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雷,徐 軍,陳 磊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2.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23)
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并由后繼者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社會理論學說。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確立了這一理論的基本原則、核心內容和實踐指向;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自身所處的時代特點、社會需求和革命實踐等情況,對這一社會理論的發(fā)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從這樣一個基本邏輯出發(fā),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是后續(xù)這一理論研究的思想史前提,是后者的理論來源、思想出處和邏輯起點,是評判審視本文所討論的社會理論建構、發(fā)展和敘事模式的首要標準。從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要求出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從無意識命名、內涵厘定再到逐漸形成有規(guī)模、有影響力的研究路徑,這是邏輯在先、歷史溯源在后的,我們可以不斷地以思想史審視的名義回溯到思想源頭中,挖掘資源和有價值的理論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在處于當下語境的同時也永遠處在“回到馬克思”的思想追求之中。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敘事的發(fā)展進程和邏輯進展中,我們面對的主要境遇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拓荒”之旅,得到的各種爭議、矛盾和問題遠遠大于得到的建構性成果,走得越遠越強烈地感覺需要弄清這一理論的出發(fā)點、本意和應然設定的方向。因此,研究作為創(chuàng)立者的馬克思、恩格斯開展社會理論研究的基本狀況成為一種必然。
就廣義的“社會”而言,關于“什么是社會、社會是什么”的思想理論成果汗牛充棟、不計其數,在這一浩如煙海的理論資源中,思想家們從最初對自然與社會(人化自然的意義)的區(qū)分,逐漸過渡到對區(qū)別于自然意義中“社會”的獨特性的思考,再到特別是近代以來對社會開展當下性、歷史性和未來性的縱深研究,關注點逐漸開始聚焦到以作為社會主體的人類生存于其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關系性存在和結構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一系列核心問題。從人類特別是西方進入近代以來的歷史看,自文藝復興尤其是啟蒙運動以來,首先是資產階級思想家在“去魅化”的過程中打破了神學的“話語壟斷”,確立了人的自然的同時也是天賦的權利和中心地位,開辟出經濟(以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政治(從馬基雅維利到霍布斯、孟德斯鳩)的社會理論骨干維度;而經過英國經驗論、大陸唯理論等人類認識的研究之后,德國著名思想家康德打開了認識論發(fā)展的新大陸,黑格爾在唯心主義名義下開辟出歷史認識的觀念路徑;同時,在法國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的人學唯物主義發(fā)展中,他們在“唯物主義”的名義下維系著自然與社會的動態(tài)關系,但其“關系性”存在卻失去了客觀性,真實的“社會歷史客體”總體上在他們的視野之外。[1]在18世紀后期、19世紀前期,隨著變革時代的到來,資產階級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的經濟政治訴求終于演變?yōu)楦锩\動,與之幾乎同時產生的“社會主義”運動進入到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階段。在科學得到極大發(fā)展的背景下,“自然”在社會問題的視野中逐漸“隱形”,而社會基礎、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性、社會類型、社會結構、社會運動(動力)、社會主體、社會發(fā)展、社會理想等問題逐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被“主題化”,并在近代分科化的研究中被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廣泛地加以演繹。
在如此復雜宏大的語境下,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理論研究有著自身的獨特問題域,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所開創(chuàng)的這一社會理論脈絡的總體性的多元化維度的特殊性。簡言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革命性貢獻和主要部分。馬克思對被概括為關于社會問題的理論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唯物史觀,對此,恩格斯指出,“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2],這個貢獻可以說是超越前人的革命性貢獻。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客觀性、規(guī)定性和規(guī)律性長期被各種不同時代和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而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觀理論則穿透思想迷霧,揭示一些基本的、簡單的和最根基性的事實,即由生產構成的經濟發(fā)展特定階段的基礎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最重要的基礎,上層建筑只能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人類必須以現實的“吃、喝、住、穿”作為生存發(fā)展的根據,而以往理論把這個問題的順序、邏輯顛倒了??梢哉f,這是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最普遍、最宏大的概括。在此,我們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整個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理論研究中占據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呢?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總的結果”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理論研究的關鍵部分。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序言》中指出,“物質利益”的苦惱使他對社會問題充滿困擾、疑問。于是他回到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中,從法的關系、國家問題的研究中找到了“市民社會”中物質關系的根源性,而對“市民社會”的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讓他決定開展政治經濟學研究。