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鷹,雷 招
(東北石油大學 1.大慶精神研究基地2.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大慶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龍江四大精神之一,在龍江的精神譜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慶精神是大慶的根與魂,是大慶的精氣神,是大慶實現可持續(xù)縱深向好發(fā)展的“傳家寶”,是大慶在新時代繼續(xù)當好全國的標桿和旗幟、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規(guī)范引領、不竭精神力量之源,是大慶人民在新時代繼續(xù)奮發(fā)有為、爭優(yōu)創(chuàng)先、勇創(chuàng)一流、勇挑重擔、爭做時代先鋒的強大精神支柱。大慶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1)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油田企業(yè)文化辭典(50年)》,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第25頁。1990年,江澤民視察大慶油田時,就親自把大慶精神概括為“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八個字,沿用至今。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的關系表現為,“愛國”居于首位,它是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的基礎和靈魂,并統(tǒng)領“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2)尹黎、王鶴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大慶精神的當代價值》,《學術交流》2014年第7期,第68頁。大慶精神歷久彌新,在新時代充滿新的生機與活力。大慶精神始終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在新時代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時代內涵中充分融入了時代性的精神元素,從而使大慶精神能夠緊扣時代脈搏,彰顯時代主題,反映時代主旋律,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大慶精神的時代內涵可概括為64個字:“政治堅定、對黨忠誠;高揚旗幟、引領振興;全面系統(tǒng)、開放包容;改革創(chuàng)新、攻堅啃硬;尊重規(guī)律、崇尚實干;嚴謹精細、術業(yè)專攻;勤勉敬業(yè)、真摯為民;淡泊名利、清正廉潔”。(3)張俊、劉金友、李敬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和踐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頁。大慶精神的時代內涵充分彰顯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新時代系統(tǒng)研究、深入挖掘、重點分析大慶精神時代內涵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有助于大慶人民在新時代更加自覺地堅定文化自信、補足大慶精神之“氣”,有助于大慶人民在新時代增強對大慶精神的自覺認同感,有助于大慶精神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與踐行,有助于大慶精神歷久彌新、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古有之。愛國主義精神的本初形態(tài)主要表現為維護政權的穩(wěn)定,比如封建等級秩序、效忠于君主、維護民族和睦,憂國憂民等,都是早期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把“仁愛”作為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的原則,墨家把“兼愛”作為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的原則,人與人之間關系處理得相對融洽,社會關系就會相對和諧,國家社稷就會相對穩(wěn)定,這也是愛國的思想表現?!墩撜Z·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薄赌印ぜ鎼巯隆份d,“兼相愛,交相利”。但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與墨家所倡導的“兼愛”是有差別的。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倡導的“仁愛”是有“等級差別”的愛,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維護政權的穩(wěn)定。從今天的視角看,孔子“仁愛”思想有其時代的局限性,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與政權的穩(wěn)定,而不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平等與關愛。但是,就那個時代而言,維護封建等級秩序,有利于江山社稷穩(wěn)定,有利于封建君主的專制統(tǒng)治,如果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人民就少遭罪,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在孔子看來,如果社會沒有等級差別,社會秩序就無法正常維護,君臣、父子之間的“正當秩序”就會被破壞,社會就會陷于動蕩之中,對國家的發(fā)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處于春秋時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力推“仁愛”思想,周游列國力推恢復“周禮”。孔子所倡導的“仁愛”思想正迎合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受到后世君主推崇。墨家所推崇的“兼愛”是一種“沒有等級差別”的愛,與儒家所力推的“有等級差別”的愛相反。在墨子看來,愛無貴賤、親疏、厚薄之分,亦就是對普通朋友的關愛與對自己親生父親的關愛是等同的?!皭蹮o差等”的思想,孔子極為反對。墨子的“兼愛”思想既指同一等級之間的人互相關愛,亦指不同等級的人之間互相關愛。國家是由一個個現實的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彼此和睦,社會群體關系就會和諧,國家政局就會穩(wěn)定,國家不分裂不動蕩態(tài)勢就能持續(xù)向好,這就是為國家繁榮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時代貢獻,這也是愛國之情的充分彰顯。但限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墨子的“兼愛”思想太過于理想化,缺乏實現的社會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墨子同孔孟一樣,都從不同側面彰顯了愛國主義的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亦表現在儒家的厚重責任感和正確的生死觀方面。