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蕓
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中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探討
王蕓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姜巷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內容,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對青少年全面發(fā)展有重要意義?;跐h字與傳統文化的關聯性,本文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方法設計等角度,闡述了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全面增強綜合素養(yǎng)。
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優(yōu)秀傳統文化
小學教育中傳統文化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文化教育一直未被統一,沒有形成完整教學體系,學校經常將其以靈活的形式融合在學科教育中,特別是語文學科?;诖吮疚膹南旅鎺c討論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教師要想更好地通過小學語文第一階段教學中的識字寫字內容,給學生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觀念,同時樹立起學生們的傳統文化意識,并更深層次了解漢字內容。其自身的首要教學任務就是了解在當前課程開展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進而為后續(xù)課程的革新提供明確目標。
于小學識字寫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最突出的一點優(yōu)勢就在于,它能夠有效推動傳統文化在當前社會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因為漢字本身是傳統優(yōu)秀文化中的一部分內容,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對小學生展開的識字寫字教學中,便能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課程之間構建起良好的溝通橋梁,使課堂教學出現相映成彰的良好效果。而且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字寫字教學時,往往會利用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部分詩、詞、故事。而教材內容中其實本身便擁有一定的傳統文化沉淀,教師再于其中滲透相應的文化內容,便能夠給學生們營造出格外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中,同學們自身接收到良好的熏陶,便能夠于其心靈深處打下堅實烙印,而這對其后續(xù)的生活和學習都有著相對重要的影響。當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傳統文化意識觀念后,他們在后續(xù)生活中不自覺地體現,便能夠達到推動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使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在他們這一代開花結果。
若說上述內容是對傳統文化起到的積極作用,那么這一點優(yōu)勢則是對學生自身起到的積極影響。在小學識字寫字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能夠更直觀地給學生漢字的解釋,這不但能夠調動起大家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夠使其更全面地認識到漢字含義,感受到漢字文化之美,從而強化自身的學習理解能力。而在教學課程中滲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還會讓學生們在課程學習中不經意地接觸并吸收到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觀、文化審美意識,而這會對其自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身心素養(yǎng)的提高均起到積極意義。由此可知,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被教師應用于小學語文識字寫字過程中,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是推動學生自身綜合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的必要手段。
除了上述兩點優(yōu)勢外,在小學語文識字寫字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內容,還能夠對學生們的自身道德觀念產生積極影響。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時要真正地做到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這就是當前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教學問題。德育教育是離不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優(yōu)質德育思想時,才能夠做到在不割裂傳統的同時,完善“立德樹人”的相關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內容融于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中,恰好體現了這一內容。文字是情感的表達,更是規(guī)則的明確途徑,當教師將優(yōu)質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內容作為識字寫字教學根本傳達給學生時,他們接受到的教育就不再僅僅是普通的學習內容,而是包含了德育思想的良好教育觀,這對提高大家的德育認知,幫助他們樹立起良好的德育思想觀念而言,具有相對重要的積極意義。
