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祥濤,李 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1106)
16世紀后期至18世紀末,歐洲根據(jù)來華傳教士翻譯和編寫的資料,編輯出版了大批漢學著作和譯著,介紹中國的地理概況和風土人情,翻譯中國經(jīng)典,中國古典詩歌也是自此傳入歐洲。就所見文獻,英國作家普登漢姆最早向歐洲讀者介紹了中國格律詩,并翻譯了幾首圖像詩,其中前兩首主題是帖木爾征戰(zhàn)歸來。[1]迄今,中國古典詩歌西傳已有400多年歷史。其間,前200年見證了中國古詩譯成歐洲其他語言、再譯成英語的轉(zhuǎn)譯過程,19世紀開始古詩直接英譯,19、20世紀之交本土學者開始獨立翻譯中國詩歌經(jīng)典,20世紀下半葉進入組織化的古詩翻譯時期,特別是1995年啟動的“大中華文庫”更標志著翻譯活動組織的國家行為。本研究采用歷史文獻法、網(wǎng)絡(luò)大數(shù)據(jù)檢索法,借助漢學書目,描述中國詩歌經(jīng)典早期在歐洲的翻譯和英語轉(zhuǎn)譯,考查中國古詩在西方的早期傳播和影響,也為開展更深入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參照。
中華經(jīng)典西譯始于先秦哲學典籍,而中國古詩的早期西傳則是隨“四書”“五經(jīng)”的翻譯實現(xiàn)的?!八臅敝校洞髮W》引《詩經(jīng)》11次,《中庸》引《詩經(jīng)》17次,《論語》引《詩經(jīng)》7次,《孟子》引《詩經(jīng)》34次[2];“五經(jīng)”中除《詩經(jīng)》外,《尚書》載“五子之歌”。
16世紀末,歐洲來華傳教士翻譯了“四書”,也把《詩經(jīng)》中的一些詩歌間接譯成了歐洲語言。意大 利 傳 教 士 羅 明 堅(Michele Ruggieri)于1579—1588年間率先完成“四書”翻譯,所譯《大學》第一章片段,1593年刊于《百科精選》(Bibliotheca Selecta),所譯《孟子》為歐洲語言第一種譯本,現(xiàn)藏于意大利國家圖書館。[3]其后,利瑪竇(Matteo Ricci)于1594年將“四書”譯成拉丁文,但未刊行且譯稿不存。[4]
1662年,江西建昌出版《中國的智慧》(Sapientia Sinica),內(nèi)載拉丁文版《大學》全譯、《論語》前半部分。梅謙立經(jīng)過考證認為該書主要譯者是年長者、葡萄牙耶穌會士郭納爵(Ignatius da Costa),意大利耶穌會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tta)僅是譯書編輯。[5]11此后,殷鐸澤譯出《中國政治道德學說》(Sinarv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即《中庸》拉丁文譯本,1667年在廣州刊印前半部分,1669年在返回歐洲途徑印度果阿(Goa)時出版了后半部分,1672年在巴黎重印部分拉丁語譯文。如果不計羅明堅《大學》譯文片段,殷鐸澤所譯《中庸》也是“四書”在歐洲的第一個譯本。1687年,巴黎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內(nèi)收拉丁文版《大學》《中庸》《論語》,1688年和1689年巴黎出版該書兩種法語節(jié)譯本。譯書標志了17世紀耶穌會士漢學的巔峰,也反映了傳教士對“四書”的獨特闡釋[5]18,成為“漢學大廈的基石”[6]。1711年,布拉格出版比利時傳教士衛(wèi)方濟(Fran?ois No?l)所譯拉丁文版《中華帝國六經(jīng)》(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內(nèi)有“四書”和《孝經(jīng)》《小學》,1783—1786年出版7卷本法文版,題名《中華帝國經(jīng)典》。[7]
