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富
(九江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 江西九江 332005)
據(jù)《晉書·地理志》,柴??h有湓口關(guān),簡稱“湓口”,其得名與水有關(guān),附近的河流叫“湓水”,附近的湖泊叫“湓浦”,關(guān)上的城池叫“湓城”。因為“湓”與“盆”混用,所以上述名稱也寫作“盆口”“盆水”“盆浦”“盆城”。自唐朝至今,人們皆以為上述地方在唐代的潯陽城,即明清時期的九江府城,現(xiàn)在的九江市潯陽區(qū);考諸史實,東晉南朝的“湓口”“湓城”應(yīng)該在潯陽區(qū)西北七十多里處的城子鎮(zhèn)(屬今九江市柴桑區(qū)),與唐代潯陽城中的“湓口”“湓城”完全不是一個地方。
湓口關(guān)是長江九江段的水上關(guān)隘,在兩晉南朝時期具有特別重要的軍事地位。清代王謨《江西考古錄》卷二:“晉時于湓口置關(guān),其地最為要害。”“湓口又踞尋陽西偏,為荊楚咽喉,故其地在必爭?!薄胺矊り栍惺?,則湓口必先戒嚴,攻者不得不攻,守者不得不守?!比鐣x元帝稱制江東,江州刺史華軼不從命,部屬武昌太守馮逸等人與周訪“大戰(zhàn)于湓口”,周訪大敗之,事見《晉書·周訪傳》。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祖約反叛,祖約部將祖煥欲襲湓口,陶侃遣部將毛寶擊敗之,事見《晉書·桓宣傳》。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劉裕等人率義軍討桓玄,桓玄落敗而西走,其部將何澹之等人守湓口,下到桑落洲迎戰(zhàn)義軍,一戰(zhàn)即敗,義軍乘勝克復(fù)尋陽,事見《晉書·何無忌傳》。南朝梁簡文帝大寶二年(551),侯景之亂方殷,王僧辯克郢州,乘流而下,遂克湓城。陳霸先自贛江入長江,與東下的王僧辯會師于桑落洲之西的白茅灣,事見《陳書·高祖本紀》。
東晉南朝時期有關(guān)湓口關(guān)的史料很多,它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湓口”“湓城”的具體情況。
第一類史料反映湓口關(guān)與東晉南朝尋陽城不在一處。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yè)賜晉安王劉子勛死,長史鄧琬奉劉子勛起兵反抗,繼而稱帝,雍州刺史袁顗從之,泰始二年(466)兵敗被殺?!端螘⒆觿讉鳌罚骸吧蜇T軍至尋陽,誅子勛及其母,同逆皆夷滅?!薄端螘ぴ墏鳌罚骸邦壸討鞛閭吸S門侍郎,加輔國將軍,戍盆城。尋陽敗,戩棄城走,討禽伏誅。”此事反映“盆城”不是“尋陽”。假如兩者為一地,則袁戩必遭擒殺,無法再棄城而走了。南齊隆昌元年(494),蕭鸞擅行廢立,江州刺史、晉安王蕭子懋謀伐之。蕭鸞秘密派遣裴叔業(yè)等人偷襲尋陽,裴叔業(yè)先聲言西上郢州任司馬,至夜回襲湓城,遂下之。于是蕭子懋“帥府州兵力據(jù)城自守”,事見《南齊書·蕭子懋傳》。湓城陷落之時,尋陽城(遺址在今九江市八里湖新區(qū))尚在蕭子懋的掌握之中,這也表明尋陽城與湓城不是一個地方。南齊末年,蕭衍起兵于荊州,永元三年(501)八月命鄧元起攻尋陽。鎮(zhèn)守江州的冠軍將軍陳伯之退出尋陽城,讓兒子陳虎牙據(jù)守盆城,事見《梁書·武帝本紀》。這又反映尋陽城與湓城不是一個地方。南朝梁太清二年(549),侯景發(fā)動叛亂,江州刺史蕭大心移鎮(zhèn)湓城,準備東下入援。第二年,蕭大心將湓城讓給鄱陽王蕭范鎮(zhèn)守,自己仍舊返回尋陽城,見《梁書·蕭大心傳》。不久兩人互相猜忌,而蕭范隨后去世,蕭大心派人夜襲湓城而不克,見《梁書·裴之橫傳》。此事亦足以反映尋陽城、湓城不在一處。