在上述歷程中得到的研究社會問題的“總的結果”就是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理論,這也是他與恩格斯共同得到的“見解”[3]。很顯然,在所有關于社會問題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從這個“總的結果”出發(fā)的。二是作為“方法和指南”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邏輯線索和科學性保證。馬克思一直強調,在他與恩格斯得到這一歷史觀后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指導我的研究工作”;恩格斯晚年針對青年人和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標簽化”和教條主義的問題,反復強調要在更加科學的意義上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的指南。[4]
第二,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主體內容和鮮明特色。從馬克思一生的研究階段和成果形式來看,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無疑在體量上、內容上占據著主體,也最鮮明地體現了他的研究特色。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從馬克思的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是從社會的“歷史規(guī)律”到社會的“當下規(guī)律”的轉化,是從社會的“普遍性”研究向“特殊性”研究的深入展開,是馬克思社會理論研究邏輯上的具體性轉化;二是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是馬克思當下語境中最關心的“社會”,是可以融合理路追求與實踐訴求于一體的“現實性研究”,是馬克思社會理論研究的具象化、語境化展開的必然結果。按照馬克思的認識,他必須要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到資本主義(市民社會)中找到具體問題的答案,所以這種“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只能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完成,不可能在原有的一般歷史觀研究中完成。三是從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一般規(guī)律向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特定規(guī)律的過渡[5],是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目標使然。從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fā)展的進程看,由廣義唯物主義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區(qū)別出發(fā),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馬克思在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完成后,寧可讓其被“老鼠啃”也沒有將其出版;就能理解在1859年的“序言”中,馬克思為什么會把《哲學的貧困》而不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作為“第一次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zhàn)性的概述”。這里最關鍵的反映了馬克思在歷史觀乃至整個社會理論認識上的重大轉變,即:從一般的、普遍的和規(guī)律性的社會理論,向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代表的“具體的、歷史的、當下的和特定性的”社會現實研究的轉向,也就是向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轉化;但二者之間并未切斷聯系,而是在某種意義上合二為一了[6],即: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辯證法和歷史現象學研究。
第三,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最高目標和實踐導向。即使來到當今極為復雜多元的理論場和全球化語境中,對于馬克思、恩格斯最鮮明的社會理論特色而言,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指認共產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這是一種后實踐語境下的不在場式的主觀性指認。從創(chuàng)立者的總體認識看,馬克思直到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仍極為謹慎地說,他在《萊茵報》時期就從不“妄加評論”。他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論認識在科學研究展開之后始終遵循的原則是:必須以科學理論尤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必須以具體的客觀的研究為基礎。從科學指導看,大致在1843年,馬克思、恩格斯同時較為深入地研究了這個問題;這種“哲學共產主義”的思想在1844年馬克思的手稿中成為“異化史觀”的理論產物(盡管有著很多精彩的論述和認識)[7];但直到1845年左右,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后,他們在科學歷史觀和社會理論的視野中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認識才總體上被納入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式序列中。在《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發(fā)表的近20年間,馬克思始終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具體性研究中,通過現實社會矛盾的分析論證走向未來社會的可能性,最終在“剩余價值規(guī)律”這一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現實性分析中找到了邁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現實途徑。從這種意義上講,理論與實踐的動態(tài)統(tǒng)一性成為我們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這一社會發(fā)展理論即“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主要視野。
