)學教學培養(yǎng)中具有特殊優(yōu)勢。首先,模擬教學是增加臨床操作實踐機會的良好平臺,有助于提升住培學員診療水平。老年醫(yī)學科接診患者的主訴多以內科疾病為主,住培學員臨床技能實踐鍛煉機會相對較少,不常用的臨床操作技能容易生疏。模擬教學為在老年醫(yī)學科住培學員提供了很好的實踐訓練平臺,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鍛煉機會,有助于學員不斷鍛煉和提升臨床操作技能。同時,老年醫(yī)學科服務保障對象人群相對固定,醫(yī)生在日常診療過程中遇到的常見病種相對單一,導致住培學員難以快速有效積累臨床經驗,限制了學員診療水平的提升。以高端智能模擬人為代表的模擬教學,能夠通過編程設置某種特定病例場景,提升醫(yī)生對該種疾病的診療水平。隨著模擬疾病種類的增加,老年醫(yī)學科住培學員臨床診療能力也能夠不斷得到提升。其次,模擬教學是確保老年患者醫(yī)療安全的現實需求。老年醫(yī)學科常面對高齡患者,伴有多種共病,且身體基礎條件差,對臨床操作特別是有創(chuàng)操作的要求更精細、更不允許失誤,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老年醫(yī)學科住培學員更需要擁有精湛的臨床操作技術,才能確?;A醫(yī)療安全。為此,通過模擬教學來提升學員臨床診療水平十分必要[4]。研究發(fā)現,CBL+情景模擬教學的培訓方式可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能夠在加深住培學員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整理資料、解決實際問題、團隊合作能力,增強溝通協作能力,以及促進與教師交流等方面優(yōu)于單一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老年醫(yī)學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基地向住培學員普及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知識的同時,應加強老年醫(yī)學核心理念、核心技術的培訓,充分開展CBL+情景模擬教學的培訓方式,提升學員診療技術水平,提高老年醫(yī)學教育教學水平和培養(yǎng)質量。
參考文獻
[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解讀[EB/OL].(2021-05-12)[2021-07-05].http://www.stats.gov.cn/xxgk/jd/ sjjd2020/202105/t20210512_1817342.html.
[2]盧翠蓮,張慧,符雪彩,等.老年住院患者慢性疾病和老年綜合征患病情況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9(8):913-916.
[3]陳旭嬌,嚴靜,王建業(yè),等.老年綜合評估技術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7,36(5):471-477.
[4]陳丞,張雷,高媛,等.臨床模擬教學在老年醫(yī)學教學培訓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21,23(2):198-199+201.
Investigation of the Cognition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Residents for Geriatric Syndrome and Their Needs for Training
LI Yan, XU Wei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wi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training quality of geriatric medicin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among 54 students in the training bas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wi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July 2021.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cognition of geriatric syndrome and the training needs for training of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resi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who have a residential training period longer than 3 months have a higher cognition degree of geriatric core technologies than those whose residential training period is shorter than 3 months (P<0.05). The training demand of resident training students for relevant knowledge is 79.63%. The most demanding training methods are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87.04%) and situational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74.07%).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level of geriatric syndrome among students in residential training. The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situational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mastery of geriatric med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ey words: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s; geriatric syndrome; needs for training; investigation
341650058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