第二類史料反映湓城位于六朝尋陽城之西的上游地帶。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殷仲堪、楊佺期、桓玄在荊州舉兵,下至湓口,江州刺史王愉倉皇出逃?!稌x書·殷仲堪傳》云:“佺期、玄至湓口,王愉奔于臨川,玄遣偏軍追獲之?!币笾倏暗热藦那G州下來,假如已經(jīng)到了尋陽城外或到了尋陽城以東,王愉就沒法逃走了。如果湓口與尋陽城相距太近,王愉也是沒辦法逃脫的。以此而論,湓口在尋陽城西邊的更上游地區(qū),且與尋陽城相距有一定的距離。
梁朝著名詩人何遜《與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別》曰:“我為潯陽客,戒旦乃西游。君隨春水駛,雞鳴亦動舟。共泛湓之浦,旅泊次城樓。華燭已消半,更人數(shù)唱籌。行人從此別,去去不淹留?!焙芜d與沈助教從尋陽出發(fā),“戒旦”“雞鳴”都表明黎明開始登船,而“西游”又表明是溯江而上。到湓口差不多一日途程,所以兩人夜宿于湓口。假如“湓口”距離潯陽城很近,則完全沒有必要在此住宿;假如“湓口”在尋陽城以東,就不能叫做“西游”。其中的“湓之浦”,又恰好表明當(dāng)時湓口關(guān)旁邊的湖泊叫做“湓浦”。何遜又有《日夕望江山贈魚司馬詩》曰:“的的帆向浦,團團月映洲?!狈从充猿桥赃呌小捌帧保瑢γ嬗兄?。
第三類史料反映湓口關(guān)位于江邊,但地勢較高,無法直接飲用江水,必須鑿井而飲。
宋順帝升明元年(477),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叛,蕭賾(即后來的齊武帝)駐守盆城,布防得當(dāng),沈攸之遂不敢東下。據(jù)《南齊書·周山圖傳》,蕭賾據(jù)守湓城之時,“眾議以盆城城小難固”,周山圖曰:“城隍小事,不足難也?!彼鞌嗳⌒新么逡栽鞓菣?,建立水柵,“旬日皆辦”。又《南齊書·胡諧之傳》:“世祖頓盆城,使諧之守尋陽城,及為江州,復(fù)以諧之為別駕,委以事任?!薄顿Y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四:“時江州刺史邵陵王友鎮(zhèn)尋陽,賾以為尋陽城不足固,表移友同鎮(zhèn)湓口。”這些都反映尋陽城、盆城不是一處?!赌淆R書·祥瑞志》:“世祖頓盆城,城內(nèi)無水,欲鑿引江流,試掘井,得伏泉九處,皆涌出?!庇址从撑璩堑貏葺^高,城內(nèi)缺水,“鑿引江流”殊為不易,必須挖掘水井。南朝詩人何遜有《日夕望江山贈魚司馬詩》曰:“湓城帶湓水,湓水縈如帶。日夕望高城,耿耿青云外?!币裁鞔_描述了“湓城”地勢很高的情況。
第四類史料反映“湓口關(guān)”附近有天然的大湖泊,便于停留戰(zhàn)船,屯聚商旅,以是而成為當(dāng)時的漕運中心和囤糧之所。
蘇峻作亂,溫嶠命劉胤等守湓口。亂平,溫嶠奏以劉胤為江州刺史。劉胤借運漕而大做生意,《晉書·劉胤傳》:“是時朝廷空罄,百官無祿,惟資江州運漕。而胤商旅繼路,以私廢公?!薄敖葸\漕”應(yīng)該就在湓口。