在教師全面了解于小學識字寫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之后,便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革新了。但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加大對教育目標的重視力度,從而明確課程開展與革新的新方向,避免出現浪費教學資源但達不到既定教學標準的問題。
明確的教學目標中,教師要先利用帶領大家模仿筆記的形式,幫助同學們認識漢字,了解漢字發(fā)展的大致趨向。因為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讓學生們對漢字內容進行相應的了解是學習基礎。之后教師再將傳統文化內容融于描紅之中,讓學生們得到相應理論學習。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傳統文化意識較強的內容(如名人名言、優(yōu)秀詩詞等)帶領大家進行描紅,這樣既能夠使其學生們認識到漢字的表達形式,還能夠鍛煉其自身的德育認知。
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內容中,筆畫的相關內容教師是相對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漢字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可以在課程中,更多地重視筆畫教學,將其中涉及的每一道筆畫含義都講述清楚。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融入傳統教學內容,也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如利用更具文化含義的成語、詩詞解析幫助大家認識某些內涵豐富的漢字,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家認識并了解漢字含義,同時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觀念。
當學生對漢字內容擁有了相應的認識和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嘗試利用圖片、視頻的表現形式,將漢字教學內容以動態(tài)表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更好地感悟漢字之美。對此,教師可以在網絡上選取一些既能夠表達出漢字含義,又具有相應的美感、內涵的視頻,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播放展示。這樣的方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手段,更具新穎性,更能激發(fā)大家的學習興趣,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漢字之美、傳統文化之美。
一方面,獨體字教學目標的設計。獨體字是學生學習其他漢字的基礎,結合部編版教材中識字寫字內容的安排,獨體字主要在一年級中有所體現,隨著年級的升高,獨體字學習數量減少,合體字數量增多。獨體字有很強的構字能力,是漢字的中心,對于獨體字的學習要精準把握其字形、字音、字義,以此為后期合成字、衍生字學習做鋪墊,所以獨體字的教學要著重注意其準確性。很多獨體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且多為指事字與象形字,比較具體,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另外深入挖掘漢字的產生與演變過程,有助于學生根據漢字相似的符號理解與記憶漢字,讓漢字的學習事半功倍。在此教師要加強獨體字字源字理的挖掘,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變得形象化,進而助學生更好理解與記憶。在此教師進行獨體字教學目標設計的時候,除了關注常規(guī)教學目標,還要注重下面幾點:第一,感悟漢字字形之美,精準識記。第二,掌握獨體字的起源及其演變過程,激發(fā)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喜愛。另一方面,合體字教學目標的設計。合體字的識寫可從第一學段延伸到第三學段,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生接觸的合體字數量增加,傳統漢字教學中,合體字可分解,可以由獨體字組成,可以由獨體字與偏旁組成。合體字可分為會意字與形聲字,以形聲字中的火字旁的漢字為例,在《中國美食》教學中關于漢字識寫教學的目標設置為:掌握火字旁所屬漢字的意思與形態(tài),進而列舉出同類屬的字,分析漢字構形,掌握中國傳統美食的烹飪文化。
小學語文第一段寫字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就是利用課堂,挖掘教材外可使用的優(yōu)秀文化進行舉例,呈現更多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本段借助錢賓四先生對傳統文化的分類,從下面幾方面滲透傳統文化:
1.物質層次中滲透傳統文化
物質文化包含建筑、交通、飲食等與人類生存有關的眾多領域。包含物質產生文化與其發(fā)展文化,最終伴隨的目的就是生存。將這些物質文化與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結合,形成數量龐大的傳統文化基礎,如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樂器文化、山水文化、茶文化等,此層次呈現的文化更具有直觀性,且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比較符合學生低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識字寫字教學時教師對此部分資源的展示也要以欣賞為主。例如二年級下冊的《中國美食》教學中,教師引入當地特色的美食文化,可運用與教材中插圖相似的圖片呈現各種當地美食,以此擴展教材內容。本單元識字教學的重難點就是學生掌握形聲字的特點,并知道相同偏旁的漢字,多與相同事物有關。將此與之前學習過的“貝”字與財務有關相似、“火”字多表示與火有關的漢字相似。如展示拉面、扯面、揪面的圖片,讓學生想到此制作工具是手,這樣記憶“扯”“揪”“拉”字更加容易;而刀削面、剪刀面等制作工具為刀,所以其動作的“削”“剪”就為刀字旁。利用此方法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了解了當地的飲食文化,加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一舉多得。
2.精神層次滲透傳統文化