儒家對自身肩負的時代責任感有清醒的認識,為求“仁”而殺身的高尚生死觀,是與愛國主義精神相統(tǒng)一的。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責任感極為崇高。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边@種問心無愧可以反映出個人的胸懷,引導好對國家發(fā)展是有利的。在中國的封建專制社會里,人們通常把“天”與君主聯系在一起,無愧于“天”,通常轉化為無愧于君主,對君主無愧就是對君主盡忠,有利于君主的封建統(tǒng)治,即“忠君愛國”的表現。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十分熱愛生命,但是,儒家注重社會責任,主張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相對時,群體利益高于個人的生命權益,這與當下所倡導的“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大局為重”的思想是一致的。不僅古代圣賢們身上深深地彰顯著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古代的辭詩歌賦家們也深深地眷戀著自己的國家,作品中所洋溢著的憂國憂民之情,亦是樸素的愛國之情的充分表達,亦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充分流露。屈原在其抒情長詩《離騷》中用“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來表達他對民眾艱難困苦生活的擔憂之情。陸游以“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和“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自己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憤之情。這些憂國、憂民、愛民的情懷,深深地彰顯了他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顧炎武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來詮釋國家前途命運、發(fā)展壯大與每一位民眾息息相關,每一位民眾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一位民眾都應該為國家的興亡富強做出自己應有的時代貢獻。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為“救亡圖存”。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并積極主張民眾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來實現“救亡圖存”。張謇主張通過創(chuàng)辦紗廠、興辦教育、實業(yè)報國、教育救國等一系列舉措來達到“救亡圖存”之目的。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實現了從以忠君為中心的愛國主義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愛國主義的轉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為致力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從而為建設一個嶄新的新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陳獨秀認為將愛國主義精神等同于忠君的思想是不具有科學性的,必須要喚醒國民的愛國主義意識,必須要打破產生這種錯誤思想的根源,必須要革新國民的觀念,必須要改善國民的行為。李大釗認為愛國應當自覺和理性,還立志要通過“深研政理”來探索救國道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認為愛國就是要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解放。在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黨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國當下,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為支持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維護黨的核心地位不動搖,持續(xù)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繁榮富強、早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多做時代貢獻。
愛國主義精神是大慶精神的源頭活水、價值引領。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了以王進喜、王啟民、李新民為典型代表的三代中國石油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勇挑重擔、爭創(chuàng)一流,為中國加了油、為中華民族爭了氣。新時代站在新起點,大慶人民深入挖掘大慶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三次創(chuàng)業(yè)再出發(fā)。大慶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充分彰顯了愛國主義精神底蘊,愛國主義精神是大慶精神時代內涵的核心要義。作為大慶精神時代內涵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堅定、對黨忠誠”,“高揚旗幟、引領振興”是愛國主義精神在新時代的實踐表達、概括詮釋。政治堅定,就是要堅定政治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政治底線思維,嚴守政治紀律,遵循政治規(guī)律,建設“風清氣正”的大慶政治生態(tài),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維護黨的核心地位不動搖,從而確保黨能夠長期執(zhí)政、永遠執(zhí)政。對黨忠誠,就是要聽黨話、跟黨走、永不叛黨,就是要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就是要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始終秉持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就是要始終堅持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就是要以身許國,為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要把對黨的忠誠融于體、化為言、踐于行。高揚旗幟,就是要高揚大慶紅色旗幟,珍惜作為“全國旗幟和標桿”的榮譽,把這種榮譽感轉化為在新時代繼續(xù)當好全國旗幟和標桿的前進動力,用大慶紅色旗幟統(tǒng)領大慶新時代發(fā)展的各項偉大實踐,從而走好大慶新時代發(fā)展的新長征路。引領振興,就是要當好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fā)展的“排頭兵”,就是要勇擔時代復興重任站排頭,就是要敢于作為“爭第一”,就是要把大慶紅色旗幟扛肩上,就是要堅決捍衛(wèi)中華民族自尊心,就是要勇攀科技高峰、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就是要與國家前途、民族未來同呼吸、共命運,就是要對國家發(fā)展壯大、繁榮富強做出大慶人民應有的時代貢獻。