西方“五經(jīng)”翻譯始于法國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拉丁文譯書題名《中國五經(jīng)》(Pentabiblion Sinense),1626年于杭州刊印,也是《詩經(jīng)》首個西譯本,譯書不存。至18世紀初,法國耶穌會士白晉(Joachim Bouvet)曾留下《〈詩經(jīng)〉研究》手稿;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從《詩經(jīng)》譯出8首詩,目的是從中國經(jīng)典中尋找基督的蹤跡;韓國英(Pierre Machal Cibot)譯出7首,則是出于詩中描寫了孝道,兩者均在法語譯文中曲解了原詩的意旨,將基督教教義穿鑿附會于譯文之中。另一位法國傳教士孫璋(Alxander de la Charme)譯出歐洲第一種《詩經(jīng)》全譯本,但是這本散文體的拉丁文譯本手稿在1830年出版前并未得到關(guān)注。[8]
正是由于耶穌會士對“四書”“五經(jīng)”的早期翻譯,16—18世紀末的歐洲文獻中才得以散布著中國詩歌經(jīng)典的翻譯、引用、論述和英語轉(zhuǎn)譯,本節(jié)下文主要考查前者。
在西方早期漢學著述中,所見最早評介中國詩歌的著作是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所著《大中國志》。該書也最早翻譯引用了《論語》《墨子》《三國志》等[9]48。在對比評介中西詩歌時,作者認為中國人極其推崇詩歌,因此詩歌數(shù)量巨大,所用韻律與歐洲詩歌相似,并指出漢語是單音節(jié)的,詩行由一定數(shù)量的音節(jié)組成,每行字數(shù)不等,有五字、七字或更多;詩歌形式多樣,主要形式是每首八行,每行五字,其中二四、五六、七八行押韻,其他行不押韻,但字數(shù)必須相等,藝術(shù)性很強,難度也大;詩行中的奇喻(conceit)與歐洲詩歌幾乎完全相同,貴族和皇室成員都沉迷于這種八行詩體,頌揚友人、名人、逝者和美德。[9]55-56這里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漢語律詩的特點,也較為準確,但是漢語律詩二四六八行押韻,韻律也與歐洲詩歌大不相同。
1669年,倫敦出版英國學者韋伯所著《歷史隨筆》,這是西方第一部論述漢語語言的著作,作者從未到過中國,其資料來源則是耶穌會傳教士的旅行日記。[10]書中介紹說,中國詩歌非常古老,但不同于英國詩歌,前者沒有寓言、故事和諷喻式奇喻。關(guān)于英雄的詩歌,則教導國王們公正管理、大臣們誠實為政、臣民們忠誠守法。這些詩歌讓邪惡感到恐懼,讓善良崇尚美德。有些詩歌主題是自然哲學,有些是愛情,但不像歐洲詩歌,因為詩中沒有草率輕浮,而是純潔的語言,沒有任何下流、難聽的字眼。[11]這樣的評價也反映了早期歐洲學術(shù)界積極的中國形象建構(gòu),正如美國漢學家孟德衛(wèi)指出,歐洲啟蒙思想家崇尚中國文化,從中尋求思想啟蒙的支持。[12]
另一位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安文思(Gabriel Magaillans)在其著作《中國新史》中介紹了《詩經(jīng)》,把其中的詩歌分成五類:雅頌、國風、比較、興較(Him que)、逸詩。第一類為頌詞和贊美詩,歌頌有美德或天資高的人,另有訓誡詩,用于葬禮、祭祀等。第二類只在國王、大臣面前排演,描述民眾禮儀、帝國管理方式等。第三類用比較或相似性解釋詩歌內(nèi)容。第四類詩歌開頭奇特、崇高,引起下文。第五類為孔夫子(Cum fu cius)編訂時剔除的,因為他厭惡這些詩歌,或者認為它們不可信。[13]作者評介了《詩經(jīng)》,但在論述中混淆了《詩經(jīng)》的題材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
