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心
(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1)
柳州螺螄粉是廣西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在全國各地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吃貨”粉絲。但所謂“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在現(xiàn)代社會包裝于物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提升商品價值,擴大其市場銷售范圍,人們紛紛探究如何通過包裝提高商品“顏值”,從而提升商品價值。
為順應時代發(fā)展及傳承“非遺”的需要,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柳州螺螄粉產業(yè)學院,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究柳州螺螄粉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僅就包裝而言,以該校教師馬踐為代表的師資團隊力量較為強大。馬踐是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在蠟染圖形方面獨具匠心,與筆者進行跨界融合,提供蠟染圖形,共同致力于柳州螺螄粉包裝創(chuàng)新。
因為食品保存需要,柳州螺螄粉包裝在結構、用材方面與方便面較為相似,袋裝外包通常使用塑料袋,醬包、配菜使用塑料袋真空包裝。目前市面上較為流行的柳州螺螄粉包裝大致分為三類。
其一,紅、黃色系主打的傳統(tǒng)包裝。這類包裝色彩基本以紅色、黃色為主,即以紅、黃色彩為底,配以醒目的圖案、文字。從視覺效果看,該類型包裝較為簡單,缺乏特色,不過卻可以簡單直白地傳達商品信息。
其二,設計感較強的包裝。此類包裝摒棄了紅黃經典二色,以綠、白、紫三色中的任一色彩為主色調,除配以傳統(tǒng)柳州螺螄粉圖案外,還以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不同字體的“刺激性”文字為裝點。在編排上,此類包裝對商品展示力度不夠,且缺乏視覺沖擊,但卻因為新穎能吸引部分消費者的關注。
其三,趣味性較強的包裝。此類包裝用色、用材一反常規(guī),通常會依據(jù)品牌特色而進行整體設計。圖案以漫畫、手繪形式展現(xiàn),而文字則多使用柳州方言,并以多樣化的藝術字加以展現(xiàn)。相比前兩類包裝,此類包裝可從視覺、味覺等方面刺激消費者的心理感受。
蠟染藝術沉淀千年,把其運用于現(xiàn)代包裝,尤其是食品包裝,不但要講究融入,而且要追求藝術的“固本性”,即在使用過程中,要保持其藝術不可或缺的文化性與原真性。換言之,無論怎么融入,都要在包裝圖案、色彩等方面保持蠟染藝術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征及文化意蘊。只有這樣,蠟染元素的包裝才能對柳州螺螄粉的推廣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結合當前柳州螺螄粉包裝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包裝并沒有將蠟染元素融入其中,或者僅融入一部分蠟染元素,以致大多數(shù)消費者并未注意到包裝中的蠟染元素,蠟染元素也未能在推廣柳州螺螄粉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在外包裝盒的設計中,色彩的有效運用可對包裝整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色彩恰好是蠟染藝術的另一主要特征。在傳統(tǒng)的蠟染工藝中,藍白二色是主要色調,雖然相對簡單,但通過變化,尤其是二者的交融滲透,加之一些染色效果,更能給人以無限的美感與無盡的藝術想象。[2]但是,當前蠟染元素在柳州螺螄粉包裝中的應用依然停留于藍白二色范圍,顏色交融滲透方面的推動不足,很多時候包裝未使用蠟染元素,使用蠟染元素的情況下也未能呈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涵,缺乏蠟染元素的時代感,無法讓蠟染元素更好地服務于柳州螺螄粉的包裝與銷售。