中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懊癖尽币辉~,源于《古文尚書·五子之歌》記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4)《四書五經·尚書》,長沙:岳麓書社,2O02年,第227頁。意思是指民眾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穩(wěn)固不發(fā)生動搖,國家就安寧不發(fā)生動亂動蕩。殷周時期是中國民本思想的萌芽期?!氨P庚時期就有了‘重我民’、‘施實德于民’的認識。”(5)朱明賢、楊森:《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意蘊及內在矛盾》,《河北學刊》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229頁。周公姬旦吸取了夏商因暴政而滅亡的慘痛歷史教訓,意識到民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并且把民眾提到了比天更高的位置,這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里是極為罕見的,足以體現姬旦思想的先進性。中國的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戰(zhàn)國時期??鬃邮羌У熬吹卤C瘛泵癖舅枷氲暮葱l(wèi)者和傳承者,進一步將姬旦“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發(fā)展為“保護民眾、惠及民眾、體恤民眾、扶養(yǎng)民眾”的民本思想。孟子、荀子對孔子的民本思想加以繼承,同時又有所創(chuàng)新。孟子認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只有君主順應民心并得到民眾的擁護,君主才能夠成為君主。荀子還把專制君主與民眾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中國的民本思想在秦漢唐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西漢賈誼在《新書·大政》中提出:“民者,萬世之本也?!?6)《四書五經·孟子》,長沙:岳麓書社,2OO2年,第133頁。董仲舒用“天人感應論”來說明上天為民眾設立君主,讓君主來管理民眾。因此,君主必須要施行仁政,必須要重視民眾的價值,必須要維護民眾的利益。君主只有做到這些,才是遵天意而行而為,才能夠長治久安。唐朝時,李世民把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初期,李世民就反復告誡侍臣:“國以人為本、國以民為本。”(7)裴汝誠:《貞觀政要譯注(君道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1—232頁。明末清初,是中國民本思想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為典型代表的民本思想家們開始用民本思想來鉗制封建王權。黃宗羲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8)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頁。王夫之在《讀通鑒論(敘論)》中主張“循天下之公”。(9)王夫之:《讀通鑒論(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949頁。顧炎武在《日知錄·守令》中提出了“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民本思想。這些民本思想遭到了明末清初封建專制勢力的強烈反對,從而激化了封建專制勢力與民本思想家們之間的矛盾。由于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決定了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的民本思想仍然是為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服務,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他們民本思想的先進性,不能遺忘他們?yōu)榫S護民眾利益及社會地位所做出的時代性貢獻。中國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發(fā)展實踐的產物,一經產生就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中國的民本思想概括而言,就是要重民、愛民、為民、惠民。
重民、愛民、為民、惠民的民本思想是大慶精神時代內涵的旨趣彰顯。作為大慶精神時代內涵重要組成部分的“真摯為民”思想是對重民、愛民、為民、惠民民本思想的精準濃縮、概括詮釋。真摯為民,就是要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就是要始終牢記人民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就是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10)《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2021年6月28日,第01版。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始終尊重保障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尊重維護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就是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切實踐行群眾路線,使人民群眾在實際生活中享有更多的實際話語權;就是要始終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繁榮富強,從而實現復興偉業(yè)的主體推動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劇作者和主演。中華民族偉大的實踐史,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戮力同心、艱苦奮斗的成長史。大慶要實現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大慶,實現大慶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發(fā)展目標,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大慶人民,一切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的有益成果要惠及人民。同時,只有全體大慶人民協(xié)同發(fā)力、同向同行、同頻共振,這個發(fā)展目標才能早日順利實現。