由于時代變遷、實踐發(fā)展、社會主體變換、革命實踐的新需求以及復雜的文本文獻等諸多因素,在馬克思、恩格斯相繼去世后,他們的社會理論留下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個空間無論是從他們之后的“第二國際”還是至今的后繼者來講,都有著豐富多元的理論面向和維度,從現在來看,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研究的文本文獻資源的整理與全面挖掘的問題。這是一個重大而基礎性的理論工作,在因為各種原因長期遭遇擱置的情況下,一旦出現重大突破必將對整個馬克思主義及其社會理論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重大影響——20世紀30年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問世,極大地凸顯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二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質宗旨和基本原則的界說問題。一個理論的應用必然以對這個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的界定和說明為前提。進入到19世紀70年代以后,恩格斯在更加自覺的意義上完成了一定的當然也是極為重要的工作,比如作為“百科全書”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卡爾·馬克思》《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路德維?!べM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甚至包括他和馬克思晚年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系列書信等;但從“第二國際”以來后繼者的思想和理論反思情況看,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主義者們(這里列寧總體上可以不包括在內)出現如此大的爭論甚至走向分裂,與這一問題是直接相關的。
三是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性質定位和具體理論的若干問題。毫無疑問,作為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主體和主要出發(fā)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性質、理論定位、核心原理(規(guī)律)的理解闡釋從根本上決定了這一社會理論的未來發(fā)展。[8]但是很遺憾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時候,這一歷史觀的系統(tǒng)化闡釋僅僅表現在從《共產黨宣言》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及恩格斯的相關論述中:在馬克思的文本中,這個問題呈現為他對唯物史觀僅僅提供了簡單化、條目式的“經典表述”(1859年),這就為各種可能的理解和闡釋留下了巨大的空間;而恩格斯在相關重要文本中,在其系統(tǒng)闡釋方面還是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四是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自我理解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會理論”內涵是比較清晰的,總體包括以歷史觀為核心的普遍規(guī)律性研究、以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核心的具體性社會理論分析、以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研究為核心的“未來社會理論”研究三個主體部分,也可以看作是科學理論內核與對具體社會問題探索的實踐——應用等兩個部分。[9]但在后續(xù)的思想發(fā)展脈絡中,究竟如何理解闡釋、如何確定理論重心以及確定研究方法和視野等問題,逐漸演化為分歧的焦點。
五是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科學理論指導與革命實踐本來是統(tǒng)一的、辯證的和動態(tài)的,同時,在如何應對一系列“偶然性”因素不斷涌現的“實踐場”的問題中,任何理論都應首先做出應對、回答甚至是調整。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這不是問題——他們經常會根據實踐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再思考”;但這種調整的相關問題從微觀上會引發(fā)理論“正確與否”的質疑和爭論,宏觀上也一定會造成理論甚至實踐上的分化、分裂和重大分歧。
馬克思、恩格斯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創(chuàng)建的歷史唯物主義引發(fā)了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哲學變革。與此同時,無論我們在主觀上如何評價,但是在客觀上,“第二國際”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發(fā)展的現實承接者,而“第二國際”以來這一理論的發(fā)展模式、基本邏輯和思想史效應等問題,是推進我們當代思考的重要視野。
一般而言,在以往諸多關于馬克思主義敘事的研究中,往往僅把狹義上的“第二國際”(即1889年成立)作為這一時期研究的對象;在與“第二國際”并行發(fā)展或幾乎同步展開的其他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敘事模式中,蘇俄和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路徑之間也是被隔離的,至少是很少有直接對話的機會,這就遮蔽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事實: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40年左右的歷史時段和社會演變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和實踐運動經歷了一個整體性、全局性的重大轉變。從時間上看,這一轉變開始于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逝世之后,馬克思逝世后,包括梅林、拉法格、普列漢諾夫等就已經開始了獨立探索歷史唯物主義的歷程;而在1895年恩格斯逝世的前后,包括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醞釀期早于這個時間)、拉布里奧拉的歷史唯物主義以及普列漢諾夫的歷史觀研究逐漸呈現出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從邏輯上講,20世紀初期,以伯恩施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為標志,一場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分化、分野并最終走向分裂的思想運動以爭論的形式正式形成,并迅速將原本一體的馬克思主義陣營區(qū)分成“左中右”三派[10],從而逐漸形成了這個陣營內部在社會理論敘事上最初的三條路徑:一是以拉法格、梅林、普列漢諾夫為代表,堅持和捍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的群體;二是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機會主義的群體;三是以拉布里奧拉、盧森堡等為代表實踐哲學(社會哲學)群體。這是“第二國際”時期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敘事分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中心話題始終圍繞著經典的“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展開。