精神層次滲透傳統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生存與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的優(yōu)良思想與意識形態(tài)結合,其始終伴隨人們生活,是對其的思考與探尋,跨越時空,優(yōu)化人性。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中傳統精神文化的滲透種類較多,包括孝文化、仁義文化、家國文化、禮儀文化等等。此部分的傳統文化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所以教師在選擇有關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結合低年級學生知識點吸收能力,深入淺出,助其快速理解。例如二年級下冊《羿射九日》課堂中,教師可以后羿不輕言放棄、舍己為人的精神入手,引入相同民族精神的故事讓學生閱讀,如《精衛(wèi)填?!贰犊涓缸啡铡返龋源藗鬟f舍己為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文化內涵。另外在閱讀中加大學生識字量,讓其學習更多新的詞語,還鞏固舊知。再如《金木水火土》一課中涉及五行文化,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因為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不可能完全講解此部分文化。但是也不能完全不講,所以需要教師有效挑選五行文化材料,再探究教授方式。即,讓學生說出有關“金木水火土”的事物,在列舉后由教師總結并引導,讓學生了解到金、木、水、火、土本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隨處可見。教師講解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本是萬物的基礎,以此引發(fā)學生對人生與自然的思考。課中點到為止,為學生留白,激發(fā)其興趣,并將關于五行文化的學習探究延伸到課外,加深學習。
1.利用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識字氛圍
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以傳統文化為學習材料,豐富學生學習素材。利用更多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以不同形式參與到識字寫字教學中,可提升學生識字寫作效果。
作為導入材料,可通過趣味性、生活性的傳統文化資料的滲透,激發(fā)學生識字寫字興趣,并在此過程中增長知識。將傳統文化材料作文導入材料,呈現方式更加靈活、自然,如傳統文化趣味故事、動聽樂曲、優(yōu)美圖畫等。例如《彩虹》教學中可利用漢字文化為導入進行激趣,先出示“虹”字的象形字,讓學生猜測,以猜謎的形式激發(fā)其探究興趣,然后調動已有經驗,進行猜想,之后再降低難度,直接出示彩虹的圖片,讓學生聯想,想到“虹”字,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
作為閱讀材料,可將傳統文化參與到識字寫字教學中,以此輔助傳授新知,擴展知識,另外還能幫助學生鞏固漢字知識。例如,第二冊《春夏秋冬》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應景的詞句與詩句,背景配以古典音樂,讓學生提升漢字感悟,增強漢字識寫效率。另外通過此還可讓學生接觸不同形式的傳統文化,多種感受結合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好感,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想法。
2.追溯漢字文化準確高效識寫
利用豐富的漢字文化內容進行識字寫字教學可提升教學的高效性。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延續(xù)下來的文字,記錄著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漢字文化系統。對于漢字文化的不斷探究與深入挖掘,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進而在探究中慢慢建立熱愛母語、熱愛中華文化的思想感情,助第一學段學生樹立正確的漢字學習觀,提升其漢字識寫速度。
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可嘗試運用漢字文化中的構字依據實施教學。即從人們造字時選取的物象角度,讓漢字形與意建立聯系。教師可依據漢字構字列理據表達式,即漢字構字={字形、物象、聯系}。三者組成漢字整體,以此助學生高效進行識字寫字。例如二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中,“令”字是易錯點,即學生丟掉最后一筆“丶”,教師在教學時摒棄傳統強調方法,講解字源字理,即一個人跪坐在屋檐下,發(fā)號施令,并將最后一筆當作這個人的腳,這樣學生的記憶就扎實得多。再如“窗”字的教學,從資源上分析,其中的“囪”本就是按照“窗戶”的模樣書寫的,接著為學生展示“囪”字的演變,再結合窗戶的樣子,讓學生深入了解到“囪”字里面的部分,實際上是古代窗戶內部木材相交模樣的演變,以此加深學生對其中夕字的記憶。
識字寫字教學中對于字源字理的運用并不是全能的,因為很多漢字隨著時間的推進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對于此類漢字運用字源字理教學方法反而會提升學生學習難度。例如漢字“東”是“東”字演化而來的,其本質是一種沒有底部的袋子,裝了東西后在兩頭扎緊即可。隨著漢字的使用,原本意思消失,變成方位的含義。因此此類漢字單從字源字理入手,就會加重學生學習難度。因此教師在使用字源字理教學的時候要有所篩選與側重。
總之,漢字與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經過大量識字寫字教學經驗,經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研究,分析如何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滲透傳統優(yōu)秀文化,以此可以真正落實寫字、識字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1] 祝安順.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新途徑:從識字到象思維——以統編版語文教材第一課《天地人你我他》為例[J].教育導刊,2020(8):44-54.
[2] 高效林.基于字理情理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策略解析[J].科技資訊,2020,18(17):124+126.
[3] 李燕楠.筆墨揮灑,字字顯風采——小學語文寫字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26):49-50.
G622
A
1002-7661(2022)03-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