宋孝武帝即位之后,臧質(zhì)任江州刺史,擅用盆口、鉤圻米,導(dǎo)致朝廷不滿?!端螘り百|(zhì)傳》:“及至尋陽,刑政慶賞,不復(fù)諮稟朝廷。盆口、鉤圻米,輒散用之,臺符屢加檢詰,質(zhì)漸猜懼?!薄顿Y治通鑒》作“湓口、鉤圻米”。胡三省注:“湓口米,荊、湘、郢三州之運所積也;鉤圻米,南江之運所積也。”按“鉤圻”即“釣圻邸閣”,在都昌;“湓口米”來自于江漢地區(qū)及洞庭湖地區(qū),積累于湓口。
元徽二年(474),江州刺史劉休范于尋陽反叛,《南齊書·高帝本紀》:“元徽二年五月,舉兵于尋陽,收略官民,數(shù)日得士眾二萬人,騎五百匹。發(fā)盆口,悉乘商旅船艦?!笔勘姸f人皆以湓口的“商旅船艦”為戰(zhàn)具,足見此處商旅之盛。宋順帝升明元年(477),蕭賾駐守“盆城”,周山圖奉命加固城防,“斷取行旅船板,以造樓櫓,立水柵,旬日皆辦”(《南齊書·周山圖傳》)亦反映盆城商旅云集,船只眾多。
第五類史料記載了湓口關(guān)的開辟及浪井、陶公壘、南樓等故事。
東晉至南朝宋初張僧鑒《尋陽記》說:“湓城,灌嬰所筑。建安中,孫權(quán)經(jīng)此城,自標井地,令人掘之,正得故井。有石銘云:‘漢六年,潁陰侯所開。卜云:三百年當(dāng)塞,塞后不滿百年,當(dāng)為應(yīng)運者所開?!瘷?quán)見銘欣悅,以為己瑞,時咸異之。井甚深,大江有風(fēng)浪,此井輒動。土人呼為浪井?!?元代陶宗儀《說郛》卷六十一)《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九引用這個故事,稍顯簡略。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卷一記載這個故事,作“湓口城”。又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三十:“灌嬰筑盆口城,《十道四蕃志》:在漢高帝六年?!盵1]《十道四蕃志》為唐代梁載言撰,所敘盆口城的歷史當(dāng)出自《尋陽記》。宋順帝升明元年,蕭賾命人在湓城掘井,得伏泉九處,噴涌而出,與孫權(quán)掘井的情況頗為相似。綜合起來,《尋陽記》所說的“湓城”或“湓口城”就是兩晉時期的“湓口關(guān)”,最初建造于西漢初的灌嬰,東漢前期廢棄,孫權(quán)時期重新設(shè)立,“浪井”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在六朝時期,“浪井”是王者的祥瑞之兆。左思《魏都賦》:“溫泉毖涌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薄段倪x注》引魚豢《典略》曰:“浪井者,弗鑿而成?!盵2]《南齊書·祥瑞志》:“謹案《瑞應(yīng)圖》:浪井不鑿自成,王者清靜,則仙人主之?!蹦铣愋炝辍缎⒘x寺碑》:“嘉禾自秀,浪井恒清?!?/p>
《南齊書·祥瑞志》:“世祖治盆城,得五尺刀一十口,永明年歷之?dāng)?shù)。”“泰始中,世祖……治盆城,又得一大錢,文曰‘太平百歲’?!卑础稑犯娂分械摹冬樼鹜醺琛?,有“新買五尺刀,劇于十五女”之語,“五尺刀”當(dāng)流行于五胡亂華時期?!疤桨贇q”錢應(yīng)即“大平百錢”,蜀國后主劉禪在位時期大量發(fā)行[3],在四川有大量出土,齊梁時代已稱之為“古錢”[4]。這些南朝出土的文物,或能表明三國后期的湓口關(guān)已成為商旅往來之地。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記載湓口城除了孫權(quán)的浪井故事之外,還有陶侃的“陶公壘”:“晉咸和四年,后將軍郭默殺平南將軍劉胤,叛于此城,陶侃討默筑壘以攻之,默仍以布囊盛米為壘以應(yīng)陶,今稱云陶公壘。”