1691年,倫敦出版第一部中國典籍英語轉(zhuǎn)譯本《孔子的道德箴言》。該書譯自《中國哲學家孔子》的1688年法語節(jié)譯本。書中介紹說,“五經(jīng)”第一部為《詩經(jīng)》,為頌歌和其他小詩的合輯,歌頌純潔的禮儀,高度贊揚美德,以莊重、睿智的表達方式傳達出了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14]8-12書中的英語譯文表明所引與《詩經(jīng)》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出自《論語·為政第二》,這也進一步表明歐洲早期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有些轉(zhuǎn)譯自“四書”“五經(jīng)”。
至18世紀,杜赫德四卷本《中華帝國全志》(1735)出版,倫敦出版兩種英譯本:1736年出版四卷譯本,譯者為英國醫(yī)生和翻譯家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1741年出版第三版;1738年和1741年出版兩卷本,由愛爾蘭制圖師格林(John Green)和蘇格蘭歷史學家格斯里(William Guthrie)合譯。早期西方漢學著作對中國詩歌的評介,大多出自該書。[15-16]正如19世紀初一位譯者 所 言:“古 代 傳 教 士和英語作者們……大多數(shù)相互重復(fù)。英國旅行者很少獲得新信息,僅靠從杜赫德編著中尋章摘句。”[17]該書專章介紹了漢語詩歌之美,認為中國詩歌有點像十四行詩、法國回旋詩和民歌,聲調(diào)悅耳;有一種不押韻的詩行,意思對仗;詩人熟悉辭格,使詩行更加生動活潑,蕩氣回腸。[18]110-111
較之其他漢語典籍,歐洲早期的中國詩歌經(jīng)典研究和翻譯相對較晚。有論者認為,19世紀中期法國來華傳教士德理文(d’Hervey de Saint-Denys)是歐洲第一位認真探究漢語詩歌的學者。[19]255美國當代漢學家王紅公也認為,英語作者最早通過19世紀的兩卷法語譯本逐漸了解了漢語詩歌,一是德理文所譯《唐詩》(1862),一是戈蒂埃(Judith Gautier)所譯《玉書》(1867)。[20]
根據(jù)可考文獻,漢語詩歌的英語轉(zhuǎn)譯始于《孔子的道德箴言》(1691)。該書第一部分在評介《詩經(jīng)》時,認為這些詩歌“尊崇純潔禮儀和踐行美德”“毫無荒謬、浮夸或邪惡之處”[14]11,并援引《論語·為政》內(nèi)容“思無邪”佐證。該書第二部分評述了“孔子三書”:《大學》《中庸》《論語》。在評介“第一書”《大學》時,編譯了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14]34-35,出自《大學》第三、四章所引《詩經(jīng)》,如《文王》《烈文》。下文以同樣方式評介了《中庸》《論語》,也編譯了《詩經(jīng)·大雅·抑》的內(nèi)容。[14]90
近半個世紀之后,出版了兩種《中華帝國全志》,即1738年兩卷英譯本和1741年的兩卷合集。兩者在第一卷第408—414頁收有馬若瑟選譯自《詩經(jīng)》的8首詩。書中把漢語典籍分為兩大類,《詩經(jīng)》屬第一類。詩歌譯文前簡介了《詩經(jīng)》:全書均為頌詩、歌曲和韻詩,涉及諸侯國的風俗禮儀和行為準則;有些詩僅三節(jié),三個視角,略有變化,內(nèi)容相近;詩中盛贊美德。與安文思的著述相似,這里也把《詩經(jīng)》中的詩歌分為五種,并評價說馬若瑟忠實地翻譯了所選的這幾首頌詩。[18]408選譯的8首詩按順序分別為:《敬之》《天作》《皇矣》《抑》《瞻卬》《正月》《板》《蕩》。[21]
馬若瑟翻譯了中國詩歌、戲劇等,也因此開辟了新的天地。[22]然而,歐洲傳教士和漢學家在19世紀以前主要關(guān)注中國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shù),大量的翻譯文獻卻較少包含漢語詩歌。[23]即使稍有涉獵,其目的并非詩歌的審美價值,而是更關(guān)注其“經(jīng)”的地位,強調(diào)詩歌的道德教化功能和文化功能。珀西就在譯詩前論道:“所選內(nèi)容充分證明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道德屬性,其中包含的論點也表明這種優(yōu)雅藝術(shù)在整體上的實用性和崇高性。