作為一種地方特色小吃,“色香味”俱全不可或缺。但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人們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傳統(tǒng)美食的“色香味”俱全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餐飲的要求,相反,除卻“色香味”人們更追求“色香味形美”。[3]所以,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均講究食品本身的形體美。進而,食品的“形體”進一步發(fā)展,外延至“器皿”與“環(huán)境”。蠟染元素同樣可與食材的“體”之多樣性相結合,借助蠟染元素,塑造不同形體,更加凸顯柳州螺螄粉包裝效果。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柳州螺螄粉包裝在造型與蠟染元素結合方面的滲透度還有待加強。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蠟染藝術又是一種紋理藝術。紋理是蠟染藝術中較為明顯的特征,尤其是冰紋的運用。在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驅使下,手工藝人、生產商、經銷商均把冰紋作為一種較為重要的蠟染特色予以重現(xiàn)。在市面上流行的蠟染藝術品中,冰紋已經成為整個作品視覺美學至關重要的畫面。冰紋作為蠟染元素的重要代表,運用在柳州螺螄粉的包裝上,能夠使柳州螺螄粉的特點更加凸顯,但是市面上柳州螺螄粉包裝的冰紋運用極少,冰紋的象征和寓意也并未能真正得以體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美食,包括八大菜系以及地方風味名吃,無不講究以“味”取勝。相對于其他名吃,柳州螺螄粉更是以“味”見長,因為不同食材的協(xié)調搭配,所以整體上給人一種“香辣可口,酸味綿長”的感覺。用柳州當?shù)厝说脑拋碚f,“柳州米粉吶,辣得有滋味,酸得又別致,咱柳州人吶,就好這一口”。但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無論中外,無論何種飲食,外包裝盒均不能游刃有余地展現(xiàn)食品的味道。蠟染元素與柳州螺螄粉包裝的結合,能夠借助外包裝的形象將“味”以無形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帶給人們仿若品嘗之感。而就目前而言,蠟染元素在“味”方面的缺失,讓蠟染元素無法更好地通過包裝烘托柳州螺螄粉的獨特味香。
除了上述較為流行的柳州螺螄粉包裝,市場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其他類型的包裝,這些包裝均從不同方面滿足了柳州螺螄粉的銷售需求[4]。但要進一步提升柳州螺螄粉在廣西及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運用相關技術,從包裝上加以改進,設計出的包裝不僅能正確地傳達商品信息,而且能塑造并提升品牌形象。經過馬踐及筆者的研究實踐,可通過以下策略將蠟染元素運用于柳州螺螄粉的包裝中。
對蠟染而言,圖案不僅可提升蠟染的藝術形象,也具有更高的實用價值。無論是寫實性圖案造型,如花鳥蟲魚等,還是抽象的圖案,如幾何形狀等,或者極富裝飾意義的美術圖案,如寶相花紋等,以及其他富有美好意愿的組合圖形,如鴛鴦戲水等,所有圖案均反映了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形下的思想感情,均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5]
鑒于圖案在蠟染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在使用蠟染技術創(chuàng)新柳州螺螄粉包裝設計時,馬踐及筆者對圖案予以了積極運用,使其凸顯高端、大氣的同時,更能襯托出柳州螺螄粉獨有的文化內涵。兩種形式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相互交織,無形中起到互促作用,使單一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內容、外觀上均產生質變。但由于蠟染圖案的復雜性,較難把所有的圖案全盤用于柳州螺螄粉的包裝。為此,筆者對柳州螺螄粉的食品特性、目標客戶群體的消費觀念以及可能產生的社會效益等進行了綜合考慮,基于馬踐提供的蠟染圖形,別出心裁地對其中的一些圖案進行解構,或者有機截取其中的典型片段,在現(xiàn)代高科技的運用下,對其加以夸張、變形,以鑲嵌的手法融于包裝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靚麗的點綴??梢栽O想,有機融入馬踐蠟染圖形的柳州螺螄粉包裝設計一經推出,應能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
在使用蠟染藝術對柳州螺螄粉包裝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時,筆者不但將有機融入馬踐提供的蠟染圖形,而且將在馬踐的協(xié)助下運用蠟染“色藝”及其他相關技術。但正如前文所述,將兩種完全不同的非遺文化形式融為一體,需要考慮到彼此的文化品質、內涵等。為使柳州螺螄粉的創(chuàng)新包裝設計不但能準確地表達商品信息,而且能體現(xiàn)出蠟染文化的特質,筆者并沒有完全使用“藍”“白”兩色,而是借助運用蠟染傳統(tǒng)的暈輪手法,放棄了較為明顯的藍白相間的運用,對藍色“漂白”,對白色“增藍”。這樣,整個外包裝盒便可呈現(xiàn)出一種淡綠色,不但可以彰顯蠟染的“藍白”工藝,而且也宣揚了柳州螺螄粉“綠色”食品的概念,在較大程度上契合了現(xiàn)代人健康飲食的心理需求,傳統(tǒng)非遺美食的格調也因此得到較大提升。