《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二引《豫章書》說陶公壘在九江府城東北,“亦名郭默城”。事實上,“郭默城”有多處,或云在蘄水縣(今浠水縣),或云在黃梅縣,或云在壽陽縣,與“陶公壘”不是一回事?!稌x書·郭默傳》:“詔庾亮助侃討默。默欲南據(jù)豫章,而侃已至城下筑土山以臨之。諸軍大集,圍之?dāng)?shù)重?!眳⒖肌稌x書·陶侃傳》《晉書·庾亮傳》,咸和四年十二月,郭默殺江州刺史劉胤,太尉陶侃令宋夏、陳修先行率兵至湓口以討之,郭默則搶先占據(jù)了湓口關(guān),宋夏、陳修攻之不克,只好“筑土山以臨之”,此即“陶公壘”的由來。次年三月,庾亮率大軍來到,但仍未能取勝。到了五月,陶侃又親率大軍趕到,郭默部下驚懼,遂縛郭默父子而出降。
唐代潯陽城有庾亮的“南樓”,通稱“庾亮樓”。《世說新語》:“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睋?jù)此記載,后人皆以為“南樓”在武昌。事實上,湓口自有“南樓”?!段倪x》卷二十有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征還東》,李善注引《集序》曰:“謝還豫章,庾被征還都,王撫軍送至湓口南樓作?!本兔黠@記載了“湓口”有“南樓”。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卷一記載陳散騎常侍張正見湓城詩云:“匡山曖遠壑,灌壘屬中流。城花飛照水,江月上明樓?!痹娭械摹肮鄩尽碑?dāng)即“陶公壘”,“明樓”當(dāng)即“南樓”。唐代白居易《初到江州》詩云:“潯陽欲到思無窮,庾亮樓南湓口東?!备柙伒碾m然是唐代潯陽城的“南樓”,但卻能反映湓口也有“南樓”。
從中唐時期開始,人們皆以為湓口關(guān)、湓城在唐朝的潯陽城(亦即明清時期的九江府城、現(xiàn)在的九江市潯陽區(qū));“湓水”指城西的龍開河,“湓浦”指城南的甘棠湖,“湓口”指龍開河的入江處,“湓城”指唐代的潯陽城。事實上并非如此。
其一,“湓水”發(fā)源于青盆山,流到長江邊而入湖,這個湖泊就稱為“湓浦”;“湓浦”與長江相通處稱為“湓口”,建于此地的“湓口關(guān)”“湓城”,其名皆因“湓水”而來。但唐代的潯陽城與“湓水”無關(guān)。
按“湓”最初應(yīng)該作“盆”。唐代徐堅《初學(xué)記》卷八引《潯陽記》曰:“盆水出青盆山,因以為名。帶山雙流,而右灌潯陽,東北流入江?!鼻嗯枭轿挥谌鸩?、德安、九江縣三縣交界處,明清以來一般稱為“秦山”。《乾隆瑞昌縣志》卷二十三:“金盆寺,縣南三十里。寺踞秦山巔,喬松修竹,匡廬長江,望之如在目前。寺前一泓瑩凈,因號金盆。相傳秦時有王冢瘞山中,棺起穴存,后遂成池,寺旁猶存金吾將軍故址?!鼻嗯枭降妹谇爻踮5膫髡f,發(fā)源于此山的“盆水”亦因此而得名。關(guān)于“盆水”的得名,還有另外一個說法?!短接[》卷六十五引《郡國志》曰:“湓浦水,有人于此處洗銅盆,忽水暴漲,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見一龍銜盆,遂奮而出,故曰盆水也?!薄睹饕唤y(tǒng)志》卷五十二引用這個故事,“遂奮而出”作“奪之而出”,語意更為明晰。