詩歌在所有時代均為智慧和美德的第一向?qū)?,這也完全是詩歌的榮耀。”[24]220早期歐洲傳教士對漢語古典詩歌的這種理解,有其內(nèi)在原因。正如美國漢學家拉鐵摩爾所言:“每個時代所發(fā)現(xiàn)的中國都是其希望發(fā)現(xiàn)的或能夠發(fā)現(xiàn)的?!保?5]傳教士選擇關(guān)注中國的某個或某些方面,有其特定時期的特定目的。另外,傳教士沒能關(guān)注的方面,也許力有不逮。比如法國傳教士韓國英(Pierre-Martial Cibot)坦言,在翻譯《詩經(jīng)》幾首詩時,“感覺就像用一根木炭臨摹一幅微型畫作”;馬若瑟1731年在翻譯戲劇《趙氏孤兒》時,刪除了其中的唱詞,原由在于“這些歌曲很難理解,特別是對于歐洲人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其中充斥著我們無從知曉的典故和我們難以理解的辭格”[26]。懂得多門外語的法國漢學家雷暮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也在譯書前言中感慨:“中國詩歌語言的確不可翻譯,甚至經(jīng)常無法理解。我們歐洲缺乏必要的輔助來理解這些神秘莫測的文學創(chuàng)作,因而會身不由己地采取一種簡單的揣測?!保?9]255-256當然,翻譯中“對漢語詩歌的誤讀也是完全必要的”,因為正是這種誤讀深化了對詩歌的理解,使西方得以應(yīng)對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危機。[27]在西方學界對中國古典詩歌聞所未聞之時,馬若瑟率先翻譯了《詩經(jīng)》,使?jié)h語詩歌最早進入歐洲學者的視野。
正如上文所言,當時翻譯詩歌并非出于審美的目的,馬若瑟用散文體翻譯《詩經(jīng)》也表明譯者對詩歌審美的漠視。在所譯的8首詩中,頌歌2首、大雅5首、小雅1首,可見譯者關(guān)注的是反映古代上層社會的詩歌,冀望通過這些詩歌來了解古代乃至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實現(xiàn)傳教的目的。這種“漢學準備階段”的漢語詩歌翻譯選擇,顯然不同于“浪漫主義漢學”(Romantic Sinology)時期。[28]
《中華帝國全志》選譯的漢語古詩不限于馬若瑟翻譯的8首詩。19世紀之前,《詩經(jīng)》英語轉(zhuǎn)譯的另一位選編者是英國詩人珀西(Thomas Percy),在《好逑傳》1761年英譯版第四卷選載了20首漢語古詩英譯。[24]225-253根據(jù)譯書注 釋,其中第2—5首 出 自“孔子第二書”,即《中庸》,也即《中庸》引自《詩經(jīng)》的詩歌,對照譯文和《詩經(jīng)》原文,可以確定原詩為《文王》《淇奧》《節(jié)南山》《桃夭》。注釋顯示第6首出自“孔子第三書”,即《論語》,但《論語》僅引《詩經(jīng)》7次,內(nèi)容與譯文均不吻合,但譯文與《國風》中的《晨風》比較相近;第7首出自德裔漢學家拜耶爾(Theophilus Siegfried Bayer)《中國博物論》(Museum Sinicum)第一卷第132頁,內(nèi)容比對可以確認為《緡蠻》;第8—20首均出自《中華帝國全志》,其中第8首選自第1卷第646頁,比對發(fā)現(xiàn)原文為《抑》,譯詩導言中提到“衛(wèi)武公”;第9—20首散見于《中華帝國全志》第2卷[18]64-167,其他11首詩的出處將在下文考述。
如果說馬若瑟選譯《詩經(jīng)》有其顯然的目的性,那么珀西所選譯詩既有其自身的特點,也有特定的歷史制約。對照發(fā)現(xiàn),馬若瑟用散文體比較充分地翻譯了詩歌的內(nèi)容,而珀西的譯詩則采用分排的詩行,反映了以詩譯詩的意識,譯者也至少試圖在形式上關(guān)注詩歌的文學性。當然,珀西的譯文與原文內(nèi)容相去甚遠,與其說是譯詩,倒不如說是創(chuàng)作:篇幅較長的《抑》,在英語譯文里變成了短小的6行;譯文排列成詩行,但既無押韻,也無明顯的英語格律詩的節(jié)奏,充其量也就是散文分行。這些特點既有譯者自身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因素。