從以“第二國際”為主體向“第二國際”同時期全面拓展的歷史關節(jié)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理論邏輯的引爆點則是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1914年之前“第二國際”十多年的內部爭論過程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理論發(fā)展動向:一是在捍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理論陣營中,普列漢諾夫沿著歷史唯物主義拓展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新厘定,在恩格斯相關論述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論地位,這種理論上的異質性在于,原來的唯物史觀幾乎是包容著“唯物主義”一起發(fā)展的,并在隱性的層面充當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這種認識實際上在梅林和拉法格那里比較明確;然而,普列漢諾夫在回擊修正主義的過程中,在更為明確的意義上承接恩格斯的邏輯,將這個問題確定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推廣和應用,這個理論定位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影響在正反兩個方面都是十分巨大而深遠的。二是經歷從19世紀90年代登上理論舞臺到20世紀前10年的理論發(fā)展,列寧的思想在這個時期漸入佳境并逐步實現著部分的歷史性飛躍,特別是他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間接影響和普列漢諾夫的直接影響下,總體上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觀,在經歷多次與國內外、社會民主黨(布爾什維克)內外的思潮交鋒中,他的社會理論認識日趨成熟,在掌握馬克思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已經在邏輯上溢出了普列漢諾夫的理論邏輯,而向著“列寧思想”這一新階段大踏步前進。在這種新老交替、局面日趨復雜的情況下,帝國主義戰(zhàn)爭爆發(fā)、“十月革命”勝利,在這實踐的突然變局下催生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理論和實踐變革。
“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發(fā)展的新局面正式形成。在世界大變局和無產階級革命出現轉機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在“第二國際”陣營時期形成的三條路徑徹底發(fā)生分化并迅速演化新的“三足鼎立”局面:一是傳統(tǒng)的“第二國際”陣營中,修正主義、機會主義、進化論等原有理論脈絡徹底演變?yōu)閷︸R克思主義的分裂和背叛,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對列寧和蘇俄的激烈批評甚至是攻擊,只能表明這一陣營在做瓦解前的最后努力;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已難以維持“正統(tǒng)”的地位,逐漸退出馬克思主義陣營和歷史舞臺成為必然的結果。二是列寧和蘇俄馬克思主義通過《哲學筆記》《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文獻[11],不僅宣告了列寧主義的誕生,同時也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的具體領域和重大問題上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馬克思主義逐步進入到自身發(fā)展的全新階段。三是在拉布里奧拉(意大利)、盧森堡(德國)等實踐哲學、總體性哲學的影響下,匈牙利、意大利和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共產黨內部產生了不同于“第二國際”和共產國際的新的異質性思想,這就是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大致1918年到1919年左右)。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有著特殊的思想和時代背景,因此其被納入“第二國際”同時期的理論場。
作為一種審視,對從“第二國際”到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敘事的發(fā)展要在理論與實踐、思想史與發(fā)展史、歷史與當下的多重維度中加以多方面考察,因而需要探討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如何正確地評價“第二國際”特別是社會理論的發(fā)展。從當前國內研究現狀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第二國際”研究長期處于鮮有熱點的狀態(tài)之中,研究規(guī)模、深度、范圍都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中處于較低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來自蘇聯時期對“第二國際”的一些判定。拋開這個因素,從“第二國際”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社會理論研究的實際情況看,有三點應該可以成為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的:一是高度重視“第二國際”理論家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做出的積極貢獻。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曾指出,考茨基是“能夠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的”,即使在他成為叛徒的情況下,“他的那些著作始終是無產階級的可靠的財富”[12]。透過這個評價,我們可以看到列寧在考茨基乃至整個“第二國際”評價問題上的辯證態(tài)度和方法;我們不能在倒臟水的時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應該把“第二國際”這個長期被擱置的“理論富礦”[13]深入地挖掘下去,找到那些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理論和時代價值的“財富”。這些“財富”至少包括:一方面,在理解史意義上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第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形態(tài)。這點集中體現在拉法格、梅林、普列漢諾夫、拉布里奧拉以及考茨基等理論家的探索中,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歷史性地開啟第一個理解史階段。就絕大多數“第二國際”理論家的主觀愿望來看,是契合“馬克思主義者”這個稱號的,為后續(xù)的理論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甚至是批判的“靶子”。另一方面,在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原則進行的社會理論探討中,即使存在重大問題上的“誤讀”或“錯誤”,但他們真誠地提出的問題還是有著當代思考價值的。比如:科學歷史觀原理的科學性如何理解,這種規(guī)律的普遍性與現實社會實踐問題的具體性如何進行結合,如何從“生產力”或“經濟基礎”出發(fā)衡量社會發(fā)展程度,等等。再者,關于“第二國際”理論家的理論忠誠度和革命性問題。從世界觀轉變的角度看,“第二國際”的不少理論家確實存在“先天不足”,而且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又沒有注意這個問題,但除伯恩施坦和后期(1914年)的考茨基之外,絕大多數理論家在主觀上還是真誠地希望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戰(zhàn)士。