青盆山在總體上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北麓為山左,有狹長的山間平地,屬于瑞昌市;東南麓為山右,亦有狹長的山間平地,屬于九江縣(今柴桑區(qū))。《初學(xué)記》所引《潯陽記》,應(yīng)即東晉張僧鑒的《尋陽記》,其中說盆水“帶山雙流”,分為左右兩支,因此可以將兩者稱為“盆水左支”“盆水右支”?!芭杷笾А毖刂鞅甭礀|流,過瑞昌城南而入赤湖,然后注入長江。唐代元結(jié)《瀼溪銘序》:“乾元戊戌,浪生元結(jié)始浪家瀼溪之濱。瀼溪蓋湓水,分稱瀼水?!鼻宕乩韺W(xué)家齊召南《水道提綱》卷十:“湓口水,即瑞昌縣東南楊林湖?!薄洞笄逡唤y(tǒng)志》卷二百四十三:“赤湖,在瑞昌縣東北二十里,周圍百余里,匯縣東北諸水成湖,自新、舊二口入江,中有石沃山、獅子山、金雞嘴、破蛇洲,其水復(fù)分為車馬湖、浴湓湖、遙泊湖及長港,舊皆掌于赤湖河泊所?!逼渲小霸′院豹q存“湓水”舊名,或因“湓浦”演變而來。
張僧鑒撰寫《尋陽記》之時,唐朝的“潯陽城”(在今潯陽區(qū))尚未出現(xiàn)。因此,“右灌潯陽,東北流入江”的“盆水右支”,就應(yīng)該從青盆山東南麓東流,灌注到東晉南朝時期的尋陽城,而后在東北方向注入長江。東晉南朝尋陽城遺址現(xiàn)已經(jīng)淹沒在八里湖中,在遺址完全暴露出來且距離水面有一定高程的情況下,八里湖實際上是一條河流,這就是《尋陽記》所說的“湓水右支”?!颁运抑А迸c今潯陽區(qū)的甘棠湖相隔十來里路(直線距離),所處的地勢比甘棠湖一帶要低一些,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不可能流向唐代潯陽城(今潯陽區(qū))的。1998年長江爆發(fā)大洪水,因堤壩決口,洪水涌入九江城西,靠近八里湖一帶的地區(qū)被淹沒,但甘棠湖并未被淹沒,足以反映地勢的高低。八里湖水原本直接排入長江,現(xiàn)代建造了閘門,提高了湖水水位,近二三十年來九江市試圖將八里湖水引到甘棠湖,終因落差太小而未能成功。假如八里湖沒有閘門,湖水直接排入長江,那么八里湖的水位會更低,更不可能直接流入甘棠湖。這也就是說,“湓水右支”與今潯陽區(qū)本來沒有關(guān)聯(lián)。又《南史·張孝秀傳》:“遇刺史陳伯之叛,孝秀與州中士大夫謀襲之,事覺,逃于盆水側(cè)。有商人置諸褚中,展轉(zhuǎn)入東林?!边@個“盆水”顯然距離東晉南朝尋陽城較遠,若在今八里湖或潯陽區(qū)一帶,張孝秀是沒法在“盆水側(cè)”避難的。這一記載也反映南朝之時的“盆水”通常指瑞昌市境內(nèi)的“盆水左支”,很少有人用來指稱現(xiàn)代的八里湖。
《資治通鑒》卷十九四胡三省注:“湓口在潯陽,今德化縣西一里有湓浦?!盵5]《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四十三:“(湓水)繞城而東會諸水,水入德化縣界,東經(jīng)府城下,又名湓浦港?!薄氨比氪蠼淙虢幖垂胖钥谝?。”“按府志,城西一里有龍開河,長百五十里,源發(fā)瑞昌縣清湓鄉(xiāng),東流入大江,蓋此即湓水?!卑凑者@種描述,湓水流到赤湖之后,又東下賽湖,再流到八里湖,再流到九江府城,因而龍開河就是盆水。事實上,這種敘述完全不符合當(dāng)?shù)氐乃牡乩怼?/p>
其二,唐代潯陽城是在東晉南朝尋陽城、湓口關(guān)被廢棄之后出現(xiàn)的,與湓口關(guān)出現(xiàn)的地點、時代均不相同,兩者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