首先,珀西生活的時間正是英國文學從現(xiàn)實主義小說向浪漫主義詩歌過渡時期,其文學興趣必然反映了時代文學的傾向性。其次,珀西制定有龐大的詩歌翻譯出版計劃,其中包括漢語詩歌。[29]不過,由于不懂漢語,珀西的漢語詩歌英譯均轉(zhuǎn)譯自當時出版的各種漢學著作,因而翻譯選擇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正如珀西在譯詩前的“告讀者”中解釋道:“這些詩歌片段數(shù)量很少,也微不足道,不過它們幾乎是所有歐洲語言中出版的全部漢語詩歌。”[24]199珀西《好逑傳》初版一千冊,評論界漠視,且其真?zhèn)尾粩嘣獾劫|(zhì)疑,因此譯書滯銷,其影響遠不及譯者翌年所編《英詩輯古》。
珀西之后,歐洲對《詩經(jīng)》翻譯的英語轉(zhuǎn)譯尚有另外幾種。法國著名漢學家格魯賢(Jean-Baptiste Grosier)1785年編輯出版《中國通志》,1788年出版兩卷英譯本,1789年譯成德語,1795年英譯本重印。英譯本第2卷第6書題名“中國人的宗教”,第1章在評介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時,譯出了《詩經(jīng)》中4首詩的部分內(nèi)容,初步確認為《大雅·大明》《周頌·執(zhí)競》《周頌·臣工》《大雅·板》。[30]182-183瀏覽原詩不難發(fā)現(xiàn),選譯的原因是這幾首詩中均使用了“上帝”。第8書第2章題名“中國詩歌”,長篇評論了中國詩歌特點、創(chuàng)作要領(lǐng)、中法詩歌異同等,評介了《詩經(jīng)》及其詩歌分類、創(chuàng)作主題,并翻譯了其中3首,可以確認為《小雅·斯干》《國風·谷風》《小雅·常棣》。[30]391-403格魯賢翻譯《詩經(jīng)》與馬若瑟相似,也使用散文體。此外,在選譯的詩中,前4首均出自雅頌,后3首中有2首為反映平民生活的民歌。這似乎也反映了18世紀末歐洲學者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態(tài)度在發(fā)生著某種變化。
英國語言學家瓊斯(William Jones)于1792年出版《歷史論文和雜集》,其中選譯了《詩經(jīng)》中的3首詩:《淇奧》《桃夭》《節(jié)南山》。據(jù)譯者介紹,翻譯《詩經(jīng)》所據(jù)原本為柏應(yīng)理用拉丁文譯出的《大學》[31]362-365,應(yīng)為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拉丁文版《中國哲學家孔子》,其中有柏應(yīng)理等人合譯的拉丁文版《大學》。每首詩兩種譯文:一種是原文的字面翻譯,每句單獨成行,原文和譯文標有對應(yīng)序號;一種是韻體譯文,韻腳是“abab,cdcd…”形式。對照原文和譯文,發(fā)現(xiàn)字面譯文非常準確,而韻體譯文添加了很多原文所無的修飾詞或出于押韻目的而增加的詞語。瓊斯認為柏應(yīng)理準確地翻譯了這首頌詩[31]362,應(yīng)該是比較了詩歌原文和拉丁語譯文,然而前提則是瓊斯的漢語水平足以讀懂《詩經(jīng)》。其實,瓊斯所譯3首詩均不完整,每首僅譯出前兩節(jié),3首詩分別出自《大學》第4、10、11章。這也部分地證明,瓊斯譯詩轉(zhuǎn)譯自《大學》拉丁語譯本,或者至少不是完全直接譯自《詩經(jīng)》原文。無論如何,瓊斯的《詩經(jīng)》翻譯是漢語古典詩英語轉(zhuǎn)譯或直接英譯史上首次實現(xiàn)以詩譯詩,開荊辟莽,厥功甚偉。
18世紀末,英國浸禮會教派牧師溫特博瑟姆(William Winterbotham)在獄中編成《中華帝國的歷史、地理及哲學介紹》,1795年在倫敦出版,翌年在美國費城重印。書前“告讀者”解釋了資料來源:編者研究了各種記述,剝除傳教士描述中的荒誕不經(jīng)之處,搜檢了其中事實[32]i-ii,可見書中內(nèi)容均轉(zhuǎn)譯自早期傳教士文獻。書中第7部分轉(zhuǎn)譯了出自《詩經(jīng)》的2首詩:《臣工》《板》,內(nèi)容和散文體譯文與格魯賢《中國通志》對應(yīng)部分幾乎完全相同。[32]322-323因此,該書只是輯錄了傳教士著作的英語轉(zhuǎn)譯,略作修改,并非直接翻譯,亦非英語創(chuàng)作。
