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沙琛,字獻如,號雪湖,又號點蒼山人,云南太和(今云南大理)人。乾嘉時期滇中著名文學家、詩人。獻如自幼聰慧,飽讀詩書,洎舉孝廉,歷宰大邑,先后于安徽建德、太和、懷遠、懷寧等縣任職。沙琛同錢灃、師范、王崧等一大批才子學人,被當?shù)匕傩正R譽為“滇中人才”。蒼山之下,洱海河畔,鐘靈毓秀之地孕育出了這樣一位文學俊才,至今仍為當?shù)孛癖娝缪?。詩人沙琛現(xiàn)有《點蒼山人詩鈔》八卷存世,為民國三年(1914)刻本。翻檢詩書不難發(fā)現(xiàn),沙琛極善于借詩歌抒寫愁情,萬千愁思蘊于詩中,讀之令人悄然而悲、慨然而嘆。
悲歡愁苦,與生俱來,如何排遣愁情已成為古今人追求與探索的一個永恒話題。在唐宋詞人中,僅辛稼軒一人詞中出現(xiàn)“愁”字便高達120余次,寫出“問君能夠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后主李煜,詞中出現(xiàn)“愁”字6次。借詩詞排遣愁情已然是古今詩人們的共識性選擇。據(jù)統(tǒng)計,“愁”字在沙琛詩中出現(xiàn)多達80次。諸如“離愁”“愁思”“愁腸”“愁寂”“暗愁”等與愁相關的詞語在沙琛詩中更是俯拾皆是。我們不禁會問,生活在乾嘉盛世的沙琛為何會有這般愁情?詩人所愁者何?又緣何而愁?目前,學界尚無論者就沙琛詩歌中的愁情抒寫進行過專題探討,本文擬以此為切入點,在梳理其多種愁思愁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其愁情產(chǎn)生的原因,以期加深學界對這一邊疆民族詩人的了解和認識。
沙琛“少負異才,長益刻苦自勵?!盵1]然時運不濟,多次科考落第,后經(jīng)大挑(1)大挑制:乾隆間,舉人銓補知縣,有遲至十余年而無任者。大挑制,即為疏通之法。每六年舉行一次,三科以上之舉人準參加,欽派大臣進行考試,取一等二人以知縣用,二等三人以學正、教諭用。入選,得以進入仕途。據(jù)《宣統(tǒng)建德縣志》載:“沙琛嘉慶元年署縣事,廉明慈惠,凡諸政績,胥治民心?!盵2]在建德任職僅九月,旋即轉任太和縣令。任職太和期間,楚豫之地的白蓮教教匪時常出沒縣境,滋擾百姓。沙琛“撫恤災黎,訓練義勇,咸有法則,民賴以安?!盵3]此三年間,沙琛無一日不為百姓生活而操勞。其《戰(zhàn)城南》一詩言曰:“賊滿城南竟城北,賊饑無食攫我民?!盵4]時年歲在壬戌(1802),會宿匪驕橫,沙令捐俸,招募義勇,才得以保全城池。又《隴水謠》一詩寫道:“隴頭水鳴歔欷,隴頭民隨流離?!盵5]再如《雎股河挑工感賦》中有“洪澤近頗淤,恐為淮者愁?!盵6]等句均能體現(xiàn)當時百姓生活之艱難。賊寇猖獗,河洪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沙琛終日惶惶,為民生計而愁。
《懷遠縣紳民呈請攢金代贖文》中有言:“惟嘉慶之六年,沙令蒞任伊始,日抱難安之隱,憐玆無告之民,溥置衢尊,廣捐佛米。倡素封以樂善,搗丹藥以起疴。元氣初培,人心胥悅。”[7]《同治霍邱縣志》中亦有記載:“沙琛,字獻如,號雪湖,云南太和舉人……有宿匪猖獗逼境,公嚴保障,修守備,霍賴無恐?!盵8]“他能‘理繁治劇,游刃有余’,‘勞形苦心,日無寧暑’,被士民們齊聲推為神君”。[9]孟子曰:“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10]嘉慶十一年,霍邱任上,沙琛因一逆?zhèn)惏讣徖聿磺宥毁H軍臺效力。此事在《嘉慶懷遠縣志》中有詳細記載:“嘉慶六年沙琛由舉人知懷遠縣,八年去,十一年署霍邱。以重獄承審不實落職,發(fā)往軍臺效力?!盵11]沙琛前期所任職之四縣百姓聽聞此事,紛紛捐銀替沙琛贖罪,天子聞之,憐而赦之,沙琛才得以歸鄉(xiāng)養(yǎng)老。由此觀之,沙琛不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體察民情、憂民所憂的好官。