按《隋書·地理志》:“立尋陽縣,十八年改曰彭蠡。”《舊唐書·地理志》說隋朝的彭蠡縣“取州東南五十二里有彭蠡湖為名”。從東晉南朝尋陽城(在今八里湖新區(qū))到湖口的鄱陽湖大橋附近,大約就是五十二里,據(jù)此可知隋朝的尋陽縣以及改名之后的彭蠡縣,其縣治依然設(shè)在東晉南朝尋陽城。
《明一統(tǒng)志》卷五十二:“潯陽城,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本漢潯陽縣。其城晉孟懷玉所筑,隋因水患,移入城為附郭?!备鶕?jù)這一記載,到了隋朝,東晉南朝的尋陽城(在今八里湖新區(qū))因為水患而被廢棄。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五說湓口城“自昔為戍守處”,“隋江州亦治此,既而尋陽縣亦徙治焉。大業(yè)初,改曰湓城縣?!卑础杜f唐書·地理志》,隋煬帝改彭蠡縣為湓城,“取縣界湓水為名”。因為水患,隋朝將位于八里湖尋陽城的彭蠡縣治(原尋陽縣治)遷徙到了湓城(湓口關(guān)),而縣名也隨之改為湓城。按《隋書·地理志》,湓城縣包括巢湖、彭蠡湖、廬山、望夫山在內(nèi),幾乎囊括了現(xiàn)在瑞昌市、德安縣、星子縣(廬山市)、九江縣、九江市區(qū)的全部轄境,大致相當(dāng)于兩漢時期的“大柴??h”。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唐朝初年將隋朝的湓城縣一分為三,武德四年分設(shè)潯陽縣,武德五年分設(shè)楚城縣;之后又合三為一,武德八年將湓城縣并入潯陽縣,貞觀八年將楚城縣并入潯陽縣。很顯然,湓城縣的治所在湓城(湓口關(guān)),該縣撤并之后,縣治改為湓城戍。宋代王應(yīng)麟《通鑒地理通釋》卷十三:“《唐志》:江州有湓城戍,尋陽縣本湓城郡?!盵6]楚城縣的治所為東晉南朝的柴桑城,該縣撤并之后,縣治改為“楚城驛”。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在武德五年的時候,有湓城、潯陽、楚城三個縣。楚城縣的核心區(qū)域在今九江市柴桑區(qū)南部。隋朝的湓城縣因“縣界湓水”而得名,唐朝因襲不變。潯陽縣以“潯水至此入江”為名,“潯水”不等于“湓水”,在兩縣并存之時,“湓城縣”也不等于“潯陽縣”。換言之,唐初的潯陽縣,既不會與當(dāng)時猶存的湓城縣并治湓口關(guān),也不會設(shè)立在已經(jīng)被水淹沒的東晉南朝尋陽城,故而以“潯水至此入江”為名,在今潯陽區(qū)一帶草創(chuàng)潯陽城以為治所??偨Y(jié)起來,唐代的“潯陽城”是在東晉南朝尋陽城被廢棄以及湓城縣降為“湓城戍”之后出現(xiàn)的城邑,這三個地方不能混同為一。
其三,六朝史料描述的“湓口關(guān)”或“湓城”,其特征與唐代潯陽城迥然不同。“湓口關(guān)”在東晉南朝時期是長江九江段的水上軍事要塞,戰(zhàn)艦云集,商旅雜沓,又成為荊州地區(qū)向朝廷輸送糧食的轉(zhuǎn)運中心?!颁钥陉P(guān)”與東晉南朝尋陽城相距有一定的距離,是尋陽城的重要軍事屏障,軍情緊急的時候,江州刺史往往會臨時駐扎在湓口。位于今潯陽區(qū)的潯陽城,唐代才開始出現(xiàn),六朝文獻中絲毫不見其影蹤;本來也用不著與“湓口關(guān)”進行比較。但唐代的潯陽城出現(xiàn)之后,湓口關(guān)的許多地名被挪移到了這里,因此對兩者進行一些比較仍然是必要的。