在19世紀之前,歐洲傳教士翻譯和英語轉(zhuǎn)譯的漢語古詩,不僅有《詩經(jīng)》中的詩歌,也有其他古典詩歌。首先,衛(wèi)匡國(Martino Martini)在《中國歷史初編十卷》(1658)第四卷第55—56頁翻譯了原載《尚書》的《五子之歌》,珀西在《好逑傳》(1761)的“中國詩歌選譯”中選為第一首全部譯出,并認為“如果中國人的觀點正確,即這些詩歌真地由太康的弟弟們所作,那么它們就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詩歌”。[24]225-226這里最早翻譯了反映中華民族“以人為本”思想的兩句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對比原詩和譯文,前四首僅存大意,刪減較多,第五首翻譯最為充分,原文短短8句36字,譯文10行110個英文單詞,似乎較之原文更能極盡追悔莫及之意。譯者詳盡闡釋了原文主旨,也許真實地反映了意識心態(tài)對翻譯的制約作用。如果說西方傳教士翻譯中華經(jīng)典是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那么“以人為本”的治國理政觀念在300多年前就通過翻譯傳到了西方。衛(wèi)匡國的中國史著作于1658年以拉丁文出版,1692年由佩爾蒂埃(Claude Le Pelletier)譯成法語在巴黎出版,2010年出版意大利語版。該書是西方第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史著作,史料準確詳實,但一直未出英譯本,僅見珀西選譯的《五子之歌》。
《中華帝國全志》除了錄載譯自《詩經(jīng)》的詩歌外,尚有其他來源的詩歌。其中選譯的漢語小說典籍,如《今古奇觀》《初刻拍案驚奇》《警世通言》,也譯出了散見于小說典籍里的一些詩歌。有的譯出完整詩篇,有的僅譯出部分詩行。根據(jù)英文故事內(nèi)容,確認故事原文,再查找譯詩原文,發(fā)現(xiàn)第151頁所譯詩行出自《警世通言》第五卷“呂大郎還金完骨肉”的第二個故事,原詩行為“心忙似箭惟嫌緩,船走如梭尚道遲”。較之《中華帝國全志》中的漢詩譯文,珀西譯文的詩行長度接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譯者對詩歌的自覺意識,也代表了歐洲從傳統(tǒng)漢學向“浪漫主義漢學”的過渡。
明朝話本小說的故事均以詩句開頭和結(jié)尾,有時中間插入詩句,比如《警世通言》第五卷有詩歌7首,第二個故事中有4首詩,因此《中華帝國全志》中類似的詩句翻譯和英語轉(zhuǎn)譯尚有多例。上述第二個故事中的4首詩悉數(shù)譯出,分別載于1738年譯書《中華帝國全志》第二卷第150、151、153、154頁。此外,書中還選譯了《今古奇觀》第二十九卷“懷私怨狠仆告主”,其內(nèi)容與《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一卷“惡船家計賺假尸銀 狠仆人誤投真命狀”相同,其中有詩歌14首,譯文中譯出10首,載于1738年譯書第二卷第154—158頁;另外還選譯了《警世通言》第二卷“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其中詩歌12首,譯出11首,載于1738年譯書第二卷第167—174頁。
這些詩歌的翻譯基本上以譯意為主,譯文充其量只是散文分行,詩行長短不一,既無詩歌的節(jié)奏,更無押韻。除完全省略外,尚可以區(qū)分出四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分行意譯;散體意譯;散體節(jié)譯;省略但提到原文有詩行。顯然,僅第一種翻譯策略以分行形式呈現(xiàn)。相比而言,《趙氏孤兒》中詩歌的翻譯則大不相同,譯者省略了原劇中的絕大多數(shù)詩歌。