值得注意的是,沙琛的為官仕宦之愁除了為民生計外,還有因瑣碎吏事而產(chǎn)生的煩悶之愁。其《雨阻》一詩曰:“人生功業(yè)何由起,宦味苦澀愁當初?!盵12]沙琛刻苦自勵,堅持科考,只為求得一功名,然仕宦之后才知宦味苦澀,并非自己畢生所追求之物?!袄羰卤拔⒗嘧?,朝朝斂版宵衣起?!?《除日西鄉(xiāng)夜歸》)[13]“吏事促昏曉,華發(fā)玆陳因?!?《早春》)[14]“那知作吏風塵下,泥潦驅車不暫停?!?《上巳日穎州雨中》)[15]“天道恢恢盡大觀,低頭吏事信心難?!?《雜感》)[16]“惆悵春光三月駛,人生底事宦情牽?!?《時村早行》)[17]從上述詩句可以探知,沙琛對于自己所擔任的稅收小吏之職有些許的抱怨,但這也僅僅是詩中的牢騷之詞罷了。對待瑣屑差事,對待百姓生計,沙琛依舊堅持的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
當時雖為乾嘉盛世,然社會環(huán)境并不安定,賊寇猖獗,百姓流離失所,詩人為民生計而愁,這一點毋庸置疑。沙琛始終信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信條,他胸懷天下,憂民所憂,人生信念使然。從其交游來看,他獨愛游覽山川,觀賞名勝,然仕宦以來,終日為瑣事纏繞,無有閑暇娛樂時間,亦不能攜二三好友周覽名勝、游蕩山水,是為愁因之一。另外,沙琛所任之職,其職責主要是征收糧稅,整日行役、驅車奔波,被繁瑣的吏事所牽繞,斷然與其想要實現(xiàn)的“平生讀書懷,廣廈庇寒苦”的理想抱負有所出入。對于沙琛而言,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的存在。為了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不惜多年時光,堅持參加科舉考試,渴求有朝一日能高中皇榜,光耀門楣。但現(xiàn)實卻是極為殘酷的,多年科舉不第的沙琛只能憑借大挑制任職為官。為朝廷,沙琛忠心耿耿;為百姓,沙琛任勞任怨。不料后來因一逆?zhèn)惏讣茨軐徖砬宄?,被貶謫軍臺效力。人生遭遇這樣的坎坷波折,理想破滅帶給他的沖擊,豈是一個“愁”字所能言說清楚的?
根據(jù)相關資料顯示,沙琛十七歲離家外出求學,先后多次參加會試未中,二十年間漂泊異鄉(xiāng),期間歸鄉(xiāng)僅幾次耳。自乾隆六十年(1795)沙琛建德縣上任以來,十二年間輾轉多地為官。在長達三十余年之久的時間里,沙琛寫下了大量反映其羈旅行役之愁苦的作品?!傲b旅行役詩是指羈旅情境作用于主體,經(jīng)過主體條件的過濾,選擇而成的情感反應。”[18]無疑,沙琛自然也是常年經(jīng)受羈旅情境的影響而寫下了較多篇幅的羈旅行役詩。“沙琛多寫律詩以表現(xiàn)羈旅愁思、旅途風景等相關主題?!盵19]頻繁奔波輾轉使得沙琛飽受羈旅之愁,正如其詩所說:“寒食江干路,羈愁個怎除?!?《夜雨》)[20]“遲遲愁客路,回首復回腸。”(《桃花》)[21]漫漫長路獨自前行,形單影只,其中滋味非平常人所能體悟。詩人也曾盡力排遣這羈旅之愁,“多世客愁縈世路,等閑春色在天涯?!?《全椒道中》)[22]“客路梅花憶早春,舊游薄宦亦前因?!?《望天柱山憶春初北上滯雨》)[23]“駒銷那堪羈宦拙,人間難得是春晴。”(《初霽早行》)[24]詩人所渴求的不僅僅是春季的到來,更多的則是想要得到朝廷對他的關懷。
從沙琛的羈旅行役詩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孤獨疲憊、煢煢孑立,但又不得不前行的身影。眼前的一切在沙琛眼中,都是清冷、肅殺的,不長的路程在詩人看來似乎有千里之遙。僅句中含有行役二字的詩就有十余首,諸如:
“悠悠事行役,寒云凝江濱。”(《雨中望龍眠山》)[25]
“行役不辭遠,歸思誰能拋?!?《人日》)[26]
“田野人事稀,行役迫期程。”(《滁州山中》)[27]
“斂袵就行役,行行逾歲年?!?/p>
(《隨朱大中丞鳳泗各邑放賑桐城道中感賦》)[28]
“行役不知晚,居人相見稀。”
(《出差太湖雪中遄行三首·其三》)[29]
“時因此行役,暫得一銜杯?!?《劉玉山廣文催錢糧過太和》)[30]
“自我事行役,五年此三游。”(《雎股河挑工感賦》)[31]