中國的清廉思想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fā)展史,清廉思想對社稷穩(wěn)定、民眾和睦、國泰民安至關重要。概言之,中國的清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施仁政,促清廉??v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fā)展史,凡是清廉的朝代,就會出現社稷安穩(wěn)、民眾和睦、國泰民安的盛世;凡是社稷安穩(wěn)、民眾和睦、國泰民安的盛世,亦會出現清廉的朝代。那么怎樣才會出現“社稷安穩(wěn)、民眾和睦、國泰民安”的盛世呢?那就是為政者必須施行仁政,才有助于清廉之氣的實踐養(yǎng)成?!叭收笔敲献拥闹螄枷?,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認為施行仁政是時代之必然,時勢之所趨,是強國之根本?!叭收敝螄枷胱哉Q生之后備受推崇,為之后的許多個封建王朝所襲用。二是殘酷刑罰懲貪官,促使為官清廉不敢貪。歷朝歷代,懲治貪官污吏有許多舉措,刑罰殘忍至極,對貪官污吏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從而有助于養(yǎng)成清廉之正氣。在懲治貪官污吏方面,明朝朱元璋的懲戒手段最為嚴厲殘酷,如對貪官污吏施行剝皮刑、誅刑、凌遲刑、剝指刑等。為防止明朝官吏貪污受賄,朱元璋還規(guī)定官員不能在其家鄉(xiāng)任職,不能在任職地買房,不能娶任職地的女子為妻。這一系列措施對預防、規(guī)避貪腐不正之風,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為當下反腐提供了學習借鑒案例。三是孝促廉,廉生忠。中國古代奉行“孝促廉”的說法,認為孝與廉同向同行,孝與廉是相通的。一個官員如果有孝心,在家孝順父母長輩,就會忠于君主,對君主負責,為官就會潔身自好,清正廉潔,就不會貪污腐敗。如《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1)汪受寬:《孝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頁。《呂氏春秋·孝行》中曰:“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12)呂不韋:《呂氏春秋》,郭東明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第95頁。古人覺得,官吏如果有羞恥之心的話,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會對不廉潔的行為產生恥辱感,而這種恥辱感會促使官吏為官清廉。如《晉書·阮仲列傳》中曰:“王道治本,經國之務,必先之以禮義,而致人于廉恥。禮義立,則君子軌道而讓于善;廉恥立,則小人謹行而不淫于制度?!狈饨〞r代,為官清廉終極表現就是忠君。如果一個官員不孝不廉、貪污腐敗作風不正,對君主就是不忠。正因為為官清廉對國家發(fā)展如此之重要,所以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們在治理國家時十分重視清廉的價值。漢武帝劉徹曾把“舉孝廉”作為漢朝選拔官吏的考核標準。四是儉生廉,廉生儉。古人認為,節(jié)儉對清廉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清廉對節(jié)儉亦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二者之間同向同行、同頻共振,關系極為密切。有許多古人都曾論述過節(jié)儉與清廉的關系,并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見解。最早提出節(jié)儉有助于養(yǎng)廉的是宋代的范純仁。如《宋史·范純仁傳》中曰:“親族有請教者,純仁曰:‘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碧拼究請D、明代周順昌、清朝順治帝等均認為節(jié)儉有助于清廉的實踐養(yǎng)成。如唐代司空圖在《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曰:“儉足養(yǎng)廉?!泵鞔茼槻凇兜诤蠹淼律T兄弟》中曰:“又謂惟淡可以從儉,惟儉可以養(yǎng)廉?!鼻宄樦蔚墼凇队迫顺假有匿洝分性弧熬庸僦颜撸诹?。其所以能廉者,在儉?!蹦敲矗皟€”又是如何促進“廉”的實踐養(yǎng)成呢?這主要體現為,為官節(jié)儉就會做人做事有度,做人做事講原則,做人做事不突破底線,從而有助于為官清廉的實踐養(yǎng)成。為官節(jié)儉,并不是意味著必須要對美好富裕的生活說“不”,并不是意味著必須要過“犬儒學派”所倡導的“清心寡欲,鄙視俗世榮華富貴”的生活,而是敦促、提醒為官之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要有“度”,要本著“適度”原則,不能突破做人做事的底線,不能違背做人做事的原則。有一小部分貪官污吏就是因為在衣食住行方面沒有“度”,從而突破了做人做事該有的底線,違背了做人做事該有的原則,由原先的清正廉潔淪為貪污腐敗的階下囚,最終走上了一條追悔莫及、不能回頭的不歸路。五是廉修身,廉長存。中國古代官吏用清廉修身,筑牢為官清廉之堤。如《呂氏春秋·忠廉》中曰:“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币馑际钦f,面對大利而不改變他的道義,這就是清廉的表現。換言之,就是面對巨量金錢財富之誘惑,無貪念,不改變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必須要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才能使自己為官清廉。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在《漁父》中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說明做人要清廉,不能被世俗的污濁之物所玷污,否則就會毀壞自己清廉的好名聲。西漢的韓嬰在《韓詩外傳》中曰:“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币馑际钦f,清廉的人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取不義之財,不做不義之事,會守好做人做官的底線,不會越“線”行事。六是推行高俸養(yǎng)廉。“西周時期的呂尚提倡‘廉潔愛民、厚祿養(yǎng)廉’,以此揚廉抑貪。”(13)袁北星、問青松:《論中國傳統(tǒng)廉政思想文化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江漢論壇》2012年第12期,第26—27頁。北宋時期也曾奉行“高俸養(yǎng)廉”之策,以抑貪污腐敗不正之風。在今天看來,“高俸養(yǎng)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長清廉之風,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要想從源頭上預防、規(guī)避官吏貪污腐敗,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與規(guī)章制度,加大貪污腐敗的懲戒力度。