東晉南朝時期的尋陽縣與柴桑縣,分界很不明晰;但距離當(dāng)時尋陽城咫尺之遙的今潯陽區(qū)一帶地方,顯然屬于尋陽縣,不屬于柴??h。相形之下,“湓口關(guān)”卻一直屬于柴??h。唐初將湓城縣并入潯陽縣之后,湓城戍依然存在,也反映它與潯陽縣治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另外,“湓口關(guān)”在東晉南朝尋陽城西邊,唐朝潯陽城在東晉南朝尋陽城東邊,方位也完全不同。東晉至南朝地位顯赫的湓口關(guān),留下的文物定然不少。然而現(xiàn)在潯陽區(qū)一帶的考古發(fā)掘,又根本不足以說明這一點。正如吳圣林《湓城故址的考證與調(diào)查》一文指出,“湓城”作為一個城址,存續(xù)時間較長,地下必定有一定的文化遺存。然而現(xiàn)代的九江市潯陽區(qū)搞了不少的市政建設(shè)和人防工程,但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湓城時代的只磚片瓦。在市區(qū)附近,就連這一時期的墓葬也極少發(fā)現(xiàn)[7]。
“湓口關(guān)”的城池建設(shè)在高地上,城內(nèi)缺水,附近卻有大湖可以屯留數(shù)以千計的戰(zhàn)船、商船。今潯陽區(qū)一帶,地勢較低,常因長江漲水而遭受水患,地下水位很高,很容易挖掘到飲用水,不存在缺水的情況。城東的171醫(yī)院一帶、城南的南湖公園一帶有低矮的丘陵,地勢較高,但這些地方并沒有任何古城遺址。城西南的甘棠湖、南湖,水面太小,根本無法容納大量的船只。唐代李渤建筑的李公堤,表明自唐朝到現(xiàn)在兩湖的水文變化不大。因此,“湓口關(guān)”的地形地貌與唐朝的潯陽城差異很大。
南朝時期,陳霸先稱帝,湘州刺史王琳不服,引兵而下,屯于湓城白水浦,帶甲十萬?!蛾悤ず畎捕紓鳌罚骸傲障轮龄猿前姿帧!薄侗饼R書·王琳傳》:“琳乃移湘州軍府就郢城,帶甲十萬,練兵于白水浦?!鳖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五:“白水港在府西,亦曰白水浦。梁王琳破陳侯安,都于沌口,引兵下至湓城,屯于白水浦,是也。今亦曰白水湖,水溢成湖,水落為港。”說“白水浦”就是九江城東北的“白水湖”,也是錯誤的。白水湖與甘棠湖、南湖兩個湖的面積大約相當(dāng),而且“水溢成湖,水落為港”,枯水季節(jié)水面更小,如何容納“帶甲十萬”、數(shù)以千計的戰(zhàn)船?事實上,這個“白水浦”就是湓口關(guān)邊上的赤湖。
其四,城子鎮(zhèn)的考古發(fā)現(xiàn),足以反映這里是“湓口關(guān)”遺址。
九江縣(今柴桑區(qū))城子鎮(zhèn)的火龍村,位于九江市區(qū)西北32公里處的長江邊上,與瑞昌市交界,1988年在這里發(fā)現(xiàn)古城遺址,有人認為是東吳至西晉時期的“半洲城”,但據(jù)《元和郡縣志》《同治九江府志》等記載,半洲城在九江府城西九十里,即瑞昌市碼頭鎮(zhèn)一帶,顯然不在城子鎮(zhèn)。城子鎮(zhèn)古城遺址內(nèi)有大量的六朝磚瓦,文物堆積層厚處達70厘米,附近還有六朝古墓群,毫無疑問是六朝的城邑遺址[8]。
城子鎮(zhèn)的整體地形像一個向長江突出的三角形半島,周長約20公里,江流為此拐了一個130多度的大彎。古城南負煙墩山(《乾隆瑞昌縣志》稱為“火爐山”),北臨長江。煙墩山突兀孤立,高出江岸20余米,無疑是江防的制高點,可以從西、北、東三個方向俯瞰江面。煙墩山后面三四里處是白馬湖,為赤湖的一部分;赤湖總面積有7.5萬畝。在古代,赤湖與長江是相通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口被填塞,筑成防洪堤。