在皖任職期間,沙琛腳步行遍江皖各地,用其詩歌原句來說便是“行役遍江皖,山水窮南條?!?《懷遠縣作用潘騎省河陽縣二首韻·其一》)[32]沙琛羈旅行役之愁的產(chǎn)生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曾經(jīng)立志要通過科舉考試為民造福的沙琛,如今所做之事如征收錢糧稅賦者,都是他所不愿意干的。整日目睹百姓的凄苦生活,卻無法為百姓發(fā)聲,自己即使有吶喊也無法上達圣聰。眼見百姓生活貧苦饑寒,自己卻如同那殘酷的“石壕之吏”一般到處征收錢糧?,F(xiàn)實與理想在沙琛心中渦旋斗爭,美好的愿景最終還是敗給了殘酷的現(xiàn)實。結合相關資料來看,沙琛羈旅行役之愁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他所擔任的縣尉一職,其職責之一便是行走鄉(xiāng)間,征收賦稅錢糧。常年奔走行役,過著羈旅生活,加之古代交通不便,空間距離因羈旅而顯得更加漫長。因此,沙琛的羈旅行役詩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更多的則是難言的苦悶愁緒,無以言表,只能借詩歌抒發(fā)一二。其次,朝廷為了有效防止官員培植地方勢力,歷朝歷代對于官員任地均有嚴格要求。例如要求官員不得在籍貫所在地任職,實行任職回避制度。在同一任所任職時間最長不超過五年等。頻繁的官員流動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以官員為中心的地方勢力的發(fā)展,但是對于官員自身來說,無疑增加了其跋涉奔波的負擔。由于交通不便,官員從一任所到另一任所之間往往需要一兩月時間方可抵達。由于沙琛處事得當,一度被稱為干吏,朝廷在不到十年時間里,頻繁調動沙琛赴皖各縣任職,使其常常于各地奔波,這也為此類羈旅行役詩的產(chǎn)生提供了可能。最后,由于沙琛的落第舉人身份,朝廷能給予的官職僅限于一些底層職位,因而沙琛想要通過升遷來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基本是無法實現(xiàn)的。本已厭倦了這種單調、苦澀的官場生活,又加之年年奔波行役,其苦悶愁情不言而自喻。
乾隆四十一年(1776),沙琛年僅十七,即赴昆明五華書院拜師求學,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鄉(xiāng)試中舉。隨后十五年間,沙琛多次會試不中,伶仃孤苦,漂泊異鄉(xiāng)。在其詩鈔自序中沙琛言道:“予自乾隆辛丑歲計偕迄乙卯,仆仆十五年中,勞苦呻吟。”[33]足見其在這十五年間生活得是何等凄慘。沙琛入仕之后,亦是遠離故土,任職他鄉(xiāng),在此期間,詩人留下了大量思鄉(xiāng)思親的詩作。其《雨阻》一詩寫道:“人生功業(yè)何由起,宦味苦澀愁當初。我輿欲敝人寧澤,馬腹不及鞭雖長。暑雨斷行聲浪浪,野館燈昏夢故鄉(xiāng)?!盵34]詩人所渴求的人生功業(yè)無法實現(xiàn),日日經(jīng)受的則是薄宦的苦楚與艱澀,野館燈昏,只有夢里故鄉(xiāng)能給他一絲安慰。又《滁州山中》一詩曰:
霜色散晴曉,凍鳥深樹鳴。寒空出山骨,流水清澗聲。
田野人事稀,行役迫期程。忽忽故鄉(xiāng)感,歲暮難為情。[35]
霜色深凝,凍鳥凄凄。詩人獨自一人行走在滁州山澗之中,寒風徹骨、人煙稀少,一派肅殺之景。然行役之期程迫近,不得耽延,內(nèi)心酸楚之余,難免思念故鄉(xiāng)。另外,一些自然之物往往勾起詩人的思鄉(xiāng)愁情,如其“十九峰前啖雪,六千里外思鄉(xiāng)?!?《遣悶戲為陸放翁體》)[36]乃是啖雪而思鄉(xiāng);“涼風落秋實,珍重故園思?!?《架豆》)[37]則是秋日架豆而思鄉(xiāng);再有七夕望月而思鄉(xiāng)者,如“樓上彎環(huán)月,離愁萬里知?!?《七夕》)[38]另有“江淮六月時,懷此鄉(xiāng)思牽?!?《山雪感興》)[39]是感六月之時而懷鄉(xiāng)之作。與自然之物相對,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也能引發(fā)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愁情,如“不知行樂是他鄉(xiāng),客游之樂樂未央。”(《夜宴曲》)[40]夜間宴會,本應是歡愉消遣之時,但詩人想到自己異地為官,客居他鄉(xiāng),頓時鄉(xiāng)愁涌上心頭,此可謂樂極而生悲乎?