從本質上來講,柳州螺螄粉與方便面同屬于便捷食品,人們一般不會像在正常家居生活條件下講究異形餐盤的使用,但設計者卻可在外包裝盒上做文章。在外包裝盒無法做到圓形、長筒形、方形、橢圓形等多種形狀變換的情況下,蠟染藝術中的獨具匠心及深邃的文化內涵恰好彌補了這種需求。例如,在馬踐的作品中,他不但把傳統(tǒng)的圖案加以還原或復制,并以現(xiàn)代的工藝表現(xiàn)出來,而且,為了強化蠟染工藝的感染力,他在現(xiàn)代美學環(huán)境下把傳統(tǒng)蠟染的平面藝術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拓展,重新解構平面符號,重新進行視覺組合,把一些原本看似平凡的蠟染元素進行了立體呈現(xiàn)。
在食品包裝中,尤其像方便面、螺螄粉之類食品的外部包裝,設計者通常不會對其底部立面、側立面等進行過多的“粉飾”。在無法對柳州螺螄粉外部包裝三維空間有更多變化的情況下,馬踐對蠟染這種二維平面藝術進行了擴展,對不同材質包裝材料進行理性運用、支配,對意念、畫面進行合理統(tǒng)籌,突破了當前創(chuàng)新較多流于表面的局限。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即使隔著“外包材料”,即使無意中一瞥,食客們也能通過頂部立面的蠟染藝術的立體呈現(xiàn),感受到包裹于內的“根根螺螄粉”在呼喚“來吃我吧”。
根據(jù)馬踐已有的作品創(chuàng)作來看,把蠟染藝術的冰紋有機應用到柳州螺螄粉的外盒包裝中,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尤其是通過夸張、變形或者寫意等手法突出蠟染冰紋的特征,可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一些具有特別要求的食客的需求。因為從口感上來說,柳州螺螄粉較辣,對于那些不愛吃辣的食客,只能望而卻步。而對于一些雖然喜愛“偏辣”食物但卻害怕上火的食客,也只能把柳州螺螄粉拒之門外。但如果,根據(jù)馬踐作品對冰紋的表現(xiàn),把其融于柳州螺螄粉包裝中,給食客一種冰火相互抵消的感覺,柳州螺螄粉將會更受歡迎。
在現(xiàn)代社會,除卻傳統(tǒng)的“包裹”“保護”等功能,包裝更起到一種營銷作用。[6]冰與火兩種元素的應用在不同形式的廣告中并不少見,也出現(xiàn)了一些較為經典的食品、飲品案例。對于以“辣”為主要特質的柳州螺螄粉而言,在外包裝盒上加強對冰、火元素的運用,將有助于擴展其銷路。無疑,馬踐蠟染藝術為此提供了思路與靈感。
在當今食品包裝中,通常會根據(jù)視覺與味覺之間的固有聯(lián)系,對不同味道的食品使用不同顏色的包裝,例如,甜食外包裝主要以紅色為主色調,偏酸的食物外包裝常施以橙黃色。人們借助不同的色彩可感受到不同的味覺。
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中,馬踐在傳承廣西蠟染技藝的同時,也在各方面進行著創(chuàng)新。例如,在色調方面,他在沿襲藍色主色調的同時,會于其中加一抹紅,加一絲黃。
馬踐于此方面的創(chuàng)新正好用于柳州螺螄粉的外包裝盒。在柳州螺螄粉的味道中,較為明顯的特征是“鮮”“辣”和“酸”。因此,柳州螺螄粉整個外包裝盒可保持通體藍色,因為藍色通常喻示著食品的鮮,但同時,還可以加上黃、橙黃、綠等顏色,分別喻示著柳州螺螄粉鮮中有香、有酸、有綠色健康理念。當然,也可把整個外包裝盒設計成通體藍、通體黃、通體橙黃、通體綠。這樣,可實現(xiàn)柳州螺螄粉外包裝“百花齊放”的視覺盛宴,從而把視覺藝術、味覺藝術合二為一。
柳州螺螄粉作為廣西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具有辣、爽、鮮、酸、燙的獨特風味,并在時代發(fā)展歷程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加強外包裝的創(chuàng)新設計,有利于柳州螺螄粉的進一步推廣。而蠟染元素與柳州螺螄粉在外包裝的設計上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將蠟染元素融入柳州螺螄粉的包裝設計中,讓蠟染元素與包裝的“樣”“色”“體”“紋”“味”相結合,不但使消費者通過包裝便能感受到柳州螺螄粉的獨特味香,而且提升了柳州螺螄粉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品嘗柳州螺螄粉的美味,讓廣西名小吃得以弘揚。再從“伴手禮”的角度來看,作為禮品的柳州螺螄粉,其外包裝盒更應從“色、香、味”等方面給予消費者極大刺激,既可宣揚民族文化地域風情,又能以此帶動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從而真正實現(xiàn)包裝的價值。目前,筆者與馬踐及其他有志人士正積極探索蠟染元素與柳州螺螄粉包裝的深度融合,蠟染元素應用于柳州螺螄粉包裝上的前景必將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