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青 肖 陟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閱讀主觀題,題型既沿用了傳統(tǒng)的翻譯題,又采用了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新題型—簡答題。翻譯"/>
>>>郭惠青 肖 陟
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閱讀主觀題,題型既沿用了傳統(tǒng)的翻譯題,又采用了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新題型—簡答題。翻譯題的賦分雖然由10分減為8分,但難度依舊;簡答題賦分為3分,既對讀懂文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又增加了表達的難度。本文從這兩道題的命題特點、錯誤歸因、備考建議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原題回放】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14.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參考答案】
13.(1)唐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的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則大臣的忠誠便轉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化成忠誠。
14.道理:君主是表率,好像測日影的圭表標竿,臣下好像追隨圭表標竿的日影,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目的:希望君主正道直行,勵精圖治,起表率作用。
文言文翻譯題常常選用含有特別語言現(xiàn)象的句子。所謂特別,是指句中有重要實詞或者重要虛詞,或者有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特殊語言現(xiàn)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等。這些知識點往往就是賦分點,其中對重要實詞的考查是重中之重。2021年兩道翻譯題中的賦分點“患”“賕”“密”“左右”“惡”“樂”“過”“佞”都考查對重要實詞的理解。除了“賕”外,其余都是常見、常用、??嫉母哳l實詞,且均出自課本。
新高考的文言文簡答題往往從以下幾個角度命題:一歸納概括類,就傳主品質、寫作目的、主旨等梳理歸納;二歸因探究類,就某種現(xiàn)象或者事件結果追溯原因;三闡述評價類,闡述句意或者就傳主品行、事件意義等進行分析評價。簡答題要求學生真正讀懂文本,不能靠運氣得分。
學生在這一題中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實詞理解不當和語句不通順。實詞理解失分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常識積累不足;脫離語境孤立理解詞義;生僻實詞詞義推斷能力不足。語句表達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表達不合語法或常情。
1.文化常識積累不足
示?例1
示例1中將“密使”譯為“樞密使”不當,應譯為“秘密地派遣”。唐后期才設置“樞密使”,文中事件發(fā)生于唐初貞觀年間,所以不能譯為“樞密使”。另外“上”應為“皇上”,該學生卻誤譯為“上面”,對皇帝的稱謂不敏感。
2.脫離語境孤立理解詞義
示例2
示例2中將“君”譯為“你”不當,應用尊稱“您”;再者,此句出自司馬光對史實的評論,并不是對話語境,孤立地譯為“你”是錯誤的。
3生僻實詞的詞義推斷能力不足
示例3
示例3 中的“賕”沒有翻譯出來,根據(jù)該句的“上患吏多受賕”可以推測,“賕”應是官吏收受之物,結合下文“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為吏受賂,罪誠當死”的意思,再者根據(jù)“賕”的字形推斷,應與錢財有關,那就是“賄賂”了。此外,示例3中的“上”“左右”
“賂”都翻譯得不到位,“遷”是別字,應為“遣”。
4.表達不合常情或語法
示例4
示例4中畫線部分的翻譯有違常情。
示例5
示例5中畫線部分的翻譯不合語法,謂語“遭受”與賓語“派人接受賄賂”搭配不當,且結構混亂。
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簡答題屬于第三種題型,即闡述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類。相比于2020年山東卷的歸因式簡答題而言難度更大。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讀不懂題干的內容表述,不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句意;第二,讀不懂題目要求,審不清題;第三,答題不規(guī)范,表述不清晰。
1.讀不懂題干表述
示例6
示例6畫線部分將“表”誤譯為“表面”,并且沒有翻譯出“景”的意思。一個“表”字難倒眾生,釋義錯誤百出,諸如:“表態(tài)”“表現(xiàn)”“代表”“表揚”等。還有學生將“景”錯誤理解為“背景”“影響”。其實,“表”的本意是“古代天文儀器圭表的組成部分,為直立的標竿,用以測量日影的長度”?!熬啊笔峭僮帧坝啊保溉沼?。影隨表動,強調圭表標竿的影響,比喻君王會影響臣子,應起表率作用。
2.讀不懂題目要求
示例7
示例7中①的表述與“臣光”的口吻不符,學生作答時忽略了題干與文本中潛在的背景《資治通鑒》一書,此書與選文的目的都是“資治”。①的表述僅僅就這句話的“作用”進行了作答,而不是對這句話的“目的”作答。②的作答沒有結合“表”“景”的喻義,應作如下陳述:“希望君主正道直行,勵精圖治,起表率作用?!?/p>
3.答題格式不規(guī)范
示例8
示例8答題格式不規(guī)范:主觀題作答時應分條分點,標好序號。另外,就審題而言,沒抓住核心實詞“表”與“景”的關系來理解句意。
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讀不懂文本,無論是翻譯題還是簡答題,得分都受此影響。這對學生實詞的積累和靈活運用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議做好以下兩點。
人教版教材必修I文言文單元的每篇課后練習都有一道實詞題,其他各冊課本的實詞題也占很大比重。即使在人教版選修課本《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中,9個單元課后練習中就有6個單元出現(xiàn)了實詞釋義題。實詞是整個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重中之重,2021年新高考全國I卷主觀題出現(xiàn)的賦分實詞“患”“賕”“左右”“惡”“過”“佞”“表”“景”中,除“賕”和“表”在課本中沒出現(xiàn)過外,其他都是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重要實詞。
高考文言文閱讀簡答題不是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它命題的三個角度都源于課后練習題的命題思路。2020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簡答題都屬于歸因題型,回歸課本發(fā)現(xiàn),單是《燭之武退秦師》課后練習一就有兩道歸因題:“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晉文公為什么不愿意向秦軍進攻?”其他各題型也都可以在課后練習中找到母版。由此可見,課后練習才是高考題型的萬源之本,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高度重視課后練習題的練習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