宋蘇東坡有《汲江煎茶》一詩,詩曰:“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枯腸未易禁三碗,坐數(shù)荒村長短更?!盵41]此詩作于儋州,時蘇子連遭貶謫,內(nèi)心苦悶,遂以其在月夜江邊汲水煎茶之事作詩來排遣心中的落寞。沙氏有《汲江行》一詩寫道:“汲江引銀瓶,中有故鄉(xiāng)水。水味似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五千里。”[42]二人均以瓶汲水,但各有所感。因其人生遭遇和社會經(jīng)歷的不同,他們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蘇子汲水煎茶,荒涼、破落、苦悶等多種愁情交織,情感十分復雜。一瓢長江水,滿含思鄉(xiāng)情。長江貫通東西,是連接詩人與故鄉(xiāng)的唯一紐帶,沙琛汲江取水,想到的只有故鄉(xiāng),縈繞的只有濃濃的鄉(xiāng)愁。
在其思鄉(xiāng)思親之作中,有較為特殊的一類應值得關照。這類思鄉(xiāng)詩多作于沙琛為官后期,常將思鄉(xiāng)與時間、年華、人生感慨相結合,從其抒情程度上來說,這類思鄉(xiāng)詩的愁情更濃、情感更深,諸如:
“思鄉(xiāng)感舊兼懷古,華發(fā)來朝又幾莖?”(《江樓》)[43]
“十年我亦思鄉(xiāng)久,把盞臨風意黯然?!?《贈別詩》)[44]
“穎水繁霜滿鬢生,春來鄉(xiāng)思倍關情?!?《聽雪》)[45]
思鄉(xiāng)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個永恒母題,鄉(xiāng)愁是刻印在人們心中永遠無法揮去的記憶。早在詩經(jīng)中便有思鄉(xiāng)之作留存,如“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衛(wèi)風·河廣》)又如班彪之《北征賦》曰:“游子悲其故鄉(xiāng),心愴悢以傷懷?!币压试娙擞喙庵邢壬嘣驗橐黄多l(xiāng)愁》而聞名于中外。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之說,但是迫于生計或為追求功業(yè),他們不得不告別親友,離開故土。沙琛思鄉(xiāng)思親之愁的產(chǎn)生與他的人生遭際,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思鄉(xiāng)感舊兼懷古,本就是多種復雜情感的交織,沙琛這里自問明朝還有幾莖華發(fā)?這一問似乎比李太白“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兩句更顯愁楚。太白詩極顯夸張之能事,三千丈白發(fā)因愁而生,然其毛發(fā)尚存。沙琛多年客居異鄉(xiāng),飽受行役之苦,繁瑣的吏事讓早已是滿鬢白發(fā)的沙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故而才有“華發(fā)來朝又幾莖”之問。在勞苦行役的生活壓力與思鄉(xiāng)思親的煩苦愁緒的雙重壓迫下,詩人只渴求能早一日散去愁煩,回歸田園。