第二,如何看待列寧及蘇俄社會理論與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的思想關系。從相關研究的狀況可知,“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蘇俄絕大多數理論家已經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哲學理論的體系化研究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這種理論發(fā)展路徑與這里所說的“社會理論”有交叉、有關聯,但在總體理論旨趣上差別很大。[14]一方面,從列寧、布哈林等人的早期探索(相對于之后的蘇聯理論家)看,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探索還是存在著差異化、具體化和實踐化的理論旨趣,尤其列寧在1914年之后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極大地推進了歷史辯證法與革命實踐、社會發(fā)展的關聯度,對推進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布哈林在“社會學”的名義下對唯物史觀的歷史規(guī)律和社會層面的研究也很有啟發(fā)意義。比較可惜的是,上述理論邏輯和進展并未在后來的蘇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研究中延伸和拓展下去。另一方面,經過近20年的探索,蘇聯學者從20世紀20年代到1938年左右歷史性地完成了“哲學教科書體系”的建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哲研究的主導線索,對教科書體系的研究始終是熱點問題和重要生長點;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在歷史價值、理論價值方面的歷史性功績,同時,從社會理論的發(fā)展邏輯上看,這一體系在強化規(guī)律的“剛性”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正是由于過于強化“普遍性”,這一體系在面對生動鮮活的現實實踐及其發(fā)展時所表現出來的適應性,應該是我們今天予以重新認識和思考的。
第三,如何認識盧卡奇等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在社會理論發(fā)展中的關系。歷史地看,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總體上產生于“第二國際”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特定時段,產生于資本主義發(fā)展轉向帝國主義時代和組織化資本主義的歷史新時期,產生于“十月革命”勝利后西方革命(歐美發(fā)達國家)道路問題凸顯的重大問題域之中,產生于馬克思主義被逐步闡釋為蘇俄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轉換期。上述四個方面的基本語境無疑增加了我們思考、定位盧卡奇等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社會理論的復雜性。同時,我們從中可以確認這一全新的社會理論發(fā)展路徑中的轉向、突破和創(chuàng)新,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明顯的理論缺陷或實踐弱點。一方面,從基本貢獻的角度看,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實現了社會理論的諸多轉向:盧卡奇等人的社會理論探索總體上實現了從客體維度向主體維度的轉變。盡管這也只是相對而言,但對主體、主觀問題的高度重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階段開創(chuàng)“階級意識”“主體哲學”傳統(tǒng)的基本邏輯;同時,他們實現了從總體性研究向具體性研究的重大轉向,在堅持唯物史觀規(guī)律性認識的基礎上,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等都更加關注向資本主義現實生活的延伸和拓展,這是“第二國際”沒有做到的,而這一傳統(tǒng)在“二戰(zhàn)”前后涌現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綜合性研究中得到了全面的發(fā)揮[15];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發(fā)展也實現了社會理論從“物質——生產力”向文化意識形態(tài)研究的重大轉向,這一點從葛蘭西、柯爾施等人的革命實踐看是極為必要的。另一方面,相較于“第二國際”和蘇俄的社會理論,我們必須看到,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發(fā)展,在認識、理解和闡釋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方面同樣也存在這樣一些問題。比如,在相比于強化社會發(fā)展中“客體維度”的意義上,盧卡奇等人將理論和實踐重心轉向“主體”,轉向對“文化”“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片面強調,在肯定其創(chuàng)新性的同時我們發(fā)現,這種邏輯在理論上與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中的歷史辯證法語境中的“主客體整體性”是有差別的或者是“異質”的,其片面走向主體最終會陷入無法超越客觀結構的“主體性困境”之中。關于這一點,盧卡奇有過自我的反思,他坦言,在20世紀20年代的理論發(fā)展是一種“以救世主自居的、烏托邦主義的抱負”[16],這種反思至少在理論認識上是觸及本質的。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7],這是寫在馬克思墓碑上的經典名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用他們一生光輝的實踐最為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傾其畢生心血在批判、解構資本主義,通過“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理論的闡發(fā),宣告了資本世界的“生存密碼”“根本矛盾”和未來走向,并始終積極開展革命實踐,始終根據資本主義和工人階級的變化推動自身的理論創(chuàng)新,始終站在維護人民群眾(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立場上看待一切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用一生踐行了“改變世界”的諾言。
作為全面反映社會認識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應該在始終保持自身理論特色、全面科學認識社會總體問題和指導實踐上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由此,延伸出理論的、歷史的和實踐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挖掘:
第一,準確理解科學理論與正確指導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政治上的堅定源自理論上的清醒。但在同樣的科學理論面前,如何真正做到正確理解,直接決定了實踐的成敗。社會科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受到影響的因素是多樣性的并由此帶來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了自然科學與實驗驗證之間的關系。教條主義的“可愛之處”在于它固守“原典”,但其錯誤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是實踐上喪失機遇、優(yōu)柔寡斷。面對20世紀初期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考茨基直到晚年仍然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從拋出“早產論”到后來部分地承認革命的合法性,考茨基最缺少的是對辯證法、實踐辯證法的科學理解和實際運用。[18]同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問題上,列寧對十月革命后出現的另一種“急躁病”“左派幼稚病”也進行了批評,那就是完全無視復雜形勢和主客觀條件的革命同樣也會失敗。在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到底用什么來檢驗、判斷理論與實踐的科學關系呢?一般來說,最終的檢驗當然來自歷史和實踐,但回溯到理論初心和實踐使命上,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確堅定的目標,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準確判斷形勢發(fā)展和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校正政治立場和價值目標的方向,就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整體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唯物論原則、矛盾分析法、實踐辯證法、歷史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等,都在各個方面和不同階段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無產階級政黨與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20世紀初期以后,“第二國際”內部出現了通過“議會道路”爭取工人階級經濟政治利益的主流聲音,這種認識不斷在“第二國際”各國工人階級政黨中蔓延。尤其是伯恩施坦,還用恩格斯逝世前的“政治遺囑”作為證據來證明這種主張的合法性。伯恩施坦以及各國工人黨中的修正主義、機會主義主張“議會道路”的本質,就是讓工人階級遷就當前的經濟利益而放棄整個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目標?!暗诙H”的歷史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政黨如果不能從它所代表的階級利益、階級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fā),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最終走向背離人民群眾的境地。與此相反,面對俄國革命的實際,列寧始終強化共產黨與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他指出,“公開的政治斗爭迫使政黨更緊密地聯系群眾,因為沒有這種聯系,政黨就沒有什么用處”[19],而這是與以往不同的新型的政黨,是“能夠經常同群眾保持真正聯系的黨,善于領導這些群眾的黨”[20],列寧始終牢記無產階級政黨的初心使命,不斷強化黨和人民的密切聯系。
第三,階段性發(fā)展與最終目標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列寧在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中,先是贊成并支持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后來又在1905年革命基礎上實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從毛澤東同志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將中國的革命分兩步來走,到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再到市場被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勵先富帶動后富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來看,階段性發(fā)展目標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是極為必要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充滿著這樣的科學性。同時,列寧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完成階段性目標使命作為一種過程和必要的方法手段,建設更高水平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最終目標。而“第二國際”的主要失誤之處就在于,在理論認識和實踐運動中把“目的和手段”顛倒了,甚至是直接背叛了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有這樣的科學認識和工作方法,既“仰望星空”又“腳踩大地”,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才能更加行穩(wěn)致遠、闊步向前。
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fā)展的新起點上,著眼建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需求,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應該始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立場出發(f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理論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方法,廣泛吸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尤其是辯證分析思想史意義上各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成果[21];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實踐出發(fā),從時代特征和全球化趨勢的要求出發(fā),始終在解決中國問題、給出中國答案中推動自身的理論創(chuàng)新,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和中國實踐的進步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