除《尚書》、明朝話本小說外,詩歌轉(zhuǎn)譯也有其他來源。《中華帝國全志》1738年英譯版第2卷第64頁翻譯了一首詩,經(jīng)查比較接近明代悟空的《萬空歌》,教導人們中庸持家。第99頁的一首譯詩提供了可靠的作者信息:杜少陵,原詩為杜甫《少年行二首》(其一)。[33-34]這是迄今所見西譯和轉(zhuǎn)譯成英語的第一首杜詩,也是第一首唐詩。
在珀西英譯的《好逑傳》第四卷附錄“中國詩歌選譯”中,選有英語轉(zhuǎn)譯漢語古詩20首。上文考證表明,前8首分別出自《尚書》和《詩經(jīng)》,第9、12、16、17、18、19首分別出自《警世通言》和《初刻拍案驚奇》,第14首為明朝悟空《萬空歌》,第15首為杜甫《少年行二首》(其一)。根據(jù)珀西注釋,第10、11、13、20首分別出自《中華帝國全志》第167、95、51、123頁,其中第10首對應(yīng)《警世通言》第二卷開篇,但比對發(fā)現(xiàn)漢語原文并無對應(yīng)部分,應(yīng)為譯者添加,而其他3首缺少必要信息,原詩尚待考證。把珀西選譯詩歌與《中華帝國全志》所載對應(yīng)漢語古詩的英語轉(zhuǎn)譯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珀西所選譯詩與后者非常接近,僅有的改變包括顯著簡化譯詩(如《抑》)、對前者散體譯文分行、已經(jīng)分行的則進一步分行、使用更多古英語單詞拼寫、單詞首字母大寫改為小寫、修改或添加少數(shù)單詞等。因此,珀西并非真正翻譯,僅改編了《中華帝國全志》中部分譯詩。顯然,語言形式上的修改幾乎無關(guān)緊要,而珀西在1761年將散文分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國同時代文學的演化路徑:奧古斯都時代(The Augustan Age)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剛剛過去,浪漫主義文學尚在醞釀,而成熟的浪漫主義文學乃至“浪漫主義漢學”更待時日。
值得一提的是,從英文內(nèi)容和譯文前“衛(wèi)武公”的提示看,《大雅·抑》應(yīng)該是衛(wèi)武公作詩用以自警。杜赫德編選該詩,目的是要證明中國最早的文獻中存在“上帝”的概念和觀念,這也是耶穌會士的“索隱”傳統(tǒng)。另外,18世紀的英國,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勃興,資產(chǎn)階級力量逐漸強大,社會問題也接連不斷:為爭奪海外殖民地而屢開戰(zhàn)端、國王專橫、議會腐敗、新興資產(chǎn)階級爭取政治權(quán)利等。[35]自17世紀,傳教士和漢學家在著述和翻譯中就開始有類似的中國文獻援引,把中國描述成完美的帝國形象,盛贊中華帝國的道德和正義、淳樸和誠實,[36-37]并援引中國古代文獻,也不排除呼吁社會改革的目的。最后,珀西提出:“漢語是我們所熟悉的語言中最富有音樂性和最悅耳和諧的語言”[24]203,但同時也聲稱漢語詩歌充斥著“古怪奇特和矯揉造作,熱衷于小巧的奇怪比喻,缺乏高貴的質(zhì)樸”[24]217[38]。當然,這樣的評價可以視為難譯的托詞,卻不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準確認識。
16世紀后期至18世紀末,歐洲人根據(jù)來華傳教士翻譯和編寫的資料,編輯出版了大批漢學著作和譯著,中國古典詩歌也因此傳到了歐洲。本研究從“四書”“五經(jīng)”翻譯、歐洲早期漢學著述中的古詩翻譯和引用、《詩經(jīng)》翻譯和英語轉(zhuǎn)譯、其他古典詩歌翻譯和英語轉(zhuǎn)譯等方面,考查了中國古典詩歌早期在歐洲的翻譯、傳播和影響,考證了英語轉(zhuǎn)譯詩歌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中國古詩早期歐洲傳播的大致路徑,為中國古典詩歌在歐洲的早期傳播和影響勾勒了一幅粗線條畫卷,也為深入地開展同類研究作積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