白居易有詩曰:“人生百年內(nèi),疾速如過隙?!盵46]誠如樂天所言,人生短短百年間,確如白駒過隙一般。時光不再,年華易逝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熱衷歌詠的一個話題。中國古代文人們從一出生,就被貫之以“修齊治平”的人生理念,當這一人生理想抱負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或者根本難以實現(xiàn)時,他們往往會借詩文來感慨時光流逝、感嘆年華不再,前途艱難。在沙琛《點蒼山人詩鈔》中,此類作品頗多,如其《八月十六憶去年涇縣泛舟之游》一詩:“朝朝催鬢改,倏忽又經(jīng)年。”[47]朝朝暮暮,晨昏交替,一年時光,倏爾遠逝,去歲泛舟游玩之事仿佛還在眼前,卻已是換了四季。又有“簿領年華須鬢改,酒杯山色古今經(jīng)?!?《江濱行》)[48]“奈何盛年難再得,折瓊還與致纏綿。”(《褰裳》)[49]“一弦一上華年晚,宛轉華年思渺茫?!?《新月詞》)[50]“霜風短晷催年暮,白發(fā)星星也太忽?!?《感寓八首·其三》)[51]“白來也為頻頻染,可惜蹉跎舊壯夫?!?《湼須》)[52]“金管玉簫殘醉里,人生幾個少年時?!?《落月》)[53]上述詩作寫于沙琛仕宦期間,常年奔波行役、風餐露宿,詩人額頭上、兩鬢間早已留下時間的印記。金管玉簫、殘醉清酒的生活固然美好,但是沙琛也沒有沉溺其中,而是發(fā)出了“人生幾個少年時”的詰問。
當人力無法左右時光之流失時,人們往往寄希望于神仙大藥抑或長生之術。在沙琛詩中,多次提及神仙大藥,如:“安得神仙藥,一返鬢毛蒼。”(《黃葉》)[54]“百年強過半,大藥幾時諧?!?《己卯生日自感》)[55]“浮生止有神仙好,那得金丹大藥來?”(《廬陽懷古》)[56]“神仙大藥幾時逢,年去年來成白發(fā)?!?《除日西鄉(xiāng)夜歸》)[57]詩人明知世上本無長生之藥,卻又為何多次詰問?年去年來,兩鬢蒼蒼,青春年少已逝,人生功業(yè)未就。詩人就此發(fā)問:“安得神仙藥?”這世間哪里有神仙丹藥能一返童顏,讓人長生不老?答案自然是無。詩人只不過是將自己的年華易逝之愁寄托給神仙丹藥罷了。
嘉慶十一年丙寅歲,沙琛遭貶,期間寫下《烏夜啼》一詩曰:“人間亦有烏頭白,可奈江流不解西?!盵58]東坡有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盵59]蘇軾認為即使人到暮年,也不應該有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頹廢心態(tài)。同蘇子相比,顯然沙琛不及他曠達樂觀。雖是遭貶謫,但也終是告別了苦澀的薄宦生涯,歸鄉(xiāng)侍養(yǎng)的沙琛仍舊抒發(fā)著其年華易逝的愁苦,如:“崧云不歸笏山死,使我愁思纏肺肝。我歸點蒼又十載,滿鏡白發(fā)黯銷魂?!?《感懷》)[60]“人生最是閑居適,可奈繁霜滿鬢來?!?《又二首·其一》)[61]雖是在家閑居,但無奈繁霜兩鬢,面對這滿鏡白發(fā),詩人愁思縈繞,直纏肝肺,這是何等的愁思愁情??v觀沙琛一生,無論是在人生的那個階段,都有對時間、年華易逝的感嘆,但每個階段所包含的情感又是不盡相同的。青年時期的沙琛感嘆時光流逝,大業(yè)未竟。中年被貶,此類詩中夾雜的更多的是凄苦與愁悶。然晚年的沙琛,其情感更濃、用意更深。在經(jīng)歷了這些坎坷之后,他不能像蘇軾那樣曠達樂觀,使得百種愁思深纏肝肺,面對滿鬢白發(fā)只能長嗟空嘆。
茫茫盡眼愁,于路云何嗟。讀沙琛千三百首詩作,彌漫在其中的是濃濃的愁思。薄官仕宦,沙琛為民生計而愁,為漫無盡頭的瑣碎工作而愁,為清代的下層官吏道出了心聲,唱出了愁怨。其羈旅行役之愁悠長而苦澀,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位功業(yè)未竟、終日纏于瑣碎吏事,而又各地奔波不定,抱負難以實現(xiàn)的底層官吏的酸楚。其思鄉(xiāng)思親之愁纏綿而持久,貫穿詩人讀書仕宦生涯始終,這里更蘊含著詩人出世與入世的斗爭與徘徊。年華易逝,時光不再。兩鬢蒼蒼,再無少年,這是一位飽受苦楚的老人發(fā)出的慨嘆。感嘆詩人坎坷一生,仕宦不順,萬千愁思積于胸中,別是一番滋味橫亙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