注重清廉思想的培育踐行是大慶精神時代內涵的重要構成。大慶要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必須把作為大慶精神時代內涵重要構成部分的清正廉潔思想真正培育好、踐行好。在新時代,大慶個別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的外在原因,似乎是發(fā)的工資太少,維持不了日常的生活開銷,所以個別領導干部貪污腐敗。如果真是這樣,就是給個別領導干部貪污腐敗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大慶個別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的內在原因,是自身不能節(jié)儉自律凡事有度,不能堅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堅定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不能堅守自己為官的政治底線、權力底線及做人底線,不能堅守做人、做事的正確原則,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潔身自好,甘愿被污濁之氣所玷污。大慶個別領導干部貪污腐敗,從制度層面來講,是有關制度不健全或者執(zhí)行不徹底,使貪污腐敗分子存在可趁之機;從懲治貪污腐敗的力度來看,就是貪污腐敗所付出的代價太低。因此,為有效預防、規(guī)避領導干部貪污腐敗,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與制度和加大執(zhí)行力度,加大對貪污腐敗的懲戒力度,使領導干部不敢腐,進而達到使領導干部不能腐、不想腐的程度。同時,大慶的領導干部必須始終堅定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必須始終牢記黨員要堅守初心使命,必須始終堅守為官的政治底線、權力底線及做人底線,必須始終注重培育良好家風,勤儉持家、節(jié)儉自律、廉潔修身、凡事有度,必須始終堅守做人、做事的正確原則,必須始終銘記作為新時代的領導干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必須要潔身自好,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管好自己的“枕邊人”及親朋好友。只有這樣多管齊下、協(xié)同發(fā)力、同向同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及聯動機制,才能使大慶在新時代遏制貪污腐敗不正之風,堅決打贏反腐倡廉攻堅戰(zhàn),才能使政治權力不發(fā)生異化,才能構建風清氣正的大慶政治生態(tài)。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fā)展史之所以沒有中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歷久彌新,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開放包容精神。這種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開放包容精神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典型歷史人物身上所彰顯出來的開放包容精神。極具開放包容精神的典型歷史人物以孔子、董仲舒、林則徐等為代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是極具開放包容精神之人。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三)中曰:“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蓖蹶柮髡J為孔子的學說是集夏、商、周三代之精華,從王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孔子很有開放包容精神,彰顯了孔子具有“以和為貴”“天下大同”的精神。漢代大儒董仲舒也是開放包容精神的典型代表,倡導“新儒學”,融儒、道、墨、陰陽家的“陰陽五行學說”之精華于一體,采各家之所長。在董仲舒的力推下,新儒學成為漢朝的正統(tǒng)思想。至此之后,儒家學說受后代歷朝所襲用,成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清末的林則徐也是一個極具開放包容精神的人,如他的經典治世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說,大海之所以能夠容納眾多小溪,是因為大海具有博大寬廣的胸襟。林則徐不光如此說,還是那樣做的。他曾在浙江幫助嘉興縣丞龔振麟仿制西式大炮和戰(zhàn)船,當時清朝的大多數官員都把西方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由此可見,林則徐是“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精神的踐行者。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也要學習弘揚“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能苛求他人。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彰顯出來的開放包容精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所以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高峰,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家之所以會出現融合,唐朝之所以會出現“開元盛世”,清朝之所以會出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局面,是因為中國自古具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開放包容精神。
大慶精神的時代內涵充分繼承了也彰顯了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開放包容精神。大慶在新時代要把作為大慶精神時代內涵應有之義的開放包容精神真正繼承好、踐行好,有助于大慶在新時代更好地吸收國內外、省內外各類型各層次人才,有助于把大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大慶,從而實現大慶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宏偉目標。大慶在新時代要真正做到開放包容,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兼收并蓄的眼界、合作共贏共謀發(fā)展的理念;二要有適宜各級各類各層次人才持續(xù)縱深向好發(fā)展所必需的成長環(huán)境;三要有吸引外商來慶投資辦企辦廠,各層次各類型企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所必需的高質量良好營商環(huán)境。
大慶精神的時代內涵全面地繼承和深刻地彰顯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在新時代充分挖掘大慶精神時代內涵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有助于大慶人民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踐行大慶精神,有助于大慶人民自覺地做大慶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弘揚者,有助于大慶人民把大慶精神融于體、化為言、踐于行,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大慶建設,為大慶在新時代繼續(xù)當好全國的標桿和旗幟,為大慶在新時代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不竭精神動能和精神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