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晉江市養(yǎng)正中學 林齊盼
近年來,“三通兩平臺”在各省得到了本土化的應用與普及。其中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建設與應用是“三通兩平臺”的核心。本文將從信息技術學科的角度,結合筆者在初中的執(zhí)教經驗,探討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策略。
網絡學習空間為師生提供了虛擬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師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間內對學習資源進行創(chuàng)建、共享或保存等操作。師生還可以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組織或參加課程,通過在線交流的方式,打破空間界限,與同伴、名師、專家進行學習交流、信息共享。網絡學習空間在教與學的應用主要為教學資源開發(fā)、課前知識傳遞、課上拓展升華,課后評估總結四個方面。
教師不僅可以上傳本地資源到網絡學習空間中,還可在空間中開發(fā)教學資源,與同行進行交流分享。網絡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了在線開發(fā)教學資源的功能模塊。教師可使用“教學助手”功能區(qū),創(chuàng)建教學資源,錄制微課,設置和發(fā)布課前導學和智能檢測等,形成校本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與分享。
課前知識傳遞不是簡單地將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課上到課前的時空調換,而是幫助學生儲備學習課堂知識所需的基礎知識。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實時跟蹤指導,師生合力才能發(fā)揮出網絡學習空間的優(yōu)勢。教師方面,教師要為學生發(fā)送滿足其學習需求的學習任務及相關的學習資源。發(fā)送完課前任務后,教師應分時段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有效的地對學生在線答疑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避免學生因為學習遇到困難而停滯不前,提升課前知識傳遞的時效性。同時,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其中的共性和異同點,為進一步開展課堂教學提供依據。學生方面,學習者閱讀教師推薦的學習資源,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習題、筆記、在線答疑等各類學習資源進行歸類整理,促進知識的初步內化,為線下課堂學習儲備知識。學習者不用像在班級授課時那樣“齊步走”,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風格,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有自己的學習進度。
經過課前知識傳遞的過程,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已經有了一定的內化。班級授課中,教師使用“互動課堂”工具,引導學生通過協(xié)作、探究或研討等活動解決課前預習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知識的拓展升華,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智慧教育。學習者在分組協(xié)作中,運用自己課前所學知識和同伴開展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盎诱n堂”工具能實時記錄教師的教學過程,包括課堂板書,課堂數據和課堂評價,有助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積累教學資源。學習者在個人的學習空間繼續(xù)完善讀書筆記,撰寫學習日志,記錄成長足跡。師生通過多渠道的學習、交流、討論,不斷生成新的見解,對知識的認知層次是迭代上升的。
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自我評價表對個人學習效果進行自評,在個人學習空間中撰寫學習總結。教師則需要閱讀學生的學習總結,創(chuàng)建學生的學習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梳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撰寫教學日志,總結教學經驗。
如上文所述,網絡學習空間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能夠為師生的日常學習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支持。在導學、促學、助學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助力,并有利于教師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本文將以信息技術教學為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提出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何克抗等人認為,教學設計是指將學與教的理論轉換成對具體的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計劃。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涵蓋教與學兩方面,以學生為主體,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對課堂中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及解決方案進行預設。既要依據教學經驗,也要基于教育教學理論,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科學有效。筆者在教學設計方面,以審辯式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思維支架,環(huán)環(huán)相扣。
2.1.1 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為目標
審辯式思維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思維之一。審辯式思維要求學生能夠敢于提出質疑,發(fā)現事物間的矛盾,闡明問題所在??茖W合理的分析問題,論從證出,能從多維度,辯證的提出解決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方案。教師要以問題或任務來引導學生,而不只是機械式的知識灌輸。而網絡學習空間能夠為審辯式思維的培養(yǎng)帶來一定的技術和資源支撐。網絡學習空間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海洋,學習者可以和不同地區(qū)的師生進行交流。學生思考的問題,獲得的知識是開放性和多元化的。以《遮罩動畫》這課為例,教師以希沃白板的放大鏡工具為例,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發(fā)布討論,引發(fā)學生思考“這種放大鏡的動畫效果有什么特點”,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發(fā)布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學生說“遮掉了旁邊的內容,留下并放大了鏡中的內容”,有的學生說“只能看到規(guī)定范圍內的東西的樣子,視覺上有限制和放大的作用”,學生的回答有口語化的解釋也有書面化的解釋,相互補充,拓寬了思路。教師對同學們發(fā)布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引出“遮罩動畫”的主題,并結合放大鏡動畫的特點為同學講解遮罩動畫中遮罩層與被遮罩層的關系,讓學生明辨遮罩動畫的遮罩原理。學生在明白遮罩動畫的原理后,還要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學生“篤行”環(huán)節(jié)采用課堂講解基本操作,網絡空間推送學習資源,同學課堂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集思廣益,活躍思維,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2.1.2 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及其情感體驗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生命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其獨特的生活體驗和不同的理解能力會形成不同的學習風格。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有些學生喜歡結合課本中的操作方法輔助完成,有些學生則喜歡結合動態(tài)的微課視頻。教師要因材施教,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適合其學習的腳手架。但對于一些開放性的操作任務,還需要師生互相交流經驗,表達看法,突破已有的學習資料,在實踐中生成新的解決方案。比如在平面設計的學習中,教材中photoshop軟件在特效的制作上像萬花筒一般,同樣的操作,參數設置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而這與學生個人對美的情感體驗息息相關,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實踐性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將技能學習內化為信息素養(yǎng)。學生要能將所學的計算機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實現學習的遷移。在一堂課中,學生的學習內容不能只局限于教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堂中還應組織學生開展生成性的學習交流。如在學習“遮罩動畫”時,教師可以在課前上傳使用遮罩原理制作的flash視頻到班級的學習空間中,供同學們觀看學習,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制作遮罩動畫的興趣。同時在課上邀請學生上臺演示遮罩動畫的制作方法,交流制作遮罩動畫的技巧,評價該同學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合理,和教師提供的方法是否有不同,擴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評價是貫穿于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是形成性的。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的學習足跡是教師了解和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依據。學習足跡可以幫助教師從多維度診斷學情,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足跡進行自我評價,制定學習計劃,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此外,教師還可在平臺使用中融入其他工具,輔助教學。比如,程序設計的教學,一個程序,面對不同的測試數據,由于代碼的時間復雜度和內存限制等問題,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時間,內存超限等問題。學生只通過幾個樣例數據很難保證代碼的穩(wěn)健性。為此,筆者引入了校內信息組自主搭建的OJ評測網站(https://oj.wenjian.club/),組織學生在網站上做題,通過網站的評測系統(tǒng)為學生的代碼評分,評價過程更加嚴謹、科學。學生根據評測結果發(fā)現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在改進代碼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算法設計方案,計算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網站的自動評分和排名機制,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足跡,幫助教師分析學情,反思教學,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科學依據。
網絡學習空間作為線上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相融合的重要平臺,能夠打破時空界限,助力師生開展多渠道,精準化的學習活動。但技術作為服務于教育的工具,是不能替代教育本身的。教師需要靈活運用網絡學習空間,以生為本,將網絡學習空間與教育教學實踐充分融合,才能有效發(fā)揮網絡學習空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