城子鎮(zhèn)古城遺址與六朝的“盆城”有很多吻合之處。這里位于長江邊,距離東晉南朝尋陽城六十來里。古城突出江中,地勢較高,便于防守。孤立江邊的小山容易缺水,但也容易挖到地下水。古城邊上有與長江相通的巨大湖泊,便于屯聚大量船只并隨時進入長江,形成天然的港灣。據(jù)《乾隆德化縣志》記載,明清時期這里設(shè)有軍事?lián)c,建有營房、煙墩、瞭樓、牌坊柵欄等。這與唐朝設(shè)立“湓城戍”的情況相似。根據(jù)這些情況,可以判斷城子鎮(zhèn)就是六朝時期的“湓口”或“湓城”。
六朝時期的長江九江段有“大江”“小江”之分。《后漢書·郡國志》曰:“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蹦铣簞⒄炎⒁圻h《廬山記》曰:“山在尋陽南,南濱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盵9]綜合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在六朝時代,長江從城子鎮(zhèn)一帶開始一分為二,北支即“大江”,為長江的主泓道;南支即“小江”,水流較小?!按蠼绷飨蚪顸S梅縣蔡山鎮(zhèn),六七十里之后過黃梅縣小池口,從桑落洲之西流出。[10]《光緒黃梅縣志》卷四:“蔡山,縣南七十里,相傳古大江經(jīng)其下,石崖纜跡猶存?!薄按蠼詮V濟龍坪入黃梅界,舊繞蔡山,故蔡山有古江心寺。后長鴻腦洲,大江流過洲外,蔡山之江漸淤。后又長新洲,而江遂三分,至封郭洲復(fù)合為一?!盵11]其中鴻腦洲與城子鎮(zhèn)隔江相望,封郭洲則在黃梅縣小池口,與桑落洲隔江相望?!靶〗睆某亲渔?zhèn)下到今潯陽區(qū)一帶,再下到桑落洲之西,與“大江”匯合。以此可知,六朝時期在唐代潯陽城一帶設(shè)置據(jù)點,離大江、小江的合流之處尚有二十來里,只能控制“小江”,不便于控制“大江”;而在城子鎮(zhèn)一帶設(shè)置據(jù)點,則非常有利于控制“大江”“小江”開始分流的地方。到了隋朝,“大江”淤塞,“小江”變成了“大江”,導(dǎo)致江水上漲,淹沒了六朝尋陽城;而后唐代潯陽城設(shè)置在今潯陽區(qū)一帶,就可以控制合二為一的長江主泓道,而“湓城”的作用也就被唐代潯陽城取代了。同理,六朝時期的八里湖尚為一條河流,不是湖泊,當(dāng)時的尋陽城位于河邊而不是湖底;而甘棠湖、白水湖在六朝時期的水面應(yīng)當(dāng)比現(xiàn)代更小,不能作為大型的水軍基地。
隋唐時期,天下一統(tǒng),荊州、揚州互相攻殺的形勢不復(fù)存在;因長江河道的變遷,“湓城”的地位也被唐代潯陽城取代??梢韵胂螅谔拼匿猿强h被并入潯陽縣之時,原有的湓城縣官吏大多變成了潯陽縣的官吏,他們也就把原本歸屬于湓口關(guān)的“湓水”“湓口”“湓浦”“湓城”等地名,“浪井”“庾樓”“陶公壘”等建筑移植到了唐朝的潯陽城。對于新崛起的唐代潯陽城來說,接受這種文化移植并無什么障礙。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的傳說及眾多詩人的歌詠,這種被移植到今潯陽區(qū)的“湓城”文化產(chǎn)生了新的價值,但它們與東晉南朝時期的“湓城”文化顯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